APP下载

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陆维钊
——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立谈起

2022-10-11章祖安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4期
关键词:陆先生潘天寿篆刻

文/章祖安

—、书法专业创立背景

沙孟海先生1981年为《陆维钊书法选》所作《前言》有云:“已故院长潘天寿先生和陆先生重视书法篆刻艺术,于1963年就本院试办书法篆刻科,即请陆先生为科主任。”“1979年暑期,学院又接受了培养书法篆刻研究生的新任务,请陆先生负责。所有规划制度,多经他主持悉心厘订,病榻中还力疾工作。”

至于中国美术学院当时创立书法专业的背景,还得从更早时间谈起。

1962年6月,时任院长的潘天寿在全国“美术教育会议”上发言:“目前老书法家寥寥无几,且平均年龄在六十以上了,后继无人,前途堪虑,我建议在浙江美术学院设置书法专业,包括金石篆刻,以便迅速继承。”由于潘天寿院长当时在美术教育界的地位与影响,此建议受到文化部的重视并采纳,旋即批准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增设书法篆刻专业。潘院长即委托陆维钊主持筹办。

先生工诗词,尤专力清词,编有《全清词目》。叶公绰先生纂《全清词钞》,先生为主要助手。后叶氏以生平所藏清词集悉数相赠。

先生在美院中国画系任教古典文学、书法、中国画题跋诸课程。20世纪60年代初期,几乎全部中国画系青年教师,包括部分中年教师,每天早饭后均在办公室练习书法,陆先生经常亲临指导,蔚成风气。

先生弱龄爱好书画,晚岁卓焉名家。1948年即有《中国书法》行世(1986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改名《书法述要》重印)。先生于真、草、隶、篆,无一不精;擘窠蝇头,均造极则。又善画,山水、花卉均不同凡响,兼通篆刻。

由于上述特殊条件,使陆先生才有可能成为新中国第—个书法专业的奠基人。然若无地位、职位如潘天寿先生之倡导与大声疾呼,并物色、选定,最终将任务落实到陆维钊这样合适的人物身上,在当时创办亦不可能。

章祖安与恩师陆维钊合影(1974年)

二、创设阶段

陆维钊接受委任后,立即着手筹建。时先生虚龄六十有四。在创设阶段,主要有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1.延聘师资。除本院擅长书法的老画家,如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外,又聘得沙孟海、朱家济、方介堪等书法篆刻名家来院任教。

1963年与马一浮(前排右三)、沈尹默(前排右四)、张宗祥(前排右二)等合影。后排右一为陆维钊。

2.购求搜集碑帖等资料。陆先生以年逾花甲之身,亲自带领筹备该专业的助手刘江四处购求资料(笔者亦曾随往上海古籍书店二次),共选购得碑帖印谱等上万种。

3.专业课程设置。先生手订教学计划,与任课教师商定担当课程。以上一切都在潘院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潘院长并数次召集筹备工作的教师会议,听取意见,审定教育计划。经过—年艰辛紧张的筹备,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第—个书法专业,也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科正式成立。

名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科。建制:五年制大学本科。学科主任:陆维钊;秘书由中国画系秘书刘江兼任。

任课教师与课程设置:书法、书史、书论(陆维钊、朱家济);篆刻及史论(诸乐三、方介堪);文字学、印学(沙孟海);古代汉语言文学(陆维钊);写作(朱家济):助教(刘江、章祖安)。

以上教师按课程表上课。其中方介堪先生家在温州,必须专程前来,因此,他的授课是有阶段性的,即在时间上相对集中。潘天寿亲自不定期执教。吴茀之、陆抑非亦均以讲座形式执教。

因当时适龄青年几乎不握毛笔。专业成立后,暂无条件面向全国招生,只在本院附属中学毕业生中觅取,结果录取两名:李文采、金鉴才。并于1963年9月入学,是为全国最早的书法本科生。

陆先生整治甚严,学生受到极为严格的训练,且特别重视书外之功。不但要选读四书五经,还必须每周作文—篇,古文辞与语体文隔周轮换,由朱家济先生和我分别批改后发还学生。

1 9 6 4年9月,第二届本科生三名—朱关田、蒋北耿、杨永龙入学。不久即受到当时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冲击,本院教师学生经常下乡参加运动。因“文革”故,1966年专业中辍。

1964年浙江美术学院部分教师合影。前排左五为潘天寿院长,二排右二为陆维钊。

三、恢复发展阶段

陆维钊所主持者,为研究生班之创设。

1979年,浙江美院受文化部委托培养书法篆刻研究生,复由先生主其事。陆先生通过有关领导,约请沙孟海、诸乐三两先生合作。由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章祖安五人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陆维钊任指导小组组长,一切计划均出陆先生草创手订。1979年暑期前,即面向全国招生。报名人数众多,通过严格筛选,经初试、复试、面试,在全国范围录取研究生五名: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并于同年9月入学,是为新中国第一届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即在中国教育史上亦属首创。课程设置与任课教师:

