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春晚对文化的传播传承作用探究

2022-10-03林凌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福建传统

摘要:伴随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媒介朝着多元化方向演变,长期限制地方文化传播传承的文化禁锢正被打破,文化交融和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春节联欢晚会作为举国同庆和举家同欢的综合性文艺活动,是展现地域文化意蕴和内涵的主要平台。完美的春晚文艺活动演出对于地方文化的弘扬、城市形象的塑造有很大帮助,因此研究地方春晚对文化的传播传承作用有显著的价值。文章选择2022年福建春晚为研究对象,以分析2022年福建春晚节目的艺术特色和演出方式为基础,探究地方春晚文化传承的先进之处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为其他地区的文艺活动和文化事业提供借鉴,进而依靠高质量地方文艺活动的开展推动文化的传播传承。

关键词:春晚;地方文化;传播传承;文化融合;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206-03

2022年是地方春晚异彩纷呈的一年,因为全国各省卫视纷纷发力,区域春晚呈现出不逊色于央视春晚的高质量演出。其中,福建的“虎见福见·欢喜就好——2022福建新春欢喜夜”(下文简称“2022年福建春晚”)表现尤为出色。该春晚节目播出后,相关话题量迅速突破8亿,成为地方春晚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支。文章研究2022年福建春晚对于其他地区的春晚举办和文化传播传承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地方春晚传播传承地方文化的优势

(一)良好的亲民感

地方春晚相比央视春晚,其创作主题聚焦于本省或者本市的民俗文化、社会常态,创作素材都来自地方民众的生活百态,且节目的编排人员均为当地艺术剧院、媒体中心人员,这些人员具有长期在本土生活的经历,对民众期望看到的节目演出、想要获得的观看体验了如指掌[1]。

因此,地方春晚在创作上会比央视春晚更具亲民感,更贴合本地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本地的人文氛围。在地方春晚中,大部分節目素材都源自人们的生活,节目内容与本地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

例如,在2022年福建春晚中,以全程外景拍摄和电影级制作为标准,打破传统春晚囿于舞台的制作范式,让民众从节目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亲切感,这也充分体现出“艺术源于生活”的内涵。地方的文化、生活百态为节目组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也是外省人和外国人研究本省民众生活、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为地方春晚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属性,演出也接地气,符合大众的娱乐诉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二)丰富的民族精神

中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还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度,不同地方的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合,共同构建起灿烂的中华文明。每个省份都有独特的地方文化,也为地方春晚制作组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态[2]。

如福建地区的客家文化、畲族文化等,这些文化蕴含着民族的精神信仰,不管是个体情感的倾诉,还是群体合作的凝聚力,都充分展示出福建人民勤劳、勇敢、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与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地方春晚的制作中,选取的节目素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文化创作提供了更丰富的发展空间。地方文化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经过不同艺术家的加工与锤炼,从最开始的个体表述或自我娱乐,演变为更加专业、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化形式。同时,不同地方文化与区域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让春晚节目的形式与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丰富。这样的发展模式富有极强的文化生命力,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坚守在时代变迁的长河中,从而屹立于文化艺术之林。

(三)稳定的受众群体

地方春晚的节目是对本地区各类民俗活动、文艺活动、文化事业的总结和反思。归纳和提炼各种节目中的精髓,总结出所有节目中最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含蕴的结晶,可以提升节目的吸引力,带给观众更好的观看体验。

例如,在2022年福建春晚中,制作组加入了福建土楼、木偶戏等大量福建地区的特色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长期收看福建卫视节目的观众而言,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切感和强大的吸引力,能充分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其积极观赏福建春晚。

从最终结果来看,福建春晚在B站的观看量超过100万,晚会海外传播量超过2000万,短视频播放量超过3亿。这些数据也表明地方春晚在受众规模上的强大优势,因此将地方文化融入春晚的表演之中,借助春晚彰显和传播地方文化无疑能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效率和加大传承力度,让地方文化在新时期得到充分的传承和传播。

