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完善
——基于直接标准化方法的分析

2022-09-14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评教优秀学生标准化

周 俊 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 北京 100038)

一、前言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1]。学生评教制度作为评价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工具”,近百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高校的青睐。所谓学生评教制度,是由选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价或打分的制度,评教分数一般是用选择某门课程所有学生的评教分数之和除以选择该门课程总学生人数得到的分数[2]。

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的出发点,一是为学生提供表达自身需求、参与教学质量保障的机会;二是通过评教加强师生交流,为教师改进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依据;三是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质量监控手段[3]。因此,学生评教制度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该制度的有效性却饱受争议,不但越来越多的学生毫无参评的兴趣和热度,而且为师生关系蒙上了利益计算与功利考量,滋生了师生之间的消极关系[4]。因此,为了保证评教制度的客观公平,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改善学生评教制度,进一步提高评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二、现行高校学生评教制度存在的弊端

学生评教制度中的关键预设是:大学生是“理性人”,具有客观公正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能力。但现实中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做事感性,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地评教[5],加上评教通常采用匿名方式,学生无需对评教行为承担责任,使高校学生评教制度出现不少弊端。

(一)评教结果经常受师生关系、课程特点的影响

现在,高校设置的学科专业数量越来越多,在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内,教学方法、教学难度、教学课时安排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而师生之间的交流特别容易受到时间、学生数量等方面的影响[6]。所以,有些大学生在评教的时候,对教学容易的、平时沟通交流多的、关系较好的教师,评价就比较认真仔细,评教结果也客观公正;相反,对于关系比较淡薄的、交流不多的、不太熟悉的、教学内容难的教师,评价就不够认真,评价结果也不够客观。

(二)现有评教指标体系没有区分优秀学生和非优秀学生

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分为优秀的和非优秀的,优秀学生无论平时成绩还是期终考试成绩都是很好的,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一般会给予优秀教师较高的评教分数,而非优秀的学生可能平时成绩或者期终考试成绩较差,尤其是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旷课问题,那些经常旷课甚至几乎不上课的学生不可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反而更可能关心教师给学生成绩的高低、严格程度等。

但是现有的评教指标体系是按照学生的评教分数之和除以学生总人数得到的分数,当评教分数用于不同教师之间比较时,这种方法实际上只是对学生总数作了某种程度的标准化,主要缺点是受学生成绩构成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并没有区分优秀学生和非优秀学生,而每个班级优秀学生的人数和比重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所以拥有较多优秀学生的班级,即优秀班级,对于老师的评教会更客观公正,而非优秀班级则相反,这可能导致即使优秀教师执教非优秀班级,也可能得不到较高的评教分数,久而久之甚至会导致教师不愿意给非优秀班级上课。

(三)评教成为学生对教师的一种报复手段

格林瓦尔德(Greenwald)发现教师给学生的成绩是影响学生评教的重要因素,教师给学生成绩的严格程度对学生评教有中等以上的影响[7]。如今,学习无用论在部分大学生中颇有市场,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又存在叛逆心理和追求“个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加之学生无需对评教行为承担责任,就可能有学生在评教时趁机打低分报复教师,或给与自己“关系”好的教师打高分。有些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过于严格,课后作业较多,考试难度较大,被学生认为“为难学生”“跟学生过不去”,在评教时往往得到恶意评价,而评教的匿名性更让个别学生将评教视为打击报复教师的一种“有效手段”,结果使得一些教学水平高、要求过严的教师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而少数教师课堂教学管理较为松懈,作业较少,考试容易,平时多与学生“相互理解”“搞好关系”,被学生认为“好说话”,评教时得到不少“感情分”[8],因而,评教分数可能不足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

三、学生评教制度对高校教师教学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目前,在教学质量难以直接考核的情况下,大多数高校以评教分数为准则来衡量教学质量,评教分数是教师考核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有的高校,甚至规定评教分数低到一定程度,教师要受到经济惩罚,这给教师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损害,而且是声誉上或精神上的伤害。但是,评教指标体系存在的局限性,不能确切地反映教师的真正教学水平,给教师教学行为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部分教师迁就迎合学生,谋取评教高分

高评教分数可带来高收益,为此,部分教师迁就讨好学生,在评教前暗示降低考试难度、划考试范围、透题等,让学生能够以较高分数轻松通过考试,从而自己也能获得评教高分数,实现师生“双赢”。一项对高校评教制度如何影响教师行为的调查显示,74.5%的学生认为“教员会因为学生评教而‘迎合’学生”[9]。

(二)少数教师产生厌教心理,重科研轻教学,损害教学质量

与科研考核相比,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较为困难,因此在职称评定中科研往往比教学更为重要,致使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指出,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10]。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不愿意也不善于迎合学生的教师就有可能会被迫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一项调查显示,约25%的被访教师认为,在教学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是出力不讨好,应多做科研[11]。因此,不合适的评教指标体系可能会造成教师教学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些教师会产生厌教心理,更加轻教学重科研,损害教学质量。

