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及防控对策
——以尼罗罗非鱼为例

2022-09-26徐旭丹曾江宁

生物安全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尼罗生物入侵赋分

徐旭丹, 刘 强, 黄 伟, 杜 萍, 寿 鹿, 曾江宁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310012

生物入侵是外来物种由原生存地传入本地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过程(周霞等,2002)。其主要危害在于改变本地群落或生态系统基本的生态学特征,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造成物种的灭绝,以及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所产生的生态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手段,生物入侵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之一(Vitouseketal.,1997)。入侵生物涉及的物种门类繁多(丁晖等,2011; 徐海根等,2004b),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中均有成为某一生态系统入侵种的例子(杜予州等,2007; 杨博等,2010; 姚一建等,2002)。

在水产养殖领域,许多外来鱼类品种都是作为养殖良种从国外引进(刘芳明等,2007)。养殖者为了更大幅度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以及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尝试引进新的养殖品种。引种过程通常仅以经济价值为衡量指标,对于生态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前期论证和后期的追踪评估,盲目性较大。许多外来鱼类都属于种质优良的外来经济物种,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价值,但是这些物种如果逃脱人为控制,逐渐野化并建立自然种群,也同样可能带来巨大的生态危害(桑卫国等,2006)。

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是防控生物入侵非常重要的手段(丁晖等,2006)。对于不同类别的物种,需要针对性地构建不同的评估体系以保障评估的有效性。在构建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外来物种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扩散策略等生物学特性是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剖析典型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活史特征与入侵能力的关系,对于深入探究生物入侵过程与机制,提升入侵风险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养殖鱼类中的典型外来入侵生物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L.)为例,分析入侵种之所以入侵成功的原因,从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出发,筛选和归纳指示入侵性的评估指标,再综合生态影响和环境可入侵性,构建了针对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并对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防控提出对策建议。

1 尼罗罗非鱼基本特征和养殖分布情况

尼罗罗非鱼是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暖水性鱼类,属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idae罗非鱼属Oreochromis,是罗非鱼属中个体较大的种类(王宾贤,1979)。其繁殖力强、生长快、耐粗食、适应性强(陈胜军等,2007),在淡水、咸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长(邓志欢,1988; 梁妹和叶富良,2007; 周大仁等,1982)。

罗非鱼的养殖范围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水产养殖最主要的鱼种之一(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2020)。其中,尼罗罗非鱼的养殖产量约占世界罗非鱼养殖产量的70%,远超其他品种(张红燕等,2016)。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和出口国(代云云等,2014)。统计分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大陆近30年来罗非鱼产量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其中,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是罗非鱼养殖最主要的省(自治区)。尼罗罗非鱼是我国罗非鱼养殖的主要品种(李家乐和李思发,2001; 朱华平等,2008)。根据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渔业科学数据分中心2017年11月提供的数据,我国除西藏和青海外,其余各省(自治区)均有养殖尼罗罗非鱼(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2017)。

2 尼罗罗非鱼的入侵过程及危害

到目前为止,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原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共制订并发布了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该名单包含了对自然生态系统危害较为严重的71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尼罗罗非鱼被列入第三批生物入侵种名单,是被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4种鱼类之一。

2.1 入侵过程

尼罗罗非鱼入侵我国的主要途径是有意引种(潘勇等,2006; 徐海根等,2004b)。1978年7月,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尼罗河苏丹境内引进22尾尼罗罗非鱼, 1985—1999年,湖南、北京、广东和上海又分别从埃及、苏丹、泰国、菲律宾和美国引进该鱼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工程研究所,2017)。这些鱼很快作为养殖良种在我国大力推广养殖(吴福煌等,1980; 张中英等,1980)。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尼罗罗非鱼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并逐渐在自然水系建群扩散。目前,尼罗罗非鱼已在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水系中广泛分布。近年来,广东省各主要水系(顾党恩等,2012a)、广西南部主要水系(赵立朝等,2019)、海南省南渡江水域(余梵冬等,2018)、福建省九龙江水域(方民杰,2015)等地均发现尼罗罗非鱼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种群。

2.2 危害

尼罗罗非鱼对于生态系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挤占生态位。尼罗罗非鱼适应能力很强,对生存环境水质要求不高,且繁殖力强、食性杂,会与本地物种在食物和空间等方面形成强烈竞争,在自然水域形成优势种群,造成本地鱼种减少或消失,物种多样性趋于单一(董杨等,2020; 李高俊等,2020)。尼罗罗非鱼的筑巢行为对水体的扰动,还会破坏水底植被,进而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徐海根和强胜,2004a)。(2)污染环境。围隔试验表明,尼罗罗非鱼会增加水体营养负荷,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其上行效应明显大于下行效应(刘辉等,2008)。

