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改善骨折疼痛症状的作用分析

2022-10-09王力民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成形术椎体经皮

王力民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骨一科,辽宁 阜新 123000)

随着社会的持续性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老年群体的数量大大增加,由于老年群体机体功能退化、骨质状况不佳[1],因此成为脊柱骨折的主要发病群体。脊柱是人体重要的承重支柱和中轴,结构十分复杂。脊柱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质创伤,胸腰段骨折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部,腰椎,胸椎最少。脊柱骨折的发生率占所有骨折类型的5%左右。且以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最为常见,由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常常并发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伴随着十分严重的疼痛和肿胀,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行走,因此在发生骨折之后,需要及时做好诊断和治疗工作,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受到受力部位、外力的作用等的强度不同,骨折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治疗难度大,选择科学、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在脊柱骨折的治疗和后遗症的预防中十分重要。本次研究分析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保守方法2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抽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这一时间段本院接诊的共计1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通过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所有的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女性22例,男性28例,年龄在6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16±3.16)岁。观察组女性26例,男性24例,年龄在66-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24±3.18)岁。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5岁;所有患者接受X线、CT或者MRI影像学诊断[2],符合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自愿选择治疗方式;研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开展。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视听障碍;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本次研究选择的2组样本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基础性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方法:对照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施行保守方法治疗,静卧1周后,给予活性维生素D、抗骨吸收药、钙剂、骨矿化药物、骨形成促进剂等药物治疗,待患者疼痛有所缓解后,2-3个月开始下床活动,并同步开展腰背肌康复训练。观察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开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折患者行右侧位卧躺接受手术,对骨折患者手术部位进行消毒后采用浸润的方式进行麻醉,根据患者的脊柱骨折病症部位选择对应的椎间盘水平旁正中12 cm的位置作微创切口,使用椎间孔镜配合穿刺针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及纤维环坏死组织进行完全切除,之后应用双极射频对破裂的纤维环消融皱缩成型,清理侧隐窝及椎间孔内疏松骨质及韧带,松解神经根,利用C型臂X线机进行透视,复位满意后对切口进行缝合并注意预防感染,结束手术,术后积极开展疼痛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

3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通过对比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骨折疼痛VAS评分(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3],分值范围为0-1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感越强烈)和整体治疗效果(结合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4]、椎体高度丢失率、症状改善和精神状况等进行判断,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具体的指标,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得出结果。

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统计所得所有相关数据均利用SPSS20.0软件来计算,数据均采用卡方(x2)检验或者t检验进行处理计算。当P<0.05的时候表示比较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对比: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前疼痛VAS评分均比较高,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接受治疗后,骨折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对比

5.2 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对比(n,%)

讨 论

老年患者的机体骨量降低,会进一步破坏骨质正常结构,降低骨密度、提高骨脆性,这就大大增加了脊柱骨折的发生风险,一旦骨折,会对患者的呼吸功能、消化系统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危害到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5],也给患者的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做好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对于保障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保守治疗是治疗脊柱骨折的常用方式,包括了药物治疗、支架辅助支持治疗等,该治疗手段虽然直接避免了创伤性手术的侵入伤害,但长时间的卧床静养反而有较高的并发症危险,如压疮、血栓等,进一步加快了患者的骨流失,致残率相当高[6]。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脊柱骨折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在影像的引导下准确寻找病变椎体的位置,注入骨水泥,相对于保守治疗而言,能够尽可能降低患者的椎体高度丢失率、增强椎体的稳定性和强度,且创伤小、恢复时间并不长,预后效果佳,有效避免了保守治疗的高并发症发生[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骨折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整体治疗有效率更高,这与李晓亚等人[8]的研究结果相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在自身机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突出,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脊柱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成形术椎体经皮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在急性胆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
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行鼓膜成形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