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护理及神经肌肉刺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作用

2022-10-09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患侧综合征护理人员

卢 璐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二科,辽宁 沈阳 110000)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由心脑血管血供异常导致,而导致心脑血管血供异常的因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高血压冲击血管2种。当出现冠状动脉硬化以后,冠状动脉有可能会导致堵塞,冠状动脉血管堵塞后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就导致了大脑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脑卒中[1]。另外高血压长期对心脑血管造成侵蚀,也有可能会诱发脑出血从而导致脑卒中。脑卒中病症发生后,患者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受到损伤,患者肢体功能下降,可见患者一侧脸部或者手臂突然无力,不省人事及猝然扑倒症状,患者可见突发性的口眼歪斜、神志不清、半身不遂、理解能力下降症状[2]。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于常见并发症,发病后,可见患者突发性的肩关节疼痛、浮肿、痉挛等症状,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不断升高,为提升我院脑卒中诊治水平、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本院随机抽取7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其均于2018年2月-2020年1月入我院接受诊治,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护理及神经肌肉刺激的应用作用展开,具体研究方法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7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其均于2018年2月-2020年1月入我院接受诊治,采用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各36例,观察组中,男女占比例为19:17,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80岁和45岁,均值为(63.63±6.74)岁,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分期情况:1期患者(病侧肩手浮肿,运动范围明显减小)6例;2期患者(活动受限,同时肩手出现明显压痛与触痛,水肿症状相对减轻)15例;3期患者(水肿完全消失,患者感觉不到疼痛感,若不施加治疗患者会影响永久性的畸形手,手部能力完全丧失)15例。对照组中,男女占比例为20:16,最大与最小年龄分别为81岁和44岁,均值为(63.52±6.26)岁,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分期情况:1期患者(病侧肩手浮肿,运动范围明显减小)7例;2期患者(活动受限,同时肩手出现明显压痛与触痛,水肿症状相对减轻)14例;3期患者(水肿完全消失,患者感觉不到疼痛感,若不施加治疗患者会影响永久性的畸形手,手部能力完全丧失)15例。(1)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符合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对研究知情。(2)排除标准:将治疗不配合者、心脏起搏器佩戴者、颈动脉窦不耐刺激者、孕妇以及电过敏者排除在外。2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大,具有比较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护方式干预。在患者入院后,及时采用利尿剂进行干预,采取补液措施进行治疗,对患者体内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情况进行纠正,补充患者血容量。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展开常规药物应用方式指导,做好日常病房环境管理工作,保证病房内空气质量、温度与湿度的合理性,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以及温馨的病房环境;对患者展开常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正确看待自己的病情,告知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对促进病情好转的优势,引导摆正治疗心态,改善患者护理配合状况。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肌肉刺激联合康复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所有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吞咽功能、语言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展开专业评估,结合患者吞咽功能、运动功能、语言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的不同分级情况展开分层针对性护理,结合患者自身实际情况对神经肌肉刺激以及康复护理强度进行调整。