3 尼罗罗非鱼入侵生物学特性分析

3.1 适应能力

尼罗罗非鱼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体现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以及抗病力等多方面。其对温度、盐度、溶解氧的耐受范围都很广。尼罗罗非鱼的适温范围为16~42 ℃,最适温度为24~32 ℃(李思发,1998)。根据吴福煌和刘寒文(1997)的试验结果,尼罗罗非鱼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5 ℃,最低摄食温度为11 ℃,最低越冬温度为13 ℃,最低繁殖温度为20~21 ℃。尼罗罗非鱼经过驯化,能够耐受盐度为32的海水(么宗利等,2003)。尼罗罗非鱼对低氧的耐受能力很强,张中英等(1982)报道,尼罗罗非鱼的耗氧率为0.068~0.251 mg·g-1·h-1,窒息点为0.07~0.23 mg·L-1,比青鱼、草鱼、鲫鱼等鱼种的窒息点都低。研究表明,尼罗罗非鱼鱼苗卵黄囊体积大,卵黄营养非常丰富,血液循环系统完善,心脏搏动速率高,呈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及竞争力(谭细畅等,2012)。袁俊等(2015)采用实验室饲喂称重的方法研究尼罗罗非鱼和鲫鱼之间的空间竞争关系,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在空间竞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此外,嗜水气单胞菌和无乳链球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还具有较强的抗病力(柯剑,2011)。

3.2 繁殖能力

尼罗罗非鱼繁殖能力强且有强烈的护幼行为。尼罗罗非鱼4个月即可达性成熟,性成熟个体性腺每年成熟多次,分批产卵,产卵周期最短为25 d(吴福煌等, 1991)。与多种淡水鱼和海洋鱼类相比(陈刚,1996),性成熟早、繁殖周期短的特点非常突出。成熟雄鱼营巢挖窝,亲鱼在窝中产卵受精后,雌鱼把受精卵衔入口中离去。受精卵在雌鱼口中孵化,一直到仔鱼能摄取天然饵料为止,一般历时15 d左右(仇潜如等,1979)。幼鱼会集聚于亲鱼附近几天,遇危险会被亲鱼衔入口中(张中英,1981)。

3.3 扩散能力

尼罗罗非鱼在分布范围上表现出很强的扩散能力。尼罗罗非鱼属热带鱼类,其在我国的适生区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这些地区水系发达,纵横交错,为尼罗罗非鱼在自然环境中的扩散提供了条件。同时,作为养殖良种,尼罗罗非鱼被人类大范围有意传播的可能性很高。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尼罗罗非鱼养殖产业已在我国形成较大规模,而各地养殖设施条件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养殖鱼从隔离状态下逃脱的情况屡屡发生。

4 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

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是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手段。生物入侵风险与物种的入侵性、生态影响和环境可入侵性密切相关。外来物种能否入侵成功,取决于其入侵性和环境可入侵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外来物种对侵入的生态系统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也是该物种成为外来入侵生物的前提。本文吸取郑勇奇和张川红(2014)、胡隐昌等(2006)、窦寅等(2011)等建立的评估体系的优点,构建了一套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评估体系。该体系包含20个评估指标,覆盖物种的入侵性、生态影响和环境可入侵性3方面的评估内容。首先依据对一系列评估指标的赋分,分别对上述3方面因素进行等级划分,然后通过综合判断,得出外来养殖鱼类入侵某一地区的风险等级。

4.1 入侵性评估

入侵性评估主要基于外来养殖鱼类的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扩散能力,聚焦于9个评估指标(表1)。每个评估指标包含若干依据指标,用来综合考量对于该评估指标的赋分。每个评估指标的赋分分为5个等级(0、1、2、3、4分),依次表示入侵性很弱、弱、中、强、很强,再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分值。权重是基于本课题的研究、参考文献以及专家咨询的综合结果。入侵性评估总分值为100分,各评估指标分值=各指标赋分/(4×各指标权重)×100。

表1 入侵性评估指标及其权重Table 1 Evaluation indexes of invasiveness and their weights

4.2 生态影响评估

外来养殖鱼类对生态系统影响主要基于对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影响2方面,聚焦于4个评估指标(表2)。每个评估指标包含若干依据指标。因为量化评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难度较大,所以采取以定性评估为主的方式,每个评估指标的赋分分为5个等级(0、1、2、3、4分),依次表示基本无影响、影响较小、影响中等、影响较大和影响强烈,再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分值。生态影响评估总分值为100分,各评估指标分值=各指标赋分/(4×各指标权重)×100。

