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飘落在心湖的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22-09-17邓井英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张岱

邓井英

【文本、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节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小品文。

此单元的人文主题为“游目骋怀”,所选的诗文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此单元,要引导学生感知古代诗文的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怀,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得到思想启迪和审美陶冶。《湖心亭看雪》写于明亡之后,作者以淡雅的语言,记述了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遇人之乐。《陶庵梦忆》在形式上借鉴了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梦梁录》叙写“故国”的传统。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说:“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长恨。”吴自牧《〈梦梁录〉序》说:“缅怀往事,殆犹梦也。”《湖心亭看雪》也表现出了这种悲凉的情调,“文章既是作者对西湖往昔繁华的追寻,也是对自己年轻时梦幻般生活的回忆。”[1]文章语言极为简练,不夸饰,不造作,以白描手法写景记事,用互文手法表情达意,辞约而简,意深而长,绵绵情思蕴藏在字里行间。

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学重点大多聚焦在浅层的词句积累,学生也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和浅层思考层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段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赏析品味”[3]。为了达成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践行深度教学,即“在立足于对知识的深度把握的基础上,以学科素养的提升为导向,带领学生由表面学习转向融合与把握科学思想和意义系统”[4]。如此,引导学生超越浅层学习,让文本知识与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思维、能力、价值观深层联结,驱动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与生活、社会实际及自我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构建和提升。另外,本教学设计以诵读为主,重视情景教学,创设让学生深度参与的情境任务,调动学生主体性,品读作者所描绘的美景,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深挖课文的文化育人价值,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品读赏析,体会白描的写法。

2.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文章的审美意境。

3.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重点】

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文章的审美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家国之思。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读思结合法、资料自助法、任务驱动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摘录古文趣导入

明代汪珂玉曾说:

屏显:

西湖之胜,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

(学生诵读,并说说关于西湖四季美景的诗句。)

师:西湖之胜竟是雪后之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去领略雪后西湖的美景。

二、猜读启思找“文眼”

1.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名学生读,纠正读音和断句情况。)

屏显:

是日更定gēng 拏ná 强饮qiǎng

更有此人gèng 毳衣cuì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2.猜读:带着理解读,依据注释疏通文意,猜猜词义、句意,在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注,师生共同解疑释惑。

预设:

疑难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释义:(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一:全。

疑难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释义: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译为一叶。而已:罢了。

3.谈感受。

(1)自由读,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读后的感受。

预设:空旷深远、孤寂苍茫、荒寒渺远、朦胧、梦中的幻境、孤独、伤感、清新淡雅、痴等。

(2)你觉得文章的“文眼”是什么?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屏显:

文眼指诗文中那些最具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部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它像一个人的眼睛——心灵的窗户,是一篇作品艺术构思的焦点,凝聚着作品的全部精神,读者可以从中理解文章内在的奥秘。

(生自由畅谈,教师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

预设:

①文眼是“痴”字,“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是借舟子之口道出了张岱和金陵人的“痴”。

②我觉得是“绝”字,“湖中人鸟声俱绝”,一个“绝”字,境界全出,写出了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之情。

师:“痴”是文章的文眼。更定时分独往湖心亭看雪,看繁华落尽后天地茫茫的西湖。看来,张岱对湖心亭雪景相当痴迷。

(3)张岱的“痴”表现在哪里?

张岱的痴表现在行为上——“痴”行。

预设:

①“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下着雪一个人去湖心亭,对山水痴迷。

②湖中人鸟生俱绝,人和鸟都没了,而张岱却独自去湖心亭,反衬出他的痴迷。

③世人游西湖多是春秋或七八月份,而张岱却选择了冬天,选择了晚上,一独一绝,让我们感到了张岱的痴迷,独特。

师:一绝一独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张岱,一个清高自赏的张岱,齐读这段文字,体会这绝的意境,独的心境!(生齐读。)

师:这样的痴人,眼中的景色定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张岱眼中的景色是什么样子?

