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机院:农机专项组织实施管理经验与科技创新进展

2022-09-05孙洁

中国农村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农机科技

文|本刊记者 孙洁

1730型马铃薯联合收获机

“粮为民本,器利农桑”。作为世界农耕文明的推动者和我国现代农机化事业的开创者,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有着完善的农业机械科研技术体系和成果转化平台,是中国农业机械领域的战略策源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辐射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以来,中国农机院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授权国内外专利超过400件,其中发明专利148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7项,用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就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彰显了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十三五”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机院承担完成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以下简称“农机专项”)13项项目和70多项课题任务,面向农机装备产业需求,突破了一批耕种管收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了一批自主化的高性能重大农机装备,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满足黑土地保护、种业安全、智慧农业、粮食丰产等战略性工程需求;面向农机装备行业研发能力条件弱、产品质量可靠性不够,强化了基础共性研发和产品试验检测能力,开展农机材料与液压、智能检测等产业发展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支撑农机装备自主可控与产业高质量转型。

播种是种植业重要的作业环节之一。玉米免耕智能精量播种系统及装备,突破了种床高效清洁与开沟技术,解决了大秸秆量作业机具堵塞及晾籽等难题;突破了播种作业质量智能调控技术,实现精量精密播种作业;一次完成分草、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作业工序,提高了作业效率,成果应用于秸秆覆盖地上玉米精密播种作业,有力支撑了黑土地保护和利用。

6行高效智能采棉机,突破了水平摘锭式高效采棉头、伸缩式棉箱、重载静液压驱动底盘、自动对行、在线测产等棉花高效收获核心技术与装置,集成研制了4MZ-6棉箱式高效智能采棉机,一次采收6行,实现了采棉头自动仿形与对行、关键参数在线实时监测与故障预警,棉花采净率95 %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大型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突破了超大功率传动、滚筒自动磨刀、金属探测、切段长度每毫米可调、作业过程智能控制和割台自动仿形等关键技术,可直接用于田间收获,同时完成收割、喂入、切碎、抛送等作业,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并打破了高端机具依赖进口的局面。

马铃薯智能联合收获机,突破了马铃薯降落高度自动控制、柔性输送以及机体自平衡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可一次性完成马铃薯的挖掘、薯土分离、薯秧分离、残次品分拣、集薯或输送装车作业,实现了马铃薯减损收获作业,替代国外同类进口机型,进一步降低我国马铃薯大面积种植户生产成本,有效缓解主产区劳动力紧张问题,促进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

饲草低损圆捆卷捆机,创新研发了无凸轮式捡拾器、螺旋式连续喂入机构、低损高密度卷捆室和缠网装置,开发了具有故障诊断报警等功能的智能控制系统,可一次性完成草原牧草的捡拾、喂入、卷捆、缠网、卸捆等作业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和草捆密度,降低收获损失率,促进我国饲草产业发展。

9458型自走式青饲料收获机

草原牧草低损圆捆卷捆机收获牧草打捆作业

3XZG-8YA型自走式玉米去雄机

适应宽窄行和大容量收获切段式甘蔗收获装备

由中国农机院牵头完成的“玉米智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突破了玉米籽粒破碎率、果穗断穗率在线传感技术,形成了高含水率玉米籽粒收获自适应调控系统;开发了挤搓式高效低损单纵轴流、双纵轴流脱粒等核心装置;创制了高含水率玉米单纵轴流籽粒收获机、高含水率玉米双纵轴流籽粒收获机,有效降低了高含水率(30%-34%)玉米籽粒的破碎率,解决了高含水率玉米籽粒收获国际性难题。

强化组织管理 发挥科研体系优势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体量大、任务繁多并且相对复杂,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管理风险,因此组织实施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农机专项任务的实施和资金管理的责任主体,中国农机院全面落实法人责任制,积极承担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责,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经费方面形成了一些具体管理措施和经验。

“为更好地组织和协调课题内任务团队间交流和项目内相关任务的协同,我们设立了课题管理组,建立课题分级目标管理、半年执行检查、年度总结的管理模式。”中国农机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课题承担人负责制,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办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提出的,有助于强化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等全周期管理。

除此之外,中国农机院还专门建立了项目技术资料档案,实施项目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对项目的申报书、预算书、任务书、年度报告、经费拨付及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文件、实验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会议纪要等进行存档保存,并组织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和掌握最新科研经费管理相关制度。

