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民间舞中地域形象的体现
——以舞蹈作品《秋熟》为例

2022-09-07魏雪婷

戏剧之家 2022年25期
关键词:民间舞苏南江苏

魏雪婷

(南京艺术学院 舞蹈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地域指的是一个确定的地理位置上的空间,且一般具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而地域形象更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现,其中所蕴含地域特征也会更显著。江苏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南北皆占,因此其地域有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并且民间舞作为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创造、积累和发展而形成的舞蹈形式,会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各民族地区的生活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印记、风俗习惯及自然地理环境都有所差异,因而产生不同区域舞蹈风格性的变化和地方特点。而作为地域分布最广泛的汉族,其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更与地理位置密不可分;例如江苏民间舞就是在其地理位置跨越南北且文化多元,而具有南方的温婉和北方的大气豪放相互融合的特点。

一、选材立意贴合地域区域性

由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创作演出的《秋熟》是一部表现江苏女子辛勤劳动形象和朴实坚韧性格的民间舞作品,以女子秋熟收麦为主题,用江苏民间舞打莲湘作为舞蹈素材,展现劳动人民秋收之时的喜悦。该作品既灵活运用道具展现立意又符合江苏地域农耕文化的特征凸显江苏女子形象特点,《秋熟》中的女子形象是有着苏南地区温婉灵动的风格和苏北朴实坚韧的特点;江苏吸收各家特色形成综合性的艺术风格——清新、雅致、柔中带刚、刚中有柔。

江苏地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多以平原、水域以及低山丘陵构成,江苏民间舞属汉族民间舞蹈的农耕文化型,因此江苏民间多以农耕、稻作文化为主,为表现江苏民间特色选择农耕的劳作收获为素材是很有代表性的;其次民以食为天,民间劳动人民生活中最多的喜悦皆是来自播种、收获等一系列劳作行为中,在这些具有浓郁民间生活化的行为中,选择其过程中劳动人民不惧艰辛、乐于生活的性格品质作为作品立意也是更贴合人民群众的内心的。

《秋熟》作为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的作品,除了体现江苏民间的特质之外也要代表学校展现学院风采,致使编导对题材选取上其实是有明确方向和学院派特征的。首先选择农耕题材是站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合理性,其次是以女子辛勤坚韧的形象立意,也是更符合江苏地区的人文气质的,最后对江苏整体性的把握,地域形象作为一种通过外化的表现形式再现具体事物的客观形象,对其不分苏南苏北,取其精华的凝结提炼,来共同展现江苏地域形象。

二、民间舞素材运用符合地域人文性

在过去打莲湘是乞丐拄拐到有钱人家沿门乞讨的一种形式,到后来有钱人家在过年时专门请人到家中“讨乞”,增添家中热闹的氛围。打莲湘在原生状态下是以唱为主,以打为辅,或者是“旦”“末”来表演莲湘剧,或在花鼓中出现,并非现在单纯的莲湘舞蹈。打莲湘时手执单棍或者双棍,敲打双臂及腿部,莲湘是由青竹棒制成,两头装嵌几枚铜钱,敲打时能击响。将棒身涂上红白两色油漆,棒头棒尾用红绸和绿绸包裹;表演时以单、双、群为主,这是早期打莲湘的规格形式。

而今经过多年的发展对民间舞已经有了更多精炼化的东西,例如作品《秋熟》中对江苏民间舞蹈打莲湘风格性动作的提炼,将打莲湘的“打”的动态化进行语义化的加工。不仅有对身体部位的左右敲打还有对地面的上下“捶打”,符合主旨秋收的语义指向。这种动作上的加工处理是意图展现整个江苏人文情怀的体现。因江苏属地域文化中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文化,其中还涵盖了江淮文化与吴文化;而江苏一直以来都有着苏南与苏北的区分,这种区分是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因素导致的,致使江苏地域的人文一直有着复杂综合的特性。

