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语境下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2-10-03宛月琴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

摘要: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作为倒计时方式,惊艳全世界,同时极大地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交融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信。节气文化传播,由此成为2022年主流媒体关注的重点。细观时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热潮和全媒体加速发展的大势,为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带来了广阔空间。做好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需坚持问题导向,从提高思想站位、做优内容生产、变革传播方式等多维度着手,紧扣节气物候特征、时令农事活动和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突出古为今用,不断推陈出新,寻求节气文化传播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与人民生活的交融点,在深度上再挖掘、广度上再延展、互动性上再提升,更好地运用现代方式展现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提高站位;做优内容;变革方式;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4-0200-03

二十四节气完整、科学的记载,最早出自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太初元年,二十四节气被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并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传承绵延,走向世界[1]。这一科技文明成果,融合了古人将农耕文明与天人合一的智慧追求,而后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中闪闪发亮的一颗明珠。2006年,其被列为第一批國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做好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的我国古代文明理论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工作,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是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题中之义。

那么,全媒体语境下如何做好二十四节气传播?

一、提高思想站位,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内容,沉淀媒体品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从这一思想站位来说,主流媒体在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大有可为,也必须有所作为。同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借助强有力的媒体力量。新型主流媒体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应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为此,山东省专门制定了积极推进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实施方案[2],明确要求围绕各类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精心策划,精细组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持续性的宣传报道,为各项活动营造浓厚氛围。这样的思想站位,为主流媒体做好二十四节气报道提供了重要保障。

实际上,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新媒体集团等媒体机构在具体实践中,历来十分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报道,每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报道做得有声有色,并且十分注重将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与重要节庆、各地民俗相结合,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

为进一步发挥新型主流媒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安徽广播电视台等自2022年立春报道起,在往年节气报道更多关注天气变化的基础上,加大节气报道的体量和力度,挖掘蕴含在节气背后的地理人文、农事耕作、民间传统等。不仅每逢节气必发稿,而且在全年计划中给予节气报道重点关注。无论是报道时长、报道体量还是报道呈现形式,都有所改变和创新。

二、做优内容生产,坚持推陈出新,突出古为今用

二十四节气是先民智慧的结晶,构成了一个集天文、气象、历法、气温、降雨、降雪、物候、农事、音律、干支、政事、养生、阴阳等于一体的综合体系[1],内容之广、内涵之深、影响之远,意义非凡。这些丰富的内容为媒体做优二十四节气内容生产提供了广阔舞台。

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解码二十四节气”系列报道,邀请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研究员等权威专家,每逢节气准时推出报道。权威的气象解读,故事化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庆总站推出《渝见·二十四节气》特别策划,并在全网推送。空灵的散文语言搭配吸睛的视频画面,将节气的自然之美与重庆的人文之美有机融合,令人赏心悦目。

本文重点以笔者所在的安徽卫视主打的时政节目安徽新闻联播为观察样本,分析主流媒体在做优节气报道内容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特征。

(一)紧扣气象物候的时令特征

气象报道一直以来都是安徽新闻联播节气报道的重点,也是增强节目服务性的抓手。报道通常采用记者出镜的描述和感知,结合权威气象部门同期声解读、分析与提醒,为大众提供最新、最权威的气象信息服务。

例如,在雨水的节气报道中,记者出镜时这样描述,“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这一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降雨量逐渐增多,天气即将回暖,但由于此时冷空气活动频繁,乍暖还寒的现象依然存在,今天走在室外能感觉到冷风扑面,增添了一份寒意”。

此外,二十四节气极为缜密、科学,与自然界的物候现象联系极为密切,每个节气都有典型的物候现象。也就是“七十二候”。如在春分日的报道中,运用电视语言梳理春分“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意思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下雨时天空会打雷闪电。春分时节,春暖花开,万物生机勃勃。通过精美的画面,时令特征被直观地展示出来。

(二)聚焦时令季节的农事活动

诞生于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紧密相连,春播、夏耕、秋收、冬藏,都要顺天应时、不违时令。江淮地区有农业谚语诗歌总结,“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惊蛰多栽树、春风犁不闲、清明点瓜豆、谷雨要种棉”。凡此种种,在以农耕为主的年代,遵守节气特征,安排农事活动,不仅是农耕者的个人行为,更是国家层面指导全年农事的总则。

安徽新闻联播的节气报道充分结合农事周期,聚焦当季田间最新农事动态。如2022年2月4日立春时播出《今日立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报道淮北以北地区加强小麦田管的忙碌景象;2022年3月20日播出《今日春分:昼夜均分 莺飞草长》,提到“春分麦起身,皖北的小麦拔节抽穗,连日的降水滋润麦田,农民朋友们正抢抓农时加强田管。长江流域的油菜进入盛花期,倒春寒天气给油菜结实挂果造成一定影响”。深入生活、充满烟火气的表达,让节气报道更具感染力。

(三)挖掘节气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早已渗透进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里重要的存在。安徽新闻联播的节气报道十分注重二十四节气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大力挖掘丰富多彩的民俗时令活动,如景观、风俗、仪式、饮食、谚语等,为观众打开节气文化深刻内涵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博大精深的中华节气文化得以更好传承与发展。

