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氟烷吸入麻醉在小儿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2022-10-09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氯胺酮下肢麻醉

陈 斯

(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下肢骨折是小儿中常见病症,主要与小儿骨骼发育不完全、骨质脆弱及不懂得自我保护有关。下肢骨折常用治疗术为切开复位固定法和手法复位后外固定法。小儿一般都好动,实施外固定术后,很容易因患肢活动造成骨折移位,进而影响到骨折部位的恢复效果[1]。为了防止小儿患肢移动,术中需要用到麻醉药物。七氟烷属于一种全身麻醉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多优点,如对呼吸道刺激小、血气分配系数低等,常用于小儿手术过程中快速诱导麻醉方面[2]。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对患儿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后,有利于对其血流动力稳定性起到保护效果。本研究中,为探究小儿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后的效果,以4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4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2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中,男、女分别14例、10例;年龄在2-9岁间,平均为(6.4±2.5)岁;体质量在11kg-29kg,平均为(19.5±5.6)kg;骨折原因:4例为器械致伤,8例为车祸致伤、10例为高空坠伤、3例为跌倒摔伤;骨折部位:10例为胫骨骨折、5例为狭髌骨骨折、7例为根骨及内外踝骨骨折、8例为股骨骨折。对照组中,男、女分别13例、11例;年龄在3-10岁间,平均为(6.3±2.9)岁,体质量10kg-30kg,平均为(19.1±6.5)kg;骨折原因:5例为器械致伤,9例为车祸致伤、8例为高空坠伤、3例为跌倒摔伤;骨折部位:9例为胫骨骨折、6例为狭髌骨骨折、6例为根骨及内外踝骨骨折、9例为股骨骨折。2组患儿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

2 麻醉方法:对照组患儿使用氯胺酮麻醉处理。术前先为患儿静脉注射1mg/kg氯胺酮,待患儿熟睡后将其置入手术室,并在术中将0.5-1.5mg/(kg·h)氯胺酮对患儿持续泵入。并等到患儿睫毛反射消失之后,再对其实施骶管麻醉穿刺术进行镇痛处理。观察组患儿使用七氟烷复合骶麻麻醉处理。麻醉前半小时,先将0.01mg/kg长托宁为患儿进行肌内注射,待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再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并观察患儿的血氧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等指标情况。将七氟烷面罩浓度大小调整至6%-8%之间,同时将氧流量大小控制在每分钟4-6L之间,通过在患儿面部轻扣面罩进行供氧,等到患儿睫毛反射现象彻底解除之后,再对其实施骶管穿刺麻醉处理。手术期间,将七氟烷的吸入浓度逐渐往高调整,每次调整后其浓度值较前1次增加2%,当患儿麻醉深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将七氟烷浓度逐渐往低调整,氧流量大小调整至2L/min,整个麻醉环节中保留患儿自主呼吸。术后,所有患儿均不再继续使用麻醉药物,然后将其置入监护室内进行吸氧,并对2组患儿的生命体征密切监控,若患儿出现严重躁动迹象,则应及时予以药物镇静处理,并等患儿Aldrete评分≥8分后将其送入病房内。

3 观察指标:记录并对比2组患儿使用麻醉术后麻醉质量、麻醉苏醒、疼痛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质量:主要包括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等几项。不良反应:观察2组患儿麻醉术后有无出现恶心、呕吐、躁动等症状。

5 结果

5.1 2组患儿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对比:观察组患儿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分别为(10.28 ± 2.35)分钟、(2.03±0.40)分钟、(228.32 ± 25.15)分钟、(7.17±1.47)分钟、(181.53 ± 20.26)分钟。对照组患儿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以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分别为(9.94± 2.12)分钟、(1.97± 035)分钟、(221.05 ± 23.24)分钟、(7.47 ± 1.34)分钟、(173.23 ± 19.72)分钟。差异均不具有统计意义(P均>0.05)。

5.2 2组麻醉苏醒、疼痛消失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疼痛消失、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168.34± 26.3)秒、(7.31± 0.49)分钟、对照组患儿疼痛消失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386.64 ± 42.12)秒、(16.63 ± 3.24)分钟。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均<0.05)。

5.3 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中,出现嗜睡、皮肤瘙痒、恶心症状的患儿人数分别为1例、0例、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24)。对照组中,出现嗜睡、皮肤瘙痒、恶心症状的患儿人数分别为2例、2例、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

讨 论

七氟烷属于一种诱导麻醉药物在临床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一般在对患儿进行七氟烷麻醉吸入后再实施气管插管、静脉穿刺等手术,使用该麻醉药物能够明显提高患儿的麻醉效果以及穿刺成功率[3-5]。在对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前,先进行 七氟烷并保留自主呼吸,七氟烷复合麻醉是将组织麻醉技术和吸入诱导技术相结合而成的麻醉技术,属于目前临床中新型的麻醉手段。麻醉深度控制合理,不仅能有效消除患儿的疼痛感、起到有效的麻醉效果,不仅能够保持患儿血气指标稳定性且不会导致其血流动力受到影响。有研究发现,通过BIS数据检测显示当 七氟烷吸入浓度在8%左右时,患儿麻醉深度达到最适宜。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七氟烷能够起到保护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同时有利于降低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死亡风险。另外,七氟烷应用于整形外科重建皮瓣手术中时,也能够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缓解效果。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包括2个阶段:再灌注阶段和缺血阶段。缺血阶段中:由于组织细胞会受到线粒体损伤、能量代谢能力下降以及再灌注损伤等带来的影响,会致使其停止发生氧化反应,最终会导致细胞膜及细胞的功能、结构等均明显受损,从而会引起组织细胞停止发生氧化磷酸反应,以至于缺血修饰蛋白表达发生上调。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术,先将七氟烷面罩浓度调节至6%-8%之间,手术期间将七氟烷吸入浓度逐渐往高调整,每次调整时将七氟烷吸入浓度增加2%,当吸入浓度达到一定值后再降低。结果显示:氯胺酮也属于临床中常用麻醉药物,注射后可使患儿短时间内快速入睡。而七氟烷吸入麻醉一般用于患儿诱导中,在对患儿进行麻醉诱导时,医护人员通过检测患儿的脉搏、血压以及心率指标等,进而对患儿的麻醉深度做出判断,且能够通过患儿体动反应及肌松程度等对其麻醉质量做出准确判断。本研究发现,2组患儿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说明氯胺酮与七氟烷吸入对患儿的麻醉质量相同。麻醉药物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一直是临床中关注的重点,尤其对于小儿骨折患者,麻醉术后不良反应对其神经系统、身体机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小儿后期发育。学者研究发现,较氯胺酮静脉注射而言,使用低流量七氟烷吸入对患儿进行镇痛处理后能够对其体内炎症反应带来更好的控制效果。学者研究认为:在对会阴部、下肢以及腹部手术患儿使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术后,可明显缩短其术后苏醒时间。本研究发现,较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均明显较低(P均<0.05)。

综上,通过为小儿下肢骨折手术中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处理,较使用氯胺酮麻醉术,麻醉质量无明显差异,麻醉苏醒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均明显较低,起到较好的麻醉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氯胺酮下肢麻醉
艾司氯胺酮在剖宫产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行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
七氟烷与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下肢最怕“凉、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