表2 生态影响评估指标及其权重Table 2 Evaluation indexes of ecological impact and their weights

4.3 环境可入侵性评估

环境可入侵性评估主要基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方面,聚焦于7个评估指标(表3)。每个评估指标包含若干依据指标。其中,部分评估指标与目标地区的可入侵性呈正相关(如气候条件相似性),部分评估指标与目标地区的可入侵性呈负相关(如天敌数量)。每个评估指标的赋分分为5个等级(0、1、2、3、4分),依次表示环境可入侵性很弱、弱、中、强、很强,再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分值。环境可入侵性评估总分值为100分,各评估指标分值=各指标赋分/(4×各指标权重)×100。

表3 环境可入侵性评估指标及其权重Table 3 Evaluation indexes of invasibility of environment and their weights

4.4 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等级

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3级,根据入侵性、生态影响和环境可入侵性来综合判断(表4)。上述3方面的评估中,评估分值保留1位小数,评估等级:0.0~33.3分为低,33.4~66.6分为中,66.7~100.0分为高。

表4 外来养殖鱼类的入侵风险等级综合判断Table 4 Comprehensive judgment of invasive risk level of exotic farmed fish

4.5 风险评估体系的应用举例

以尼罗罗非鱼在浙江省的入侵风险评估为例说明该评估体系的应用,各指标赋分及依据如表5所示。

表5 尼罗罗非鱼在浙江省的入侵风险评估Table 5 Invasion risk assessment of the Oreochromis niloticus in Zhejiang Province

指标1:适温范围。尼罗罗非鱼的适温范围较广,但是与典型的广温性鱼类相比,对于低温的耐受能力较差(龙华,2005)。赋分3分。

指标2:盐度适应范围。尼罗罗非鱼在淡水、咸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长(梁妹和叶富良,2007),具有极强的盐度适应能力(马爱军等,2018)。赋分4分。

指标3:对不良水体的耐受力。尼罗罗非鱼对低溶解氧的耐受能力很强(张中英等,1982)。对稍偏酸性的水体环境也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耐受pH值为6.0的水体条件。同等条件下,鲤鱼在pH值低于6.9时,即出现大量死亡(万英杰和周之武,1990)。尼罗罗非鱼耐碱性能比草鱼、鳙鱼、鲢鱼等其他养殖种类高(雷衍之等,1985)。赵丽慧等(2013)研究表明,慢性驯化后的尼罗罗非鱼在较高盐碱范围中仍保持一定的养殖生长性能,是开展耐盐碱选育的适宜种类。赋分4分。

指标4:抗病力。尼罗罗非鱼抗病力较强,发病情况较少。但是也会因细菌感染、霉菌感染或寄生虫等发生一些鱼病(刘堂水,2007; 郑澄伟,1985)。赋分2分。

指标5:食性与捕食能力。尼罗罗非鱼的食性为杂食性(Petersonetal.,2006)。捕食能力较强,甚至可以主动追捕游泳动物和吞食较大型的食物(刘焕亮等,1994)。赋分3分。

指标6:繁殖力。尼罗罗非鱼性成熟早、繁殖周期短(吴福煌等,1991)。但是其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与其他鱼种相比较低(金丽,2004; 李思发,1998; 赵立朝,2019)。赋分3分。

指标7:子代存活率。在所有硬骨鱼群体中,只有22%的鱼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亲代抚育行为,其中双亲共同抚育的仅占1/5(Rochaetal.,2008)。尼罗罗非鱼亲鱼筑巢产卵,雌鱼口含孵化的繁殖特性,以及强烈的护幼行为,有效保障了子代存活率(王迪等,2008; 赵立朝,2019)。赋分4分。

指标8:自然传播可能性。尼罗罗非鱼适宜生活的地区通常水系发达,水体的连通性有利于种群在自然环境中的扩散。不过尼罗罗非鱼本身不具备典型的洄游特性。赋分2分。

指标9:人为传播可能性。作为养殖良种,尼罗罗非鱼被人类大范围有意传播的可能性很高。而且因适应性强,易于存活,尼罗罗非鱼还作为民间放生活动的常见种类被投放到各类水体环境。赋分4分。

指标10: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尚无文献资料表明尼罗罗非鱼会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影响。赋分0分。