四、直接标准化方法完善评教指标体系

为了保证学生评教的公正性,使评教真正促进教学,学生评教指标体系需做统计上的调整,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的评教指标体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尤其是优秀人才,同时也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因此,当计算评教分数时,应对学生成绩构成进行标准化处理,也就是使用直接标准化方法,以避免因学生成绩构成对教师的评教分数产生负面影响。

(一)直接标准化的定义

我们使用直接标准化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标准化。教师评教分数既取决于学生给予教师的评教分数,又取决于参加评教学生的成绩构成,相同的教学质量可能因学生成绩构成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教分数,反之亦然。通俗地说,好教师教差班也得不到高的评教分数。于是,为了排除学生成绩构成的影响,我们希望能在相同的学生成绩构成下,即所有班级的成绩都是一样的,没有优秀班级与非优秀班级之分,比较教师的评教分数,这就是所谓的直接标准化(Direct Standardization)[12]。

(二)直接标准化方法的应用

我们以一简例说明如下。A、B两班各有学生40人,成绩分布见表1,可以看出A班比B班更优秀。甲乙两位教师分别担任A、B两班的相同课程,记A、B两班的学生成绩构成为N1(x)与N2(x),A、B两班的评教分数为f1(x)与f2(x),则在本学期A班对甲老师的评教分数是:E甲=∑N1(x)f1(x)85.1分,而B班对乙老师的评教分数是F乙=∑N2(x)f2(x)=84.7分,所以,甲老师的评教得分高于乙老师。

为了排除学生成绩构成对评教分数的影响,以反映甲乙两位教师真实的教学质量差异,我们可采用A班成绩构成(也可采用B班,或其他任何成绩构成)作为标准,用B班对乙老师评教分数f2(x)与被选为标准的A班学生成绩构成分别对应相乘即F乙=∑N1(x)f2(x)=91.2分,而甲老师获得的评教仍为85.1分。

表1 A、B两班对甲乙两位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分

在标准化处理之前,甲老师的评教得分高于乙老师,但是如果A、B两班的学生成绩构成相同,而直接标准化以后,甲老师的评教得分低于乙老师。也就是说,在排除学生成绩构成的影响后,乙老师的评教得分反而高。将以上关于A、B两班的直接标准化分析推广到一般情况。如果选用A班学生成绩构成为标准,排除A、B两班学生成绩构成差异影响之后的评教成绩的比较为:

Ct=∑N1(x)f2(x)-∑N1(x)f1(x)

五、直接标准化的好处

直接标准化方法有很多好处,减少甚至杜绝现行高校学生评教制度存在的弊端,使评教分数更加科学:

(一)兼顾各个课程的特点

直接标准化实际上是将A、B两班评教分数与同一个“标准”学生成绩构成结合得到的评教分数做比较,该方法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标准班级,这是正确进行标准化分析的条件之一。从理论上讲,标准班级的选择可以是随意的,例如,上面我们选择了A班成为标准班级,而在对某学期的评教分数进行直接标准化分析时,为了进一步提高评教的精确性,最好选择全校某一年级全体学生的所有课程平均成绩构成作为标准,这样可以兼顾各个课程的特点,能够缩小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内的教学方法、教学难度、教学课时安排等方面的差异,使评教成绩更加科学。

(二)减弱非优秀学生的报复行为,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

直接标准化排除了A、B两班成绩构成差异的影响,这时的评教分数才是具有可比性的,更能如实反映两位老师教学质量的差异。非优秀班级中非优秀学生占的比重较大,由于负责任的优秀老师的严格教学,可能会受到报复性评教,直接标准化以后,缩小了非优秀学生的比重,各个班级优秀学生与非优秀学生所占的比重相同,这样是教师能够得到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效果。即使非优秀学生报复性打分,其在非优秀班级中的所占比重被缩小,会减弱其报复行为,增加了评教的公平性。

六、结论与建议

直接标准化方法杜绝了当前高校评教指标体系将优秀班级与非优秀班级视同的现象,避免了学生成绩构成与不同课程特点对教师评教分数的影响。本文建议选择全校某一年级全部学生的所有课程平均成绩构成作为“标准”,能够兼顾各个课程的特点,还能减弱非优秀学生的报复行为。因此,直接标准化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减少甚至杜绝部分教师迁就迎合学生的现象,推进教师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值得在高校评教制度中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评教优秀学生标准化
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标准化”原理
吃肉频率能体现乡村治理水平? 走形的标准化徒增负担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工作改进与实践总结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为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叫好
优秀学生榜样作用对于“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思考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评教应“以评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