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赣粤合作策略优化研究

2022-10-02曹凤鸣

上海商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赣州粤港澳大湾

曹凤鸣

一、文献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正式印发,在此之前就已有许多学者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开展了广泛而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张磊(2018)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基于“一国两制”的背景,需要协调制度差异、政策差异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钟嘉毅(2018)立足于广州南沙,他认为广州南沙应该合理产业布局,利用位于大湾区枢纽的战略位置并借力南沙区自贸区的优势加融入大湾区。彭继增等(2020)认为赣州具备承接大湾区产业的地理位置优势,并且产业布局与大湾区成互补之势。

也有许多学者从城市网络的角度出发,从基于空间结构的角度对如何建设大湾区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彭芳梅(2017)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周边城市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圈层结构,城市网络以港深穗为中心发散,尚缺乏合理的城市梯度层级,建议大湾区“一带一路”的国家级战略。王方方等(2018)将大湾区的城市群进一步划分为以香港-深圳,珠海-澳门,广州-佛山和中山为核心的四大城市群。他们发现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经济网络随时间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和城市群的距离对经济网络的强度有明显的影响。李郇(2018)等发现大湾区的边界区域迅猛发展,高度聚集的制造业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联动发展,建议各地建立共享的轨道交通网络,加强生产要素在大湾区内部的流动。

二、政策机遇分析

2020年6月,江西省出台《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成为全省战略。2021年1月,国家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年10月南昌市与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七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南昌将与广东省七市进一步推进在开放平台、优势产业、创新、会展、贸易、农业、文化旅游、医疗卫生和人才交流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回溯过往,早在2001年江西和广东两省就签署了《进一步加强两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2007年以来,商务部开始推动产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选择了南昌、赣州等9个城市作为重点城市。在国家政策引领的合作框架下,赣粤两省在贸易、金融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已经形成密切的战略合作。在贸易方面,粤港澳是江西重要的贸易伙伴。随着交通便利,两地之间的货物和贸易往来频繁,关系更加密切。广东与江西签约项目最多,投资最多的省份之一。在金融方面,粤港澳是江西企业上市融资的主要目的地,近年来许多江西公司在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此外,江西与粤港澳在文化、旅游、休闲等领域也有不少交集。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紧邻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越地理位置,江西成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的休闲胜地。在赣粤合作硕果累累的背景下,需要抓住大湾区建设的机会让江西向成为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的方向转型。

三、现有策略研究

江西省自然资源丰富,拥有铜、钨、稀土等多种矿产储备以及井冈山、鄱阳湖等名山大川,并且盛产多种野生中医药材。丰富的自然资源外,江西还有着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如电子信息产业和航空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依靠其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健全的产业链条,多年来保持稳健的增长,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此外,江西省在诸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电等众多前沿领域已初步形成产业聚集,逐步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众多优势产业以外,传统的纺织、食品行业作为江西省的支柱产业也在不断优化和升级。面对国际贸易制造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疫情冲击,自2017年起全国各地纷纷推出“链长制”,由地方政府领导牵头,针对产业链中薄弱环节进行补链、强链、延链,保障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推动核心技术的发展和产业体系的建设。江西省在2020年4月出台《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同年7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2021年的4月,广东省宣布全省实施链长制并推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联动协调推进机制》。赣粤两地不约而同地采用“链长制”对产业进行布局发展表明了两地对于发展完善产业链的目标与决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江西省应该充分利用其产业优势,依托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产业基础,承接湾区的发展配套产业,进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配套协作。

营商环境方面,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296个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江西的所有设区市均位列全国城市营商环境的前200。该报告从多方面衡量城市的营商水平,营商指数综合考虑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商务成本、生态环境在内的多个维度。数据来源结合了在线监测、企业调查和实地调研等途径。各城市的具体排名如下:南昌(第30位)、赣州(第50位)、景德镇(第53位)九江(第59位)、上饶(第71位)、新余(第76位)、宜春(第90位)、抚州(第96位)、吉安(第100位)、萍乡(第109位)、鹰潭(第123位)。总体而言,江西各城市都有着较为不错的营商环境。

