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教学的官能训练与认知研究

2022-10-08华南师范大学许署光

艺术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官能声带场域

华南师范大学/许署光

声乐演唱发展的历史已经历长达四百年,我国将此项艺术引进也已近百年。多年来,诸多优秀的声乐教师、职业演唱者、医学耳鼻喉专家探索人类的发声奥秘,直到20世纪以后终于有了新的发现。随着嗓音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学者开始加强对嗓音科学的研究,这场理论研究热潮也延续到教育界,声乐教师也不断在实践中求探索,逐步将其科学化、理论化、现代化。这一系列举措使声乐教学领域在近几十年间更进了一步。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声乐专家与医学专家共同研制出一批先进的人声科学技术设备,如喉动态镜、X光摄影、肌电图、示波器、频谱仪等,将声乐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查阅大量国内外学术文献发现:国外对声乐教学理论研究与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声乐教学项目评价、声乐教学国际化研究、声乐教学与高校关系、声乐教学项目组合研究等方面。声乐教学项目评价集中在立项选择和项目完成后的效果评价研究,对声乐教学项目的中间评价或进展评价则相对较少。

一、训练思路创新的声乐教学法

(一)国内对声乐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1.声乐教学的基本创新模式、声乐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和声乐教学的定位和决策等内容的研究;2.声乐教学能力测度与评价研究,形成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熵值法、官能配合法等评价方法;3.声乐教学的组建与应用问题研究;4.声乐教学的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等。关于嗓音科学的基础研究论文也已悉数发表,如:2009年,Jesse McCartney等人发表的: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dynamic features of vocal fold vibrations(声带震动的多点定量分析),2013年,Jason Derulo等人发表的:the research of the artificial Vibration organ of the vocal system(菱形开孔版模拟声带震动研究);2015年,Hui Cao等人发表的:The new model of vocal cord vibration(一种新的声带震动模型)等。但声乐教学的官能训练与认知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却尚未见报道。

(二)感官技能训练

人类的发声器官从狭义上指的是“声波共振峰”,其向上可对接咽腔及鼻咽骨腔,向前可与口腔构成人体扬声器,向下则可以延伸到喉腔、胸骨,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声波共鸣,产生包括低频共振峰在内的数个共振峰,对人声的音质、色彩、音量发生重要作用。凭借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共振峰是人为呼吸气流支撑语言变化在人体发声通道中产生的共鸣声波。歌唱过程中获得共振频率越多,会产生人类听觉意义上的洪亮声音,美好音色,感染力强。反之,则声音单薄、刺耳,缺乏感染力。基于此原理,本研究从发力点、呼吸方式、口腔形状、共鸣方式等方面出发,设计出一种官能训练法。

(三)感官技能与心智的结合

认知方式是一个人思维层次、文化修养、道德品行、个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从心理表征的角度看,它是“言语与表象”思维特征,代表有视觉型言语和表象型言语;从信息接收的角度看,它是“整体与分析”思维特征,代表有区域独立性与区域依存性(Field-dependent)、缓慢型与敏感型(主要侧重于信息接收过程中行为反应快慢的心理特点)、主观型与思考型(主要表现在获得声音过程中对细微变化主动或忽略的特点)等。关于区域独立性、区域依存性,从演唱者的思维变化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称作“场域认知方式”(Field Cognitive Style)。而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只有当教师传授的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适合于学生的场域认知方式时,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因此,根据场域认知方式理论,设计并比较在不同场景及气氛的情况下,客体存在的心理及生理差异,可为声乐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官能训练法的操作实施

(一)研究对象与分组

随机选择2019年至2020年新入学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的大一新生100名。纳入标准:1.性别比例各占50%;2.无泛音共鸣管相关疾病;3.配合进行快速动态喉镜检测。

(二)研究仪器、软件及方法

仪器及软件:告诉摄像镜头(PHOTRONFASTCAMPCI R2),70°硬管望远镜(Kay RA1295),300W疝气灯光源(STORZ 201530 20),Kay’s Image Processing Software(KIPS),Model 9181。方法:1.将上述100名新生进行动态喉镜检测:学生取端坐位,检查者用喉硬管望远镜暴露喉腔,嘱被检查者平静发“i”音,持续至少3秒。将声带暴露满意的连续震动图像设定2500帧/s的速度记录并以AVI文件保存,将AVI文件导入KIPS软件,选择时段分别以双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及声带中点边缘作为采样点标记,由KIPS自动得出采样点震动频率值及振幅值。对以上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采用SPSS软件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对上述新生进行系统性官能训练3个月后,采用上述相同方法进行检测并分析。

(三)研究结果

训练前后声带振动频率与幅度的比较

图1 训练前后声带振动频率值的比较

图2 训练前后声带振动幅度值的比较

三、场域认知研究带来的启发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人类在紧张的环境下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增加。结合“场域认知”理论,本研究采用血液中肾上腺素含量超出参考范围与否,将个体判定为“场域认知充分”Or“场域认知不足”。

(二)研究分组

将血液检测结果在参考范围内者纳入对照组(场域认知充分,n=200,性别比例各占50%),将血液检测结果超出参考范围者纳入研究组(场域认知不足,n=200,性别比例各占50%),将分组个体及其快速动态喉镜结果进行匹配并汇总,采用SPSS软件中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场域认知充分与不足组声带震动频率与幅度的比较

