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行为需求出发的情景式康复景观模式研究——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例

2022-09-26谭晖

包装工程 2022年18期
关键词:病患景观康复

谭晖

从行为需求出发的情景式康复景观模式研究——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例

谭晖

(四川美术学院 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重庆 401331)

以设计实践为例,针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探索实施康复景观缓解患者压力的设计策略和具体方法,促进精神病患群体自食其力,减少复发的几率,增强病患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度和幸福感。首先针对特殊人群采用细致的跟随记录和数据推演调研方法,获取沟通和交流极为困难的精神病患的潜在需求;其次采用精神病护理康复学和设计学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行为需求转换为设计策略,提出情景式模拟康复社区创新理念,建立病人出院之前的过渡功能区和缓冲区。病人可在康复景观中减缓压力,借鉴游戏里角色扮演手法,让病患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参与社会工作,在治疗师引导下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社交能力。从行为需求出发提出情景式模拟社区方法模型,将景观设计方法应用到精神疾病康复中,推动康复景观舒缓病患情绪的作用,拓展景观设计审美和生态之外的学科视野,丰富设计学内涵。

精神病患;行为需求;情景式模拟社区;康复景观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01年全世界约4.5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已占世界总人口的7.3%。2019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最新研究指出,中国精神障碍加权终生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1993年仅1.4%,到2019年达16.6%,增长达11.8倍。我国目前各类精神病患者数已突破1亿人[1]。精神疾病一旦发病很难治愈,采用现行治疗方法复发率高达50%。大量的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无法得到很好的看护或有效治疗而频繁反复住院,这种现象被称为“旋转门综合征”[2]。针对精神疾病发病率高、治愈难和易复发三大特征,探索综合治疗手段迫在眉睫。综合治疗手段的运用将扩大精神疾病治疗的边界,更多以非药物治疗为主的方法被接受和推广。1984年乌尔里希(Ulrich)开创性地提出将自然景观融入医院环境设计的观点,提出压力痊愈理论[3]。1992年格斯勒尔(Gesler)正式提出康复性景观(Therapeutic Landscape)定义[4]。1999年马库斯和巴尔内斯(Marcus and Barnes)提出“园艺疗法理论”(Horticultura Therapy)以满足病患身心需求,促进他们积极行为的产生[5]。2018年马库斯和莎克斯(Marcus and Sachs)在《康复式景观:治愈系医疗花园和户外康复空间的循证设计方法》中提出治愈系医疗花园和户外康复空间的循证设计方法,以上理论为康复景观作为精神疗愈的方法打下了理论基础[6]。但由于精神病患病情的复杂性和康复景观的多学科交叉性,人们对如何运用康复景观疗愈精神病患,以及什么样的康复景观对精神病患能够起效,还没有建立完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尤其是对具体的操作和实践,难以有效指导。通过实践案例,以精神病患的行为需求为研究基础,提出情景式模拟康复社区的创新模式和探索路径。建立医院—社区—家庭良性康复机制,在更大区域和更多领域推广康复景观介入精神疗愈的方法,帮助舒缓病患的情绪。

1 概念阐述

1.1 康复景观的概念

康复这个词意味着具有恢复和保持健康的能力,与景观或花园这些词结合起来就得出“能恢复或保持健康的环境”的概念[7]。康复景观(Therapeutic Landscape)它既可以狭义地指代附属于医疗机构的具有康复目的景观环境,也可以泛指一切具有健康效益的景观环境[8]。目前,人们认为康复景观主要由乔灌木、花卉、水体、地形等自然景观元素及人文景观组成[9]。

1.2 行为需求相关研究背景、意义

行为需求主要研究环境中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环境中人的行为,属于环境行为学(Environment– behavior studies)范畴,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10]。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行为需求可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常规设计一般满足前3种基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则是人们的高层次需求,也是潜在、隐性的需求。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既能够消极地适应环境,也可以能动地利用环境所提供的要素,主动地改变周围的环境,达到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需求递进的过程,表现为从消极适应到能动利用再到主动改变,即从为满足生存愿望的生理需求,最终到为满足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递进。因此,需求的层级,也是人的行为活动的递进,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活动是环境设计构成的基本信息,只有获取这些信息才能了解人对环境的需求,才能实现满足人们高层级需求的环境设计,做“以人为本”的设计[11]。

