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
——以山西丁村为例

2022-09-15西安美术学院范晓芳

工业设计 2022年8期
关键词:村落营造文化遗产

近些年来,村庄在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相互模仿,致使村庄千篇一律,毫无文化特色。乡村公共空间是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物质空间载体和支撑,而以乡土文化为基础的物质空间营造,则是改造“千村一面”的重要方式之一。乡村的地域文化是乡村文化遗产的载体,而乡村的地域文化则可以在乡村公共空间中得到体现。然而,现阶段乡村公共空间忽视了与乡村文化遗产及村民实际需求的联系,甚至严重脱节。因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探讨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是十分必要的。

1 传统乡村公共空间的现状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担村民进行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1 村庄物质空间缺少地域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部分村庄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缺乏乡土文化,使村庄变得整齐划一,代替了村落原有的地域特色风貌

。一些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民居、街巷空间,尚未纳入文物保护单位遭到了严重的损坏,还有一些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然而,一旦农村传统文化系统遭到破坏,则会导致农村文化记忆的缺失。久而久之,村庄忽视了原有的地域特色文化,乡村本土气息流失,形成了千村一面的景象,古村落长久以来所承载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将逐渐丧失。

1.2 乡村公共空间缺乏使用功能

村庄的空心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向往着城市的生活,乡村劳动力迅速地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公共空间逐渐缩小,公共空间利用率逐渐下降。长期的发展,势必造成村落丧失内在的生机与利用空间,从而被废弃。由于农村公共空间主体功能的缺失,很多传统的农村公共空间都是以古井、院坝等为基础的多用途场所。近年来,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这些空间的主要作用也在逐步削弱,现代生活的方便也使得村民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逐渐降低。乡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的丧失,使村民丧失了公共休闲、休息、交流的场所,这些空间元素的丧失,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不断地退化。

点评:在资管行业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的大趋势下,机构对于债券指数型产品的需求也在增长,在债券基金投资上更加追求多元化,细分领域的债券指数基金开始受到关注,跟踪政策性金融债指数的债券基金就是其中代表。

1.3 乡村公共空间缺乏美观性

丁村古井:丁村现留存的明代古井是整个村落的公共水井,村民们在布置自己的住宅时往往会依照与水井相对应的位置。除此之外,丁村入口处就是池塘,也称为“天池”“泊池”。

2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营造意义

6.牛流行热。急性死亡多因窒息所致。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和点状出血,黏膜肿胀,气管内充满大量泡沫粘液。

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而这种精神正是这个民族的根基。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建筑环境要素及社会要素。然而,当前对我国乡村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多数采用的是利用打造景点来开发旅游的发展模式,仅仅注重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乡村文化内涵的发掘还不够深入,对乡村文化遗产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保护。在物质和文化方面,各地要强化对传统村落基本形态的保护与活化,并强化乡村文物、传统建筑、民俗文化活动等场所的保护。乡村公共空间是一种独特的景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场所。

首先,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能脱离整个乡村系统而孤立存在,乡村公共空间的营造应当与乡村聚落的整体规划保持一致。其次,对丁村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维护丁村现有文化遗产,运用现代技术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丁村特有的“非遗”文化展现并传承,彰显地域文化。最后,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上,要从整体上统筹规划,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反映出一个村庄的地方特色,激发村民隐藏的乡土记忆,增强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松江区推进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建设,有利于补齐城乡文化短板,改变过去区、街镇、居村三级资源孤岛状态,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有效促进分散资源整合和优质资源向基层投射,缩短群众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充分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目标和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制度建设。

3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山西丁村公共空间营造

3.1 山西丁村文化遗产分析

3.1.1 丁村概况

丁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距离临汾市35 公里,距县城约4 公里。丁村形似“金龟戏水”,东临太岳山脉,南临高于台地的土岗,西临隔着汾河的巴山岭,北临农耕地带,山环水绕有着很强的防御功能

。丁村民宅坐落于汾河东岸的斜坡上,呈阶梯状,面积约471.4 公顷。1961 年,丁村民宅被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丁村成为第一个受到国家保护的古村落,2003 年,丁村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丁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传统村落,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对村落进行空间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3.1.2 丁村物质文化遗产

丁村遗址:丁村遗址于1953 年在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被发掘,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与文化的缺环,在考古学和古人类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丁村公共设施:丁村年代久远的古井、古碾及蓄水设施天池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村民们往往会依据水井的相对位置来布置住宅的位置。

丁村建筑:丁村的村落建筑是中国古代北方乡村建筑的典范,且建筑类型十分丰富,有城墙、庙宇、寺庙、戏台、书院、祠堂、牌坊、商铺、住宅等。进入丁村由东南主街至南北巷,将院落划分为北院、南院、中院、西北院,共计40 余座院落。在我国建筑学、民俗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是祖先的智慧结晶

