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对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功能康复以及综合功能的影响研究

2022-10-09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颅脑循证外伤

刘 巍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会出现一定的损伤,导致部分患者在治疗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对患者非常不利。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实现中枢神经功能代偿和功能的组合尤为重要。而颅脑外伤患者在3个月之内,是身体恢复的最佳时期,所以在早期就要对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加快正常功能的恢复速度,以提升康复效果[1]。现阶段随着临床对轻中型颅脑外伤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指出[2]将循证护理应用在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中,其优势明显,能对患者的治疗以及康复工作进行对应的指导。特此,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74例纳入研究,并就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以期提升我院临床护理质量,并改善患者预后质量,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74例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掷骰子均分2组。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0:17,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62和20岁,平均年龄为(40.3±2.8)岁;其中22例硬膜外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6例颅内血肿;18例车祸伤,12例坠落伤,7例外力打击伤。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6,年龄最大和最小分别为61和22岁,平均年龄为(40.2±2.9)岁;其中20例硬膜外血肿,11例硬膜下血肿,6例颅内血肿;21例车祸伤,10例坠落伤,6例外力打击伤。本次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①GSC(格拉斯哥评分)>8分的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3];②签署知情文件;③年龄≥18岁;④沟通良好;⑤病史资料齐全。(2)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②合并颅脑损伤前认知功能障碍;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⑤合并视力及听力障碍;⑥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⑦中途退出研究。

2 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提高对患者的关注程度及增加查房次数;定期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并评估患者康复情况,同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制定饮食方案。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展开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流程包括如下护理措施:(1)建立循证护理小组。选择本院护理能力强的人员组建询证小组,选取组长,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在护理工作开展之前,要查阅相关的文献以及资料对证据进行评价,找到疾病以及护理中的难点以及有效方法等信息,将收集到的资料与患者和临床实际进行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内容进行实施。护理时需记录护理执行情况,对于未执行的护理内容及特殊事件进行标注,以便于及时处理与分析护理问题,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2)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知识接受水平,拟好宣教计划表,并将科室自制健康宣教视频在病房电视定期循环播放,让患者观看并了解相关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同时责任护士需要根据视频内容,以及患者文化接受程度在床旁进行讲解,以不断提升患者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的认知。并明确告知其积极配合护理工作对其康复效果的积极意义,以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展开护理服务。(3)心理护理。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会因为病情、疼痛等因素导致紧张、焦虑、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进而造成应激反应,使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护理服务的顺利展开与进行。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并应用心理状态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随后展开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通过帮助患者解答疑惑,诱导其宣泄情绪的方式来缓解不良情绪及减轻心理负担。同时还要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关心,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以提升患者配合度,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4)体位护理。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指导,保持良肢位,头部要偏向一侧,将患者的肩关节外展,肘部伸直,手指分开,下肢微曲,放置软垫。健侧卧位时,头部要保持舒适,肢体自然摆放。换侧卧位时,后背放置软枕,倾斜60°。间隔2小时要对患者的体位进行调整。(5)早期康复护理。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要对患者进行提醒护理,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活动,对皮肤、穴位等进行刺激,并逐渐增强。在活动患者关节时,进行适当的屈伸活动,髋关节内外旋,每天3-4次。每天也要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按摩。力度不能过大。在平稳1周之后,要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并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上肢进行举握拉运动,下肢进行抬腿等动作,患者在保持坐位时,要尽早离床,开展站立性的训练,可以辅助患者走楼梯等。同时还需要协助康复科医师完成神经电刺激、针灸、理疗等操作,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6)并发症预防。护理期间要注意患者痰液及分泌物的清理,以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可通过加强拍背护理以促进患者排痰,必要时可进行雾化干预。而对于四肢不能活动的患者,应该多帮助患者活动四肢或者穿弹力袜,以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并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此外还需要遵循循序定量的原则,给予患者由少到多的规律饮食护理,以提升患者身体机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加快康复速度。

3 观察指标:将2组患者按以下指标进行观察对比。(1)参考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表(MBI)对患者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强。(2)依照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对患者进行评估,量表共18条目(运动功能13项目、认知功能5项目),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综合功能越强[4]。(3)应用Brunnstrom法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且评分达到6级为痊愈;患者可进行正常生活且评分达到2级以上为显效;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且评分达到1级为有效;患者无法正常生活且评分未达到1级为无效。(痊愈+显效+有效)/37×100%=总有效率。(4)采用QOL-100量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包含生理、心理、社会及躯体功能4个子量表,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5)统计并对比护理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种类与例数。(6)护理满意度以NSNS量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评估,满意>80分、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基本满意)/37×100%=总满意度[5]。