1.3 行为需求调研的一般方法

仅仅是满足人们生存需求的环境设计,已经不能实现大众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了,因此提倡以使用对象行为需求为前提的策略,逐渐成为设计的主流。关于行为需求调研的一般方法,侧重现场感知的学者提出在现有的设计模式基础上,增加建筑计划学的研究,用以正确把握人们对建筑物在生活上的使用要求,通过对环境实态的调查分析,将使用者的要求组织化并转换成设计目标[12]。侧重用户个体化需求的学者主张通过查阅文献及对用户(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调研两者结合的方法,对用户行为需求进行分析,完成康复产品设计输出[13]。随着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有学者开发了针对网格和手机用户的多模态情感分析(AV–MSA)模型,通过计算机数据方式分析用户喜好,从而评估使用者行为需求[14]。因此问卷调查、访谈、网络数据统计和分析获取使用者的行为需求,是目前较为普遍而成熟的方法[15]。

2 寻找问题:跟随调查法的引入

针对精神卫生中心这样具有特殊环境要求的设计,采用惯常的需求调查方法只适用于医生和院方管理者群体,而针对精神疾病患者这样的特殊人群,如果仍然采用问卷调查之类的调研方法,是难以获得病患真实需求的。精神病患者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且类型各不相同,常见的精神病种类有功能性、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等,主要表现为狂躁症、抑郁症、焦虑症、被迫害幻想症、老年痴呆症、自闭症等症状[16]。这类病患作为调研对象,他们几乎很难采用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精神不稳定,注意力难以集中,不但语言上难以表达,在行为举止上往往也难以让人明白意图。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调查者需要进入调查对象的生活,与他们彼此面对、真切交流,亲眼观察他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与日常琐事,做参与观察的具身性实践[17]。精神医院作为特定场所,患者是被保护的,不能随意接触,调查者不能采取惯常的调查模式,需要在医生的配合下有限制地观察调研对象。本研究提出“跟随调查法”策略,具体做法是通过跟随观察病患,逐步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调查者采取视觉和听觉方式观察、交流和记录,以被跟随者的角度感知和思考。调查者不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参与到调研对象生活的有情感、有感受的人,与调查对象形成情感纽带。情感和身体的参与,可以为理解那些通常被认为是无法了解的病患行为提供线索,从而梳理并反映他们的特定性需求。情感体验帮助调查者与调查对象产生联系,体验调查不是局部感知,而是体验对象的整个情境系统,包括主观、情境化、复杂、动态等方面[18]。通过获得病患的需求体验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若单一从医院或者建筑场地层面来寻求解决之道,设计便很难具有人文关怀[19]的精神。

采用有针对性的病患跟随调查,观察特定环境里在时间、空间、性别、年龄、行为偏好、使用功能等诸多方面使用对象的多重信息,形成并整理出需求数据和图表。这样的使用对象行为需求,可作为设计的基础资料,设计人员将专业知识与使用者的行为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为针对精神疾病患者这一特殊人群需求设计工作中最有效的一环。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课题背景,旨在获取精神病患者这一很难表达意愿的弱势人群的隐形需求。采用“跟随调查法”的价值在于具体化、逻辑化和延续化地客观陈述特殊群体的行为需求,是一般调研法的补充。将跟随调查法合并进入一般调研法,即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即将特殊人群调研方法叠加进普通大众的行为需求调研之中,以更好地完善环境设计的模式研究。

3 获得问题:在设计实践中获取精神病患的隐形需求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设计过程的执行,需要多方的充分配合,包括管理者、设计师、使用者等,现试以笔者团队设计的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设计项目为例作简要说明。该项目在立项之初医院方面和设计师团队共同协作对精神病患作前期调研分析。

3.1 获取需求的具体路径

精神病患群体由于病症原因,沟通和交流甚为复杂,需求充满隐蔽性。设计人员通过2个月不定期的跟随记录,梳理了以下几种路径,探究精神卫生中心这样的特定空间里,不同病症人群真实甚至被遮蔽的需求。跟随初期医院安排设计人员进入住院部重症科的封闭病区,一二楼是男病区,三四楼是女病区。这里的大部分病患较为敏感,不愿与陌生人接触。直到一周后,经过设计人员的努力,才逐步和男病区一个叫老王的患者开始有了交流和沟通。设计人员以老王为突破口展开跟随调研,以下路径1、2是对老王个案样本的梳理。

路径1:跟随对象记录生活轨迹,见图1。

案例1:病患老王,53岁,属于住院部封闭男病区患者。2017年入院,臆想症,平时正常,发病时会幻想有人要谋害他。24 h生活轨迹跟随记录,分为日常时间记录和在各区域所耗时间比,见图2。

路径2:记录、分析,侦探式推进任务。

从老王24 h的行为进行分析,空间上:室内83%(走廊及他人寝室、寝室和食堂)、室外17%(操场);时间上:室内20小时83%、室外4小时17%;行为上:个人行为90%、个体交谈10%、社会行为0%。现状,室内时间占据83%,绝对为主;室外时间占据17%,绝对为辅。在跟随中观察到老王不愿意去锻炼,操场周围也没有可以遮阳的舒适环境,所以他不喜欢参与康复活动。因此提出初步设计想法:增加绿植和座椅,改善操场周围绿化环境。