二、2022年福建春晚的文化内容与展现方式

(一)家国情怀与人文氛围的融合

在2022年福建春晚中,以暗合福建人精神气质的“欢喜就好”为整场文艺晚会的主基调,以“福建女婿的一场入闽过年奇遇”为视角和主轴,通过福韵、福礼、福味、福建、福气五个章节串联,将涉及福建民生百态和社会时事的多重主题与具有娱乐性和年味的文艺演出巧妙结合到一起,一来削弱了文艺活动的说教感,二来避免过多的娱乐化内容影响到晚会对文化含蕴的传递。

在节目的具体制作上,制作组以“最福建”为整场文艺晚会的核心立意,以2020年福建省的发展建设作为背景,将发生于2021~2022年的人物故事和动人事迹作为表演素材,力争在文艺演出中诠释福建人民的民族气魄,彰显福建人民的家国情怀[3]。

比如《春日》中,创作者为了重现福建的历史文化,展现福建地区的代表人物——南宋大思想家朱熹追求理学真谛、挖掘儒家精髓的过程,制作组特意跨越七地,完美再现了朱熹创办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传道解惑、发扬儒学的过程。

《春日》作为实验性的歌舞节目,以朱熹和他追求哲学之奥的经历为故事核心,以中国南方的大好山水为故事背景,融合演唱、舞蹈、表演3种形式,以歌曲吟唱历史、以舞蹈礼敬先贤、以表演再现历史、以故事打动人心。《春日》的表演既有江南山水的温婉,又有大中华的雄壮。朱熹漫游湖面山间的过程既是在求道,又是在观览武夷的奇秀美景。

综上可以发现,在对家国情怀的展现上,节目组采用了更隐性的表达方式,借古喻今,以南宋历史彰显国家情怀,以先贤足迹展现思想变迁,整个故事场景雅致、表演优美,说理而不说教、抒情却不煽情。因此,该节目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通过舞台了解朱熹一生的事迹,感受古代哲人为教化万民千里奔波、不辞辛劳的伟大情操,了解到中华大地波澜壮阔、雄浑大气的动人历史,最终孕育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产生更崇高的爱国之情和爱乡之情。

(二)大众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合并

春晚是综合性的文艺活动,是对各种文化产品的集中展现。所以好的春晚既要诠释人间烟火,又要展现地域特色。2022年福建春晚在节目制作和表演上尤为重视“闽派文化”的挖掘和展现[4],注重通过多样的演出方式将现代化的表演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福建民俗文化结合起来。

例如《人间普通指南》,其演出方式是源自美国地区的黑人街头音乐文化RAP和街舞,但其内容却是对福建地区特色文化的介绍和展现。这样一来,福建传统文化被具有潮流感的欧美说唱艺术表达出来,福建的本土文化也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新鲜感和时代感。

再如节目《沙县的继承者们》中,以沙县小吃这一福建特色产品为故事主体,在故事中加入了大量二次元等亚文化元素,通过三兄弟和父亲畅想家族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构思如何用沙县小吃征服世界饮食产业的经营理念,制造出令人捧腹的笑点。

从上述的节目内容可以发现,晚会节目并不是只着眼于如何展现地方传统艺术,表演思路也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表达,无论是《人间普通指南》还是《沙县的继承者们》,这些节目都积极吸收了当下的流行元素,并尝试将之和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以便传统艺术能以符合现代审美水平和艺术语境的方式传达。

例如《沙县的继承者们》中,儿子们代表的是年轻一辈的潮流文化和时代理念,父亲则代表老一辈的传统文化和旧时代理念,两者想要推广沙县小吃,但是对于如何经营和如何宣传,却和父亲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的产生源于新老两辈生活观和创业观的不同。

而沙县小吃作为传统的地方饮食符号,其本身的传统印记就比较鲜明,当它被象征新理念的儿子们以现代化的创业观和经营观思考和解构时,就会产生矛盾化的“笑点”。

因此,《沙县的继承者们》既娱乐了大众,又揭示了福建地区的传统元素如文化、饮食、娱乐在当前应该做出的改变。

(三)艺术演出和民生百态的交汇

春晚是文艺活动,是艺术的舞台,也是展现社会百态和民生民情的媒介。在2022年福建春晚中,《低调的福建人》通过知名品牌及企业家引出务实敢拼的精神品格,《岳父驾到》则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这些节目都聚焦最平凡的大众,以他们的经历和生活为素材,通过艺术形式在春晚的舞台上展现给观众,让观众了解到福建正在发生的变化。

