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国防育人价值研究
——以北京工商大学为例

2022-09-06吕素香张晨光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防社团育人

□ 文/许 峰 吕素香 张晨光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和总体国家安全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工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的重要途径[1]。大学生参军入伍是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是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依托高等教育为部队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发挥军队资源优势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大学生入伍数量大幅增加背景下,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深度挖掘该项工作中国防育人的显性及隐性元素,通过系统化设计、项目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创新国防育人工作模式,提升国防育人实效。

大学生参军入伍背景及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国安”。随着我军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武器装备的快速发展,从国家战略和实际需求出发,亟须补充大批有学识、高素质的兵员投身军营。笔者将大学生征兵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2003 年),该阶段只在部分高校试点,学生自愿应征,优抚政策力度小,学生报名数量少,且以大专学历为主。第二阶段(2004 年——2010 年),大学生入伍在全国高校普遍推行,学生自愿应征,优抚政策力度逐步加强,高校出台相应配套制度。该阶段学生报名数量有一定增加,征集兵员也涵盖了各类高校,但一本线以上高校报名人数非常少,仍以大专文凭和三本线学生为主。第三阶段(2011年——至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将大学生由可以“缓征”修改为依法“应征”,同时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相继出台全方位的优抚保障政策,高校配套制度也逐步完善,学生报名参军数量大幅增加,特别是一本线以上高校报名人数显著提高。

从以上阶段划分可看出,201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修订对大学生参军入伍从个体自愿应征到全体依法应征,开启数量、质量双提升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同时,各项针对入伍学生的经济补助、学业发展、考研就业、落户等政策更是极大激发了在校大学生从军报国的积极性。2011 年至2021 年,各省市大学生新兵征集比例线性提升,平均超过了50%。近三年,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高校众多的直辖市,大学生征集人数比例更是超过了总征集人数的95%。

大学生参军入伍的国防育人价值

1.大学生参军入伍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爱党爱军教育的重要载体。每年征兵工作开始时,各高校通常会组织“入伍宣传月”,利用展板、横幅、海报、互联网、微信、短信等多种渠道对在校学生进行“地毯式”宣传。履行义务、爱国奉献,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是征兵宣传的主旋律,积极引导学生携笔从戎、报效国家,将青春梦想在军营中闪光。

2.大学生参军入伍是对学生进行军地“复合教育”的有效形式。大学生服义务兵役,接受的是部队两年全军事化的严格管理。一方面,思政工作本身是军队的独特优势,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士兵在持续的思想教育、军事训练、执行任务中切身感受到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并不断强化,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另一方面,两年的军旅磨砺极大提升了大学生士兵的综合素质,他们在政治觉悟、身体素质、纪律作风、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3.大学生参军入伍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核心骨干力量。退伍学生复学后,凭借优秀的军政素质在党团班建设、学校重大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均能发挥突出作用。随着入伍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影响力由点到面,不断辐射。近五年,特别是在北京高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学生国防社团,如北京科技大学“戎程研究会”、北京化工大学“旌旗中队”、北京工商大学“战友协会”等,社团成员均由退伍大学生组成。通过近距离、浸入式、生活化、多形式的国防实践活动,退伍大学生发挥了“朋辈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对在校学生进行国防教育。

基于大学生参军入伍视角的国防育人模式研究

2013 年至2021年,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共有387 名学生从学校入伍。学校坚持将“立德树人”融入征兵工作全过程,充分利用退伍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所发挥出的群体效应,深入挖掘大学生参军入伍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创新“闭环式”征兵育人工作流程,统筹各类人、财、物资源,主动搭建大学生士兵发展实践平台,系统设计征兵育人工作体系,探索高校国防实践育人新模式。

1.“闭环式”征兵育人流程设计。在大学生征兵工作中,高校通常采用“征兵教育宣传(学校)——学生入伍(部队教育)——学生退伍”这种“开放式”工作流程,学校既是工作主导又是工作主体,核心工作是“征”。在此模式下,学校武装部承担了教育宣传的主要任务,教育手段以“灌输式”为主,在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受众学生数量方面都非常有限。为进一步提升育人成效,学校不再把学生退伍作为工作的终点,而是作为下一轮征兵工作的起点。通过对退伍学生的有效组织,主动搭建各类展示平台,充分发挥群体朋辈教育效应,让退伍学生成为常态化国防教育的主体,其相应流程调整为“征兵教育宣传(学校)——学生入伍(部队教育)——学生退伍——提供平台(学校)——征兵宣传教育(学校、国防社团)——学生入伍”的“闭环式”流程。学校只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工作主体转变为退伍大学生,核心工作由“征”转为“育”。退伍学生在各类平台下既能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教育,又能对全校广大学生完成生活化、“浸入式”国防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大学生。

