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宪法教育:为青少年种下法治信仰的种子

2022-08-31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仇清泉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宪法信仰法治

文/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 仇清泉

前言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是什么?顾名思义,信仰就是因为信奉而敬仰。这种敬仰是人们从敬畏、膜拜渐渐上升为对某一理念的坚持和坚守,并将此奉为活动指南和行为准则。一个人的信仰决定着这个人的道德与行为,一个民族的信仰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未来。

“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因为没有共同的思想,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这时虽然有人存在,但构不成社会。”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75页。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宪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证。宪法因其内容与价值成为承载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意志、共同情感的载体,是宪法让全社会团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得到提升。只有将宪法的神圣价值转化为共同的法治实践,形成法治信仰,方能构建起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②范进学:《论宪法信仰》,《法学论坛》2020年第6期。然而,实现这一转化必定离不开宪法教育。中国的宪法教育萌芽起于晚清,已经历百余年的历史进程。①韩大元:《本期聚焦:中国宪法教育的起源及其演变》,《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21年第3期。宪法教育是实施宪法的基础,更是法治教育的核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那么,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开展宪法学习又有着怎样的意义与价值呢?

一、学习宪法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

2018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宪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加强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是实施宪法的重要基础。”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又寄语青少年:“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在最好的年纪,宪法学习将助力青少年知国情,感党恩,强信念,跟党走,因此学习宪法必须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

1.学习宪法是青少年了解国家和社会的一扇窗

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这些内容都是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青少年受所处环境、自身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对社会生活的感知和体验往往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但宪法教育可以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体验,为其打开一扇可以远眺的窗口,使其开阔视野,丰富自身认知和经历。亦如人们对戏剧舞台上表演的描述“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宪法小舞台、生活大世界。

2.学习宪法是青少年衡量自身行为的一把尺

宪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其内容十分丰富且精炼,除明确了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外,还阐明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它们是宪法的核心内容。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所学知识接受度高,思想观念的可塑性也强。因此,青少年通过学习宪法不但可以了解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还可以知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明确法律的底线和行为边界,进而增强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增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3.学习宪法是青少年判断是非的一杆秤

在处理自身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时,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衡量是非曲直的标准,即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做出相应选择和价值判断。青春带给青少年旺盛的精力,使其生命充满能量,此时的他们认知能力迅速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感世界愈加丰富,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但也常常产生一些矛盾心理。他们有时还会感到迷茫,搞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比方:自己拿着别人或是捡到的文具回家被家长责备时,会感到委屈,难道喜欢这个文具,不对吗?由此可知,孩子的世界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向外探索的,“对”的标准可能与成年人的不一样。青少年10岁以后,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不只依据社会规则和对权威的遵从,而是开始受自己主观情感支配。宪法教育内容在许多方面都涉及道德,因此学习宪法将成为青少年理解和评判社会现象、适应社会生活的手段和“捷径”,对青少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宪法学习是青少年反思自我的一面镜子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心此时充满了想要探索世界的渴望,坚信着生活拥有无限可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青少年通常会从感性出发,凭直觉做出判断或选择,所以结果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青少年从众、随大流现象较为普遍。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喜欢标新立异的青少年,但其中大多是出于好奇,而非真正出于客观认知或审美而做出的判断。青少年还会受所谓的面子、群体认同、从众心理等世俗因素的影响,在判断是非、与其他同学交往等方面意气用事,但这也是青春期青少年独立思维、辩证思维开始萌动的证明。宪法所包含的知识以及凝聚的价值共识将使青少年能够从中学到对自身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重要东西,引导他们不仅从自身角度,也能从其他人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意见,恰如看重自己的意见,使青少年从自己带有片面的判断中走出来,能更客观、更公正地看待问题,做出选择,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与意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为什么不得损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人们为什么要向国旗致敬?法律为什么保护弱者?宪法学习将引领青少年从“小我”走向“大我”,在学习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

二、宪法教育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民族复兴,离不开良法善治。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右手举拳,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宣誓,这一极具历史意义的画面将宪法信仰根植于所有人心里,使宪法精神薪火相传。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宪法教育引领青少年开启道德与法治的双重思考,明确公德素养的基本方向,成为筑牢国家政治根基、形成国家认同、凝聚价值共识、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石,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1.树立宪法信仰塑造国家认同

本文认为,国家认同指一国国民对于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组织文化以及法治发展状况的归属感和共识。国家认同对于维持社会发展秩序、促进国民团结协作、提高社会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政治认同(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认同的构建有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宪法本质上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通过宪法教育、案例分析,青少年将认识新型民主,理解我国的制度优势,感受“四个自信”,提升政治认同的同时坚定国家认同。宪法“权利制约权力”的内在精神使得宪法至上成为法治的第一要务,成为“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也使公民厚植宪法信仰成为可能。

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页。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让宪法信仰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将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意识,从而在根本上为维护国家稳定、巩固国家政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树立宪法权威提升法治素养和道德修养