在2022年2月4日播出的《今日立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中,采用了主持人出镜、记者出镜、同期声采访等多种电视表达方式。不仅呈现了立春时节的天气情况,还展示了立春时节安徽多样的传统习俗,如迎春、踏春、咬春等。并且,利用电视现场画面感强的优势,展现了芜湖市繁昌区民间艺术传承人表演“老虎喷火”的现场画面,配合表演者同期声表达“用这种方式来迎接春天,就寓意着大家的日子从今往后红红火火”,进一步拓展了立春節气的内涵,体现出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在2022年2月19日播出的《今日雨水 拥抱生机勃勃的春天》中,同样在展现雨水时节草木萌动、气象更新的气象景观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节气文化。这篇报道寻访了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副会长,借她的同期声,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意义,使报道更具权威性。

2022年4月5日播出的《清明:天和风清日月明春风十里寄思念》中提到,“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中国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四)凸显古为今用的融合元素

在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做到坚持推陈出新,突出古为今用,跳脱出单纯科普的固有思维,注重与当前群众的生产生活相融合。

在2022年6月6日播出的《今日芒种:始于希望结于丰盈》中,就注重体现了节气气象与当时当地最新动态的结合。行文中提到,“今天0时26分,我们迎来芒种节气。芒种时节,不仅是广大农民朋友正体味着丰收的喜悦,辛勤耕耘的莘莘学子也将走向人生中的重要考场”。

此外,结合节气特征,多篇报道还将饮食文化、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元素融合其中,多层面、多维度呈现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以及各地活态传承节气文化等方面的成果。

三、变革传播方式,共奏全媒体“交响乐”

全媒体已是大势所趋,“四全”媒体的建设正从理论逐步落地为实践。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总数约10.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3]。可见,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流媒体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占领这个信息传播的新高地。

“四全”媒体建设的不断推进,促使主流媒体的传播方式发生变革,同时也给节气文化传播带来诸多新变化。以安徽新闻联播的节气报道为例,具体变化包括几方面。

(一)可视化传播精益求精

在安徽新闻联播的节气报道中,无论是解说词还是画面,都有别于常规新闻。在解说词的叙事语态上,力求优美,融入散文的语言风格,让叙述更增韵味,同期声和实况的运用充分体现出视频传播的可视化效果和现场感;在画面的拍摄和制作方面,调用了5D拍摄、无人机航拍、GOPRO拍摄、水下画面等新技术,使画面更加精致、精良;在展现节气与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的融合时,大量特写画面的运用,强化了感官认同。这些精益求精的可视化传播手段,让节气报道具有鲜明的新闻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气质。

(二)多平台分发二次传播

除在传统电视平台进行可视化呈现外,安徽新闻联播全媒体均跟进节气报道,多平台分发二次传播。

首先是原生态二次传播。电视节目经过切条处理后上传至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官方网站及各类官方微平台,如安徽新闻联播微博、微信公众号,安徽卫视ATV手机客户端、学习强国APP平台等,成为全网二次传播数据源。

其次是根据新媒体特点,量身打造二十四节气新媒体传播产品在节气当日投放。例如,精心制作《主播和你说新闻》节气特别策划,通过新闻主播聊天式讲述节气特征、民俗和故事,形成小屏端流量关注力,有效弥补电视大屏端在时长、表达方式方面的局限,增强大小屏互动性。

四、坚持问题导向,推进节气传播走深走实

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还会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如何运用现代方式展现节气文化活态传承,如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值得深思。仍以安徽新闻联播的节气报道为例,提出几点策略建议。

(一)深度上再开掘

安徽是二十四节气理论的发源地,淮南有许多相关遗址遗存遗迹,省内也不乏专注研究《淮南子》著作的研究者,因而相关领域的新闻素材来源丰富。但作为本土极具影响力的电视栏目,安徽新闻联播在二十四节气报道的深度挖掘和阐释上还远远不够。报道中虽偶有涉及,但几乎都停留在表面叙述,缺少精心的策划和细致的议程设置,表现方式也略显单一,并未充分调动全媒体平台机构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建议可以邀请专家开辟一档“二十四节气小课堂”类的科普类访谈栏目,在电视端体现的同时,也在新媒体端呈现,结合江淮地域文化将二十四节气文化、发展脉络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相关性讲深、讲透;制作“跟着节气去考古”类的探访栏目,寻访遗迹遗存,等等。通过可视化传播手段,再现节气文化的现代价值。

(二)广度上再延展

在内容方面,二十四节气包容万象,内涵丰富,但现有大部分节气报道更多重在继承和弘扬,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方面涉猎不多,媒体引导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比如如何体现节气文化与推动产业发展,如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二十四节气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等。

在表达方式方面,现有语态风格虽有突破,但力度不够。建议可广泛报道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各个地方文化相结合产生的民俗时令活动,如景观、风俗、仪式、饮食、谚语等;或可强化艺术化传播,如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展现节气文化活态传承。

(三)互动性上再激活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主流媒体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要依托科技赋能,激活与用户的互动,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充盈传统文化传播新空间,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参与体验。同时,还要主动拥抱用户,开放各类平台,主动吸纳UGC(用户生产内容),呈现更多接地气的内容,开展各类活动,增强用户黏性,让受众更踊跃地参与节气文化传播,进一步激活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生命力。

五、结语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全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要提高思想站位,將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职责使命,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上求新求变,坚持推陈出新,突出古为今用,秉承严谨、科学的基本原则,为节气文化传播探索更多活态传承的方法途径,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和主流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广忠.二十四节气的科学记载与传承[N].光明日报,2022-03-02.

[2]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弘扬传播实施方案》的通知[DB/OL].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http://whhly.shandong.gov.cn/art/2021/9/27/ art_100579_10295090.html,2021-09-27.

[3]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2202/P020220721404263787858.pdf,2022-02-25.

作者简介 宛月琴,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
基于问题导向的初中数学学习活动设计
问题导向的食品安全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用“数学”理解古诗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