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奏鸣曲Op.53《黎明》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及演奏技术分析

2022-09-09安琪尔大连外国语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21期
关键词:谱例大调奏鸣曲

安琪尔(大连外国语大学)

一、引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从小就颇具音乐天赋。然而,他的音乐之路障碍重重,音乐方面刚刚有点起色,就得知自己得了耳聋,之后的音乐之旅更是荆棘丛丛。《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盎然。乐曲中,将自然之光和音乐融合在一起,是贝多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的热爱。贝多芬将他崇高的音乐理想、巧妙地音乐技巧运用到了乐曲的创作之中,因而《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在音乐分析、曲式结构和演奏技术等方面都能反映出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二、《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分析

(一)创作概述

为了纪念费迪南德·冯·瓦尔德斯坦,贝多芬创作了《黎明》奏鸣曲。虽然这首奏鸣曲的绰号“黎明”,从来没有在曲谱中出现过,但它的名气,却比它原来的名字还要响亮。因为这首奏鸣曲所展现的一幅画既是自然的意象,又是充满诗情画意,它充满了贝多芬对自然的认识和表达,它使人感觉到了自然的复苏,整个乐章都充满了从自然中醒来的喜悦,就像是黎明的曙光,因此被后人赋予了《黎明》的标题。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三乐章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而在第二乐章中,则以序章的方式将一、三乐章分割开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结尾部分则略微宽广,为“展开部”的第二部分做了铺垫,也是贝多芬在奏鸣曲创作上的一次新探索。它表现了作曲者对大自然的赞颂,也表现了他在生命中所遭受的巨大苦难和磨难,以及在大自然中的黑暗与光明的抗争中获得了灵感,在现实中获得了生存和奋斗的精神力量和希望,最后克服了挫折,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没有低头。

(二)曲式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奏鸣曲三个乐章中的第一乐章。第一乐章为“活跃的快板”、C大调和奏鸣曲。整首乐章分为四个部分:呈现、发展、再现、尾声。

1.呈式部(1~82)

在奏鸣曲的开头,第一乐章的主题(1~13)是从低音部pp 的C 大调主和弦以相同的速度重复进行开始的,如谱例1 所示。第五小节是从降B 为低音开始,随后节奏不改变,从9 至13 小节C 大调转到G 大调,再转到F 大调,最终又回到了C 大调。

谱例1 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呈式样例(1~13)(图片来源:百度)

奏鸣曲从14 节起,转入一个连接部分(14~34)。主体和弦同音反复被连接部拆分为震音重复,然后变成G 大调以及a 小调的离调,扩展并向第二个主旋律部分延伸,最后在原和弦上终止。

第二部分副部(35~50)以陈述式开始,和声从E 大调起,35-40 小节是副部主题(2-3),并加入新的音乐素材,直至五十小节始终围绕着这一主题而改变,如谱例2 所示。

谱例2 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谱例(35~40)(图片来源:百度)

结束主题(50~92),保留了上一部分的基调,又添加了一段新的旋律。前一部分的乐句比较长,50 到74 个小节、50 到59 小节是属主交替的和声,60 到74 小节的和声变成了下属和声,结尾是e 小调。

2.展开部(92~157)

(11)例如,[(Ag)]让[Pro][[中学生[Ag]做[Pro]一篇作文[Cre]],可以做如下的设计。

在展开部分(92-112)开始(2-4),其主旋律发生变化,发展了主体的观念与氛围,在C 大与E 大调间不停地发生变化,并且C 大调作为结尾,并借助转调来揭开“展开式”的帷幕。

展开部用波形的琶音来进行第二部分副部主题(112 至142),通过不断改变的调和音的改变来实现,其调性从C大调发展到E 大调,然后降E 大调c 小调平行调交替,再以c 小调进行结束。

作为发展部的末尾的连接部(142~156),是它的扩展,并且还为完整的第1 乐章的再现部作了预备,它是从低音继续进行,然后是高音对之前的音乐素材进行修改,使整部作品从PP的微弱变成了ff 的强烈,并在这一小部分中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从而使整部作品达到了高潮。

3.再现部(158~247)

主部再现(158~174),在前期的发展阶段结尾的基础上,又返回至最初的主题重现,如谱例3 所示。乐曲的主题的和旋律大体相同的前提下,这一部分的结尾部分得到了延伸,经过了连续转变的调子,从C 大调到D 大调最后降到E,然后又从E 大调回到C 大调。

谱例3 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谱例(158~247)(图片来源:百度)

连接部(174~195)使用的作曲技巧是托卡塔式,其创作风格与呈式部相似,同时它还沿用了呈式部的材料。连接部由两部分构成,首先第一个部分是类似的和声,第二个部分与呈现部的不同之处是,前者是E 大调,后者则是A大调,形成了半终止,A 大调又解决到了a 小调,在从a 小调回到C 大调的主调上,这是为下一步的再现做准备。

副部再现(196~211)和呈式部的材料没有什么不同,但调性上也有了一些改变,从A 大调,到a 小调,用同主音交替的方式进行,最终,乐曲回到a小调中的C 大调。

结束部再现(211~243)的结构始终保持着和声离调,C 大调的主音也在不断地重复,乐曲的调性结构没有任何变化,到了最后,这一段的重现也是完美的结束了乐曲。

4.尾声(251~304)

对于尾声的结构,从第267 小节起,由右边较高的部分转入较低的部分,而右边的迂回式音阶则自然而然地流泻,由275 小节的另一个小高峰。这一步要做的就是两只手的紧密配合,并且要利用手腕来进行换气。第282-283 个小节,以和弦的方式自由延长音和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快速下坠式音阶令,听众的心情暂时得到了缓解,这对乐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休息和调整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84-294 小节)是副部主要部分的发展,后半段的三个连续的使人感觉到了一种悬着的感觉,最后在主和弦上以介入结尾。在弹奏的时候,这一段要特别细致紧密,而且表演者的心灵也要更加沉稳有力。

