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茶马古道文旅发展下的羌族羊皮鼓创新设计

2022-09-26周莉梁葵

包装工程 2022年18期
关键词:茶马羌族古道

周莉,梁葵

基于茶马古道文旅发展下的羌族羊皮鼓创新设计

周莉,梁葵

(西南民族大学,成都 610041)

研究茶马古道文旅融合下的羌族羊皮鼓发展现状,给处于发展滞后的羌族羊皮鼓创新设计提供方法与思路,实现羌族地区特色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性转化。根据茶马古道文旅发展下的文化产品需求,分析当下羌族羊皮鼓发展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探索羌族羊皮鼓创新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文旅融合,丰富产品类型;加强特色发掘,增强文化创意;加强材料与工艺开发,增强材质与技术创新;加强科技融合,增强数字化产品创新等来实现羌族羊皮鼓的创新设计。对处于茶马古道文旅发展下的羌族羊皮鼓传承与创新设计,需根植羌族特色文化,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多元化的文化创意思维认识和新材料、新技术革新的手段来探索羊皮鼓的产品特征、审美意识、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带动产品的销售,推动羊皮鼓在现代生活中的活态发展,促进羌族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

茶马古道;文旅融合;羌族羊皮鼓;创新设计

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发展,文旅融合已成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作为享誉中外的川藏茶马古道,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线路遗产,是四川与西藏地区进行茶马交易的古代商路,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它不仅是茶叶贸易的运输道路,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文化线路。千百年来孕育了许多灿烂的民族文化,羌族羊皮鼓就是其中灿烂的一支,在“茶马古道”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今随着茶马古道文化线路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羌族羊皮鼓的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文化传承、文化产品创造性转化与旅游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等方面,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将为加快羌族优秀民族文化传承步伐,推动茶马古道文旅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 概述及研究意义

茶马古道主要有3条线路: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东起四川雅安,西达西藏拉萨的川藏茶马古道[2]。川藏茶马古道历来就为四川与西藏的经贸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文化输出与交流。几千年来沿途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彼此交流、交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涵盖了雪山草甸、高山峡谷、森林湖泊、桥梁建筑、手工技艺等,为文旅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如今随着旅游的发展,以文化线路为主题的精品旅游路线受到人们的青睐,川藏茶马古道凭借这一契机,于2019年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雅安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茶马古道”文旅发展联盟,提出建设成都、雅安、甘孜、阿坝等地的“茶马古道”系列精品旅游路线,重点打造“茶马古道”文博节庆旅游文化产品与藏羌彝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产品……[3],实现对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特有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的深度发掘,并依托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将承载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创产品传递给消费者,推动文旅产业的良性发展[4]。诚然创意旅游文创产品研发已是文化和旅游资源活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创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若干意见》,四川省也出台了《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导则》等政策,支持文旅融合产品研发、文化氛围营造,推进旅游文创产品的发展。由此可见,旅游文创商品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凝聚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并包含艺术化、个性化、时尚化、做工精美的旅游文创产品,成为旅游文化市场的中坚力量与经济的增长点。当下,随着松茂古道旅游线路建设,主要依靠古道沿线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创意设计与创造性转化,依靠民族文化带来附加值的文创产品设计,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5]。

松茂茶马古道蜿蜒七百余里,主要商贸节点为汶川、茂县、松潘一带,沿线居住着羌、藏、回、汉等民族[6],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有神秘的东方古堡,绚丽的民族服饰,精湛的民间工艺等,为打造松茂茶马古道藏羌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整体看羊皮鼓造型简单,体态浑厚,粗犷古拙,它既保留了麦吊杉粗糙的肌理,又留有线自然缠绕的粗犷纹理,而鼓边的皮毛吊穗装饰,更是绝无仅有,独显羌族羊皮鼓的艺术特色与美感,具有厚重的羌族文化底蕴与工艺特征,体现了羌人的社会生活、民族信仰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