(1)神经肌肉刺激:采用单通道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进行病症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病程严重程度及耐受程度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进行刺激,每次刺激时间为30分钟,每天进行1次刺激,连续进行为期30天的治疗[3]。治疗过程中,首先让患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并引导患者放松肩颈与患侧手臂肌肉,将患者宽大的病号服衣袖撩至肩膀处用夹子进行固定,将需要治疗的部位充分暴露,护理人员通过触碰患者患侧手臂找到需要刺激的肌肉点,将机器阳极的一侧用固定带固定在接近患者心脏端的一侧,将另一端固定在患者患侧腹肌处。固定好点状电极后启动电源,一边缓慢的调高电流强度,一边观察患者患侧肌肉反应,保证肌肉收缩明显但不剧烈且患者感觉不到剧烈疼痛,调整好电流强度后,将电极片留置几分钟后将寻找下一个肌肉刺激点,重复上述步骤。如果在肌肉刺激过程中患者感到明显疼痛应马上暂时停止电刺激,看患者肌肉是否出现了烧伤,如果出现烧伤应立刻对烧伤部位进行紧急烧伤干预,如果没有出现烧伤,但是患者感到明显疼痛,一方面考虑电流强度是否过大,另一方面看电极固定是否出现问题。整个神经肌肉刺激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坐好,避免患者随意更换体位导致电极垫脱落。治疗30分钟后先将电流调整到0,避免下次使用连接电源后对患者造成不良刺激,然后关闭电源,将电极和衬垫取下来以后做好衬垫的清洁与消毒工作,晾干好收纳好准备下次使用。神经肌肉刺激完成后,护理人员告知患者不得用手抓挠接受电刺激的患侧手臂,每次治疗完成后可以为患者提供爽肤水保养患侧皮肤。(2)康复护理:①肢体体位。根据患者体位,合理选择肢体体位,若是患者为仰卧位,需要于患者肩部下方垫放软硬度适中的枕头和沙袋,使沙袋和枕头能够与肩膀保持统一高度,令患者的手心向上,手背贴床,并伸直手指,以提升肩部和手部的血液循环。若是患者为健侧卧位,则应在患者患侧上肢位置采用沙袋或者枕头进行垫放,在患侧肢体下方垫放软枕,将其患肢放置固定于软枕之上,令患者轻轻伸展。若是患者为患侧卧位,则需要让患者的患侧肢体向前部伸直,肘部伸直,手心部位向上,令手指伸直展平,以此对患侧进行牵拉和刺激[4]。②鼓励患者尽早活动患侧肩部与手臂肌肉。在患者病症好转,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对患者患侧手臂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对患者的手臂运动极限进行预测,鼓励患者在运动极限范围内主动活动自己患侧手臂与肩颈,为避免患者过度活动对患侧肌肉造成损伤,护理人员为患者安排符合患者能力的活动,带领患者伸展肩关节、腕关节,弯曲肘部关节,以此提升肩部、手部神经肌肉收缩的可能性。③浸泡法。采用冷水与热水交替浸泡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冷热交替有利于刺激患者患侧手臂神经,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活跃,在用这一方法对患者展开康复护理时候,要确保水温控制在40℃左右,冷水温度应控制在10℃左右为宜,冷热水交替浸泡时间以1分钟为宜,每10分钟开展1次。注意避免冷水过冷以及热水过热。④缠扎发: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以后,需要对患者肢体灵活性进行进一步的训练。为每位患者准备1根2cm左右的线绳,护理人员让患者将线绳从拇指位置入手,指甲远端部位逐渐向近端高进,进行缠扎,缠扎最终位置以手指根部位置为宜,缠扎完成后立即松开手指,进而开展掌指关节的缠扎,最后进行腕关节的缠扎,每天应开展多次缠扎干预。护理人员在对用各种方式方法对患者展开康复护理的同时,为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同时从现实角度出发提高患者肩手功能,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尽早着手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鼓励患者用患侧手臂刷牙、洗脸以及穿衣服,让患者直观的感受到自己在进步,同时也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3 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1)疗效判定。分析治护效果,显效:患者临床浮肿、疼痛及痉挛等症状全部消失,指尖及手掌对合能力恢复[5];有效:患者临床浮肿、疼痛及痉挛等症状有所缓解,指尖及手掌对合能力基本恢复;无效:患者临床浮肿、疼痛及痉挛等症状未见变化甚至加剧,指尖及手掌对合能力异常。于此同时,将2组患者护理后肩手综合征分期情况作为效果衡量指标。(2)观察指标。采用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对2组患者经治疗1周、2周和4周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分数评估,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用医院护理满意度测评表测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越高,护理效果越好;对患者护理前后的SAD与SDS评分衡量患者护理前后的精神状态[6]。