陆维钊 跋黔之驴图 30×25cm 纸本 1979年释文:方君增先为余写黑卫,题曰“技止此耳”。此盖出子厚三戒所谓黔之驴者也。夫黔驴离乡背井,茕独无依,徒以出技御暴,横遭屠戮。世之读者,曾不思其所遇,顾反随子厚骂讥笑侮,幸其灾而乐其祸,果若有罪不可赦者。噫!可哀也已。世固有瑰材计桀智,独行其意,无所顾忌。彼虽志存兼济,才足经纶,而不自重其身,动触世讳,其迨祸也必矣。乃至阴谋诈伪之徒,与世俯仰,窥利器,窃权柄,自视以为得计,而终至殒身灭宗,亦其宜也。夫志不在乎争,而力不足有御,羸弱驽骀,安分守拙,若黔之驴者,竟亦不免于害,此又何说哉?吾闻子厚仁人,其不忍梦得诣据,而独不怜黔驴之遇暴何者?岂所谓正言梦反者非耶?方君盖知之矣。章祖安跋。祖韩此跋作于壬子,刻检旧稿得之。适余临《出师颂》乍毕,因为书之,己未春仲陆维钊微昭甫八十一岁。钤印:庄徽室(朱) 陆维钊印(朱) 寓杭州韶华巷(白)

书法及书论(陆维钊);书法、金石学(沙孟海);篆刻及理论(诸乐三);篆刻(刘江);古代汉语、古碑文释例(章祖安)。

研究生入学第—学期,每周五个上午均由主讲教师授课,课程表由陆先生手订。以后直接授课时间减少,各自按专题深入研究。

1980年1月,国美书法专业教育体系奠基人,首届书法研究生导师陆维钊先生辞世。陆先生生前即在病榻把主持研究生班的重任郑重委托沙孟海先生。在沙孟海先生主持下,1981年暑期,五名研究生顺利毕业,这为以后恢复本科建制在师资方面作了准备。

1978年在西泠印社合影。坐排右一为沙孟海、右三为谢稚柳、右四为陆维钊、右五为诸乐三、右六为陆抑非。

四、培养目标的设定及陆先生书法教学的特色

书法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目的紧密相连。当年考虑的就是老书法家平均年龄已大,后继无人。因此培养书法家以继承传统,这—目标是很明确的。

当时尚无“学者型书法家”的提法,因为在陆先生心目中,书法家和学者是不分家的。但既然设置了专业,那培养目标就是专职书法家,而且为了继承传统,又是要能教出书法家的书法家。至于五年或几年能否成家,陆先生没有说。

我辈作书,应从临摹渐入蜕化,以达到最后之创造。然登高自卑,非经临摹不能创造。临摹对范本,最要在取其意,兼得其形,撷其精,酌存其貌,庶可自成一家,不为古人所囿。

往日青年习字,教师每以欧书为介。嗣后风气改变,又每以颜、柳为介。此皆非善于指导也。盖字体多端,好尚各异。乙所喜者,甲未必喜;甲所宜者,乙未必宜。应各从学之所好,而不必指定欧阳询、颜鲁公、赵孟頫为其心仪之对象,强人以性之所不近。故最理想之指导,莫若令学者各就其个性,而先写几页心中所欲写之样张,然后就其用笔(书法原可视为各人心理状态之表现于线条上的一种描绘),而选择其相适合之碑帖,使人临摹,则不但习者心中与之相契,成效上也必能事半功倍,即所谓因材施教是也。

执是以推,故我于选帖之后,即将各家分类详述。希望学者各就一己之所喜,择一临摹,而不欲为硬性之规定。但选择之初,心志未坚,试写未足,每易见异思迁,则又须容许为几次之改选,此犹如选择配偶,未必能一见即定也。

或者以为碑帖损蚀,不易如墨迹之能审辨,此仅为初学者言之。如已有基础,则在此模糊之处,正有发挥想象之余地。想象力强者,不但于模糊处不生障碍,且可因之而以自己之理解凝成新的有创造性的风格,此模糊反成优点。正如薄雾笼晴,楼台山水,可由种种想象而使艺术家为之起无穷之幻觉。此则临摹之最高境界。所谓由古人而出,进成自己之推陈出新也。

以上文字均出于陆先生《书法述要》。这本小册子,虽成书于20世纪40年代,且篇幅与当今动辄数十百万言的锽锽巨著无可比拟。但其信息量与其生命力之永久,则又为当今“巨著”望尘莫及。此正所以为“经典”之谓邪?最值得一提者,陆先生于艺术中之“想象力”早已提到很高的位置,在同代人中是遥遥领先的。

在始办书法专业前,陆先生从来不以书法家自居。包括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先生,不管是他们自己,还是陆先生视他们,也只是画家。但在创设书法专业后,陆先生自觉地向书法专门家迈进。至最晚年,取得杰出成就,成为大师。