如今,随着茶马古道文旅融合发展,羊皮鼓作为羌族传统器具,凭借它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审美,具有很好的旅游文创产品研发潜质,故应加强对羌族羊皮鼓文化的发掘与整理,并结合茶马古道地域特色、时代审美、工艺技术、设计思维与科技力量,推进羊皮鼓与茶马古道旅游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相关产业融合,依托其丰厚的文化资源、精湛的工艺特征与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8],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茶马古道旅游文化产品,扩展羊皮鼓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实现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目前,羌族羊皮鼓与文旅融合的产品创新才刚刚起步,对于产品的功能需求、文化需求、审美需求都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人们文化修养与品位的提高,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与文化特色,并对旅游产品需求升级,让羌族羊皮鼓的文创产品开发面临着巨大挑战。

图1 羌族羊皮鼓

图2 “释比”羊皮鼓

图3 羊皮鼓工艺结构

2 羌族羊皮鼓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羌族地区灾后重建与旅游的大力发展,羌族羊皮鼓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随着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羌族地区通过抢救性保护遭受地震破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充分尊重生态保护区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保护传承的自觉性,增强民族凝聚力。让羌族羊皮鼓技艺得到保护,并结合当下的文旅融合环境在传承发展与合理开发利用上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为保护区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9]。但由于传承局限与羊皮鼓的文化特性等,导致目前的传承与创新滞后。

2.1 羊皮鼓产品类型单一,缺乏创新

羊皮鼓作为羌族文化的载体,是“释比”的法器,是羊皮鼓舞的道具,一直以来都伴随“释比”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其传承领域狭窄,模式单一,是供“释比”在祭祀、祈福、驱邪时的器具,具有一定的“神”性,由于它的“神”性,普通群众对羊皮鼓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无法参与它的传承与发展,就形成仅满足“释比”法器这较单一的功能形态,使得产品类型与品种不够丰富。再加上目前羊皮鼓传承人趋于老年化,且都比较遵循守旧,缺乏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收与采纳,加剧产品的创新乏力;而年轻一代又较为“功利”,传统工艺传承又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导致新的传承生命力跟不上“发展”节拍,加剧传承脱节,创新乏力,无法从时代需求提升产品形态与类型,进一步制约了羊皮鼓的创新发展。

2.2 羊皮鼓产品设计浮于表面,缺少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羊皮鼓应用角色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转型,突破原有的传承领域,除传统意义上的祭祀、祈福、驱邪还向文化表演、展示、交流等转换,其中不乏有新的产品面市,但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当前羊皮鼓的创新主要停留在对鼓面装饰元素进行简单的图形符号设计与运用,多以“羌”“卍”“寿”和羊头等符号为主(见图4—7),设计较为概念化、模式化与片面化,是民众的朴素美学思想呈现,本着“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以“羌”“羊”字符为主要的民族图腾符号,未经过更多的艺术加工与创意表达,直接在羊皮鼓装饰中运用,且模式统一、标准,让设计浮于表面,不能深刻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导致文化蕴含薄弱,缺乏文化核心竞争力。

2.3 羊皮鼓产品宣传不足,缺乏社会影响力

羌族羊皮鼓的传播方式一直是“口传心授”,依靠传承人代代往下传。目前羊皮鼓文化的传承主体主要局限在少数中老年人,据统计,记录在册的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州级传承人3人,县级传承人6人,这样狭窄的传播范围,单一的传播渠道,导致传播力度不足。根据调查显示,在汶川大地震之前,羌族文化甚少人知道,近年来也是随着灾后旅游的发展与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羌族地区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力度,形成了以茂县古羌城、羌族文化活态传承保护场域与利用各级各类羌族文化活动节日宣传推广的传播模式,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直观地感受羌族文化,羊皮鼓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根据笔者在茂县古羌城发放的200份游客问卷显示:知道羊皮鼓的占比仅有36.4%,了解一点点的占比48.7%,不知道的占比14.9%。由此可见,作为外来游客不熟悉羊皮鼓的人占多数,为此应加强羊皮鼓文化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并结合当下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纸质媒体、自媒体等,拓展羊皮鼓在当代数字化技术下的传播与交流途径。除此之外,还需要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力量组织机构开展更多的社会性宣传活动,比如,挖掘更多的羌族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艺大赛、民族地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竞赛等形式[10],增强羊皮鼓的文化认识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图4 “羌”字符图腾符号