其中苏南位于江苏的南部,一直以来有着“世界粮仓”、“水乡”和“鱼米之乡”的美誉,其江南文化是长江三角地区的共有表征,因此江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着开放包容的特质,这对后来该区域内的人物形象特性有着深刻影响。与江苏北部相比,苏南生活较为平静、安逸,这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生活的繁荣和发展,所以在这片土地上的苏南人民享受着一直以来的美好生活。致使苏南民间舞也具有温婉、典雅和灵动的风格;苏南民间舞蹈动作主要依靠躯干来表现舞蹈的精神气质、强调“缠绕”的行动路线、动作幅度不夸张有节制。苏北与山东、河南、安徽等城市接壤,“外来人员”的涌入为苏北民间舞注入了豪放、粗犷大气的风格且动作多长线条。从这些苏南苏北的区分上可以看出舞蹈作品《秋熟》是代表的江苏整体,前期在动作上克制是点到为止的“打莲湘”民间标志性动作,在风格上温婉是女子上身微微后倾、手臂下垂、迈步前走的体态以及低头劳作和抬头轻轻擦汗的语义性指向,多缠绕包裹式的队形变化,以及后期在空间感中队形流动以及动作幅度的增大,都无不体现着苏南与苏北两个区域的风格特点。

舞蹈《秋熟》除了在民间舞风格把握上是一个整体江苏形象的表达,在道具运用上的巧妙改变也是对江苏民间舞概括性凝练的表现。将莲湘棍制作成为一个大的扇子,扇骨大、扇面金黄,扇尾加上长长的绿稠,这样使得扇子在未打开的状态下是一个莲湘棍的样子进行舞蹈前半段打莲湘(打麦子、收割)的动作,“捶打”地面顿挫有力,唱词同时也逐渐情绪高涨,是有着江苏女子不惧辛苦、勇于向前突破的大气风范;舞蹈后半段莲湘棍突然“展”开,转变为一副金黄的扇面,其寓意也同时发生改变,麦子成熟大片金麦田随风摆荡,既突出主旨秋熟收麦的内容,又凸显江苏女子形象的温婉朴实。

编导表现江苏形象的方式是通过对民间地域风格性的精准提炼,来将人物形象的内在特质外化,用身体语言和道具的变化进行融合创新,来用舞蹈的形式说明与凸显江苏地域女子形象的外在表征。可以发现地域形象是一个地域综合性外化的显现,其中蕴含着地理区域、人文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等因素,需要做到真正的开放包容才能将地域形象彰显出来,并且带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三、编导造境烘托地域形象

作品《秋熟》中除了对选材立意的贴合、民间舞素材的运用,还有编导对于舞蹈意境提升性的把握。舞蹈作品的好坏与其意境营造的高低有很大关系,意境的生成也是由景情形象境五层结构层层深入的,境的营造是最考验编导能力和审美层次高低的。一个好的作品中舞蹈意境的生成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编导细致精心的编创和营造,二舞蹈演员的细腻准确的演绎,三观众接受之后展开的一系列联想和想象。

因此编导第一步的造境意象极为重要,例如作品《秋熟》前期莲湘棍的部分,演员们俯身向下打莲湘敲打地面和肩部,一排排横向交错行走,舞台整体画面感的形成就是一幅在一望无际的平原地带一群女子劳作农耕的画面;后面队形变化中的平步缠绕式变换,平步或者快速碎步的变换,都可以看出地势平缓这一表现,并且领舞者单独在舞台左侧区域,其余群舞舞者们在右侧目光眺望,两个空间中也没有高低错落感,更多的是群舞舞者们眺望目光下的距离感,因此这样横向的距离的拉伸也是展现平原这一地理位置的方式;有了这样的画面形成自然会让观众代入到这是平原农耕地区生活的地理位置上,这样由点到面、由单一塑造形象到群体队形造境,连接成整体呈现给观众正是编导费心打造的方式。