。在营造乡村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乡村文化。农村的文化遗产可以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丁村古树:任何一个古老的村庄,能够验证村落历史的重要组成要素就是古树。古树的数量和年份是衡量历史文化村的一个重要指标。

国家及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均明确指出,践行知行合一,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2]要强化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融合,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3]

近年来,很多公共空间盲目追求城镇化,只考虑其功能性,而忽略了对于空间环境的美学设计。除此之外,“人文景观”“乡土景观”“节约型景观”等标签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对于营造空间环境的舒适度及美学设计手法考虑极少,导致村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认同感降低。

3.1.3 丁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村的民间传统棉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明朝一直延续到今天,继承和发扬了这项晋南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技艺。其产品既能满足地方需求,又能出口到外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存在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丁村太平丁氏版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民间工艺如木版年画、印版、木雕等,色彩绚烂,颇受百姓喜爱,其内容有门神、福禄寿、麒麟送子、梆子等,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不断地丰富、发展与提高。

显然在近代中国,新式教育虽在以通商口岸为主体的少数城市有较明显的推进,但在广袤的农村仍很隔膜,城乡间近代文化教育的联系微弱,甚至呈现出明显的断层,远不足以能触动乡村经济凋敝、文化闭塞、教育落后的普遍状况。政府却依旧冷漠和无所作为,穆藕初曾尖锐地指出:“农村经济之破碎零落,已至不堪收拾之程度,此其故何在,盖徒托空言,而不务实际是也。”[32]

丁村的“非遗”文化还包括丁村剪纸、家戏、面塑、民间美术、纺织文化、三结义文化等,在“非遗”传承的基础上,保有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文化遗产,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使“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

3.2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山西丁村公共空间营造原则

3.2.1 整体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在乡村,是村民的集体记忆、情感纽带和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资源。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民俗、表演艺术、语言和传统手工业,这些都能反映出乡村文化的独特性。然而,在城市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信息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空间需求降低。这些做法使得乡村原有的乡土魅力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导致乡村居民对乡村文化认同减弱,也使得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缺失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因此,农村文化活动空间不仅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传承,同时也是激发村落活力、增强村民文化认同的一种有效措施。

3.2.2 延续性原则

2.教师要深入备学生,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读懂学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及活动经验,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存在的困难,从而找准学生学习起点,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不应过难或过易,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村落肌理的出现是由村落长期发展及不同时期建设叠加而形成的特有空间布局

。在处理文化遗产保护更新设计时,不论是保留、修缮还是重建,都应当遵循延续性原则。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公共空间营建要保证物质空间上的延续,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地破旧立新,人们的记忆丧失延续性,不能够被唤醒,致使乡村记忆的载体支离破碎,村民的认同度逐渐降低。因此,在乡村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已有的记忆载体,将有益的记忆线索加以保护与留存,并将其融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从而确保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二是保证乡村传统社会关系的延续,传统的村落建立与发展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关系之上,和谐的邻里关系是乡村记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公共空间建设过程中,以增进社会交往作为首要任务,为村民提供充分的沟通机会,创造有利于组织文化活动的场所及生活交流的公共空间。

3.2.3 参与性原则

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商业运营管理模式的优势,完善成本管理机制,并且将其作为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要对成本结构和盈利能力予以相关性分析,结合自身实际管理要求减少成本方式,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针对风景园林工程中的诸多施工要点来讲,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做好建造地形的施工,因为整体的造价成本较高,因此一定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全面确保测算的精准性,尽量将数据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后期施工的重复循环返工,还要注重结合工程长期以来的综合效果进行施工。

3.2.4 生态性原则

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聚落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是乡土记忆的来源。生态保护是指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并严格控制其生态环境,营造环境友好型乡村的一种发展模式。近年来,由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工业企业不断向农村地区渗透,使得乡村自然景观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因此,在乡村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必须确立“生态优先”的原则。在进行村庄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自然条件,维持村庄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维护村庄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持人工与自然空间的延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使村庄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在乡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乡土记忆构成和传承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要明确公共空间应归公众所有,其公共性与集体性应当在公共空间营造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村民作为村落构建与传承乡村文化的主要群体,必须培育村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即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公共意识,在建设过程中加强村民主体的参与性,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尊重村民的意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公共空间的维护和建设,尽可能地考虑村落人群的特点,为改善村居环境、社区关系、乡村文化而创造,以此来提升村民对村落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达到双赢的目的。

3.3 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山西丁村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3.3.1 营造“生态博物馆”