图5 “卍”字符图腾符号

图6 “寿”字符图腾符号

图7 “羊”字符图腾符号

3 羌族羊皮鼓传承与创新设计开发策略

3.1 加强文旅融合,丰富产品类型

如今,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态势下,羊皮鼓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这些改变在不同程度上对转型期的羌族羊皮鼓文化生态产生了影响。既有影响,就有改变,就应打破原有的传统祭祀、祈福功能和使用领域界线,重构在文旅融合生态环境中的发展路径,探索羊皮鼓新的运用功能,让羊皮鼓走上“相对稳态—解构—重构—相对稳态”良性循环的道路[11]。那么加强文旅融合,重构产品类型,实现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是当下羊皮鼓突破原有产品形态最为科学有效的创新方法。一方面文旅的高度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发掘羊皮鼓文化内涵,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另一方面文创产品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物,利用文化蕴含与主题,经由设计师的创意设计与思维转化,满足人们在旅游时对旅游目的地特色产品的消费,具有旅游纪念、伴手礼、收藏、实用等功能。在产品开发中应以文旅融合为需求,进行品牌联名、艺术节开发、文创推广、综合消费等,实现多途径、多渠道的创新设计与创意转化,丰富产品类型,深化羊皮鼓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深度与广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12]。为此,根据功能需求进行研发如下。

1)以旅游为目的的纪念品。此类产品具有纪念性,设计应满足游客通过羊皮鼓文创产品激发对游览地的留念、回想之情,应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时尚元素”承载和良好的目的地故事叙事表达,且品质优良、价格适中、携带方便,见图8。

2)以收藏展示为目的的工艺品。此类产品设计时尚、个性、新颖、做工精美、文化蕴含丰富、品质高端,是以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在产品设计时更应以宣明的羌族文化为核心,精湛的制作技艺为手段,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感知,让人印象深刻,见图9。

图8 极.羌

3)以娱乐休闲为目的的玩具。羊皮鼓本身具有打击乐器的特征,此类产品多是满足儿童、为孩子带礼物的家长的需求,在设计时应小巧可爱,安全环保。

4)以伴手礼为目的的衍生产品。此类产品应以羊皮鼓元素为载体进行衍展,兼顾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体现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在产品开发中应注重贴近生活实际运用,如羊皮鼓吊坠、羊皮鼓钥匙扣、羊皮鼓笔记本、购物袋、文化衫、配饰等产品,见图10。进一步丰富羊皮鼓产品类型,满足旅游过程中人们对产品的多元化需求,扩大羊皮鼓文化的运用范畴,促进文旅融合产业升级,提高羊皮鼓文创产品的竞争力。

图9 羌红

图10 羊皮鼓衍生产品

3.2 加强特色发掘,增强文化创意

文旅融合下的文创产品设计具有鲜明的“文化性”,文化是文创产品的固有属性,应该强调文化无处不在,将特色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多元化的产品设计中[13]。松茂茶马古道是民族文化最富集最具多样性的地方,在对羊皮鼓进行创意构思时,必定要以线路节点的民族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松茂茶马古道+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动展现该道路沿线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文化信仰和物产资源等,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