通过老王生活轨迹的记录和分析,室内时间占据83%,因此在第1次提案中,非常容易地提出改善绿化环境,增加他的外出时间作为设计目标。接下来设计人员将增加绿化遮蔽阳光的想法与老王沟通,结果让人意外。第1次交流,老王表示他不会增加外出时间,觉得不知道出去干什么;第2次交流,设计人员描述增加绿化强调增加座椅,锻炼完可以休息,他回答觉得没有意思。类似的引导性交流进行了几次,对于老王这样的精神障碍患者来说,效果甚微,调研进程缓慢。在分析了老王的初步调研之后,团队重新梳理跟随调研的第一手现场资料,同时又再次回到现场观察参与老王的生活,以被跟随者的角度感知和思考,设计者需要拨开一些表象,才能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

跟随老王每天规律的生活轨迹中,逐渐观察到老王除了定时定点吃饭、睡觉、外出做操以外,在他自由支配时间段里重复做的一件事是在各种纸上写字。跟随时间较长以后,老王对设计团队逐渐有些信任,给团队成员看了他写的信,但他只是写,却并不寄出,见图3。了解到老王只写不寄出的现象,让设计团队不甚理解,为了验证这一现象是个体表现还是群体行为,设计团队决定要收集更多的数据。

路径3:跟踪观察目标,寻找群体需求。

设计团队扩大调研的人群数量,从病患的日常生活轨迹中,寻找更多被掩饰的需求。为了获得非典型性群体不同病情、不同病患的多样性需求,在医院的支持和配合下,分别调研了住院部重症科男女封闭病区、早期干预科男女封闭病区、老年科封闭病区和心身科半开放管理区4个病区。20位设计人员5人一组分别进入4个不同病区,以医生推荐的病情比较稳定的病患作为对象进行了一对一48 h连续跟随(除去隐私和睡觉时间)和2个月的随访调研。收集了20位病患的资料(为保护病患隐私,表格中隐去姓名中间字),通过跟随、观察和与他们交流,调研病患的行为特征,以期寻求病患群体的需求,见表1。

图1 病患老王的日常生活记录

(图片来源:叶昕阁记录整理)

图2 病患老王日常时间、事件分析

(图片来源:叶昕阁记录整理)

图3 病患老王写的信

(图片来源:叶昕阁记录整理)

以上20位病患被选择作为调研对象,是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是医生推荐的病情较为稳定的病患;第二是愿意与设计人员交流或者不交流也不排斥允许跟随的病患。其中最小的9岁,最年长的86岁,入院时间各不相同,最短2个月,最长30年。20位病患病症各不相同,通过住院治疗病情基本比较稳定,住院时间较短的病患相对愿意交流。20位病患除去2位不愿交流以外,18位(即90%)对设计人员表达想家,想回家的愿望。在了解设计人员将会把病区改造得更加舒适时,12位(即60%)表现出不安。他们不希望改变现状,担心会增加收费,有很多精神病患因为长期生病住院,家庭已不堪重负。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部分病患的社会能力开始逐渐衰退,很难再回到以往的工作岗位,或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有相对稳定的收入。这部分病患的最大心愿也是回家,但是他们又害怕去面对社会和生活压力,医院成为了他们的庇护所。在跟随中发现20位病患每天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做他/她喜欢或能够做的事情,比如看电视、看书、写诗、写信、画画、种花、做操等。也就是说,他们通过实施某种个体行为来保持对外界的关注和对生活的兴趣,也许这就是他们真正的需求。

3.2 代表性案例的跟随调研记录

为了进一步探索病患的需求,在调研以上20组病患数据的基础上,医院又推荐了3位较为典型的有一定爱好的病患,设计人员重点关注了她们的爱好和治疗时间以外的日常生活安排,将她们的行为跟随资料和数据进行比对和筛选,与老王案例一并做出归纳与总结。

表1 20位病患基本信息及行为与交流情况统计

Tab.1 Statistics of basic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communication of 20 patients

案例2,病患大学生小周同学,21岁,抑郁症患者,属于心身科部开放管理区病患。根据设计人员对大部分患者和大学生小周的重点跟随记录,发现药物及物理治疗时间约2 h,其余时间大多为休息时间。14:50~16:00为非药物治疗时间,46名病患在护士带领下做操,但表现不积极。其中有7位病患自发地在绘画,包括重点跟随对象小周,他们选择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见图4—5。

案例3,病患江姐,跟踪患者江姐,年龄32岁,入住时间2018年3月2日,属于住院部重症区封闭管理区病患。与主治医生了解到江姐相关病情,有幻听的症状并且忍受不了噪音,不能看电视听广播。日常表现为喜欢独自一人,经常写东西,每天约有2 h写信时间,也很少寄出,约1 h时间看窗外默默低语,在病区开放康复锻炼时间里,基本不外出,见图6。

