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童书多样性主题研究
——从摇滚乐到治愈绘本《太阳上有个小黑点》图文分析与阅读推荐

2022-10-10

大众文艺 2022年18期
关键词:小黑点图文图像

杨 璐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儿童作为社会发展中的特殊群体,其生理、心理成长都需要成人的关照与呵护,在成长过程中书籍作为传递文明的媒介和工具,可以引导儿童学习和思考认识客观世界同时完善内在的自我构建。但由于儿童大脑和认知发育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在理解掌握文字前对于儿童的教育引导应尽可能建立在现实情境下针对具体实物展开阅读前准备,这有利于大脑思维素材的积累,帮助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推进。

绘本也被称为图画书,正是针对儿童这一认知特点和需求应运而生的,作品中的“图画”与“文字”结合构成“复合”文本,在图文符号系统共同呈现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完成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这种叙事形式从1658年夸美纽斯《世界图解》出版奠定儿童读物的基本范式开始,对儿童读者群体的认可和研究随时代的发展逐渐被出版业和教育界重视。绘本在为儿童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文化体验同时,更折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文学、美学以及特定环境中的社会需求与教育观念,对其创作背景及作品构成元素时代特征的比对分析,作为插画创作研究主要内容一直以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太阳上有个小黑点》作为一部儿童治愈绘本其创作契机源于一首90年代的摇滚乐歌曲,在这里对作品文图表达方式的比对分析不但能使读者了解该作品的独特性,还能提升创作实践者的专业辨识力,为研究绘本文化特征和价值属性提供精彩案例同时,在纷杂的现实文化积淀中帮助我们透过时代需要发掘出更多具有潜藏价值的“新”主题。

一、从摇滚歌曲到儿童绘本的跨越——《太阳上有个小黑点》创作背景介绍

摇滚乐最初被视为二战后西方青年人的叛逆语言,但随着“摇滚文化”的传播“摇滚”成了一个广义概念,它包含了音乐以及随音乐诞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运动。它的歌词根植于大众土壤与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各类社会问题,以音乐手段来表现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作为反映、监督社会的载体和工具其文化所体现出的独立和批判性对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正是因此摇滚乐至今仍拥有无数听众群体。

《太阳上有个小黑点》绘本创作文本来源于1983年英国警察乐队发行的专辑《同质性》(Synchronicity)中的主打歌《痛苦之王》(King of Pain),这首歌同年就登上了美国百强单曲榜排名第三,同时在热门歌曲榜上连续5周蝉联冠军。该曲词的特别之处在于借用了象征能力,如联合制作人Hugh Padgham 在制作中曾说:“你会发现这首歌被提炼的非常简单,从字面上看所有东西都被记录了下来,零零碎碎的元素出现在生活的各处,每个人都能听懂里面有些什么……”。尽管歌曲本身是以主唱斯汀个人情感创伤为背景创作的,但乐曲透过歌词陈述与主唱斯汀特有的音色达成一种内在的深层连接,在听者头脑中勾勒出“痛苦”的形状和画面,调动出不同群体相似的情绪体验,这为后续文字的图像转换奠定了基础。

从音乐到绘本的形式转变,契机源于画家斯文·沃尔克生活中一段不太美好的经历。艺术家的儿子马洛三岁时罹患重病,不得不频繁出入医院接受治疗,某次往返医院的途中车上正在放英国警察乐队斯汀《King of Pain》这首歌,三岁的孩子对父亲说:“这就是我,我就是痛苦之王!”。在音乐引发的控诉下,作为父亲的斯文·沃尔克产生了创作这本书的想法,让孩子把压抑在心里的不安、愤怒、恐惧和对疼痛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段经历成为《太阳上有个小黑点》绘本故事的一部分。歌词所描述的景物对成人而言具有象征意味,而“景物”的具象特征又为儿童理解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的象征性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象征”为这首摇滚乐完成图像符号的再造与情绪传达提供了无限可能。绘本在这里为儿童打造了一座“含蓄却不失深刻”的可视化艺术通道,使他们理解生命中不同形式的“疼痛”,这是一位父亲面对病痛中的孩子做出的努力,它更是儿童绘本的价值所在,帮助儿童学会正视自己的内心同时勇敢的表述自己的感受。