3.2.1 选取特色景点,增强地标文化创意

羌族栖息在松茂茶马古道沿线的高山峡谷、雪山草甸,有无数的古迹遗址、桥梁建筑,形成了许多著名地标景点,具有极强的旅游价值。最具代表的有“东方古堡”美誉之称的桃坪羌寨“邛楼”建筑群、黑虎羌寨古村落、灾后重建羌族文化活态传承基地茂县古羌城、羌族神话羌戈大战遗址,营盘山马家窑文化遗址等,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烈的地标符号特色。在羊皮鼓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这

些地标建筑与景点特征进行文化元素的提取、解析、归纳、凝练与整合,并结合插画艺术的绘制、平面设计的构成形态、装饰艺术的色彩表达等艺术形式,将景点特有的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特色绘画与地标IP形象,见图11。形成以“热门景点+时代话题”为依托的设计表达,增强地标文化符号创意,打造浓郁的地标文化识别,让“羊皮鼓+地标符号”产品设计深入人心,增加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只要来此地旅游,就会强烈感受到此处的文化特色与文化氛围,就会自然地去购买一件这样的产品作为纪念,给旅途增加乐趣和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样的产品才具有消费价值和纪念价值[14]。

图11 羌山·云

3.2.2 选取特色符号,增强地域文化创意

羌族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各种文化艺术符号皆体现了羌族独特的文化情感和美学旨趣,它有着古朴的自然崇拜与独具代表的图腾符号;有热情洋溢的民俗风情与灿烂多姿的服饰配饰;有精湛秀美的手工刺绣与夺目耀眼的银饰精工及丰富的物产与饮食文化等。这些都是羌人不加藻饰的质朴至美,具有该地域特定的文化信息“符号”传达。在文创产品研发中,应注重对这种特色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增强地域文化新标识系统的构建,将羊皮鼓产品形态与羌族当地特色符号进行融合,增强地域文化创意。例如,巧妙选取羌族自然崇拜、图腾符号、民俗风情、“释比图经”、刺绣图案、农副产品等特色符号为基本元素,将其进行提炼、解构、重构、转化与创意表达,再运用到以羌族“释比”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图案、图腾崇拜、农耕文化等系列羊皮鼓产品设计中,见图12。达成以特色文化符号的不断重复、强调使用,来系统化呈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与突显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该地区的人文信仰、生活方式、历史脉络等文化视觉形象更具文化创意,更能深入人心,产生共鸣,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拉近文化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文创产品多元文化需求,促进产品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呈现。

图12 羌韵

3.3 加强材料与工艺开发,增强材质与技术创新

羌族羊皮鼓制作材料及工艺取法自然,精巧独特。千百年来,手艺人利用羊皮与杉树等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处理,使之成为成品,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常规经验和工艺技法。当今在文旅融合的生态环境中,人们审美观念和传统审美观念相比,更加细腻、多元化,也更具有时尚性。而古老的传统工艺已无法满足当下多元产品发展的需求,那些看似是建立在对工艺、技艺熟稔之上的技艺方法,实则对当下羊皮鼓的创新有着很大的制约。因此人们需适当将当下优秀的制作工艺与材料融于其中,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规则、习惯、经验和程序[15],让羊皮鼓产品焕发新生,促进发展。

3.3.1 利用多种媒介材料,实现材质创新

从传统角度的羊皮鼓来看,它的材料局限于羊皮和杉树,使产品质地与肌理单一。当下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各界的运用材料越发丰富,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质地与肌理美感。在羊皮鼓创新中,适当结合不同运用领域的媒介材料,进行跨界融合与创新,拓展羊皮鼓的外观肌理形态与材质美感,实现从原初的皮、木材料逐渐拓展到金属、塑料、纺织、纤维等新兴媒介材料的运用,注重不同材料肌理质感散发的现代时尚美与传统羊皮鼓本身的质朴、粗犷美之间的协调性、统一性与整体性设计原则,找到新材质介入羊皮鼓创新设计的突破口。例如,在羊皮鼓杉木鼓身上镶嵌金属或珠花等材质(见图13a—13b),让羊皮鼓的肌理美感既有传统的古朴、粗犷又有现代金属的刚毅、豪迈;在鼓身吊穗的装饰材质上利用五彩绸缎或丝线代替传统的羊毛(如图13c),让原生态的审美中渗透着现代的时尚。从而突破传统的材质局限,实现材质创新融入设计表达,形成多元独特的装饰语言、视觉效果和触摸感受,促进产品的多途径、多渠道跨界融合创新,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3.3.2 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技艺创新