2.大学生征兵育人工作体系构建。在“闭环式”征兵育人工作流程基础上,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统筹各项管理要素,构建包括目标管理体系、课程教育体系、军事实践体系、退伍大学生士兵管理体系、综合保障体系、教育宣传体系、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七大模块的标准化征兵育人工作体系(如图1 所示),形成“征、育、管、评”一体化大学生征兵育人格局。

图1 大学生征兵育人工作体系

第一,目标管理体系。采用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目标与关键结果法建立征兵育人目标管理体系。在本体系中,学校党委负责把控育人方向和育人目标。武装部负责统筹校内外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队伍,将育人目标进行分解并明确完成主体和时限。

第二,退伍大学生士兵管理体系。退伍学生返校复学后,武装部会根据每名退伍学生的特点编入不同的学生国防社团组织进行管理。一是加强退伍学生社团组织的正规化、制度化建设,突出退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学校于2013 年成立了“战友协会”学生社团,并纳入正规学生社团进行管理,所有退伍学生返校后自动编入组织当中;二是形成了以“战友协会”为核心、多类型学生国防社团协同发展的格局。为进一步形成校园国防教育的合力,2018 年起,武装部整合“战友协会”、国旗护卫队、校园国防社三个学生国防社团,对外统称为“北工商国防力量”。国旗护卫队、校园国防社的副会长及以上级别骨干全部由退伍学生担任,其他社员可以为普通在校学生。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时,三个社团协同合作,互帮互补,形成团队作战优势。实践证明:退伍学生在各个社团发挥了非常突出的“领头羊”作用,三个社团同步快速发展,达到了“1+1+1>3”的效果。

第三,综合保障体系。一是实行退伍大学生集中居住制度。每年退伍季,学校武装部协调公寓中心专门安排同年退伍复学学生相对集中居住。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退伍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也便于武装部对退伍学生集中管理,营造模拟军营的氛围。同时,退伍大学生士兵宿舍还能够作为内务“样板间”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设立“戎耀”奖学金。学校每年9月份在已经退伍返校一年以上的学生当中开展“戎耀”奖学金评选活动。奖学金由学校出资,奖励品学兼优,特别是在学校国防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退伍学生,标准为每人7,000 元。该奖学金在激发退伍学生持续奋发有为、追求卓越的同时,对全校学生更是一次生动的榜样教育和激励;三是成立“大学生士兵发展研究”工作室。由对国防教育感兴趣且有较好科研能力的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对大学生从参军到毕业的全流程、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对学生退伍后的培养激励、入党就业等工作进行数据分析和对策研究,为大学生士兵全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第四,军事实践体系。该体系为征兵育人实践体系的最核心部分。学校整合新生军训、晨练、国旗护卫训练、民兵连集训等可以充分发挥老兵特长的军事科目作为国防教育载体,尽可能安排所有具备基本要求的退伍学生参加并担任骨干。他们在担任学生“教练员”过程中言传身教,传承军人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品质。重点打造“北工商民兵连”特色品牌实践项目。2016 年,学校成立了北京高校首支大学生民兵连,北京电视台、CCTV-7 国防频道予以报导。目前,民兵连共有队员102 人,班排骨干全部由退伍老兵担任,其他队员每年在全校普通学生内选拔一次。民兵队员除完成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外,还承担学校周边每日的夜间巡逻警戒任务,护卫学生安全,深受学校领导、在校师生广泛好评,吸引众多学生加入。同时,民兵连也成为在校学生入伍的摇篮和“练兵场”。学校每年有30%以上的入伍学生来自民兵连,形成了“民兵——士兵——老兵——民兵骨干——培育民兵”的良性循环。

第五,课程教育体系。打造“五个一”征兵育人特色课堂。发挥校内外专家、校内辅导员及优秀退伍大学生的作用,在新生“致知学堂”、党课、团课、就业指导课、“青春榜样”教育活动中均至少安排一堂与大学生征兵相关的内容,将“五个一”课程逐步打造成内容规范、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

第六,教育宣传体系。开通“北工商国防力量”官方微信公众号,常态化推送学校各个国防社团开展的活动、优秀退伍学生事迹连载等内容,年均发布推送文章百余篇,单篇阅读量超过500+,在学生中有着一定影响力。

第七,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建立大学生士兵培养与发展绩效考核机制,将各个学院在年度大学生征兵工作的完成情况、开展征兵宣传执行情况、退伍大学生士兵的培养使用情况等方面纳入各个学院年度绩效考核。同时,统计各个学院绩效完成情况为下一年度学校党委制定育人目标提供依据。

本文系北京工商大学获批教育部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戎耀腾飞’大学生士兵孵化工程”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国防社团育人
缤纷社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