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结构的量化分析

2022-09-23李毓滨

电影文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特征词纪录片聚类

李毓滨

(韩国清州大学艺术学院,韩国 清州 28503)

人物类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个类型,这类纪录片选取的是真实存在的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作为拍摄对象,记录某一个时空内的人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情感和故事,包括日常活动、 生存状态、特殊事件等,向观众呈现不同生命体的生命体验,展示生活百态,启发观众对于人生的思考。人物类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以人为核心,并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保证真实性和故事性。通常来说,人物类纪录片分为三类,分别是历史名人类、普通人物类和特殊人物类。近些年人物纪录片在中国发展较快,涌现出很多代表性作品,《百年小平》《含泪活着》《零零后》《大同》《山村夫妻教师》《高三》《舟舟的世界》《百年巨匠》等,代表性的导演有张丽玲、周浩、李京红、张以庆、张同道等。

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骨架,是纪录片内容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也是传达纪录片主题和思想的有效途径。叙事结构是决定纪录片的质量关键要素之一,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本文通过对公开发表的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结构相关研究进行量化分析,梳理现有的研究热点和成果,并为人物类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结构量化分析

(一)数据搜集与处理

本研究运用CNKI数据库对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结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从中国知网旧版入口进入,检索主题定为“纪录片+叙事结构”,检索时间设定为2003年到2021年,分别对期刊和硕博论文进行检索,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共得到文献957篇;接着选择主题为“人物”,点击在结果中检索,再点击中文文献,所得文献共计426篇作为分析对象。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5.8R3对所搜集到的426篇文献进行分析。具体步骤为首先将文献通过 CiteSpace 自带的数据格式转换器进行预处理,随后导入 CiteSpace 中进行分析,参数设置时间段为2003—2021 年,时间切片为 1 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分析数据的阈值为topN%=50%,绘制出关键词聚类网络图、突变关键词表、高频关键词表等图表,进而分析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结构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趋势等。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关键词以对数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 Rate,LLR)进行聚类,共得到 46个聚类,将排在前10的聚类进行分析,如图 1所示;这10个聚类又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叙事结构的理论层面和叙事结构的应用层面。

1.叙事结构的应用层面——6个聚类

#1叙事策略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微纪录片、叙事学、价值等。叙事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对于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的构成有着直接的影响。#4 叙事技巧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叙事方式、医疗题材、医患关系、叙事视角等。医学人物是人物纪录片的重要选题,代表作有《中国医生》等。#5 中国故事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叙事性、叙事手法、纪录片创作、视听语言等。人物纪录片采用的叙事手法对于展现多个人物的命运有着一定的助力。#7 叙事话语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叙事艺术、专题片、叙事故事等。叙事艺术体现在叙事结构上可以采用平列式与渐进式的串联叙事,或者共时性与历时性的交叉叙事来提升纪录片的观看体验。#8叙事分析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叙事研究、跨文化传播、一带一路、内视角等。人物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2016年,范俭的作品《摇摇晃晃的人间》在阿姆斯特丹获奖即是通过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让外国观众能够感受中国小人物的人生。#9叙事表达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影像表达、视听表达、人文关怀、军事题材等。人文关怀是普通人物类和特殊人物类纪录片普遍会传达出的情感,帮助观众了解不同的人生。

2.叙事结构的理论层面——4个聚类

#0 叙事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主题、镜头、文化传播等。镜头的捕捉是人物纪录片展现主题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方式,关系到纪录片画面呈现的质量。#2 纪录片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创作手法、去戏剧性、人物纪录片等。创作手法会根据具体的纪录片的对象而不同,也会根据导演的风格有所变化,但是对于纪录片的内容表达的影响是直接的。#3 叙事结构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作品分析、叙事元素、发展趋势、电视纪录片等。“故事”与“话语”等叙事元素对于叙事结构的完整性是十分重要的。#6 叙事特征聚类下提取出的特征词有多元化、创作机制、模式微纪录片、叙事主题等。叙述主体的多元化对于名人类纪录片是一个常见的选择,可以让观众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

图1 关键词聚类网络图

(三)突变关键词分析

突变关键词又称为引文爆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间段的研究重点,客观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从表1可以看出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自2003年起步,在开始阶段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是对纪录片创作者的研究,分析创作者的特点和风格;2012年开始,对于叙事方式的研究兴起,与对于纪录片创作者的研究同为研究热点。2016年到2021年,对故事、创作手法、影像表达、叙事学的研究更加活跃,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对于创作者和叙事方式的研究则没落了。

表1 突变关键词(引用次数最多的6个关键词)

(四)高频关键词分析

高频关键词代表着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实施了关键词分析,发现“纪录片”和“叙事结构”两个关键词的频次排名分别列为第一位和第二位,鉴于本文在知网进行文献检索时使用了“纪录片+叙事结构”作为搜索主题词,所以未将这两个关键词纳入分析范围,将剩余的关键词频次按照从高到低进行排名,其中排名前十的高频关键词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2003年到2021年的国内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结构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包括叙事策略、叙事视角、视听语言、叙事技巧、叙事语言等。其中叙事策略和叙事的出现频次最高,说明研究者对于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叙事结构的密切联系最为关注。