德润人心,法安天下。现代法治社会,提升全民族法治素养与道德素质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个人发展的需求。好公民既要有诚实守信、团结友善等方面的优良品格,也要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并将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而提升全民族法治素养与道德素质就要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因此,青少年需要学习宪法,学习宪法可以帮助他们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提升与他人和谐共处的交际能力,明确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完善人格。

3.增强宪法观念培育理性公民

宪法观念是客观的,宪法精神内核是持续稳定的,宪法制度所彰显的共性价值取向和制度理念基本不会发生根本变动;宪法观念也是主观的,会因公民的知识水平高低、生活阅历多少甚至社会身份差异而有所不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活动。正如,适当的历史教学会产生历史思维,适当的数学教学会产生数学思维。①[美]M.李普曼:《教室里的哲学》,张爱琳、张爱维编译,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那么适当的宪法教育也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宪法法治思维,宪法观念就是一种宪法思维方式。理性之于思维正如医药之于身体,目的在于增强人抵御外部侵害、治疗受损害部分的能力。虚假、谬误就像浅滩和暗礁,使思维航船搁浅,因此要用理性来掌舵,帮助人们绕开生活航线中出现的各种陷阱与漩涡,克服各种阻碍和困难,为名为“人生”的这艘大船保驾护航。对于宪法思维,有学者将其概括为:既不任性也不认命的行为思考习惯,即公民依照宪法与法律自觉行使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并根据法律规则调整规范自身社会行为和生活习惯。宪法法治教育将促进青少年理性思维的形成,有利于普及和深化年轻一代的法治观念,确保法治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并快速适应和融入社会,为推进实施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基础。②刘玉娟:《宪法教育:筑牢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根基》,《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1年第7卷。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于网络、媒体中,令人眼花缭乱,无法分辨其中的真假。因此,开展青少年宪法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提升理性思维判断和辨识的能力,不被虚假的信息蒙蔽双眼。

4.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权利意识

宪法明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由一个政治概念上升为法律概念,升级为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由国家强制力给予保护。宪法一方面制约着公权力,另一方面又保护着公民的基本权利,没有宪法,人们就不可能享有真正的尊严与自由。因此,宪法教育能让青少年意识到,宪法不仅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更是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最有力的法律武器。宪法教育在帮助青少年提升自我意识、民主意识的同时,也在帮助他们提升着自身的权利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三、当青春遇上宪法

1.宪法教育的必要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青少年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激发宪法活力、维护宪法权威的重要力量。学习宪法对于青少年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通过宪法教育,青少年将获得精神的洗礼和法治的熏陶,生成法治信念。法治信念就是人们对法律规则的信任和依赖,让自身开展社会活动时自觉适法。法治信念是法治社会的精神,当大众都形成了普遍的、稳定的法治信念时,法治社会就建成了。

必须对青少年开展宪法教育,增强其宪法观念,将宪法信仰根植于他们内心。一方面因宪法是社会一切成员的根本活动准则,对所有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其制定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伴随宪法教育形成的宪法法治思维可帮助青少年理解社会现象、参与社会生活,由此潜移默化地营造全社会的尚法氛围,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基础。

2.宪法教育的适切性

宪法内容大多是纲领性的,适合青少年学习吗?成年人与青少年的不同很大程度体现在认识观上。青少年认识事物通常是从整体开始,比如这是一个公园、这是一本书、那是一头大象等,一般不对一件事进行细分。而成年人则因为认识了许多事物及其关联,因而能够分析事物的不同特征和细节。当听到一首乐曲时,青少年很容易跟着音乐舞动,而成年人则更倾向于感知与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因此,成年人学习时擅长以小见大,从局部开始最后通达整体,即“见微知著,睹始知终”。而青少年学习则是从整体开始,再了解其各个组成部分。正如语文教学中那样,老师通常带领学生先感知文章整体再赏析文章中的句词。青少年具有的是一种偏于推测、较为笼统的认识事物的自然倾向,使得对其开展宪法教育成为可能。

3.宪法教育的集体性

开始独立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与他人进行理性的交流,集体学习对于宪法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由众多青少年组成的班集体里,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经历丰富多样,其议论的话题也各具特色,各种观点在课堂上激情碰撞。宪法内容的广泛性、简明性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作为其学习的支撑。课堂内学生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差异的生活背景和独特的生活体验能够对他们学习宪法起到促进提升作用。此外,集体探索被认为是对独立思考的一种积极促进手段,如果学生能够接受对问题的不同甚至是对立的看法,那么敌对性的竞争就会减少,各个参与者的意见也就更容易得到尊重和欢迎,这将有助于青少年将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法治观念与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语

加强青少年宪法教育是巩固我党执政根基的政治基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作为开展宪法教育的主阵地,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对青少年开展宪法教育时要勇为、有为还要智为,让宪法信仰根植在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宪法信仰法治
交通运输部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