案例4,跟随患者李阿姨,43岁,狂躁症患者,属于住院部重症区封闭管理区病患。

李阿姨的跟随作息:7:00~7:30早饭时间;7:30~9:30在病房写信,不寄出,看窗外发呆;9:30~ 11:30统一外出时间,在操场走圈;11:30~12:00午饭时间,12:00~14:30在病房,上床躺着,但并没有睡觉。14:30~17:00在康复科做手工,显得主动和积极。17:00~18:00晚饭时间,18:00~21:00在餐厅和其他病人交流和看电视,21:00准备睡觉。见图7。

3.3 获得病患潜在需求

通过4组病人的深入跟随和调研,总结了他们的行为特征、与人交流情况和社会能力的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4位病患有写信、绘画和做手工的行为,在与外界的交流上有一定障碍。综合24位病患的整体调研资料可以看到,有2位80岁以上的病患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精神病患绝大部分身体无恙,除了有限的治疗时间,大部分的日常时间没有活动,生活无聊而枯燥,缺乏工作、生活技能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进而缺乏融入社交活动的能力,这也是医务人员介绍的部分病患,因缺乏社会适应能力,造成在康复之后又再次回到医院的原因。

图4 大学生病患小周的绘画作品

(图片来源:田雨阳、石桔源记录整理)

图5 跟随大学生病患小周的活动轨迹

(图片来源:田雨阳、石桔源记录整理)

图6 跟随病患江姐时间、地点、路径及事件

(图片来源:武小斐、苏禹宸记录并绘制)

图7 李阿姨及她手工制作的手提包

表2 总结4位病患的潜在需求

Tab.2 Summary: Potential needs of 4 patients

结论:针对以上调研提出具有实验性的设计探索。梳理24位病患的需求。

1)90%病患希望治愈回家,其中30%认为自己没有病应尽快回家(这即是病症之一)。

2)住院3年以上或复发入院的约50%病患希望回家,但担心不能融入社会,表示可以继续留在医院。

3)80%以上病患在封闭病房内有写信、画画、种花、做操等自发性个体行为爱好,这些行为保持了对外界的关注和对生活的兴趣。

提出实验性的设计策略。

1)将前期了解到的病患的爱好,设计为具体的康复景观模块,吸引病患积极走出病房选择并参与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舒缓身心增强感知,促进病情的好转。

2)针对不同的病症,探索基于康复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功能空间营造模拟社区,借鉴游戏中角色扮演方式增加病患参与社交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尝试学习简单的技能技巧,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还能学习职业能力。针对失智老人群体,借鉴荷兰霍格威小镇[20]为老人们营造的便于识别和安全的康复环境,布局有利于失智老人记忆中仅存的怀旧生活场景,降低老人们的焦躁感,从而延缓病情。

3)为病患设计筹划能够促进早日康复回家的有趣活动,以此调动病患积极参与。借鉴日本蒲公英养老中心[21]采用虚拟货币策略激发老人康复热情的方式,提出精神病患参与康复活动获得健康积分的办法,鼓励病患走出病房,培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设计对策与病患需求关系图,见图8。

图8 设计对策与病患需求的关系

以上将前期跟随病患调研获得的掩蔽需求转换为应对策略,逐渐勾画出了重庆精神卫生中心的设计轮廓:建造从病患需求出发的情景式模拟康复社区。在模拟康复社区病患可以学习职业技能和培养社交能力,引入游戏玩法获得健康积分用以提高病患参与康复活动的积极性;病患可以尝试扮演社会角色,通过合作性项目融入社交活动;改变医院环境,营造社区氛围,减轻压力缓解病患焦虑。

4 探索实验性的解决路径:从需求出发建构情景式模拟康复社区

4.1 改变传统精神病院环境成为模拟社区空间

每天重复的看似无意义的生活中,精神病患和常人一样怀抱希望盼望出院,但是长时间的住院或不断地“旋转门”似的反复住院,逐渐淡化了他们的希望,需求也就变得模糊和不确定。通过进驻精神医院调研,设计团队发现院区内建筑和停车场占据大量场地,零星空地简单点缀绿化,户外环境难以为精神障碍患者使用。因此提出在医院户外空地建立若干康复景观模块,由模块组合形成情景式模拟康复社区,让病患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参与模拟社区工作,以此提升病患身体机能与健康活力,扩大社交圈,带动病患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模拟社区活动[22]。通过建立模拟康复社区,重建病患的社会能力,促进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减少病情反复的几率,见图9。