让有限的科研经费花在刀刃上,逐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十分必要。“为了项目的顺利实施,按照国家新出台的办法和要求,我们及时调整更新专项经费支出审核与审批、科目支出管控方式及预算调整、间接经费绩效支出等管理办法,以进一步健全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国农机院相关负责人说。

“在项目全程技术指导监督与服务方面,我们会组织相关专家对课题总体技术路线、研究方案进行充分论证,按时间节点提出具体的任务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每年组织召开项目实施推进会,跟进项目进展,总结年度工作,组织协调推进一体化实施,对项目的财务管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整改。针对“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的系列新要求,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专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组织项目参加单位、项目负责人、科研骨干与财务助理集中培训学习资金管理与使用等政策,指导合理合规使用专项经费,自筹经费配套足额到位、单独立账、独立核算。对项目承担单位及参与单位涉及到的人员、经费等进行调整或变更时,组织沟通协调,履行相应的审批和备案流程,批准后执行。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线路决策权。那么,中国农机院如何保障项目实施需要的人、财、物?

“为保证研究、试验、试制及示范应用等配套科研条件,中国农机院的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试验平台对项目团队全面开放。”中国农机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会组织项目参加单位多方筹措自筹资金按年度落实到位,并协调配备专业生产试制工人、试验员及财务人员,保障项目团队潜心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 改革取得新突破

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和环境,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创新能力水平?中国农机院提出了“构体系、建平台、攻核心、强人才、优环境”15个字的总思路。

作为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国农机院营造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环境,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新时期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办法》和《专业技术带头人选聘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营造鼓励激励创新的内部制度环境。为进一步调动更广泛的创新积极性,调整“十三五”重点研发项目间接费用绩效支出,由原来的验收后一次性发放调整为中期、验收后以及成果转化后分阶段发放,一方面肯定项目研发中的成绩,一方面引导成果的落地转化。

“在研发体系上,我们完善与所属企业二级、产学研三层,以及核心技术攻关、重大装备工程化、基础及行业区域支撑、产业化及应用推广四体系协同的研发体系,目前已形成平台支撑、体系贯通、科教一体、全链发力的科技创新格局。”中国农机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成立新材料所、科技创新中心、规划咨询中心,推进东北分院、山东分院落地,参与深圳市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建设以及成果转化、区域支撑和技术辐射的体系逐步形成,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正在进一步凝聚。

围绕打造科技和人才高地,中国农机院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优化升级,融入国家新一轮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强化农业装备科研“国家队”的优势和地位,统筹规划,优化存量为主,扩充增量为辅,体系化布局建设,形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试验研究、中试验证、质量检测、标准验证等研究条件。

为提升科技创新决策管理水平,中国农机院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完善从决策、咨询到执行的科技治理体系。通过加强科技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科技决策的执行能力,加强科技产业战略及政策研究,进一步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在创新投入方面,我们实施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自研项目经费投入,用于支持各单位、创新团队开展高、精、尖原创技术或新产品创新以及产业孵化,包括重大产品产业化、新技术产品开发、创新人才及团队培育、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在重点技术方向和关键产品上,鼓励并加大力度支持承担国家、地方科技计划任务,由自研项目经费预算适当给予配套经费支持,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先进技术产品供给能力。”中国农机院相关负责人说。

农业机械化精准作业云平台

人才队伍建设是强院之基、竞争之本。“我们建立了以首席专家、专业技术带头人、核心科研骨干和青年后备科研骨干为层级的科技人才体系。”中国农机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将进一步深化职称评聘分离的改革,在满足基本条件下,把促进技术创新及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实绩作为主要依据,以此来建立研发人员、工艺人员等分类评价考核与晋升制度。同时,还设立了中国农机院科学技术成果奖,定期组织开展评选,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新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工程等过程中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强化创新激励。中国农机院负责人进一步介绍,为完善科技表彰机制,他们加大年度金奖(技术创新奖)表彰力度,定期开展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团队表彰,鼓励和支持各单位、科技人员牵头或参与申报国家科技奖励,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集团科技奖励的项目,给予同等水平或适当的奖金奖励。

猜你喜欢

农机科技
智慧农机护航小辣椒种出新花样
王小虎:“土”专家与“新”农机的不解之缘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智能农机 助力插秧
山西首批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农机购置补贴的绩效分析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