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金要方》宋校本、新雕本栝楼类药物异文考

2022-09-22王宁张少乾曾凤

环球中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医书千金方剂

王宁 张少乾 曾凤

《千金要方》流传至今的版本系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早期传本系统,其内容未经后人校改,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原书原貌,代表性版本为《(新雕)孙真人千金方》(存20 卷,以下称“新雕本”[1]);二是后世广泛流传的《千金方》传本系统。其祖本均源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该书重加整理刊印的《备急千金要方》30卷(1066年,以下称“宋校本”)。20世纪50年代人民卫生出版社将江户医学馆影南宋刊本(日本藏)影印后出版,是为现今国内《千金要方》之通行本。从两版本关系来看,目前新雕本尚不能完全确定为宋校底本,但应该是同类或相似的版本,可以视为宋前古本旧貌的代表,因此两版本数量众多的异文可以理解为宋人校改原书所致[2]。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两版本药物异文进行考证,发现一些新的规律,现以栝楼为例加以说明。

1 宋以前栝楼类药物记载概述

在现存典籍中,栝楼之名最早见于历史上第一部词典《尔雅》,作“果臝之实,栝楼”[3],可见栝楼最初是指果实。在《神农本草经》中作“栝楼,味苦,寒,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4],森立之认为此处“栝楼”指的是“栝楼根”[5]。后世医籍或引《尔雅》,以栝楼指栝楼实;或引《神农本草经》,以栝楼指栝楼根。在《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明确区分了“根”“实”不同的药用部位,作“栝楼根,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固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6]。

时至唐代,在苏敬修订增补《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朝廷组织编纂《新修本草》(657~659年),其中栝楼类药物的记载与《本草经集注》基本一致。孙思邈编著《千金要方》时,卷一“用药第六”“合和第七”大部分内容直接录自《本草经集注》的序列部分,其中仅收录了栝楼的七情配伍。新雕本、宋校本此部分内容相同,均作“栝楼,枸杞为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7]。659年以后至682年,孙思邈撰写《千金翼方》时,正值《新修本草》问世不久,因此该书卷二至卷四本草学主要辑录了《新修本草》药物本文的全部内容,其中关于栝楼根、栝楼实的记载与《本草经集注》相同。

但在实际应用中,晋唐医家多用栝楼。如近年来日本学者发现的《经方小品》(454~473年)卷子抄本残卷中,即有“若患脚弱冷痹缓弱者,以石斛二两代之栝楼也,为治甚效……其余众病,但除去栝楼而已”的记载[8]。又如,在日本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984年,该书参考辑录 200 余种中国隋唐以前的中医文献,基本保持原著原貌[9])中,含栝楼类药物的方剂共计39首,其中28首记为栝楼,占比约72%。这一点也可以在新雕本《千金要方》中得到进一步明确的证实:该版本含栝楼类药物方剂总计60首,其中51首作栝楼(或生栝楼),占比85%。考察宋校本《千金要方》与之相应的方剂,49处作栝楼根(或生栝楼根),2处作栝楼实,显然是宋人所改。

2 《千金要方》宋校本、新雕本含栝楼类药物异文探析

经整理统计,《千金要方》宋校本含栝楼类药物的方剂共计126首,新雕本含栝楼类药物的方剂共计60首,全部出现在宋校本中。在两版本相应的60首方剂中,有53首方剂中药物名称存在异文,其余7首方剂药名一致。

两版本栝楼类药物异文主要包括:新雕本51处栝楼(或生栝楼),其中49处在宋校本改为栝楼根(或生栝楼根)、2处改为栝楼实;新雕本2处栝楼子,宋校本均改为栝楼实。可见宋校本根据药用部位,将栝楼区分为栝楼根、栝楼实两种,并呈现出统一药物名称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两版本药名一致的7首方剂中,新雕本有2处栝楼、1处栝楼子,宋校本未做修改,这可能是宋人统一药名过程中的疏漏。详见表1。

表1 两个版本53首栝楼类药物异文情况对照表

上文已述,在《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中,栝楼根“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固热,八疸,身面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栝楼实“主胸痹,悦泽人面”。据此分析两版本异文,发现新雕本方剂中的“栝楼(生栝楼)”有栝楼根的功效,如卷三《妇人方中》“治产后渴,栝楼汤方:栝楼四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麦门冬三两、去心,干枣二十枚,瓜根五两,干地黄二两”;也有栝楼实的功效,如卷十一《肝脏》“治胸中心下结积,食饮不消,陷胸汤方:大黄、栝楼、黄连各二两,甘遂一两”。考察宋校本相应方剂,则是根据方剂的主治病症,以栝楼根治消渴,以栝楼实治胸痹。如第一方“治产后渴”,用“栝楼根四两”;第二方“治胸中心下结积,食饮不消”,用“栝楼实二两”。此外,考察宋校本多出的66首含栝楼类药物的方剂,有57处记为栝楼根,占比约86%,另有3处作“栝楼子”,3处作“栝楼仁”,3处作“栝楼实”。

上述现象反映出宋校本以“栝楼根”“栝楼实”之名,对《千金要方》原书中的栝楼类药名进行了统一修改;修改的依据很可能与该方剂的主治病症有关,与本草学著作所载栝楼根与栝楼实的功用相合,在较大程度上合乎医理;宋人的校改存在一定的遗漏之处。

