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干预措施在急诊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2-09-20

健康之友 2022年18期
关键词:链式外伤颅脑

马 莉

(丰县中医医院/急诊科 江苏 丰县 221700)

前言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伤之一,主要包括脑损伤、头部损伤、颅骨损伤三种,具有明显的发病速度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若患者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不仅会引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多器官的衰竭,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休克等情况,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给颅脑外伤患者提供急诊救治的关键在于如何实行高效、便捷的急救护理干预。以往传统的急救护理缺乏针对性,受患者损伤程度、多发伤、低血压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无法为患者赢得更多抢救时间,预后效果并不理想[2]。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急救护理模式,给患者提供更快速、更便捷的急救护理干预。为进一步探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干预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本文选取了60例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纳入标准:①颅脑外伤需急救患者;②年龄在18~68岁之间;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在2~8分之间。排除标准:①有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②有严重脏器功能疾病的患者;③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④过往颅内病史的患者;⑤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其采用的护理方式进行分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的患者列入对照组(30例),采用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的患者列入对照组(3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2~64岁,平均年龄(42.21±10.38)岁,其中,车祸致伤12例,高空坠落致伤10例,暴力致伤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2.34±10.43)岁,其中,车祸致伤13例,高空坠落致伤10例,暴力致伤7例。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致伤原因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急救护理,让所有护士轮流上急救车外出接诊,未安排的护理人员则按照正常班次在院内做好常规的急救护理工作,如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配合主治医生开通静脉通道、给呼吸困难患者提供气管插管及吸氧护理等。

观察组患者给予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叮嘱成员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协助医院的急诊部门进行急救工作,定期增强对护理小组成员的急救护理培训;建立科学护理的急救护理体系,配备急救护理人员、救护车、抢救室、急救设备等,确保急救护理小组能及时和院内的急救中心取得联系,院内的急救指挥中心需实施确认救护车的行车路线,并将救护车上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告知院内抢救室的医护人员,保证院内各科室的医护人员能快速制定抢救方案;②院外抢救,外出急救的医护人员抵达现场后,需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并及时反馈给院内的急救中心;在现场开通患者的静脉通道,确保患者机体能进行有效循环,给患者补充适当的生理盐水维持其身体机能,并根据需求给予患者吸氧;清理、消毒患者的伤口,并进行简单的包扎,确保在转运过程中不会出现大出血、二次感染等不良情况;③院内抢救,院内护理人员随时做好检查、急救的准备,待患者抵达医院后,组长分配好各小组的护理工作,即:体征监测组的护理人员负责在急救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循环支持组的护理人员负责建立及维持患者的静脉通道、按照医嘱给药;呼吸支持组的护理人员需给患者提供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确保患者在呼吸畅通的情况下接受急救;处置组的护理人员负责给患者止血、包扎伤口、评估患者伤情;联络组负责在急救室外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传达急救情况,与各科室之间保持联系;根据患者的CT、X光、B超等检查结果,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快速转进对应科室进行急救,转运前需将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急救需要的设备等告知相关科室的急救人员,转运过程中需打开绿色抢救通道,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抵达相关急救室后能快速进入抢救环节;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全程参与患者的院内急救护理工作,陪同患者进行检查,填写患者的抢救护理记录单,协助患者完成转运,做好转运的交接工作等。

1.3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时间,主要包括急诊抢救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和有效救治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若患者救治成功,且生命体征平稳,则为治愈;若患者救治成功,但仍需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则为好转;若患者首次手术救治失败,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则为未愈;若患者手术失败,且失去生命体征,则为死亡;抢救成功率=(治愈+好转)/例数×100%;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使用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NIHSS量表主要包括11个评估项目,评分范围为0-42分;NIHSS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和有效救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抢救时间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n(%)]

2.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分)

3 讨论

大部分的颅脑外伤患者在救治过程中会出现血管断裂、大出血等不良情况,若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将会导致患者的直接死亡。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能通过院外、院内共享患者病情信息和整合各个急救阶段的方式,实现院外、院内的无缝隙急救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院外急救不到位、转运过程中突发休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和有效救治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能有效缩短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的救治时间,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传统的急救模式相比,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主要强调明确各小组的工作职责,分工明确,提高各小组各科室之间的工作协调性,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缩短各项抢救时间,还可以有效提高抢救效率[3]。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可以通过整合院外抢救、院内急救、专科治疗等多项抢救环节的方式,提高院内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快速为患者建立绿色救治通道;确保与院内各科室之间保持畅通的联系,有利于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能有效避免临床出现误诊、漏诊等不良情况,既能明显缩短各项抢救时间,给患者的后续抢救提供更多宝贵的时间,又能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快速制定科学合理的抢救方法,进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4]。除此之外,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要求急救护理小组的成员全程参与患者的院内急救护理功能,协助完成患者的院内转运交接工作,既能有效减少在转运过程中出现术前准备工作不完全、急救护理干预不到位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又能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进而提升患者对抢救方案的依从性,有利于主治医生在抢救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抢救效率,改善预后[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能减少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着重强调各科室之间时刻保持密切、有效的沟通,提高科室之间的工作协调性,有利于颅脑外伤患者到院后及时得到有效、准确的救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除此之外,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成立针对性较强、工作职责清晰的急救护理小组,通过加强小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小组成员在抢救过程中与主治医生的配合度,既能明显缩短各项抢救时间,又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速度,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6]。在抢救过程中,急救护理小组中的联络组护理人员始终保持与院内各科室的医护人员保持密切联系,有利于抢救过程中出现休克等突发事件时,对应科室的医护人员能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到达抢救室进行联合抢救,进而降低抢救过程中突发事件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的二次损伤。

综上所述,一体化链式急救护理在缩短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和有效救治时间上均有显著作用,且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链式外伤颅脑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学步期焦虑影响5岁幼儿创造力:一般认知和掌握动机的链式中介作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体育锻炼赋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认知重评与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家庭—医院链式管理在婴幼儿湿疹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