三、说读助思赏“痴”景

1.说读文本,整体感知。

师:划出文中描写湖心亭雪景的句子,边读边想象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色让作者如此痴迷?如此简洁凝练、生动传神的文字,又带给我们怎样的美感?请以“湖心亭上说西湖”说一说西湖美景。(生读并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湖心亭雪景之美,了解白描手法。)

屏显: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朴实的文字,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师:作者使用白描手法,仿佛创造出了一幅淡墨山水画,雪中的西湖如诗如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西湖罕有大雪,而“大雪三日”,更是少之又少。作者以“人鸟声俱绝”来描写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而充满寒意的冰雪世界,或许可以阻挡俗人的脚步,但却激起了作者赏雪的热情。张岱对冰雪情有独钟,他在《一卷冰雪文序》中说:

屏显:

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

——张岱《一卷冰雪文序》

师:张岱的诗文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他论诗亦主张“冰雪之气”。赏雪,是他追求“冰雪人格”的冲动,也是他与天地共呼吸、与万物共徘徊的诗意人生的表现。

2.咬文嚼字,析“痴”景。

师: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呢?依据下面的提示,可从“画面欣赏”、“字词品味”、“描写手法运用”、“景情关系”等不同角度赏析湖心亭雪景,写一个赏析小片段,小组互评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展示。

屏显:

①这句话运用了许多“一”字,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②赏析这句话中量词使用的妙处?

③这句话描绘的画面是什么色调?给人怎样的感受?

④“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的三个“与”字重复吗?没有这三个“与”,在表达效果上和原文有何不同?

⑤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看西湖雪景的?以这样的视角观景有什么效果?

(生写,教师巡视指导;生展示,教师适时评价及指正。)

预设:

例1:水墨雪景图。

作者使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淡墨山水画。在灰白的底色上,天地开阔,“天与云与山与水”,作者用了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读之毫无赘述之感,反而觉得流畅自然,营造出苍茫的意境;“痕”“点”“芥”这些词原来是名词,这里用作量词,使得画中人与景都显得格外缥缈与微小,“一”字显得这些景象孤独又清晰。

例2:西湖雪景图。

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描写的景色都是冷色调的。天色已暗,白汽弥漫,给人凄冷之感;眼前的一切都是模糊的,宛若淡淡的影子,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作者身处其中,风景之“冷”与内心感受融为一体,孤独感随之而来。

例3:湖山夜雪图。

作者首先用侧面描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侧面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的情境。“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间接写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运用全景式描写,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

师:请同学们在上与下、大与小、远与近、疏与密、浓与淡、隐与现、有与空的反复品读中触摸文字间的“冰雪之气”。

3.身临其境,悟情感。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张岱笔下的雪景,你从中感受到张岱怎样的品性和情感?首先,我们来了解张岱其人。

屏显: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茛,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张岱《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平生,繁华霏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参考译文】蜀人张岱,号陶庵。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爱美丽的婢女和美少年,爱穿鲜艳华丽的衣裳,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唱戏,喜欢声乐,懂古董,喜欢莳花养鸟,并且沉溺于喝茶下象棋,对作诗读书着魔,忙忙碌碌大半生,全部都成了泡影成了梦幻。五十岁的时候,国破家亡(明朝),隐居在山里躲避战乱,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缺角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断粮。想想二十年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一样。

师: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前半生过着“纨绔子弟”般悠闲奢华的生活,后半生穷困潦倒,经历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此文选自《陶庵梦忆》,也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作者以回忆的方式,淡雅的语言,记述了这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结合上面的背景,谈谈景中有怎样的情感?

预设:超凡脱俗、高洁、孤独、不再追求繁华霏丽、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不媚俗、淡淡的哀愁、暗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

师:曹雪芹曾经也是“纨绔子弟”,后来家族败落,这些经历成为他写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他们的书都有共同的字:梦。是啊,繁华过眼,旧游如梦。第一段雪景的描写具有如诗如画的美感,兼有文的画意,诗的气质!文段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四、悟读精思明“痴”情

1.情景再现,分角演读。(学生四人一组,分角色演读,可以说白话文,也可以说文言文;学生展示,师生评议,引导学生在且演且读中,熟读文本,加深体验。)

2.细读文本,品关键语句。

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互相映衬?诵读这两句话,并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学生思考,教师巡视指导,适时引导学生明白错落互见的表现手法。)

屏显:

错落互见是一种表现手法,释义为交互出现,互相参见,使用该手法的句子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预设: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是唯一一拨儿来湖心亭看雪的。但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旁观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更“痴”的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以另一种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间互见式的表达手法,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又含蓄深婉。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错落互见手法的运用,是此文鲜明的特点。写湖心亭的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暗含诀别之意,姓氏知否,顿时变得无足轻重,悲凉之情,隐忍不发,却又切实可感;又如文章结尾,从舟子口中道出“痴”意,其实作者和“金陵人”又何尝不知自己的癫狂痴迷呢?假舟子为辞,顿时妙趣横生。

