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规范化流程护理在小儿骨折手术围术期的临床效果

2022-10-09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围术规范化骨折

王 静

(大连市儿童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儿童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中,其生理功能和生物力学性能还不够成熟,在进行跑、跳等剧烈运动时,容易导致骨折。骨折会伴有血管神经的损伤,也有可能会伴有骨骺的损伤,需要积极治疗[1-2]。对于部分骨折程度较轻的患儿,临床中常以手法复位进行救治,但在骨端骨折、骨骺骨折、腕关节等骨折的治疗中,保守疗法效果有限,且容易导致骨头发育畸形,因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3]。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由于儿童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引发骨折端移位加重、肿胀程度加剧等问题,延长了等待手术的时间,导致患儿及其家长增加了思想负担[4]。将围术期的护理工作规范化,优化手术前后的干预流程,可提高患儿的依从性,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为促进术后恢复奠定基础[5]。本文就规范化流程护理在小儿骨折手术围术期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2018年6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74例小儿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中,有男患儿21例、女患儿16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0岁,平均年龄为(6.42±1.71)岁;股骨颈骨折9例,距骨骨折7例,锁骨远端骨折8例,脚踝骨折13例。观察组中,有男患儿22例、女患儿15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0岁,平均年龄为(6.88±1.35)岁;股骨颈骨折7例,距骨骨折7例,锁骨远端骨折10例,脚踝骨折13例。2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方案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将经CT、X线片检查结果确诊为骨折、监护人同意参与的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将先天智力障碍、伴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排除在此次研究之外。

2 方法:在围术期,均对2组患儿进行住院检查、用药指导、术前备皮等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实施规范化流程护理,方法为:(1)护士长挑选8名护理人员组成规范化流程护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并从中选举出2名具有丰富骨科护理经验的护士担任副组长,协助组长统筹工作。开展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在手术各阶段实施护理干预的注意事项、青少年儿童的基础生理知识、骨折疼痛病理知识等;鼓励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共同商讨流程标准、各工作环节的注意事项、不同患者问题的应对方法等问题,确保护理流程的规范化。组长负责把控护理流程的整体质量,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责令整改;副组长负责协助组长协调组内分工,监管护理流程的具体实施。(2)术前护理。患儿入院当天,责任护士通过咨询医生、与家长沟通等方式,掌握患儿的骨折部位和基础资料,对患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开展疼痛教育。严格监督患儿的活动状况,减少其下床活动次数,并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分别通过冷敷、松弛术等非药物性止痛方法为患儿缓解疼痛,直至患儿出院。(3)术中护理。做好患儿防寒保暖护理工作,在医生的指示下调整患儿体位,防止压疮,严密监测体征变化。(4)术后护理。术后当天,观察患儿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疼痛程度,评估其手术效果、病情恢复状况。术后1-3天,在进行疼痛护理时,遵循个体化、超前镇痛的原则,联用止痛泵和静脉用药缓解患儿的疼痛症状。待患儿意识状态恢复平稳后,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分散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每天进行1次心理疏导。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状况,若手术部位出现异常,立即上报医生。术后第4天开始,于每天上午、下午各对患儿进行1次局部肌肉按摩,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待患儿体征平稳后,鼓励其及早下床开展适量运动,运动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出院当天,护理人员向患儿家长强调注意监督患儿的日常行为以及饮食摄入,并交代复诊时间。

3 观察指标:分别在手术结束后的6、12、24、48、72小时,通过面部情绪评分法对2组患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有类似面部表情的6张照片,分别放置在有规律的间距标记(0、20、40、60、80、100)的垂直直线上,数值表示痛的程度,分值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强。统计2组发生患肢肿痛、尿潴留、肺部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的例数,并对比发生率。记录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QLSCA)评分评价2组患儿的术前、术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包含自我满意度、躯体感受、自我概念等13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5 结果

5.1 2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对比: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在术后的不同时间点,其面部情绪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面部情绪评分法评分对比分)

5.2 2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5.3 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QLSCA评分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QLSCA评分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QLSCA评分比较

讨 论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由于活泼好动,通常无法主动配合治疗,增加了骨折移位的风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因此,在小儿骨折手术围术期进行有效合理的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儿的术后恢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围术期规范化流程护理通过干预小儿骨折患儿的心理、物理治疗、疼痛管理等方面,能够提高患儿的术后恢复质量。成立专项护理小组进行岗前培训,不仅为护士开展护理干预提供了指导,使护理工作有章可依,还能够加强护士的护理技能和责任意识,从而为患儿实施高质量的护理服务[6-7]。加强护理工作中的疼痛教育,帮助患儿和家长了解疼痛的基本知识,有助于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情绪,并通过健康宣教提高患儿对疼痛的深层次理解,能够提高患儿在手术治疗期间的疼痛耐受力[8]。同时,通过查询患儿的基本资料,掌握其兴趣爱好,利用新鲜事物转移患儿对疼痛的注意力,可确保手术顺利开展以及治疗效果,从而改善患儿术后生活质量。在实施疼痛护理的过程中,严格把控镇痛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做好应对药物副作用的准备工作,不仅确保了药物的镇痛效果,还可保证药物的安全性[9-10]。在了解患儿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将术后恢复期的注意事项告知其家长,监督患儿的行为方式,重点关注生性好动的患儿,防止动作过多、过大而导致骨折端再次移位,这对于提高手术效果、促进术后康复、改善生活质量等有着积极意义。时刻观察患儿的体征变化状况,能够提前发现患儿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病情恢复良好的情况下,鼓励患儿及早下床进行康复运动,并通过手法按摩,可有效避免出现并发症,从而保证手术治疗效果,这对患儿的术后恢复具有促进作用[11]。在围术期实施心理教育,将骨折病理知识、手术的大致流程和安全性、注意事项等知识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详细讲解,帮助患儿树立康复信心,反复强调围术期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了患儿的护理依从性,有助于缩减等待手术时间,并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了治疗效果,加快术后康复进程[12]。本研究中,经过规范化流程护理的观察组患儿的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QLSC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与上述理论相符。

综上,在小儿骨折手术围术期实施规范化流程护理,有助于患儿缓解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缩减住院时间,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围术规范化骨折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在结直肠癌围术期中的价值体会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小伙骨折后愈合太慢什么原因
时间都耗在表表、牌牌上 变味的规范化令人厌烦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有什么区别
伤筋动骨怎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