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补胃宝汤联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2022-09-26黄云曼霍永利李博林孙润雪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子午流针药针法

郝 杰, 黄云曼, 霍永利, 李博林,2,孙润雪, 尹 璐, 陈 贤*

1. 河北省中医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13; 2. 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胃肠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河北 张家口 076450; 3. 河北省脾肾病证中医治疗技术创新中心, 河北 廊坊 065399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胃黏膜发生慢性炎性病变,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水肿及充血渗出等,临床表现为上腹部胀痛、反酸、恶心等。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不良饮食习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精神心理因素、自身免疫异常、药物及其他理化因子等均与本病有关[1]。西医临床一般采用抑酸、保护胃黏膜等综合治疗,伴Hp感染者给予抗Hp治疗。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明显[2]。中医学理论中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素体虚弱、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导致中焦气机失调,早期多为实证,病程迁延后期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治则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为法[3]。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十二地支结合十二经脉气血运行,按五腧穴配合五行生克关系衍生出的针法,可条畅气机、调和气血[4]。本研究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法为指导自拟益补胃宝汤,观察益补胃宝汤联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慢性胃炎对患者胃镜下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省中医院于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136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按1∶1分为两组。对照组:男36例、女3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6.85±11.05)岁;病程6个月至12年,平均病程(4.21±0.63)年。针药联合组:男37例、女31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7.08±11.47)岁;病程6个月至12年,平均病程(4.23±0.59)年,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5]中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消化系统及腹部无手术史;知情并自愿加入研究;中医分型为“脾气虚证”[6]。排除标准:易敏体质;晕针;循环、造血、呼吸及神经等系统的疾病;孕妇或哺乳期女性;期间服用其他药物难以判定疗效;依从性差。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口服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利康公司产品)20 mg/次,晨起空腹状态下顿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产品)5 mg/次,于三餐前15 min各口服一次。

针药联合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补胃宝汤联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益补胃宝汤:黄芪30 g、党参30 g、茯苓15 g、苍术10 g、白术10 g、木香10 g、柴胡15 g、陈皮10 g、麦芽10 g、谷芽10 g、炙甘草5 g。上述中药饮片每日一剂,加水浸泡30 min后煎煮2次,共取汁300 mL,早晚各温服150 mL,于进食前1 h服用。子午流注针法:采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30 mm×(40~50)mm],取穴根据干支配合六十环周表,结合人体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顺次开穴。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采用提、插、捻、转等补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连续治疗6 d休息1 d。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项目及标准

疗效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胃黏膜减分率=(治疗前-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痊愈:减分率≥95%;显效:减分率70%~94%;有效:减分率30%~70%;无效:减分率<30%。

中医症状积分:包括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食欲不振、食后胀甚)和次要症状(疲倦乏力、神疲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分值范围分别为0~6分和0~3分,分值与严重程度成正比。

检测方法:(1)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察胃镜下胃黏膜的表现,根据胃黏膜红斑、水肿、糜烂、出血等表现程度的轻重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等4个等级,分别记0分、3分、6分、9分。胃镜各项积分相加等于胃镜总积分。(2)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在患者空腹状态下取静脉血标本5 mL,离心处理后取上层血清标本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均为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RT-96A型酶标仪为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计算PGⅠ/PGⅡ。

生活质量采用SF-36评分[7]比较:包括8项症状,单项分值转化为百分制,分值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针药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针药联合组中医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胃蛋白酶原亚群、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后,两组PGⅡ、sIL-2R、MCP-1、TNF-α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GⅠ、PGⅠ/PGⅡ均明显高于治疗前。针药联合组胃蛋白酶原亚群、sIL-2R、MCP-1、TNF-α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蛋白酶原亚群、炎症因子比较

2.4 两组患者胃镜下症状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充血、糜烂、水肿、胆汁反流等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且针药联合组胃镜下症状的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胃镜下症状比较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针药联合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2.6 安全性比较

对照组发生轻微头痛1例,针药联合组发生皮疹、腹泻各1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慢性胃炎的源流考证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胃失受纳,不能升清降浊而发病。肝主疏泄,情志不遂可致肝气郁结,横逆侵犯脾胃,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发病[8,9]。子午流注针法是中医特色针刺法,与西医学“生物钟学说”比较相似[10]。何敏等[11]采用个体化计时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老年慢性胃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其研究比较粗浅,仅根据胃镜检查结果和症状改善情况评价疗效,并未对其作用机制作出进一步探索。

益补胃宝汤中重用补脾益气之黄芪、健脾益气之党参共为君药,二药相伍,可增强健脾扶正之效。茯苓、苍术、白术共为臣药,茯苓渗利湿浊、补益脾胃;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补益脾气。三药共助君药健脾。佐以木香气香辛散,行脾胃滞气。柴胡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陈皮善祛除脾胃湿气、调理中焦气机。麦芽、谷芽健脾开胃、和中消食。炙甘草缓急和中,兼为使药。诸药共奏健脾益气、和胃止痛之功效[12,13]。

本研究发现,益补胃宝汤联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慢性胃炎可提高胃镜下疗效,降低主要和次要症状评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子午流注针法中关于“经络流注时辰”的理念是对经络气血流注时辰属性的归纳总结,对“时间”与“医学”的关系重新定位,更加适用于各类人群,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和有效性。益补胃宝汤中黄芪、党参药对可改善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功能,党参中所含的甾醇、多糖类成分还可增强胃肠动力、抗炎、抗氧化、保护黏膜、促进溃疡修复[14,15]。茯苓所含的三萜类成分、茯苓多糖等可增强免疫力、利尿、抗炎、镇静[16]。白术挥发油可调节胃肠运动,还具有抗炎、修复黏膜等药理作用[17]。木香挥发油可双向调节胃肠道运动、提高胃肠动力、镇痛[18]。陈皮所含的黄酮类、挥发油成分具有促进消化、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利胆等药理作用[19]。谷芽、麦芽中所含的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可帮助消化[20]。

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局部炎症反应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理机制,胃蛋白酶原是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包括PGⅠ和PGⅡ两种,可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功能。PGⅠ由胃底腺主细胞、颈黏液细胞分泌,PGⅡ由胃底腺、胃贲门腺、胃窦幽门腺及十二指肠Brunner氏腺分泌,PGⅠ/PGⅡ与胃黏膜病变相关[21]。sIL-2R是一种复合性黏蛋白,可活化IL-2而参与炎症反应[22]。MCP-1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引起过度的免疫炎症反应[23]。TNF-α是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可促进其他促炎因子释放而加重炎症反应[24]。本研究通过检测胃蛋白酶原亚群及sIL-2R、MCP-1、TNF-α水平发现,益补胃宝汤联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慢性胃炎可调节胃蛋白酶原亚群、炎症因子的表达,降低炎症反应,减轻胃黏膜损伤。本研究还发现,益补胃宝汤联合子午流注针法辅助治疗慢性胃炎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益补胃宝汤联合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慢性胃炎可调节胃蛋白酶原亚群、炎症因子的表达,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子午流针药针法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子午流注法治疗妇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中药口服配合子午流注开穴法治疗失眠31例临床疗效观察
阻力针法联合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筋膜炎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