二、《太阳上有个小黑点》绘本图文关系研究

(一)文字符号的力量

文字是符号化抽象的现实,单靠文字人类就能把故事讲得很好。文学的魅力以人类经验为基础,通过语言的所指(对象与意义)和能指(词语字形字音),展现人类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如威廉·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所领略的文字力量正是源于它能够释放读者往日积累的经验,同样在一个人的意识中随着经验积累,可以对同一个文本产生不同“深层”的解读,进而获得一份“无限的文本”,这正是文字阅读的乐趣所在。

绘本《太阳上有个小黑点》其文本从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文本(图1)是图作者斯文·沃尔克撰写的故事铺垫,为读者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作为“实写”部分,它描述了疼痛在生活中出现,孩子对疼痛的控诉与父亲的无助感。斯文·沃尔克以个人视角讲述了对疼痛的反应,从“一点点恼火和不适”到“噩梦”和“无法呼吸”,最后将疼痛感受与千差万别的色彩体验做了连接暗示;第二部分文本(图2)是从斯汀歌曲《痛苦之王》中提取的17句歌词,借故事中儿子马洛之口对“疼痛”展开直接控诉。疼痛在这里被分别物化为:太阳上的黑点、黑色帽子、化石、被风撕扯的旗帜、死去的鲑鱼、搁浅的蓝鲸、蛛网上的蝴蝶、背部受伤的海鸥、被捉住的狐狸,以及具有独特身份特征的国王、盲人、富翁和饥饿的人。在歌词文本的引导下“疼痛”变幻为具体形态,通过乐曲的情绪动机传递出了无助、撕裂、冰冷、窒息、饥饿与死亡等负面能量。作为摇滚乐歌词这段景物象征所传递出的压抑情绪无可非议,但作为儿童图画书要将原先歌词中过于“直白”的负面情绪替换成适合儿童阅读的视觉语言,同时仍不能剥夺该主题的“深刻”性,这就需要艺术家熟识图像表达中不同符号的情绪温度,同时理解儿童群体对图式的特定需求与具体感受。

图1

图2

表1 《太阳上有个小黑点》绘本故事铺垫

表2 《King of Pain 》歌词情感动机象征性分析

(二)绘本中的图式语言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曾提道,图像能够激发我们的情感是源于生活体验,这是由万古不变“人类共通处境”决定的,图像的形式与内质蕴含着人类心智层面共通的认知和意识,它是艺术的恒定舞台更是文化交流与传递的基础。

绘本的图像创作技巧与画面构成归属于绘画艺术范畴,但它又与纯绘画艺术中的图像创作和书籍插图不同。在图画书中“图文”有别于其他所有形式的视觉艺术与视觉语言,因为文字可以使图画承担丰富的叙事功能,同时也可改变图画的含义;反之,图画也可改变文字的叙述主旨,在阅读的过程中绘本的图像不但代表着作者的观点更承载着阅读时的“语气”,文字无法或没有叙述到的具体细节与故事氛围需要通过画面的构图、色彩、线条、形状、尺寸和质感等具体设计元素进行烘托暗示,艺术家正是借图文互动独特节奏形式,调动读者的记忆和情绪在交互中打造阅读想象的奇异空间。

在图像比对分析中不难发现这部作品具有两大特点(图3),首先是故事中的景观物象包括人物、动物、植物都是由“三角形”元素概括构成的;其次是鲜亮的绘本色彩设计与文本情绪动机之间的“错位”构成的冲突感,这两点促成了该作品的独特风格,同时为我们观察绘本画面图式语言与图文关系提供了机会。

图3 《太阳上有个小黑点》绘本作品图像符号

1.“三角形”的图式语言分析

形状是被眼睛把握到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与观看活动契合同时也与以往经验有关。艺术家通过造型概括使画面简化为一系列平面构成,文本中的物象转换为大小不同色彩各异的三角形组合,构成“痛苦”的意向。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尖角”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刺痛感,但是构成作品的三角元素选取的却是最为平和、稳定的等边三角形,画面在保留其“稳定”的物理特点同时又通过三角形不同程度的倾斜和倒置,透露出一种不确定性和危机感。不难看出艺术家尝试将图式语言中的矛盾性融合于作品的图像表达中,借此保留视觉对疼痛感的“不适”,同时又削弱了文本借象征透露出的过于沉重复杂的负面情绪压力。通过作品图式语言分析我们能洞察艺术家个性同时理解创作者在主题中隐含的态度与艺术观点。