羌族羊皮鼓历来都是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且耗时长,成本高,让游客望而止步,无形中阻碍了羊皮鼓发展。如今由于科技的进步,3D打印技术以快捷、方便、高效的优势快速介入产品设计中,它能实现从产品设计到产品成型的全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满足多元化需求。未来,羊皮鼓文创产品设计将朝着个性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利用3D打印技术适当替代传统手工技艺,可促进羊皮鼓的技艺更新,有效提高生产率,改善制作成本,实现快捷、高效与个性化发展。利用这种新技术,能突破羊皮鼓的传统技法,创造更多贴近人们生活和现实需求的艺术创新产品,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文化,俘获年轻人的心,创造更多经济价值,推动羊皮鼓文化的有效传播与发展。

图13 各种材质的羊皮鼓

3.4 加强科技融合,增强数字化产品创新

如今科技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正在逐步介入非遗文化并成为主流,以数字艺术、数字动画、数字游戏与虚拟现实设计、人工智能设计、UI交互设计等表现形式,对非遗文化给予数字化方式保护与创新已形成重要趋势[16]。作为非遗的羊皮鼓,本身就集打击乐、表演、展示、装饰于一体,具有影像、声音、视觉等效果,经过数字转化,可让羊皮鼓艺术实现从实体表演、展示演变为数字化的虚拟现实,形成集声、光、影一体化的可感知、可触碰、可交互的复合型知觉艺术形态,强化它的多元化感观体验,这就要求在设计上应通过具有视觉、知觉、味觉的震撼艺术体验感受来满足人们在旅游中对文创产品的猎奇、猎新的艺术追求。一方面,这种“虚拟现实”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极致真实感,能加深人们在欣赏羊皮鼓时的沉浸体验与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虚拟技术在设计上具有超越现实的优势,可主观地对羊皮鼓视觉形象、味觉感知、声音来源进行调整与修饰,有利于开启羊皮鼓多元知觉形式创新性的设计探索[17]。由此可见,在文旅融合的当下应以科技为引领,增强羊皮鼓的数字化产品创新,构建羊皮鼓互动体验产品设计,打造羊皮鼓数字化小动画、小游戏;或将全息投影、VR虚拟现实等科技纳入设计范畴,营造羊皮鼓影像、声音、视觉等多元一体的虚拟现实;或纳入手机端APP小程序、手机游戏等新媒介的设计创新应用中,让人能从多感官渠道感知全新的羊皮鼓艺术魅力,增强与它的互动体验感受。

如今伴随着AR/VR等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形式也有了新的延展,文旅正沿着从初级产品—产品—服务—体验的规律演进,并在体验经济阶段实现其最高价值[18],进一步强化旅游文创产品向多元化、动态化、智慧化转变。当前,羊皮鼓的数字化创新还处于萌芽阶段,无论是文化管理部门还是个人的介入都相对较少,开启羊皮鼓数字化设计创新、科技化呈现,有利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着文创产品、新媒体、数字技术等途径从“高山峡谷”走向“大千世界”。

4 结语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优秀文化遗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文创兴旅”势必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今旅游早已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时代了,而是以文化主题为核心的文化体验与精神需求。旅游成为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当下文化活态化、生动化、多元化的传承途径之一[19]。