指标11: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尼罗罗非鱼与本地杂食性鱼类竞争强烈,会导致土著种大量减少甚至消失(Vosetal.,1990; Weyl,2008)。还会通过“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对底栖—浮游生境耦合产生影响(梅雪英等,2021)。赋分4分。

指标12: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罗非鱼类种与种之间能自然交配繁殖(李家乐和李思发,2001),但是远缘杂交较为困难(楼允东和李小勤,2006; 杨弘等,2004)。赋分1分。

指标13:对环境的影响。尼罗罗非鱼可显著增加水中的总氮、总磷浓度,为浮游植物生长提供大量的营养盐,使浮游藻类密度增加,水体透明度降低(刘辉等,2008; Zhangetal.,2017)。赋分2分。

指标14:气候条件相似性。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5~18 ℃,夏季平均温度24~28 ℃,冬季平均温度3~9 ℃。与尼罗罗非鱼的适生环境相比,浙江省夏季气候条件较适宜尼罗罗非鱼的生存,但是冬季温度较低,总体气候条件相似性较低。赋分1分。

指标15:水体环境适宜性。尼罗罗非鱼对水体环境要求不高,在自然水域中是杂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张中英等,1979)。浙江省域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2021年浙江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月报显示,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或良。但是温度是限制尼罗罗非鱼适生区的主要环境因子,尼罗罗非鱼难以在浙江省自然水域中越冬。赋分1分。

指标16:天敌数量。尼罗罗非鱼在浙江省范围内缺少有效的天敌,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捕捞的压力。该指标与环境可入侵性呈反比,赋分3分。

指标17:现有养殖规模。《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记载,2020年浙江省罗非鱼养殖产量为2320 t,仅占全国罗非鱼产量的0.14%。赋分0分。

指标18:水产养殖业管理水平。浙江省作为沿海发达省份,近年来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工厂化和集约化养殖占比较高,政府管理决策水平也较高。《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2020年浙江省拥有渔业执法机构97个;渔政管理人员2275名,其中51%的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40%的人员持有渔业行政执法证,整体管理水平位于全国中上。该指标与环境可入侵性呈反比,赋分1分。

指标19:生物安全防控技术。浙江省对于外来物种管理较为严格,是全国较早制定并颁布有关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地方法的省份(李静,2012)。《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从2006年4月1日起就原则上禁止引入外来水生物种。同时,浙江省大力推进现代渔业绿色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根据《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年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经费达2.15亿元,位居全国前列。该指标与环境可入侵性呈反比,赋分1分。

指标20:人员防范意识。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浙江省每10万人中有16990人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公众受教育程度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该指标与环境可入侵性呈反比,赋分1分。

根据本文构建的外来养殖鱼类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尼罗罗非鱼在浙江省的入侵风险等级为中。

5 防控对策

生物入侵正成为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之一(万方浩等,2002)。防范和治理入侵生物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外来养殖鱼类的管理,既不能急功近利,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置生态风险于不顾,也不能“因噎废食”,片面放大外来养殖良种的入侵风险。以尼罗罗非鱼为例,现有调查表明尼罗罗非鱼已入侵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的许多自然水系;但同时,我国又是全球罗非鱼养殖产量最高的国家,是最大的罗非鱼出口国(代云云等,2020),南方诸多省份的罗非鱼产业已形成由“种苗、饲料、加工、运输、出口”等环节构成的完整产业链,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王世表等,2016)。胡隐昌(2007)将这种入侵种防治对策中的矛盾现象归结为外来物种管理的“罗非鱼效应”。尼罗罗非鱼在我国物资匮乏的年代被引入国内,进行推广养殖,在为人民生活提供优质蛋白来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科学管理外来养殖鱼类,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重要问题。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外来养殖鱼类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5.1 完善外来物种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在此之前,我国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中,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外来物种管理的主要有《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中存在一些针对外来物种的管理规定,但是整体上较为分散、不成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必将有力改变上述局面,但是,《生物安全法》作为生物安全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起统领性的作用,全文与外来物种管理直接相关的条文仅有第十八条、第六十条、第八十一条等少数几条。对于外来入侵物种的评估、预警、检测监测、控制清除等工作都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相配套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特别是对于养殖品种的引进,包括国内不同地区间的引种过程,目前的管理还存在论证不足、监管不严等问题(李顺才,2004; 王迪等,2009),应该更加严谨、科学。