图9 精神病院常规户外环境与康复景观构建情景式模拟社区的差异对比

4.2 创新模式解决问题:创建让病患扮演社会角色的院内模拟康复社区。

4.2.1 项目概况

重庆精神卫生中心荆紫山院区成立于1958年,集医疗、科研、教学、康复、预防、公共卫生六位一体的国家三级专科医院,医院建筑面积约22 000 m2,景观面积约48 000 m2,于2018年底组织风貌改造,其中景观设计由笔者团队完成。

4.2.2 设计策略

本设计基于以上分析的病患需求和康复景观理论,结合场地建筑及用地条件,将情景式模拟康复社区穿插渗透进入各场地空间,遵循医院病症管理方式进行设计规划。对应原建筑各科室设计相应的康复景观场地,从北向南分别是老年科的老年康复中心(封闭区)、住院部重症科的田园牧歌康复中心(封闭区)、住院部和康复科的运动康复中心(半开放),以及门诊部的艺术治疗康复中心(开放区),见图10。在4个大区内,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满足病患的需求,布局若干康复景观元素,营造社区氛围,减轻压力缓解病患的焦虑,具体设计策略,见图11。

结合精神疾病种类、病患需求和医院科室布局,形成的院内康复社区里设计了多个的康复模块,对应帮助舒缓一种或几种病症的患者情绪。病患们进入不同的康复功能空间,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抑郁症患者扮演园艺师在农疗区种植农作物,通过亲自耕种和收获果实增加自信,改善病患的无助感和无趣感;狂躁症患者扮演运动达人进行康复运动,改善专注力并通过运动项目合作促进病患融入社交活动;焦虑症和被迫害妄想症患者分别扮演脱口秀演员和陶艺师,在倾诉和制作陶器过程中体验被认同而逐渐获得安全感,实现舒缓情绪的康复目标。病患扮演角色完成康复训练任务或者学习技能课程将获得健康积分,累积到的健康积分可以在模拟社区小卖部兑换各种食品,也可以用于兑换制作手工的材料,包括做蛋糕、陶品、插花、绘画等材料。积分由医护人员评估给予,积分越高,病患参与的社会活动和技能学习频次越多。积分奖励可以鼓励病患参与模拟社区康复活动,在康复活动中学习技能,参与社交活动,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信心和决心,实现缓解病情的目标。具体研究框架见图12。

图10 重庆精神卫生中心情景式模拟康复社区分区

(图片来源:项目设计团队绘制)

图11 情景式模拟康复社区设计策略

(图片来源:项目设计团队绘制)

根据病患需求设计4类模拟社区,以下为具体设计策略。

图12 模拟康复社区及相应治疗模块递进框架

4.2.2.1 老年康复中心(封闭区)

在老年科病区,因为担心失智老人走失,所以一直是在建筑内部封闭管理,患者只能在室内活动或很少活动,见图13。本设计中清理老年科建筑外围临时停车位,整合零星闲置绿地,围合出老年康复中心独立的康复花园,并进行封闭管理。虽然还是封闭管理,但是老人们的活动场地从建筑内部拓展到了室外空间。户外康复花园为老人们营造了怀旧氛围,选择20世纪70—80年代的生活场景让老人重返青春,定格美好年华,唤起逝去的记忆[23]。见图14。阿兹海默症大致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痴呆期,特征表现为记忆减退、远近记忆严重受损和记忆力丧失严重3个痴呆阶段。针对老人容易走失和记忆力衰减问题,设计团队提出2个对策:建立闭合的无障碍康复步行道;以闭合路径为导向,分片区营建怀旧场景,布局适合失智老人认知的怀旧社区景观。

图13 老年康复中心现状陈述

(片来源:项目设计团队绘制)

图14 重庆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康复中心分区

(图片来源:项目设计团队绘制)

具体设计方法:首先在步行流线上,围绕老年康复花园设计闭合路径的无障碍通道,闭合路径解决了老人独自在康复花园里步行的难题,实现从原点出发又回到原点的目的;其次在安全设计上,环形无障碍通道全程安装木质扶手,老人以扶手为引导开展康复活动。在环形道路旁布局若干座椅,方便老人随时休息,形成安全而舒适的康复通路,见图15;最后在主题呈现上,康复花园内的构筑物及场景设计采用重庆20世纪70—80年代文化符号,如山城茶馆、嘉陵巷和坝坝电影等。营建怀旧环境是让老人们在记忆中仅存的场景中生活,虽然对这种疾病没有根本的治疗效果,但因为这些怀旧场景是被他们识别、认同,认为是安全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会感到高兴和放松,从而降低他们的焦躁感,延缓病情。见图16。

图15 扶手串联怀旧场景并形成闭合路径

(图片来源:项目设计团队绘制)

4.2.2.2 田园牧歌康复中心(封闭区)