第295-302 小节重新进入了主部汹涌澎湃的背景乐时,又恢复了原来的速度,这又像是一首歌的尾音,如谱例4所示。

谱例4 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谱例(295~302)(图片来源:百度)

三、《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技术分析

(一)力度与触键

呈现部分的主题从pp 的微弱强度,到后来的逐渐增强ff,最后以逐渐减弱的方式结束,这是一种非常夸张和戏剧化的表演,表演者必须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每一节都要略微地强调一下节拍的特征,以一个点为范例,9~11 小节,针对最高音,要用更大的力度来让你的弹奏更加完美。

在展开部中,主题的表情变化有很多种,从弱到渐强到强,再回到弱,如此循环往复,随着和声和音域的不同,展现出不同的情绪。而副部主题部分,虽然力度记号只有一个f,但由于和声的不同,能产生不同的音效,所以要把握好和声的特点,以做出力度上的改变。

再现部分的形式与呈式部分相似,在力量的运用上也相似,当再现部分经过各种调性地过渡到最后时,出现了惊人的力度变化:连续的一个小节f、一个小节p 和在两个小节内出现了4 个sf。要将这一段曲调视为一个大句,它不局限于某一节力度的改变,而要使整句的力量共同改变,这一切都是为后面作铺垫。

最后一部分——尾声,有大量的sf和重音符号,随着旋律的上升,一个比一个强,当歌曲进入高潮时,两个下行音阶就会恢复平静。

(二)踏板的运用

在1-13 节的演奏中,演奏者既要维持自己稳定的节奏,又要有强烈的力量反差,要有强烈的感情收房波动。因此,在踏步时要适度,要轻踩缓抬,以免声音太大造成噪音混乱。14 到22 节是对主要部分的主题动机进行修改,主要是将柱式和弦重复变成了分解的形式,与之前的部分相比,节律愈加紧凑,动力也更加深沉。密集的音型为了确保旋律的流畅,并不需要增加踏板以加强节奏,而是要用手指去弹mi、fa、sol 等音,而拇指的do 和原来的时间一样,如此就不会让人觉得因为加入踏板之后使音变得杂乱无章。

第23 小节进入E 大调是为了副部的到达做好准备,其后波浪式的长音阶是为了确保音质的清楚而不用踏板。第27节右边的上下行琶音可进行一个上行断的处理方式,连接处使用的是延音,在断开的时候要松开的果断使声音干净。第28 节的每个拍的开始和结尾都有一个突强的音,可以使用脚踏使它更加突出。第29 至34 小节首先对和弦的下移进行了分析,因为它属于相同的和声,所以在这个时候,必须有一个延音的踏板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第35-49 小节,演奏连贯和弦的时候,指法要保持稳定,要将所有的力量通过手臂、小臂、手腕传递到手指上,感觉要柔和、连贯、深入,突出高、低两个部分,可以通过切分踏板技巧来实现音乐的连贯。在94-113 小节中,在每个短乐句的末尾,踩板也要缓慢地上升抬起,使这些短乐句成为一个长乐句。从113到143小节,由三连高的节拍构成,如自然五彩缤纷,声乐变化浓重,充满能量。可以利用不同的踏板来提高声音的音响。在144 到157 的小节中,要注意用四个音节作为一个单元,强调重音,可以加入踏板,突出节奏性,像人的脉搏跳动一般,具有生命力。再现部是从第158-247 节开始,主部仍然保持在原来的音阶,副主题是A-C 和移的重复。

第一个乐章以251-304 小节结束,曲调转到了左手,并注意脚踏板随着左手的节奏上下起伏。在第273-276 小节,可以用“落提”的方式来进行左手的弹奏。音乐在短促有力的声响中迸发,在激昂的音调中结束,最后,自然的强大力量终于被彻底地证明。

(三)速度与风格的把握

奏鸣曲这一乐章的速度是Allegro con Brio 的活力,它的速度 为132 到144。虽然整个奏鸣曲的旋律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必须要保证速度都是一样的,严格遵守时间规则演奏。这个乐章的旋律变化有很多种,但都很有规律,也很紧凑。

但也有一些难点,首先奏鸣曲中经常会有高音的节拍,在结尾会出现短下行音阶,这时既要有收尾的感觉,又要按照节奏弹奏,保持适当的速度。

其次,在句与句的过渡间,都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样的转变非常多而且幅度大,弹奏者对每个节拍的特征都要熟悉,并将其演绎得淋漓尽致,只有这样才能展现作者夸张的戏剧性的设计。另外,呈式部的第50-53 小节,属主和声交替旋律交替,有一种类似于爵士乐|XX—X| 的韵律,但却没有遵循“强弱次强弱”的韵律弹奏,而是将重拍放在了指定的弱拍上,这也是贝多芬突破古典音乐的一种前卫风格的体现。

最后,在谱面上,谱面上的每一个休止符都必须严格遵循时间,因为每一个休止符都有其含义。

四、结语

在钢琴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贝多芬率先将钢琴艺术带入浪漫主义,他创作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一遍一遍细细品味。和贝多芬其他的作品不同,由于《黎明》奏鸣曲创作的时间特殊,因而有其独特的风格。本文借助现有的文献,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创作的时间特殊性、情感差异的表现、对全曲的演绎和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描写。本文旨在通过对《贝多芬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分析,以期对作者本人有所启发,并能为以后的研究和演奏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谱例大调奏鸣曲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手机上的奏鸣曲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月光奏鸣曲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饥饿奏鸣曲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
呼噜奏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