在国家层面,建议设置专门的品种引进机构,对计划引进的品种进行充分的生态风险论证和经济效益分析,并通过在严密的隔离设施中的试养来验证并取得详实的生物学和养殖技术资料。在完全把握引进品种的生态安全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推广养殖。在地方层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应该对国内异地引种的生态风险引起足够重视,设置专门的养殖品种的引种和监管的机构,建立健全管理规定,推行引种许可证制度、监测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同时,建议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的立法经验(刘春兴等,2009),在立足于国情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适时制定和出台生物入侵防治法,明确专门管理机构,建立涉及渔业、海洋、农业、环保、海关、工商等多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的法律体系,从根本上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5.2 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相关研究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成功入侵往往很难根除,因此防范生物入侵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徐海根等,2004b)。在水产养殖领域,优良种质的引进是不应被禁止的。但是,引种过程本身又包含着较高的生物入侵风险,目前已经有许多因引种而引发的生物入侵实例(郦珊等, 2016)。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充分地对外来物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风险进行研究,系统地进行生物入侵风险评估,从而科学地作出管理决策。

目前,国内已开展了一些涉及外来养殖鱼类的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研究工作。窦寅等(2011)对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及方法进行了论述;胡隐昌等(2006)构建了一个水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系统;马英等(2009)构建了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王以斌等(2014)构建了一种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模式。

建议继续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相关研究。对于外来养殖鱼类,可以从危害严重、国内外高度关注的物种成功入侵我国的典型案例入手,明确入侵种的生物学和生活史特征与入侵能力的关系,评估入侵种对生态系统危害程度及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筛选合适的风险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建立和完善入侵理论,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共生共赢。

5.3 加强生物入侵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应用

外来物种管理包括引入审批、风险评估、检验检疫、监测预警、消除控制和生态恢复等多个环节(方平等,2011)。对于已经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的外来入侵生物,彻底清除的难度巨大(胡隐昌等,2012)。而且,与昆虫、植物、微生物等类群的入侵生物相比,以尼罗罗非鱼为代表的外来养殖鱼类的监测与综合治理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第一,生态学家和渔业管理者对经济鱼类的入侵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差别(顾党恩等,2012b),会导致管理决策的分歧。第二,鱼类在水体中天然的隐蔽性,增加了入侵监测的难度。第三,水体的连通性使得生物治理、化学治理等手段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应加强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发应用,运用技术手段尽可能降低生物入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逃逸事件。对于外来养殖鱼类,养殖单位和个人应该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监测和管理,采取充分的防逃逸和隔离措施,严格将养殖物种控制在特定的养殖水域范围内。防逃逸措施包括集中处理运输用水以防其中物种的逃逸;养殖池塘的出水口加双层防逃网;对可能遭受洪水危害的池塘严加保护等(范兆廷等,2005)。对于养殖设备和养殖方式,建议制定统一的标准。如在海水网箱养殖中对所使用网箱的类型、网眼的大小以及网箱的抗风浪能力等予以规范。加强监测预警装置的研发,合理布局监测点位,形成系统性网络开展长期性监测,以便在发生外来养殖鱼类逃逸事件后,能及时发现和检测鱼群在环境中的扩散态势。

同时,大力发展外来入侵生物快速检测、隔离及紧急扑灭技术,对生物入侵的应急处置做出快速反应。对于小水域内逃逸尼罗罗非鱼的应急防治,国内已开展相关研究,筛选出一种有机磷类药物“灭非灵”,对尼罗罗非鱼的特异性灭除有显著效果(顾党恩等,2018; 马光明等,2014)。对入侵生物的治理应该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将入侵生物的清除与资源化利用进行融合(高瑜等,2012),充分发掘入侵物种的开发利用价值,以资源化利用促进入侵生物的生态防控。

5.4 提升公众防范生物入侵的意识

提升公众意识是防范生物入侵的重要一环。对于外来养殖鱼类,民间放生是导致逃逸和扩散的主要间接途径,此外还包括观赏渔业的弃养等其他途径(高宇等,2017)。民间放生活动往往缺乏专业指导,随意性较大,导致许多外来入侵物种被人为引入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自然环境中,带来潜在的生物入侵风险。因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外来物种的危害性和防治的必要性,提高公众认识。此外,还应该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对养殖业相关从业人员加强生物入侵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猜你喜欢

尼罗生物入侵赋分
农业科研系列晋职初审程序电子化方案设计
——业绩赋分
科莫多巨蜥VS尼罗鳄,谁会赢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写在亚马逊
教育厅长因决策失误被责令辞职
浅析浙江新高考制度下的等级赋分制
出新不足,守正有余
探析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及防治策略
马缨丹入侵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请为见死不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