重症科因为病情原因和场地受限,一直实行建筑内部封闭管理,患者只能在室内活动。本设计中整合零星闲置绿地,围合出可供重症患者使用的田园牧歌康复中心独立院落,实行封闭管理。病情稳定的患者可在医院规定时间到专属户外空间进行康复活动。园区内针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病患布局农疗模块,让他们扮演园艺师,跟随季节变化播种、除草、浇灌和修枝,培育植物从栽种小苗到成熟挂果,收获的蔬菜瓜果可以委托医院出售,获得经济回报也获得健康积分,见图17。农疗场地傍边为劳动的病患设置了一个可供休息的小型构筑物,在构筑物里除了休息座椅还专门设计定制了“邮箱空间”。总结前期调研病患的潜在需求表明,写信是病患情感表达与思念家人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区域里设计情感邮箱,病患将信寄给未来的朋友或自己,憧憬康复回家的愿望。调研中发现部分病患经常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封闭区的病患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不自觉地沮丧、压抑。在调研的24位病患中,其中9位(即38%)重症区患者有写信、写诗和看书的愿望,他们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事物不太关心,有的病患甚至在规定外出散步的时间内也不愿离开病房。为了引起病患的关注,邮箱构筑物外围立面上设计了以文字为主题的景观装置,装置上的文字随着太阳投射角度而变化,只能在最合适的时候,才能看到投射到背景板上的完整文字。该文字装置设计目的,一方面希望引发病患观看的兴趣,能够积极走出病房参与康复活动,另一方面选择一些励志的带有正能量的内容,给予病患鼓励,引导他们去联想一些积极的事情,缓解无助感和无趣感,帮助目标人群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见图18。

图16 老年康复中心怀旧场景模块

(图片来源:项目设计团队绘制)

图17 农疗场景模块

(图片来源于项目设计团队绘制)

4.2.2.3 运动康复中心(半开放区)

运动模块是大多数病患可以使用的类型,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和末梢神经正常工作,对精神疾病患者恢复健康非常有利,所以鼓励中度到轻度患者每天进行3~4 h的户外锻炼和交流活动。运动模块的设置让病患化身为运动达人,扮演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运动员,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增加与人交流机会,通过合作性康复项目促使他们融入社交活动中,培养病患的社交能力。

4.2.2.4 艺术治疗康复中心(开放区)

开放区的植物丛中设计传声筒塑造倾诉花园,焦虑症和狂躁症病患可以扮演脱口秀演员或演讲者进行表演,其中设置了亮灯环节。具体设计手法:设置声音装置,说话者音量保持在10~30分贝时,藏在花丛中的友好型灯具会持续发光,低于10分贝或高于30分贝时则无效。该设计让患者感受到表达被回应的情感反馈,同时也学习用合适的音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社会交往的简单策略。见图19。

图18 邮箱疗愈模块

(图片来源:项目设计团队绘制)

开放区主要针对病情良好并且准备出院的病患,这里可以作为病患出院之前的缓冲区。开放区采用艺术康复方式介入模拟社区,布局了陶艺工作室、绘画工作室、纤维工作室和倾诉花园。在陶艺工作室、绘画工作室和纤维工作室,焦虑症、抑郁症和自闭症等病患可以扮演陶艺师、画家和纤维艺人,他们参与工作室活动学习制作、绘画、编织技能,通过团队合作艺术项目锻炼社交能力,舒缓病患情绪。设计团队为病患建立了公益网站,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售卖作品,见图20。2019年底组织病患的绘画作品参加了重庆金山艺库举办的《寻找桃花源》展览,期间重庆交通广播台进行了专访和报道,希望有更多人通过作品和报道能够走近他们,帮助和接纳这部分弱势群体。病患作品参展现场,见图21。

图19 倾诉花园模块

(图片来源:项目设计团队绘制)

图20 为病患建立的公益网站

(图片来源:王瀚雪绘制)

图21 病患作品参展现场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5 结语

常规或传统的功能需求,容易呈现出中规中矩的设计成果,对于特殊人群空间需求的设计,因其较强专业性的要求,院方成为需求者,而设计只是根据医院设计规范,满足院方的需求。本文针对特殊人群采用跟随记录和数据推演调研方法,结合医院传统景观设计模式,提出建设情景化康复社区的实验性策略,让康复社区成为病患出院前回归社会的缓冲区,为精神疗愈领域提供康复景观参与探索的研究角度,实现帮助病患舒缓情绪,减缓病情的目标。

康复活动需要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心理承受力患者的选择需求。康复景观设计需从病患的心理需求入手引导他们的行为参与。康复过程可以概括为4个阶段:内向专注、情感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随着康复过程的不断深入,病患对于各类劳动和社交活动的接受程度也逐渐提高[24]。因此获取病患心理和行为的需求,是开展有价值康复活动的前提,而有效的路径设计对于获取患者的需求有积极作用。科技与人文并存,艺术与医学并存[25],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设计,为病患创建丰富的康复活动,塑造多样性的社区空间。本研究试图探索将艺术设计的创新模式和路径,运用于精神康复领域,尝试从行为需求出发提出情景式模拟社区实验性模型,将景观设计方法应用到精神疾病康复中,推动康复景观舒缓病患情绪的作用,拓展景观设计审美和生态之外的学科视野,丰富设计学内涵。

[1] 周颖, 孙耀南. 精神病医院建筑的相关基础研究[J]. 中国科学: 技术科学, 2010, 40(9): 1001-1013.