表2 2003—2021年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结构研究高频关键词汇总表

二、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第一,人物类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文献逐年增加,研究热度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第二,通过关键词相关分析,叙事策略、叙事视角、视听语言、叙事技巧、叙事语言的研究为当下热点,叙事结构应用层面的研究多余叙事结构理论层面的研究。

第三,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自2003年起步,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2012年)为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2012—2016年)为研究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16—2021年)为研究的全面发展期。

(二)未来展望

1.叙事结构的选择灵活多变

人物类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有多种,常见的有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叙事结构也会根据拍摄的内容和对象的不同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以知名度较高的纪录片为例,《幼儿园》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进行叙述,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记录了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生活的碎片和细节。《零零后》采用的是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排列组合的方式。《含泪活着》则采用了交叉与回环的叙事结构。此外,还有板块式、平行式、绘圆式等叙事方式。正因为纪录片的导演们采用了灵活的叙事结构,才能够为观众呈现出多种风格的人物纪录片作品。相比于模式化创作,以及量产为目标的纪录片产业化的道路,更具个性的作品在这个观众口味多样化的时代更加具备竞争性和市场。

2.感性与理性并重

理性是指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感性是导演在叙事结构的构建中所传达出的情感线索,是可以与观众互动的因素,体现导演的性格。知名视频平台哔哩哔哩出品了人物纪录片《小小少年》,将镜头对准身边的一群天才少年。一共六集,每一集介绍一位天才少年的成长之路。该纪录片在哔哩哔哩平台上播放已经超过1000万次,评分高达9.8。可谓既有热度,也有温度,亦有质量,是一部成功的人物纪录片。究其成功原因,感性与理性并重是该片打动观众的重要因素。以第一集《那夺云》为例,讲述了生活在国家级贫困县里的贫困村里的九岁女孩邬刚云学习舞蹈的道路。叙事结构上是典型的单线式叙事,但是,在内容的安排上却能够兼顾理性与感性,既如实展现了邬刚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环境的困境,也呈现纯净而丰富的人物感情世界——对学习的渴望、现实的物质匮乏、对理想的执着和坚持以及周围无私帮助她的人们的心灵世界成功地打动了观众。哔哩哔哩平台上该集纪录片时长是69分钟,纪录片刚开始的5分钟,弹屏满是挑剔和质疑,到了纪录片的中段和后段,已经变成满屏的感动和落泪。可见,通过叙事结构的合理安排,让观众经历了从理性到感性的体验,从屏幕之外到融入纪录片之中,产生共振的状态。因此,理性的内容亦可感性地表达,二者不冲突,可共生,可相容。

3.拍摄对象更倾向于普通人群

近几年,以普通人群为拍摄对象的纪录片逐步增多。不仅很多成名导演选择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群,很多刚刚入行的新人也更倾向于将普通人群作为拍摄对象。不同于类似纪录片《百年巨匠》中的社会精英,普通人群的纪录片呈现的是个人的命运与挣扎,个人、时代与家国的同构并不突出。对于大部分同为草根的观众来说,更容易也更愿意去关注同类人的人生,毕竟伟人过于遥远与高大,距离感太强,特殊人群又太过特殊了。例如,纪录片《高三》和《毛坦厂的日与夜》同样以高三这一群体作为拍摄对象,高中生活很多观众都经历过,或许正在经历,抑或家中子女正是高中生,题材是社会热点,但是由于这些热点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组成的,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因此,选择普通人物作为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社会需要的。因为这样的纪录片融合了大众、真实、质朴、情感等基本元素,更显真实、更接地气,也更具生命力。

4.“短视频”式微型纪录片的发展导向

2016年以来,“短视频” 式微型纪录片成为自媒体时代观众的新宠,人们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导致纪录片的传播路径发生了深刻变化,很多人物类纪录片通过自媒体平台火起来。《了不起的匠人2》《凌晨四点的南京》等人物纪录片通过运用多级传播模式,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多个平台分享,成功地扩大自身影响力。为了适应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叙事结构的“短”“精”成为人物类纪录片的新选择,爱奇艺平台2022年播出的纪录片《人物的成长故事》,每一集讲述一个人物,每一集的时长不超过10分钟,该平台较早播出的另一部人物纪录片《国医大师》亦是如此。纪录片在较短的时长内展现一个或者一群人的故事,对于叙事结构要求更高,内容衔接须更加紧密,人物特征需更加凸显,故事的表述也少些铺垫,须直入主题。这样的变化既是挑战也可以视为人物类纪录片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猜你喜欢

特征词纪录片聚类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基于改进TFIDF算法的邮件分类技术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产品评论文本中特征词提取及其关联模型构建与应用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面向文本分类的特征词选取方法研究与改进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