图3 场域认知充分与否声带振动频率的比较

图4 场域认知充分与否声带振动幅度的比较

四、声乐教学官能训练法的研究价值

中国声乐艺术源远流长,西洋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距今也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与歌唱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嗓音科学得到了跨越式的进步。从以前的盲目实践到现在的有根可循,声乐教学变得更加的科学化、理论化与现代化。基础理论的快速进步,也有待于声乐教师将其转化为现实指导和应用,以便高校更有效地输出声乐优秀人才,本研究的目的也就在于此。本研究从人体的官能进化特征出发,根据嗓音科学的发声发展理论,创新性的设计出了一套官能训练方法,通过教学、训练等方法应用于特定的学生群。使用动态喉镜检测出两组人群声带的平均振幅及平均震动频率。从结果数据上看,通过系统性官能训练的学生群体相比训练前,在声带振动频率与幅度上,均有较大的提高,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基于现代嗓音科学官能训练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一)声乐教学的认知

人类的发声器官——“泛音共鸣管”,从粗矿的角度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人体扬声器。但是,人类是有思想的,发声是带有主观能动性的。作为歌唱行为载体的人是通过高级神经指挥,从而传递感性语言的。人声的科学不仅仅包括了医学、声学的基本原理,还应着重强调心理学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科学进行研究。心理紧张与压抑等高级神经活动将对个体的歌唱发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声乐教学除了训练个体的基本歌唱技能之外,还应着重于个体的心理塑造,尤其在个体对环境的认知方面。本研究从:人的心理与特定场景相互作用的关系——“场域认知”作为切入点,通过设定特定的环境与氛围,研究环境与氛围对学生歌唱发音影响的内在机理。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场域认知充分的学生群体相比场域认知不足的学生群体,其声带的振动频率及幅度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此结果可为声乐教学中培养并增强学生的认知方面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结果在声乐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1.声乐技能是由个体内部组织器官基因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契合决定。技术分析、心理调适、后天训练是培养一个合格演唱者的基本模式。所以,对声乐教学的本质主义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选择性地从发力点、呼吸方式、口腔形状、共鸣方式到音乐准度等方式对声带进行强化记忆训练,采用电子喉镜为主要的检测手段,选择声带的平均振幅及其平均振动频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将原本经验化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对声带肌肉进行可视化的,量化性的教学方法,本质上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日常的训练效果提供了客观充分的理论依据,将极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训练动力。

2.声乐教学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发力,需要生理学,物理学,歌唱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有机合作才能达到完美的状态,如前文所述,人的心理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因果效应称之为“场域认知方式”(Field Cognitive Style)。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有当教师传授的内容形式和表达方式适合于学生的场域认知方式时,其心理状态表现为稳定平和,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当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客观性以及传授方式、形式与学生的场域认知方式相排斥时,其精神状态表现为紧张、困难,则不利于学生的发挥。从医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当个体的心理状态呈现出稳定平和的心理特征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正常,血液中肾上腺素水平将基本处在正常的参考范围内;当个体呈现出紧张的心理特征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水平则会高于正常参考范围,且随着个体的紧张程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3.将原本经验性、抽象性的模糊评估方式进行了量化及具体化,让教学质量及学习效果的评估变得有根可循。从研究问题的方法上看,本研究的创新在于将官能训练理论运用于声乐教学研究,是对国外声乐理论的一种传承与创新,开创了利用进化生物学研究声乐教学的新范式。从研究问题的具体内容上看,本研究建立了声乐教学在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体系,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清声乐演唱者能力生成与优化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为高校更有效率地输出声乐优秀人才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可行的操作建议。

五、现代化声乐专业教学的未来展望

(一)目前我国的声乐理论教学思路不够清晰,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声乐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局限性,起步较晚,亟待形成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声乐专业理论学术研究不足,权威的理论书籍较少。以至于我国部分声乐教学工作者无法将充分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重经验式教学,轻理论化教学,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思维不足。另一方面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我国声乐教学课程中多数以模式化为主,学生思路模糊的接受声音训练和理论知识,陈旧、局限性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趣味性不足,学生的感性思维灵感无法得到启发和升华,这使得我国声乐专业素质好的学生得不到优质的教育,人才损失,极大地限制了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在嗓音科学不断进步,教学方式不断更新的当今,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艺术嗓音的教学体系和进度进行声乐教学,并适当运用现代化、量化评估手段,如动态喉镜、血液检测等。系统化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功底,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尽可能地避免学生在声乐领域学习过程中的坎坷和弯路。

(三)教师应当用生理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发声和表达,从思维起点、自然呼吸、口腔形状、内外耳兼顾到人物情感、心理调整、扎扎实实进行学习和训练;不断进行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会、选段、歌剧歌曲赏析,丰富和提升学生在音乐上的层次和心胸,鼓励学生学习钻研的主观能动性,立足我国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完善属于我国特色的声乐教学理论体系。

六、结语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传统声乐教学那种单纯经验主义、非国际化的声音概念,已经不适宜与我国的声乐教学事业,它需要厘正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克服以往着力关注歌唱技术的偏向,加强艺术修养的全面修炼。科学化、量化、具体化教学将会成为未来声乐教学的主要模式。声乐教师更应该加强关于歌唱技术及声乐教学心理学等等综合类学科的研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思维的不断进步,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专业化,感性素质教育,技能型人才的专项培养模式的创新和聚焦,这些都对我们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保持扎实的专业教育态度,提升与时俱进的学术型教育思维,这样才能加快声乐教学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的进程。

猜你喜欢

官能声带场域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声带也会长“茧”?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声带息肉症状表现
长颈鹿为何是哑巴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氨基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和表征
低迁移性双官能度光引发剂的合成及光聚合性能研究
经声带浅固有层切除手术治疗声带白斑的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