山西丁村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村民并未将其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并活化,对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遗产、标志性建筑和特色村镇的保护力度不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致使村落文化价值没有充分展现。构建生态博物馆的目的是全面地保护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统习俗、艺术等文化遗产,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活的博物馆”。村落中保留下来的建筑将向世人展示丁村的历史与建筑文化;其中一部分当地村民将会扮演着表演者角色,通过他们对村落原有的传统民俗和生活方式的演绎,向游人展示他们的传统生活与民间文化,让游客们真正地感受到丁村的文化魅力;原始建筑作为丁村村民活动的表演载体,老人在屋里织丁村土布、制作木版年画来展现丁村的“非遗”文化,游客们可以参观且体验“非遗”文化精神;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激活乡土文化,让“非遗”文化做到真正的“活起来”。这种“生态博物馆”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方式,提升了乡村的经济效益。

3.3.2 新时代要求注入村落公共空间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深入挖掘、保护、培育、继承、利用和发展传统乡村文化,使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更好地传承乡村文化遗产。传统和现代是不可分割的,在构建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时,必须将时代特征融入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创新、传承和活化利用传统村落,把有形与无形的传统文化命脉保留下来,让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既传统又现代

。这就要求在保护和利用传统古村落领域中寻找新的理念,探索新的机制,开辟新的路径。对村落里有历史感的物质文化空间进行全面修护和保护,例如庙宇、祠堂、戏台、古井等,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文化基因得以保存,不搞“真古迹、假古董”;文物周边的空间布局,要与文物本身相匹配,努力做到赏心悦目,协调共存;在肌理保护基础上,运用现代的设备和技术对丁村物质性空间环境进行更新和改进,比如在保持村庄的原有空间布局,在不改变其材质、结构和外观的前提下,进行“渐进渐变”的空间环境改造;乡村文化广场、文化大院等物质空间,将村民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或古物件在装饰与空间布局上都要有所体现;将丁村自身纺织、社火、三结义等文化基于现代形式的手法运用于小品、铺装的设计中,来提升村落的文化氛围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整个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一个数字化的博物馆,让游客、虚拟空间访客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了解到丁村更多的文化及村落的故事,从而增强村落的知名度和认同感;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和农家院的特色商家,宣传当地的民俗展览、“非遗”文化等,宣传当地的名优土特产;结合文化创意,将文物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发展,吸引更多的参观群体,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3.3.3 营建丁村文化馆

依托丁村的文化特质,构建能够展现丁村文化,满足人们互动交流、休闲娱乐、交流学习的文化馆。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发掘和保护村级特色文化资源,弘扬和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使每个村都有自己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建筑的营造要体现地域文化,与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村落风貌相适宜,建筑外立面尽可能地采取村庄原有的材质及色彩,依势而建,保留村落的原真性;展示空间的营造要将设计与人相结合,建设体验式文化展览空间,以文化遗产为载体,通过传统展陈、多媒体放映、文化场景再现、VR 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的展陈模式,展示乡村文化,彰显乡村特色,留住乡村风情,以互动方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趣味性及互动性,使“非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景观营造以田园农田为基础,提取田园生活元素,打造吸引人们视线停留的景观节点

。在整个营建过程中,因地制宜,以丁村文化遗产为展示主体,村民作为营建过程中的主人,注重村落自身的特色文化,结合现代化技术,打造丁村特色文化馆。

指标体系的建立充分考虑汾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情况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情况,选择能反映汾河流域节水灌溉发展水平的关键性指标。

4 结语

文章分析了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与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研究价值,梳理出丁村文化遗产,在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前提下,结合丁村乡土文化,营造出能够满足村民使用需求、传承丁村特色文化的公共空间。同时,增强村民对村落公共空间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提升村落的文化自信,促进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及多元化发展。

之所以你去药店,柜员都给你推荐贵的维生素C,一是因为越贵的药他们提成越高,两块钱的维生素C片能有什么提成?当然不想跟你推荐了。另外一个原因是维生素C大量服用会中毒,由于药用维生素C浓度高,一片浓缩了100mg维生素C,所以柜员可能觉得直接吃这个不安全。但是一般来说,只有一次性服用超过5g维生素C,也就是5000mg,也就是50片那种药用维生素C片才会中毒,谁没事吃这么多维生素C片?

[1]陈晓华,陈倩倩.我国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06):25-32.

[2]高春凤.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与振兴策略[J].长白学刊,2019(06):146-151.

[3]李秋香.丁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严嘉伟.基于乡土记忆的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策略研究与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2015.

[5]吴燕霞.村落公共空间与乡村文化建设:以福建省屏南县廊桥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1):99-106.

[6]滕学荣,张霁青.基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研究—以北京市黑水湾村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07):66-68.

猜你喜欢

村落营造文化遗产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