5 结果

5.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综合功能评分对比:在综合功能评分对比上,护理干预前2组不具对比价值(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功能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综合功能评分对比分)

5.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在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上,护理干预前2组不具对比价值(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段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分,n=37)

5.3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在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上,护理干预前2组不具对比价值(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段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n=37)

5.4 2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2组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2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n,%)

5.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5.6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

讨 论

颅脑外伤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种类之一,是指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从而导致患者头部产生颅内或颅骨的损伤。同时,其也是全身复合伤里最严重的一种,并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此外其预后相对比其他部位损伤更差。因为颅脑外伤会导致头皮撕裂伤、出血量大、头皮下血肿、颅骨骨折、脑脊液鼻漏、乳头红肿、熊猫眼征、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失眠、幻听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现阶段临床将颅脑外伤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与闭合性颅脑损伤2种,前者主要为在外力的冲击导致患者头皮、颅骨、外脑膜破损,后者为在外力的冲击只伤及患者的头皮、颅骨,但未伤到脑膜。而国际上通常用格拉斯哥量表进行分型,主要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颅脑损伤。对于轻型和中型颅脑损伤,只要患者治疗及时,治疗妥当,可以有相对较好的预后,并可以保证患者神志清醒。然而类型及无论任何部位的颅脑损伤,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伤害,并且会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预后质量较差。而中、轻型颅脑外伤患者其损伤程度较轻,及时展开临床治疗,则有较大概率痊愈。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发现,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在治疗之后,部分患者出现功能障碍,发生较多的为言语障碍、肢体偏瘫等不良情况[6]。所以在颅脑外伤病发后,不仅要及时进行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避免加重对患者的伤害,同时还要给予患者高质量的护理干预,以保障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随着护理学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对重、轻型颅脑外伤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高质量护理模式被逐渐应用到临床,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而循证护理作为在循证医学中衍生的一种护理模式,其更加注重将研究结果与临床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可为患者提供更佳符合其个体要求的护理服务,从而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同时循证护理的应用,还可以为临床护理干预指明工作方向,进而给予患者更具有效性、针对性及完整性的临床护理服务[7]。此外,在循证护理的应用下护理人员还可以对患者的临床实践进行对应的指导,将最好的研究依据以及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应用在临床中,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循证护理在进行的过程中,能提升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让护理人员主动对业务进行钻研,及时找到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对患者进行有效、科学的功能锻炼,实现治疗效果的提升,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的情况[8]。而将循证护理应用到中、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中,不仅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训练,对脑细胞轴突进行有效的刺激,对大脑半球运动功能代谢进行合理的调节,同时还改善患者的运动代偿情况,加快其重组的过程。患者的生命体征在恢复正常之后,能及时引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提升神经元活动的兴奋度,加快大脑受损皮质功能的恢复速度,让其形成正常的模式,减少异常活动和代谢并发症出现的情况[9]。然后康复科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一些特定的康复,包括神经的电刺激、刺灸、理疗等,如果有比较重的患者还建议进行高压氧治疗,以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实现对患者日常生活功能的改善,提升生活的质量。早期康复锻炼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改善,实现疾病的早日康复[10]。同时在循证护理干预下还可以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防,从而确保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提升患者舒适度,使其更加满意临床护理服务。此外,在循证护理下中、轻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稳定,使其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护理人员展开工作,进而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意义。并赢得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高度认可,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奠定基础,有利于医院的稳定发展。本次对循证护理在中、轻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并以常规护理干预下的中、轻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在循证护理干预下的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其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6.7±2.8)分与(26.3±4.0)分,均较对照组的(13.5±2.2)分与(23.4±3.2)分更高;护理干预1、2、3个月后的自理能力评分分别为(61.84±3.57)分、(67.34±4.09)分、(74.55±4.67)分,均较对照组的(57.38±3.31)分、(60.71±3.68)分、(68.94±4.23)分更高;1、2、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2.63±7.88)分、(61.05±8.24)分、(80.25±9.53)分,均较对照组的(47.05±7.40)分、(52.38±7.85)分、(65.55±9.37)分更高;护理满意度与护理效果分别为94.59%、94.59%,均较对照组的75.67%、72.97%更高;并发症发生率为8.11%,较对照组的27.03%更低。以上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循证护理在中、轻型颅脑外伤患者中所具有的显著应用效果与价值。

综上研究所述,循证护理应用到中、轻型颅脑外伤患者中,其具有显著临床护理效果,可有效提升患者康复速度及质量,且预后意义更为积极,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颅脑循证外伤
循证护理对新生儿picc护理中不良反应的研究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护理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常见的颅脑损伤有哪些
1例严重复合性外伤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