艺术是“演”出的行为,它取材于百姓的生活,用一种夸张化的形式展现给观众。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就是最精彩、最美好的艺术演出。

制作组将福建大众的节日生活作为艺术表演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这些与自己相似的个体的经历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无与伦比的代入感,真正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观看文艺活动的过程中,全面感悟和充分理解春晚活动,让自己的思想认知和审美体验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5]。

三、文艺活动对文化传播传承的作用

(一)增进地区文化交流

从福建春晚的演出效果可见,好的文艺活动可以促进民众的和谐交流,实现思想与心灵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相尊重[6]。

通过地方春晚的举办,可以很好地将本地的特色文化宣传出去,打破地域、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束缚,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不同地域间的有效交流和共同进步。

对于各省的社会建设而言,文化属于核心,不同的省份、地区都拥有各自灿烂的历史文明,也衍生出极其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开展文艺活动时要积极把这些民俗文化素材利用起来,如2022年福建春晚中用到的土楼、木偶戏等均属于福建民俗文化中的经典元素。

制作组将这些内容融入晚会的表演,对福建传统民俗文化加以创新与继承,深入挖掘其隐藏的人文内涵,并赋予其新时代的使命与特色,使地方文化与时俱进,最终实现了受众的普及和传统文化的传播,此做法值得其他省份参考和借鉴。

(二)充分展现和创新地方民俗文化形式

一个民族发展的关键载体是文化,同时文化也是一个地区不断发展的重要内推力,因为自信的文化能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犹如地区的灵魂[7]。在文艺活动中,地方一定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尊重不同国家及地区文化差异性与文化敏感性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文化自信,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传播与交流民间民俗文化。除了坚定文化自信,在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时还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双方加强沟通与学习,使地方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传播。如2022年福建春晚将传统文化和RAP、街舞等艺术大胆结合,赋予传统艺术现代魅力,让观众产生耳目一新的体验。创新是民族与国家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文化建设不断进步的关键。

(三)充分传播传统地方文化艺术

基于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地方文化的知名度不断下降,这成为制约传统地方文化艺术传承与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借助春晚等大型文艺汇演活动扩大传统地方文化的传播效应,探索出有效的传播路径[8]。

如2022年福建春晚就和B站等网络平台积极合作,让节目的播放端口面向年轻群体,最终取得了数百万的播放量,其节目也得到了年轻一辈的交口称赞,让福建的传统文化成功在信息化环境中生根发芽。

四、结语

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地方媒体和电视台已经具备了高水平的文艺活动编排、制作能力,能制作出媲美央视的文艺节目。

2022年福建春晚的推出表明地方文艺活动在地域文化传承中具有优势,地方政府在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时,也要借鉴福建地区的文化开发,将本土文化积极利用起来,将之和社会民生、大众文化结合到一起,赋予传统文化更现代的表达方式,让民俗文化在新时代得到充分的传播传承。

参考文献:

[1] 吴健英.发展群众文化活动 繁荣地方文化事业: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策略思考[J].牡丹,2020(4):111-113.

[2] 李顺兴.以闽南文化为纽带 服务两岸融合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48-49.

[3] 周煜媛.看2022福建春晚如何以本土表达“破圈”[J].中国广播影视,2022(5):39-42.

[4] 卫贝妮,陈加伟.卫视春晚如何以本土化表达“破圈”:以2021福建春晚融合传播为例[J].新闻战线,2021(4):57-60.

[5] 张敏.春晚节目创意和文化内涵的挖掘[J].中国文艺家,2022(4):16-18.

[6] 谢锋.浅谈新时代基层群众文化活动[J].文化月刊,2022(3):100-102.

[7] 姜瑞娟.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分析[J].参花,2022(2):119-121.

[8] 李美美.群眾文化艺术活动策划及创意发展问题分析[J].艺术品鉴,2021(32):150-151.

作者简介 林凌,本科,主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新媒体融合、纪录片创作。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福建传统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那个梦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福建医改新在哪?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