正是有了这些前期在整体队形中所体现的地理环境意境画面的营造,即平原“画面”感的呈现,使得到后期“莲湘棍”的展开和女子动作上的舒缓大线条才不觉突兀,反而让观众沉浸在舞蹈叙事中:手中所持的“麦子”(莲湘棍)成熟之后变成展开的“麦浪”翻滚,那是女子收获满满的喜悦和感动,展开的金黄“莲湘棍”随着舞者的脚步上下飘荡更是表现着女子形象回归温婉、柔情又坚韧的一面。这样的意境营造已经将观众带入一片金色麦浪中,整体叙事具有合理性,使得对舞蹈前后两个部分的形象即使在动作风格性上有着些许苏南苏北的不同,也不影响对其整体形象的理解。舞蹈作品毕竟是用舞蹈叙事,用舞蹈来说明人。编导的各种编创都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旨,因而才会有景情形象境的层层推敲,呈现到观众面前,引发观众展开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最终达到情景交融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编导的造境就有了既为主题服务又为形象提升的作用。

四、民间歌曲选取与地域生活劳作相符

江苏省民间歌曲是受其方言、地理位置、历史人口迁移及审美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分为三个小的色彩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和吴语方言区。北方方言区的徐州一带与鲁、豫、皖等地的相互影响,曲调风格较近北方;江淮方言区的广大苏北平原地区,则是北方与南方吴语区的过渡地带,是南北民歌的交汇处,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吴语区即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江苏民间歌曲的曲调特征就是由这三大块地区的民歌所组成。三个色彩区的民歌共同组成了江苏民间歌曲的旋律特征,但是它们各自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意图找到概括江苏风貌的民歌,就要从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地域生活生产方式着手。

众所周知民间歌曲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人民群众自己。江苏地势平坦是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这种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在频繁的农田劳动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农事号子、田秧山歌和大量的劳动气息很浓的小调。舞蹈作品《秋熟》中所使用的民间歌曲《打麦号子》就是具有这样浓郁劳动气息的号子,其曲调明朗而又轻快,唱词和旋律上也有劳动号子的一些因素特点,是劳动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属于劳动气息较浓的民歌。并且《秋熟》编曲中的《打麦号子》还是由舞蹈表演者们自己录制演唱,才会有在作品开头时打麦场面的众人一起手拿莲湘棍“捶打”地面的场面,表演者因为对于编曲的了解和切身的演唱,所以会在舞蹈表演上将劳动人民的丰收状态和喜悦情感表达出来。

在作品尾声一段悠长的二胡响起,伴随着轻柔的唱词:熟喽,舞者们列队碎步向前。此段二胡琴音的加入,与前半段节奏强烈、动作顿挫、欢快打莲湘的情景截然不同,而是有着收获的欣慰、劳作完的悠然与江苏女子柔情的一面,正是二胡琴音的适时融入为该部分的江苏女子形象柔情似水做衬托,也正是有了这前后两个部分的互补完善,构成了该作品意图表现出完整江苏女子的全貌。

五、结论

舞蹈作品《秋熟》以江苏汉族民间舞打莲湘为创作素材,结合江苏实际的地域特质,将民间舞蹈素材进行合理化的改编,苏南苏北舞蹈风格的结合,打莲湘的道具创新,使舞蹈动作更具整体性风格,道具使用也有了更多可能性和语义指向,同时整个舞蹈既保留了传统江苏女子温婉、柔美的舞蹈形象,又彰显出不怕艰辛、勇于开拓的精神面貌。民间歌曲的加持更为作品展现民间舞蹈风格特色增加氛围,表演者们对民间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也是为了加深她们在舞蹈时对劳动人民丰收时节状态的感受。

舞蹈本就是抽象性的语言,舞蹈作品是用舞蹈叙事,用舞蹈的方式表现主题,在民间舞这样风格多样化的舞蹈形式中,找到其隶属于该地区里的风格化动作并将其提炼出来表现形象是需要编导深思熟虑仔细打磨的,舞蹈《秋熟》将江苏地域形象的整体化的彰显不仅是对民间舞风格性的精确把握更是对地域中文化因素、人文精神等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的凝练与提升,最终将江苏女子的性格、品质、精神和神韵一一呈现出来。

猜你喜欢

民间舞苏南江苏
苏南年俗亦动人
数读江苏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数独江苏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数读江苏
江苏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
苏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