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

2022-10-09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椎弓螺钉椎体

肖 军

(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已有研究指出,9成左右的脊柱损伤发生在胸腰椎区域[1]。随着脊柱矫形内植物的发展以及椎弓根螺丝钉的广泛应用,针对骨折的临床治疗已经转变为积极的手术治疗,其临床疗效也明显优于保守治疗。既往临床上主要是通过手术治疗的方式,手术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患者实现脊柱生物力学上的稳定[2]。而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常规方法。椎弓根螺钉能够准确的将其拧入椎体是整个手术的关键。通过利用该操作能够帮助患者将椎体与椎板连接,在尽可能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的同时减轻对神经的影响。另外,已有研究指出,采用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对于降低骨折脱位的发生有重要价值[3]。但是对于脊柱骨折这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充分了解各种治疗方法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为探究该治疗手段的疗效,本次研究通过纳入5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2018年1月-201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并予以排除标准剔除的患者,结合20%失访率,拟纳入54例。男性34例,女性20例;年龄34-64岁,平均年龄(46.25±2.18)岁;骨折部位:T115例(9.26%),T129例(16.67%),L122例(40.74%),L210例(18.52%),L38例(14.81%);致病原因:交通车祸伤20例(37.04%),重物砸伤14例(25.93%),高处坠落伤17例(31.48%),其他3例(5.56%);骨折类型:爆裂性骨折31例(57.41%),单纯屈曲压缩性骨折23例(42.59%);脊髓功能损伤ASIA级:A级9例(16.67%),B级10例(18.52%),C级15例(27.78%),D级13例(24.07%),E级7例(12.96%)。本次研究相关资料均提交给医院伦理委员会并得到书面同意。(1)诊断标准: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胸腰段脊柱骨折。(2)纳入标准:排除其他疾病;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患者年龄>18岁<70岁。(3)排除标准:伴有先天性脊柱畸形;合并其他椎体骨折患者;接受姑息治疗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因严重内科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而无法配合的患者。(4)脱落标准:随访过程出现生命体征极不稳定者予以脱落;患者失访;依从性差的患者。

2 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全麻,调整患者体位为仰卧位,作一切口,将受伤部分以及相邻的2个椎体的棘突、关节突、椎板等充分暴露出来,完成椎体钻孔,将准备好的弓根螺丝钉旋入孔内。再利用探针对螺丝钉的旋入情况进行探查,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旋入的螺钉长度,确定胸椎进钉点,选择合适长度的连接杆,充分考虑患者受伤椎体的情况,调整连接杆为弧形,并将其放置在椎弓根螺钉尾部带内丝的U形槽内,在保证连接杆弧形向下后将椎弓根螺丝旋入其中。完成这个步骤后撑开椎弓根螺钉,再将另外1颗螺丝拧紧。使用C型臂X线透视椎弓根螺钉。确保其位置合理。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合并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需要切除关节突,并注意对椎管充分减压,对于突入椎管的骨块进行锤击复位处理,同时清理干净破裂的椎间盘。完成手术后术后常规引流1-2天。

3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54例患者接受治疗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变化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5 结果

5.1 54例患者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治疗后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54例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

5.2 54例患者治疗前后椎体情况比较:经治疗,患者各指标均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54例患者治疗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比较(%)

5.3 跟踪随访54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对54例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感染,但经过对症治疗感染控制,恢复良好。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也未出现断钉、钉松等内固定失败病例。

讨 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并且容易合并多种严重合并症,包括内脏损伤、脊髓神经损伤等[4]。目前,临床上随着外科技术和内固定物的改良发展迅速,但是在处理脊柱损伤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主要争议的热点在于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最佳手术入路3个方面[5]。

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而言,需尽早接受手术,目的在于降低继发脊髓损伤的可能。通过在手术过程中利用该治疗的方式,可获得满意效果,另外还能够有效减轻椎管压力,对于预防术后的纤维疤痕组织形成有重要意义[6]。已有研究显示,通过针对这类骨折患者采用这种治疗方式,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简单运行、固定性强,针对多种类型的骨折均有明显的适用性[7]。而在本次研究可以发现,治疗后患者Cobb角为4.75°±0.25°,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4.52°±0.98°(P<0.05)。经治疗,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90%、椎体后缘高度95%均高于治疗前30%、70%(P<0.05)。可以发现,采用该治疗手段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受伤后的解剖结构,对尽可能恢复正常的脊柱形态有重要价值,临床疗效良好。

需要关注的是,针对脊柱损伤的临床微创治疗越来也受到关注,但是其手术治疗策略在临床上仍然有着较大争议,面对这种情况在未来仍然需要更多样本量分析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

猜你喜欢

椎弓螺钉椎体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内固定螺钉要取出吗?
新技能,机器人可通过自带的 CAD数据实现自我维修
比较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一种深孔螺钉防倒管
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
10例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