ZHOU Ying, SUN Yao-nan. Related Basic Research on Psychiatric Buildings in Hospitals[J]. Scientia Sinica (Technologica), 2010, 40(9): 1001-1013.

[2] 王丽华, 肖泽萍. 精神卫生服务的国际发展趋势及中国探索:专科医院-社区一体化、以复元为目标、重视家庭参与[J]. 中国卫生资源, 2019, 22(4): 315-320, 325.

WANG Li-hua, XIAO Ze-ping. International Trend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the Practice in China: Integrating Specialized Hospitals and Communities, Recovery-Oriented, and Emphasizing Family Participation[J]. Chinese Health Resources, 2019, 22(4): 315-320, 325.

[3] ULRICH R S. View through a Window may Influence Recovery from Surgery[J]. Science, 1984, 224(4647): 420-421.

[4] GESLER W M. The Cultural Geography of Health Care[M]. Pittsburgh, Pa.: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91.

[5] MARCUS C C, BARNES M. Healing Gardens: Therapeutic Benefit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M]. New York: Wiley, 1999.

[6]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娜奥米·A·萨克斯. 康复式景观治愈系医疗花园和户外康复空间的循证设计方法[M]. 刘技峰,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8.

MARCUS C C, SACHS A N. Rapeutic landscapes[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18.

[7] 帕特里克·弗朗西斯·穆尼.康复景观的世界发展[J]. 陈进勇,译. 中国园林,2009,25(08):24-27.

MOONEY F P.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rapeutic Landscapes[J]. CHEN Jin-yong, Translated.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 25(8): 24-27.

[8] 李树华, 刘畅, 姚亚男, 等. 康复景观研究前沿: 热点议题与研究方法[J]. 南方建筑, 2018(3): 4-10.

LI Shu-hua, LIU Chang, YAO Ya-nan, et al. Therapeutic Landscape Research Fronts: Hot Issues and Research Methods[J]. South Architecture, 2018(3): 4-10.

[9] 杨欢, 刘滨谊, 刘滨谊, 等. 传统中医理论在康健花园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园林, 2009, 25(7): 13-18.

YANG Huan, LIU Bin-yi, LIU Bin-yi, et 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a Framework and Guidelines for Therapeutic Garden Desig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9, 25(7): 13-18.

[10] 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 建筑学报, 2008(2): 30-33.

LI Bin. Theory of Environment-Behavior and Its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8(2): 30-33.

[11] 诺曼·唐纳德·A. 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M]. 何笑梅, 欧秋杏, 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NORMAN D A. Design Psychology 3 Emotional Design[M]. HE Xiao-mei, OU Qiu-xing, Translate. Beijing: Citic Press. 2015.

[12] 王琰, 李志民, 赵红斌.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1(4): 544-548.

WANG Yan, LI Zhi-min, ZHAO Hong-bin. Study on the Mode of Design Process Based on the User's Behavior[J].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 2009,41(4): 544-548.

[13] 孙利, 张鹏, 吴俭涛, 等. 基于FBS拓展模型的可穿戴式康复机械手设计研究[J]. 图学学报, 2021, 42(1): 150-157.

SUN Li, ZHANG Peng, WU Jian-tao, et al. Design of Wearable Rehabilitation Manipulator Based on FBS Extended Model[J]. Journal of Graphics, 2021, 42(1): 150-157.

[14] 黄欢, 孙力娟, 曹莹, 等. 基于注意力的短视频多模态情感分析[J]. 图学学报, 2021, 42(1): 8-14.

HUANG Huan, SUN Li-juan, CAO Ying, et al. Multimodal Sentiment Analysis of Short Videos Based on Attention[J]. Journal of Graphics, 2021, 42(1):8-14.

[15] 左冕. 基于主体行为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 装饰, 2019(2): 126-127.

ZUO Mian. Study on College Campu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ased on User's Behavior[J]. Art & Design, 2019(2): 126-127.

[16] 刘继同. 中国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时代来临与实务性研究议题[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7(4): 100-108.