3 宋校医书栝楼相关文献分析

北宋校正医书局(1057~1069年)先后校定刊行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11部医书。参与校书医官10余人,均同批参与了此项工作[10],其指导思想、校勘原则、方法和程式基本一致。比较分析宋校各书的栝楼文献,可为进一步明确宋人校改《千金要方》栝楼类药物提供佐证。

3.1 宋校《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含栝楼类药物方剂文本分析

《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方论》是北宋校正医书局首批整理的重要典籍,前后历时9年[11],着力甚多。在这三部书中,含有栝楼类药物的方剂共计23首,其中15首记为“栝楼根”,8首记为“栝楼实”。

从校书背景来看,《伤寒论》三书的主校者孙奇是北宋著名医家、太医孙用和之子,精通医术,入朝为官后以“知医儒臣”身份加入校正医书局[10]。从孙氏所撰各书序文中可知,其校书时对原著作了较大的调整改动,如校订《伤寒论》“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校订《金匮要略方论》“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由此推测,很有可能是孙奇以“栝楼根”“栝楼实”之名,统一校改了仲景三书的栝楼文献。

3.2 宋校《千金翼方》含栝楼类药物方剂文本分析

《千金翼方》(30卷)是孙思邈晚年为补充《千金要方》不足而续撰的综合性著作,至北宋时该书传本错误较多,“虽洪儒硕学不能辩之”[12]。现有研究发现,宋校《千金翼方》更多保存了原著原貌[10,13-14]。

在该书中,含栝楼类药物的方剂共计87首,其中62首记为“栝楼”,20首记为“栝楼根”,4首记为“栝楼实”,1首记为“栝楼仁”。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记为“栝楼根”“栝楼实”的方剂,均分布在卷五至卷十五;记为“栝楼”的方剂,约95%分布在卷十六至卷二十四。这样的分布显然不合校书的常理,由此推测:宋人仅对《千金翼方》卷十五之前的栝楼类药物进行了区分及通改;由于各种原因,其详校该书的工作止于第十五卷。此一问题关乎宋人校理古医籍的方法与范式,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宋代官修方书中栝楼文献分析

北宋时期是本草学快速发展的阶段,其内容与成就主要体现在宋·唐慎微所撰《证类本草》(1097~1100年)之中。因该书久亡,在其后世传承本草学专著《政和本草》中,栝楼文献与《新修本草》基本一致,已明确分为“栝楼根”与“栝楼实”等。

在宋初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 992年)中,含栝楼类药物的方剂共279首,其中有207首记为“栝楼根”,占比约74%。另外,52首记载为“栝楼”的方剂,多数计量单位为“枚”。结合各方的主治病症,可以看出这些以“枚”计量的“栝楼”指的是果实,即栝楼实。在另一部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含栝楼类药物的方剂共计10首,其中7首记载为“栝楼根”,3首记载为“栝楼”,参考方剂的主治病症,此处的“栝楼”也指栝楼实。

上述现象,一方面显示出宋代官修方书与本草学著作一致,区分使用栝楼根与栝楼实。另一方面也表明,宋人在校勘整理古医书时,根据宋代本草学与方书的相关内容,对《千金要方》《翼方》及《伤寒》等古书中的栝楼类药物进行了统一修改。

5 讨论

从上文可以看出,以新雕本《千金要方》为代表的唐代方书所载栝楼,或具有栝楼根之效,或具有栝楼实之效,表明唐代医家认识到二者功效有别,在实际使用中加以区分,但统以“栝楼”称之。北宋校正医书局在宋代本草学著作对栝楼根、栝楼实明确区分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的学术成果,以严谨、系统、规范为原则,对《千金要方》栝楼类药物进行了药名区分与统改。此外,现有研究发现,宋人还将《千金要方》中的桂类药物统改为桂心[15],将《伤寒论》中的桂类药物统改为桂枝[16],这也为统一规范栝楼类药物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佐证。

宋人在《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中说:“凡诸方用药,多出《神农本经》。但古今不同,详略或异。施于达者,不假缕陈;与众共之,事须诠诏……又近世用药,相承其谬。若不辨正,为损滋多”[7],这段话指出了近世用药之误,阐述了对药名进行校正的主要原因。总体来看,宋校本《千金要方》栝楼类药物文献易于分辨,易于使用,强化了该书的实用性,不仅便于医家而且便于普通人的理解和使用,十分契合宋人整理古代医书以便为戍边军民提供帮助的初衷[17]。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虽然宋人对栝楼类药物的处理符合宋代本草学的水平,但也存在一些疏漏;第二,宋人径改古医书的作法,使所校各书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原著原貌,形成宋校本医书与古代医书之间的学术内涵差异,以往基于宋校本而得出的医学史提法有待重考;第三,结合宋人以儒臣校订医书的思想理念,以及北宋校正医书局以儒臣为主的人员组成,宋校《千金要方》文本的不确定性值得重视。在研究和使用该版本时,不可盲从盲信,对关乎理、法、方、药的核心内容的异文,需要借助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加以考证和研究,这对本草、方书文献的正本清源及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医书千金方剂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虎家“四千金”
神医的秘方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白蜡树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何谓中医“七方”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千金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