松茂茶马古道钟灵毓秀,人文资源与物产资源丰富,有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旅游示范区。如今更是九黄线、茶马古道沿线高度发达的旅游地区,是传承和发展羌族文化的重要场域,为羌族羊皮鼓的文创产品创新提供了主要的实践场所,促进了羊皮鼓在文旅融合下的转型升级,并推动了羊皮鼓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羊皮鼓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不仅是对羌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开发利用,还在于以现代的审美、创新设计手法来满足旅游文化线路上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走出羊皮鼓产品的传统领域局限,打破固化的思维方式,接纳新事物、新方法,不断开拓创新,以现代化的“设计+科技+非遗+旅游”的手法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内涵,拓展羊皮鼓的传承和发展空间。为此,在松茂茶马古道旅游文化融合发展视域下,关键是把握羌族文化IP、实现产品精准定位、彰显其文化核心价值;以现代的审美标准、功能需求来突破原有产品局限;构建当下“旅游+非遗”“非遗+设计”的羊皮鼓产品创新路径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弘扬羌族民族文化,从而促进茶马古道旅游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1] 刘永升.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在建设书香社会中彰显“读者”品牌力量[J]. 党的建设, 2019(9): 54-55.

LIU Yong-sheng, "adhering to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Instructions As a Guide in Building a Well-letarate Society to Show the Power of the "reader" Brand"[J], Party Construction, 2019 (9): 54-55.

[2] 胡月. 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古道奇迹——我市着力打造茶马古道文化旅游经济带[N]. 雅安日报, 2020- 12-17(1).

HU Yue. Guarding the Miracle of the Ancient Road i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ur City Strives to Build a Cultural Tourism Economic Belt Along the Ancient Tea Horse Road[N]. Ya'an Daily, 2020- 12-17(1).

[3] 文莎. 6市(州)共建“茶马古道”文旅品牌[N]. 四川日报, 2019-12-05(7).

WEN Sha. 6 Cities and States Jointly Build "tea Horse Ancient Road" Cultural Travel Brand, Sichuan Daily[N]. Sichu Daily, 2019-12-05(7).

[4] 刘杨, 吴凡, 臧王爽. 文旅融合下的湘西土家织锦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绿色包装, 2021(7): 86-89.

LIU Yang, WU Fan, ZANG Wang-shuang. Xiangxi Tujia Brocade under the Fus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tudy 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s[J]. Green Packaging, 2021(7): 86-89.

[5] 李淼, 张瑞. 文旅融合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产品设计研究——以香格里拉藏族为例[J]. 品牌研究, 2022(10): 254-256.

LI Miao, ZHANG Rui. Product Desig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Yunna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 Case study of Tibetan Shangri-La[J]. Brand Research, 2022(10): 254-256.

[6] 张起. 《松游小唱》与松茂“茶马古道文化”[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1(1): 147-155.

ZHANG Qi. On Ditty in Pine Woods and the Culture of Songmao Ancient Tea-Horse Road[J]. 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41(1): 147-155.

[7] 李征. 羌族乐器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利用——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 音乐探索, 2012(1): 65-67.

LI Zheng. Investig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Qiang Musical Instruments: Taking Taoping Qiang Village in Lixi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J]. Explorations in Music, 2012(1): 65-67.

[8] 黄涛坚. 保育文化以文惠文——对国家出台系列推动博物馆文创发展政策的思考[J]. 神州民俗, 2017(8): 4.

HUANG Tao-jian, Conserving Culture to Benefit Culture with Culture: Reflections on the Series of National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useum Culture and Creativity[J]. Shenzhou Folk, 2017(8): 4.

[9] 付远书. 羌族非遗展开绚丽画卷——聚焦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四川省)建设成果[N]. 中国文化报, 2021- 07-08(8).

FU Yuan-shu. Colorful Painting Scroll of Qiang Ethnic Intangible Heritage: Focus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ang Cultural Ecological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N]. China Culture News, 2021-07- 08(8).

[10] 王烈娟. 羌族刺绣传统手工艺生存现状研究[J]. 美与时代(中), 2015(3): 72-73.

WANG Lie-juan. Research on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Qiang Embroidery Traditional Handicraft[J]. Fine Arts, 2015(3): 72-73.