LIU Ji-tong. The Coming Age of China's Mental Health Social Work and Practical Research Agendas[J]. 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2017(4): 100-108.

[17] 彭牧. 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J]. 民俗研究, 2022(2): 14-23.

PENG Mu. The Body in the Field: Fieldwork as an Emb­odied Practice[J]. Folklore Studies, 2022(2): 14-23.

[18] 胡飞, 冯梓昱, 刘典财, 等. 用户体验设计再研究:从概念到方法[J]. 包装工程, 2020, 41(16): 51-63.

HU Fei, FENG Zi-yu, LIU Dian-cai, et al. User Experience Design: From Concept to Method[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6): 51-63.

[19] 姚刚, 胡彬, 曾栋, 等. 设计思维引领下的跨专业联合设计教学实验——以基于Mapping的“校园跟踪者”为例[J]. 装饰, 2019(8): 90-94.

YAO Gang, HU Bin, ZENG Dong, et al. Interdisciplinary Joint Design Teaching Experi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sign Thinking: Taking the "Campus Tracker" Based on Mapping as an Example[J]. Art & Design, 2019(8): 90-94.

[20] 702工作室. 专为阿尔茨海默症人群建立的虚拟小镇—De Hogeweyk[EB/OL]. (2018-11-01)[2022-04-17]. https://mp. weixin.qq.com/s/luxgcu3noWXwzHvRoZ6WDg.

702 Studio. Virtual Town for Peopl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De Hogeweyk[EB/OL]. (2018-11-01)[2022-04-17]. https://mp.weixin.qq.com/s/luxgcu3noWXwzHvRoZ6WDg.

[21] 阿一. 世界上最“不正经”的养老院![EB/OL]. (2020-08-31)[2022-04-17]. https://mp.weixin.qq.com/s/ AgYbe_dzcCrkGQw5MPpmTQ.

A Yi. "The Least Decent" Nursing Home in the World![EB/OL]. (2020-08-31)[2022-04-17]. https://mp.weixin.qq.com/ s/AgYbe_dzcCrkGQw5MPpmTQ.

[22] 唐希璐, 周颖. 实现就地养老的社区更新策略——以美国自然形成的退休社区(NORC)为考察对象[J]. 建筑学报, 2018(2): 80-84.

TANG Xi-lu, ZHOU Ying. Strategies of Community Renewal for Aging in Place an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ly Occurring Retirement Community(NORC) in the US[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18(2): 80-84.

[23] 曹阳, 陈晶锐. 设计介入阿尔茨海默症综合治疗的可能性研究[J]. 装饰, 2019(5): 73-75.

CAO Yang, CHEN Jing-rui. Study on the Possibility of Design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Alzheimer's Disease[J]. Zhuangshi, 2019(5): 73-75.

[24] 张高超, 刘洋, 汤晓敏. 面向压力人群的康复景观——纳卡地亚森林康复花园设计特色及其启示[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17, 35(2): 61-67.

ZHANG Gao-chao, LIU Yang, TANG Xiao-min. Design for Stressed Peopl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Nacadia Rehabilitation Forest Garden[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7, 35(2): 61-67.

[25] 陈彦颖. 艺术与医学的交融:艺术教育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J]. 装饰, 2019(11): 136-137.

CHEN Yan-ying. Blend of Art and Medicin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Art Education in Clinical Medicine[J]. Art & Design, 2019(11): 136-137.

Therapeutic Landscape Mode of Situational Rehabilitation Based on Behavioral Needs:

TAN Hui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Arts,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Chongqing 401331, China)

Taking design practi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ies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non-drug therapy rehabilitation for mental illness patients, a vulnerable group. The purpose of the design is to help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have the ability to work and live, and return to the family and society, and enhance the harmony and happiness of patients' family and society. First, careful follow-up record and data deduction research method are used for special groups to obtain the potential needs of psychiatric patients who are extremely difficult to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Second, through a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nursing knowledge and design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erspective, behavior needs are converted to design strategy, and simulation scenario type rehabilitation community innovation idea is put forward.Learn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therapist is a preparation for returning to society by borrowing role-playing techniques from the game. Based on the behavioral need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ituational simulation community method model, transplants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 into the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strengthens the role of rehabilitation landscape in curing mental illness, expands the field of vision beyond aesthetics and ecology of landscape design, and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design science.

mental illness patients; behavioral needs; situational simulation; community method model; therapeutic landscape

TB472

A

1001-3563(2022)18-0382-15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18.046

2022–04–18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重点规划项目(KJZD-K202001002);重庆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9YB01)

谭晖(1971—),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景观设计、艺术介入环境设计。

责任编辑:陈作

猜你喜欢

病患景观康复
术中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栓塞术患者自我效能、不良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介入治疗及护理知识科普
超大号病患
《景观平面图》
肺心病的护理措施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