陆先生对学生提出的前提条件有三点.其—,科学的头脑;其二,办事的能力;其三,艺术的欣赏。这也是完整人格的前提条件。

至于造就书法家,陆先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强调人品、学问,强调学术性、系统性,有很详细的《教学纲要》,从书法篆刻的一般问题、文字学、书史、书论、印史、印论,一直到人品与书品、书法与商品,非常的详细。明确了要成就一个书法家所必须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如果以这样的要求来衡量现在的书法家,及格的就很少。此或许是当年陆先生始料未及的。

是陆先生的要求脱离现实呢,还是现实的发展实在太快呢?这个问题我—直在思考,很是困惑。

当时不但讲“后继无人”,还讲“要防止断种”,还用上了“抢救”这个词。什么“种”?即书法家的“种”。抢救什么?即书法艺术。所以,我才说目标是明确的。

沙孟海先生在1989年纪念陆维钊先生诞辰90周年的—次座谈会上曾说:陆维钊先生于书坛的重要贡献有二:1.与潘天寿先生—起开创了浙江美院的书法专业,一切计划均出其草创手订;2.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书体蜾扁书。言简意赅,甚得要领。

陆维钊 题清澄宗叔所藏册页(章祖安题跋) 25×60cm 纸本 1943年释文:先大父于同邑有画友六人,曰徐百梅先生铸、叶翰仙先生澂、周竹升先生以荣、邬花尹先生立、黄辅仁先生思睿,而其一即太宗叔渔庄先生也。光绪戊寅以后,先大父馆邑城者十三年,与渔庄太宗叔过从尤密,暇则出所作,相与印证,或题识其上,日久成帙,即爱山草庐题画续录是也。爱山草庐者,先大父自课之所。钊童时常随侍其中,见先大父每语先生,必唏嘘太息,以为未竟所业,不得尽其所长。盖先生中寿而殁,画虽已卓然可传,若天假之年,从容陶养,其必能自成面目无疑。今忽忽垂五十年,先大父与五先生者俱谢世。丧乱之余,故家文物遗佚殆尽。钊又旅食于外,不特不能保先人手迹,抑且并画像遗稿而失之。睹清澄宗叔宝藏此册完好无恙,不禁愧羡系之。时癸未秋八月,宗再侄维钊拜识。钤印:微昭书画(朱) 维钊(朱)题跋:书坛盛传,微昭先生晚年痛悔不早学王字,至有夸大其辞者。此幅可窥见右军手札笔致,实为研究先生书艺之重要资料。甲申岁弟子章祖安拜题。钤印:秋农(朱) 章祖安印(白)

此旨于浙江美院庆祝沙先生九十华诞时重复言之。沙先生并一再声称:在美院书法专业的建立上,他是在旁敲敲边鼓的。

陆先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教学体系的奠基人则已是不争的事实。

陆维钊 临钟鼎文 62×31cm 纸本1916年释文:杜白作宝盨其用享孝于皇申祖考于好朋友用华寿匄永令其万年永宝用。余之学书,实绍兴潘先生锦甫启之,学颜多宝塔,时余年十二。其后崇明陆柏筠先生则教余篆隶,终身不能忘也。维钊又记。此余十八岁时初学钟鼎所写,其后四十五年潘君康生来平,在邑城故纸堆中得之,所钤两印亦当时余所刻也。记此时则年已七十五矣。钤印:陆维钊印(白) 陆逊庐丙辰以后所作文字也(白) 东武(白)

陆维钊 毛泽东和柳亚子诗 137×57cm 纸本1977年 释文: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 春江。毛泽东主席和柳亚子。陆维钊恭录。 钤印:晚年爱寓杭州(朱) 庄徽室(白) 劭翁(白) 陆维钊(白) 微昭书画(白)

陆维钊 毛泽东和柳亚子诗137×57cm 纸本 1977年释文: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主席和柳亚子。陆维钊恭录。钤印:晚年爱寓杭州(朱) 庄徽室(白)劭翁(白) 陆维钊(白) 微昭书画(白)

陆维钊 天地关山五言联140×35cm×2 纸本 1978年释文: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戊午初夏,陆维钊。钤印:晚年爱寓杭州(朱)陆维钊(白) 微昭书画(白)

陆维钊 乔松高岳图 68×51cm 纸本 设色 1972年款识:乔松高岳。敬祝一九七二年国庆。陆维钊。余绘山水,临摹居多,自苦无新意境,此其一也。而佐韩以为可存,嗜痂有癖,遂以付之。笔墨因缘知我罪我。丙(壬)子冬仲微昭记。钤印:庄徽室(白) 陆(朱) 陆维钊(白) 微昭(朱) 微昭书画(朱) 陆维钊(朱)

猜你喜欢

陆先生潘天寿篆刻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遇见你,是生命中最好的事
我亲爱的陆先生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潘天寿全集》首发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