2.画面色彩情绪分析

色彩能够表现感情,对色彩的喜好会与某些重要的社会因素和个性因素关联,这使对色彩表现性的判断带有了个人印记。《太阳上有个小黑点》作品中画家用简洁的图式,把“疼痛”的感受转化孩子眼中的“图案”,在使整本书有了强烈的形式感同时又利用“明快”“鲜亮”的色彩渲染出一种无惧凋谢的生命力。这种感觉可以通过遮盖住文本单纯读图而获得,图像中大量的粉色和金色填充为画面营造出平静的柔和感,与冷色调的画面配合在视觉上起到了调和的作用,它使整本书画面显得既理性又温馨,进一步弱化了主题“疼痛”带给感官的压抑情绪,可以说这是艺术家作为父亲传递爱的最直白的方式。

(三)绘本的图文对位关系⑤

绘本中的图像成为作品的主体,是由于图像特征在叙事和表意功能上承担了一部分文本无法直接讲述或表达的内容。创作中绘本的图文各显其能,发挥表述上的优势与特长,填补对方空白同时还要留给读者足够的“加工”空间,其合作形式除了“图文互补”多重叙事外,创作中更有利用图文矛盾“对位”关系营造阅读上的戏剧效果,以此拓展读者的想象。正如《太阳上有个小黑点》在创作中,元素符号和色彩构成与文本的情绪动机有着不同指向,而这里的图文关系恰恰反映出作者斯文·沃尔克内心情感诉求和艺术态度。

如图4所示,从文字A到现实物象B的情感经验再到绘本图像C,儿童绘本创作中图像和文本在叙事中既要遵循文学主题内涵又要以恰当的艺术形式把控表达力度,使阅读的过程既满足儿童对主题认知的需要,同时还要尊重其身心发展的具体特征,这是所有绘本创作者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图4 文本、照片和图画的象征特点

三、绘本创作中禁忌话题的探索与反思

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引发成人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性思考,但在很长时间里这类主题都属于儿童文学的禁忌。随着社会发展儿童观的解放,塑造多元化视野是儿童教育的必然。儿童读物中的禁忌话题范畴不断被挑战和质疑,这类作品既要满足儿童对现实的兴趣又需要有较高审美表现为其“护航”,看似简单的作品背后实则凝练了艺术家巨大的心力,在寻找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过程中,极其考验创作者对艺术表达“度”的控制,内容在符合儿童细腻的情感需求同时还在叙事中促使其情感的升华,可以说这类作品对创作者而言既充满着吸引力又具有挑战性。

《太阳上有个小黑点》绘本在这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研究现实题材创作转型的独特案例。整部作品从摇滚乐歌词,到父子的对话再到绘本图像的绝妙概括,文本以简化浅语方式通过象征和隐喻对“痛苦”进行了描述,图像层面更是以简洁干练的符号化方式表达出痛苦在生命中的“合理性”与多样化。作品尊重了儿童的主体性给予他们探讨痛苦的话语权,主题中的痛苦和死亡阴影经过艺术加工一层层过滤掉沉重和艰涩感,以凝练诗意的画面呈现在儿童面前,治愈的过程是通过图像和语言的交互,而非刻意的“说教”,以此引发读者或家长的思考。在直面问题承认儿童真实成长具有复杂多面性需求同时,为丰富儿童的审美体系勇敢却不失理智的探索是这本书焕发活力吸引读者的真正原因。

小结

在当下绘本创作井喷式的增长趋势下,不难发现阅读物的发展受历史、传统文化和现实多方因素影响主题一直存在着同质化的倾向,许多作品仍以“幼稚”为荣或是为了彰显个性过早的不合时宜的将内容推向“成熟”,这使很多儿童读物显得过于单薄或肤浅,为儿童的成长埋下隐患。《太阳上有个小黑点》作为一本现实题材绘本,其艺术形式上的跨越与主题背后的深意为我们研究儿童绘本多元化需求,理解文化的延展性与图文创作底层关联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视角,希望借此赏析帮助更多读者理解绘本独特的艺术语言,为儿童绘本的选择和阅读指导提供便利。

猜你喜欢

小黑点图文图像
大白菜的常见3问题
画与理
可恶的小黑点
A、B两点漂流记
飘舞的海盗旗
背心上的小黑点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