5 结果

5.1 2组治护效果对比:观察组治护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对比(n,%)

5.2 2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观察组治疗1周、2周和4周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2组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5.3 护理后2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分期情况对比:由一般资料可知,干预前2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分期情况无明显区别,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分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均集中在0期与1期,手部功能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则主要集中在1期与2期,手部功能改善情况不如观察组。详情见表3。

表3 2组干预后肩手综合征分期情况对比

5.4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比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4。

表4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5.5 2组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状态情况对比:对比发现观察组护理前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无明显差别,护理后2组SAS与SDS评分差距较大,观察组焦虑、抑郁情况改善更为明显,SAS与SDS评分明显更低,说明观察组患者精神状态更佳。差异显著,P<0.05,具体数据见表5。

表5 2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情况对比分)

讨 论

脑卒中在临床领域也有脑血管意外、中风之称,其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病症发生大都是由于脑血管突发性破裂或者脑血管阻塞,影响脑部血液正常流入,病症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2种脑卒中,且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概率更高,肩手综合征属于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且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更为常见,脑卒中患者在脑部缺血或出血的状态下,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损伤程度在出血时主要由出血面积决定,在缺血时由缺血时间决定,神经的损伤越严重,患者运动功能以及语言能力等衰退越严重,肩手综合征就是运动功能衰退的表现。肩手综合征主要表现在患侧上肢肩膀与手臂、手部的水肿与肿痛,患者手臂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超过一定范围的活动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同时患者手部的灵活性也受到严重影响,当患者出现手指变形以后,如果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患者的手部功能将永远丧失,一般来讲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改善可以通过康复训练以及神经肌肉刺激来实现[7]。

神经肌肉电刺激指的是一种借助电刺激仪器来实现肌肉与神经刺激的一种疗法[8]。仪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是低频脉冲电流,只要操作得当,同时患者身体素质过关是不会给患者身体造成损伤的,借助电刺激可以对患者患侧已经萎缩的肌肉与神经进行刺激,让已经萎缩的肌肉与神经恢复活性,从而恢复患者的手部功能。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方式干预,能够改善肌肉僵硬情况,疏通经络,提升肢体运动功能。在对患者进行电刺激的过程中,患者的患侧手臂的血液循环将会加快,人体血液可以为肌肉与神经带来营养,从而促使神经肌肉在外部刺激下重新被神经支配,让负责神经与肌肉连接的肌纤维重新变得肥厚,这样患者的肌肉张力就能够得到提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现了对神经肌肉电刺激的合理应用,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神经肌肉电刺激之前,对患者的耐受能力进行评估,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缓慢调整电流强度,避免了强电流危及患者健康,此外护理人员还为患者提供了治疗后的皮肤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爽肤水避免患者因为电刺激皮肤疼痛瘙痒,进一步保证了治疗效果。为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当前康复护理已经成为脑卒中后护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来说,康复护理重点在于帮助患者恢复患侧肢体功能[9]。同常规康复护理相比,观察组患者所接收的康复护理方式更加多样,同时护理人员所提供的的护理服务更加细致。观察组护理人员对患者展开体位护理,保证患者能以正确的体位进行休息,避免不良体位对患侧肩膀手臂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为避免脑卒中后患者肢体功能因为缺少运动肌肉出现更严重的萎缩,神经系统出现更为严重的衰退,护理人员在患者意识清醒之后,第一时间鼓励患者主动活动患侧肢体。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以后,为提高患者手指灵活性,护理人员带领患者用缠扎法展开手部灵活性的训练,为提高患者实际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患者康复信心,改善患者精神状态,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对患侧肢体进行运用,观察组中所用康复护理措施十分完善,合理选择患者肢体体位,降低肩关节及手关节粘连情况,能够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采用冷水和热水交替浸泡方式干预,能够提升血管收缩能力,对交感神经产生刺激,放松患者神经,以掺杂方式干预,改善水肿[10],以此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从理论上来看,观察组护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观察组治护总有效率为97.22%,显著高于对照的72.22%,观察组治疗1周、2周和4周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8.16±6.36)分、(65.47±5.36)分、(68.14±3.6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2组患者肩手综合征分期情况没有明显差别,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差别,但是护理后观察组所有患者都恢复到了1期甚至是痊愈,而对照组则多分布在1期与2期,说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明显更好。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上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康复护理以及神经肌肉刺激的联合使用得到广大患者认可,此外观察组护理后SAS与SDS评分更低,患者的不良情绪更少,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可能同患者病情的有效改善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采用康复护理及神经肌肉刺激方式对患者干预,有利于优化临床治护效果,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康复护理以及神经肌肉护理在脑卒中护理应用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及神经肌肉刺激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在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患侧手臂功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上具有突出作用,康复护理以及神经肌肉刺激在脑卒中护理中的联合应用方案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患侧综合征护理人员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当代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研究
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及对策
考前综合征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实施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廓清治疗的疗效评估与研究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
开学综合征
一毛学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