[11] 秦美玉, 杨舒寒.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羌笛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与思考——兼论震后羌族民族文化生态发展路径[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116-119.

QIN Mei-yu, YANG Shu-han.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Qiang Flut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in Maoxian County, Aba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Also on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Path of Qiang Ethnic Culture after the Earthquake[J].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2014(4): 116-119.

[12] 邵露莹. 基于可持续设计理论的非遗文创产品视觉设计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2, 2(4): 87-92.

SHAO Lu-ying. Research on Visual Desig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Sustainable Design Theory[J]. Art and Design, 2022, 2(4): 87-92.

[13] 张付云. 文化、应用与审美: 昭君文化旅游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ZHANG Fu-yun. Culture, Application and Aesthetics: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s in Zhaojun Cultural Tourism Area[D]. Hohhot: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2019.

[14] 霍思光. 3D打印技术与地区特色旅游增值服务开发策略的研究——以东北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应用为例[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2): 34-35.

HUO Si-guang. Research on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Value-Added Service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ourism: Taking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ortheast Characteristic Tourist Souvenirs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2018(12): 34-35.

[15] 唐博. 破旧立新——传统工艺创新性设计的路径[J]. 大众文艺, 2020(10): 89-90.

TANG Bo. Breaking through the Old and Creating the New-the Path of Innovative Design of Traditional Craft[J]. Popular Literature, 2020(10): 89-90.

[16] 李南南, 卢章平, 李明珠. 设计视域下非遗研究态势的可视化分析[J]. 设计, 2020, 33(10): 122-125.

LI Nan-nan, LU Zhang-ping, LI Ming-zhu. Visu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Vision of Design[J]. Design, 2020, 33(10): 122-125.

[17] 居华倩, 钟尚联. 非遗工艺美术的创新设计策略与路径研究[J]. 设计, 2021, 34(15): 87-89.

JU Hua-qian, ZHONG Shang-lian. Research on the Creative Desig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ts and Crafts[J]. Design, 2021, 34(15): 87-89.

[18] 戴俊骋, 李露.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地方建构[J]. 旅游学刊, 2019, 34(5): 3-5.

DAI Jun-cheng, LI L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and Local Construc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9, 34(5): 3-5.

[19] 范周. 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1): 43-49.

FAN Zhou.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J]. Frontiers, 2019(11): 43-49.

Innovative Design of Qiang Sheepskin Drum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Horse Ancient Road and Cultural Tourism

ZHOU Li, LIANG Kui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Qiang sheepskin drum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based on the Tea Horse Ancient Road, to provide methods and ideas for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Qiang sheepskin drum which is lagging behind, and to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characteristic handicrafts in Qiang area,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survey of 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Horse Ancient 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Qiang sheepskin drum. To explore that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Qiang sheepskin drum, strateg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to enrich product types, to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to enhance cultural creativity,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and craft,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of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to reinforc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heighten the innovation of digital products, etc. which will support to realize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Qiang sheepskin drum.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design of Qiang sheepskin drum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a Horse Ancient Road, take it root in Qiang's characteristic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artistic form of sheepskin drum with modern design techniques, diversified cultural creative ideology and new materials and new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so as to meet people's increasing cultural demands, to stimulate people's desire to buy, to drive product sales, to promote the living development of sheepskin drum in modern life and finally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value, tourism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of Qiang's traditional culture at present.

Tea Horse Ancient Road; cultural integration; Qiang sheepskin drum; innovative design

TB472

A

1001-3563(2022)18-0441-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8.054

2022–04–15

2021年四川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021—2023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JG2021–424)

周莉(1978—),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梁葵(1968—),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创作。

责任编辑:陈作

猜你喜欢

茶马羌族古道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旧貌温柔似故乡 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茶马古道
访茶马古道
人类学视野中的云南旅游史①——兼论茶马古道的独特地位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