赣粤两省素来由着密切的经贸合作,赣港经贸合作活动自2002年以来已经举办十余年,截至2018年为江西带来了累计近千亿美元的投资金额,投资的领域涵盖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众多优势行业。2018年起赣粤之间的经贸活动由赣港拓展到赣深,2019年实现了江西在深圳、香港和澳门的三地联动招商投资。表1总结了自2002年以来江西借助赣粤经贸合作平台的签约情况。表1显示随着大湾区建设的加速,赣粤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日益紧密,2020年通过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推介会签约的项目数量和金额分别为156和2121亿元,均创新高。同年1月至10月期间,江西利用港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75%,同时期江西利用广东省资金占利用省外资金总额的28.19%。粤港澳地区成为江西省资金的主要来源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江西应该借力赣粤经贸合作平台,厚积薄发,尽快完成转型升级,全面融入大湾区的发展建设中去。

表1 赣粤经贸合作平台和签约情况

四、策略优化建议

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助力江西省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对接是赣粤合作的重中之重,为双方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路径提供新思路。这些产业支持着两省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未来两省将持续投入的方向。可以看到赣粤两省在各产业上各有所长,双方通过招商引资、战略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各取所需,实现了优势互补和产业的深度融合。随着赣深高铁的开通,两省之间旅行时间的大幅缩短,高效便捷的省际交通网络将会进一步推进江西融入大湾区的产业链,两地之间的资金、人才、文化和信息交流也将愈发密切。

如何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助力江西省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对接是赣粤合作的重中之重。赣港经贸合作平台方面,结合江西商务部提出的发展方向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首先是推动赣州成为国家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目前赣州已经引入了涵盖包括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生物医药在内众多产业的“5020”重大产业项目,这些项目在加快推动赣州的产业升级以外,还可以让赣州成为赣粤合作的桥头堡,为赣粤合作发挥示范作用。其次是积极承接来自大湾区的产业转移。“三请三回”和“三企”入赣等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象征着赣粤合作的强劲势头。与此同时,对粤港澳大湾区招商引资的重点紧跟产业促进政策,紧密围绕“2+6+N”重点产业进行开展。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一方面得益于赣粤多年来的经贸合作所搭建的平台,另一方面又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未来两省的经贸往来,有效地支持和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工作计划。紧接是重点打造水陆空全面对接的现代集疏运体系。近来“深赣欧”班列的开通运营迈开了疏运体系的重大一步。“深赣欧”班列载着深圳的纺织服装和家用电器由深圳盐田港出发,经由赣州国际陆港与赣州的货物集合,开往目的地德国伊斯坦布尔。双区合作模式的成功由南昌海关和赣州海关携手打造,实现了陆港和海港的无缝衔接,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货物流转效率的同时为企业出口搭建了新平台。

五、结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进行赣粤合作,将有利于高水平推进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建设,促进赣粤合作项目的实际落地和产业合作的具体深化。赣粤两省的经贸交流不断深化加强,2018年两省经贸合作会首次在深圳香港联合举办,2019年更是实现了深圳、香港和澳门的三地联动。2021年底赣深高铁即将进入全线试运行,届时赣州等多市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的交通圈。在此之际,江西逐步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对接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江西省的重点产业入手,通过详细分析对比赣粤产业合作的各自发展方向,探讨两省应该如何实现产业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在进一步分析了江西省各城市的营商环境后,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文章还回顾了赣粤两省多年来经贸合作平台取得的成绩,冀望未来赣粤合作上升到新平台。乘着赣深高铁开通的东风,江西省应该通过充分发挥重点产业优势、完善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以及借力赣粤经贸合作平台将赣粤合作推向新高度。

猜你喜欢

赣州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赣州好朋友科技有限公司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