3.悟读精思,明“痴”情。

师:前面我们讲了,张岱的“痴”表现在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现出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一面;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从舟子口中道出的“痴”字,看似随意,实则意味深长。结合下面资料,从全文来看,作者的“痴”还表现在哪里?(学生分组谈论,教师巡视引导,然后畅谈评议。)

屏显: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预设:

①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和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

②痴情,“崇祯五年十二月”“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淡淡的哀愁。

③一个“痴”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岱的内心世界,更直接反映了他的精神世界。

④明亡入山时回忆起当年的这一场雪,也许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怀念与痴迷,巧遇来自明朝旧都的“金陵人”则加深了作者的这份痴恋和愁思。

师:张岱他“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痴迷于故国家园的梦忆之中。

(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淡笔浓情。)

五、比读反思促提高

1.对比阅读。

屏显:

记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师:如果我们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明理由。(学生背诵《记承天寺夜游》,思考后自由畅谈,教师点拨引导。)

师:用“闲痴”横批,一个“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2.对话张岱。

西湖至于张岱,不只是一处风景名胜,更是斯人留守的精神家园。请以“张岱,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下你想说的话。(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学生展示,师生赏析点评。)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张岱的《陶庵梦忆》或《西湖梦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如何学好、教好文言文,传承传统文化,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文言文作品是古人精髓思想和美的载体,是各种美的要素和谐统一,任何形式的美都是以整体的力量感染读者、征服观众的。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完整地破译、传达作品美的内涵,使学生于心中再造美的完整形象,体会美的魅力。”[5]文言文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我认为只有读思结合,才能品味其语言之优美,领悟其思想之深邃,赏析其技艺之高妙。对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

1.激发兴趣,创设情景。文言文的教学,始终存在一个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在本次教学中,我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串讲方式,精心设计了丰富的读书活动,创设了真实、具体、富有价值的情景化学习任务,如“湖心亭上说西湖”、依据提示写一个赏析小片段并且小组互评提出修改意见、情景再现、分角演读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加强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体验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读思结合,推陈出新。文言文要深度教学,应当推陈出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文言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诵读没层次”“读思分离”等问题,我运用了“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读促讲,层层推进,学生在读中思,思后读,以读助思,思读结合。并设计“读思”环节——猜读启思找“文眼”(整体感知)、说读助思赏“痴”景(品味赏析)、悟读精思明“痴”情(领悟主旨)、比读反思促提高(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理解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问题,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此,改变了以往文言文学习停留在字词积累和文章背诵的枯燥境况,也防止出现学生从概念出发,脱离文本和自身的真情实感解读文本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如登山,盘旋而上,一路领略风景。

3.抓住重点,以点带面。依据课文的行文思路、思想内涵的层次关系及学生的思维层次,我设计了一条“线索”,让学生围绕“痴”字来展开学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品析“痴”行、“痴”景、“痴”情,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知晓张岱其实就是个“痴”人。用一个“痴”字,把点变成“线”,以点带面,为学生合作探究搭建支架。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赏析雪景,理解“痴”情,实现从人物的品性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这样逐层深入品读,学生的思维也走向理解的深度,教学活动也充实而有效率,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4.比较阅读,深化理解。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言:“凡看文字,诸说有异同处最可观。”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对比阅读活动,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课文《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在立意和作者情怀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深刻明白张岱的思想境界,深化对文章理解,对作品的认识也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时,通过对比阅读,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整合、鉴赏、创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读写结合,读出自我。教学中,我设计了两处写的活动,一处是写一段赏析文字,引导学生细心品读,体会白描的写法,体会此文的审美意境,感受作者与天地共呼吸、与万物共徘徊的诗意人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写赏析文字,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我首先对诗歌的赏析方法进行了指导,并给出赏析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方向,有抓手。还有一处是对话张岱,以“张岱,我想对你说”为题来写,意在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此文的精神内涵,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向心灵深处,挖掘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与生活打通,传承古人精神,滋养学生生命。这两个教学环节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立足学情,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困惑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习得和养成为落脚点,关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与发展诉求的自觉,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

注释: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10 页。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页,第8页。

[4]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6期,第7页。

[4]范红英:《从<醉翁亭记>课堂教学透视文言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第3期,第58 页。

猜你喜欢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张岱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湖心亭看雪》中的文化审美价值观
从《湖心亭看雪》一文窥张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