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乘坐舒适性的座椅隔振特性测试研究

2022-08-31李之恒张伦维鄢红超

汽车零部件 2022年8期
关键词:台架频域坐垫

李之恒, 张伦维, 鄢红超

吉利汽车研究(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000

0 引言

汽车轮胎、悬架和座椅3个部分共同构成了汽车的减振系统,用来减少外部激励传递给驾乘人员的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降低轮胎和悬架的刚度,虽可改变舒适性,但会影响汽车的承载能力和操纵稳定性,因此通过座椅的设计来提高乘坐舒适性也十分必要。

汽车座椅作为直接与驾乘人员接触的重要部件,随着汽车的不断发展,用户对其需求越来越高,除了用户普遍关注的材质、触感、包裹性、清洁、散热等,动态驾乘舒适性也尤为重要。优秀的座椅,在车辆动态行驶中,不仅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和包裹,还能为驾乘人员提供更为舒适的乘车环境。衰减路面激励带给驾乘人员的振动,称为座椅隔振能力,隔振能力越好的座椅,可以消除更多外部激励带来的振动,使驾乘人员感受更少的振动,从而获得更好的舒适性体验。

目前,通常使用振动传递率来反映座椅的隔振能力,而人体最容易感知垂直方向的振动,人体的共振振动数在6 Hz左右,通常20 Hz以下的振动能明显感知,振动传递率的优化不仅仅局限于将共振频率处的振幅最小化,还必须关注座椅对振动的衰减性能。但目前针对座椅隔振的试验方法和指标在国内还是较少,且尚未和整车关注的平顺性相关联。本文基于振动传递理论,通过一种座椅隔振测试方法,提取座椅隔振量的频域曲线来表征座椅垂向隔振性能,并可为汽车座椅振动舒适性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优化方向。

1 理论原理

将振源与减振体隔开,降低振源的影响,称为被动隔振,图1为被动隔振的简化模型。

振源:

=sin()

(1)

弹簧力:

=-(-)

(2)

阻尼力:

(3)

被隔振对象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4)

图1 被动隔振的简化模型

传递率:

(5)

隔振率:

=100-

(6)

隔振量:

(7)

在整车中除去轮胎和悬挂的影响,可以将“人-座椅”视为一个输入到输出的振动传递模型系统,将座椅看成输入端与输出端的隔振系统,输入端模拟车辆动态行动时所受的激励,输出端模拟人体最直接感受的反馈。

2 台架测试

2.1 试验布置

使用6自由度振动试验台架,满足测试20 Hz的需求,将座椅固定在试验台上,传感器1布置在座椅导轨位置,传感器2布置在坐垫上,由于使用假人在受到振动后无法保证与坐垫贴合,故用75 kg左右的真实乘员,获得更贴近实际的数据,也可以采用模拟乘坐的座椅工装进行压力模拟。本文采用真实乘员的方式,以便获得与实车更好的对比性,如图2所示。

图2 真实乘员模拟及试验台架示意

传感器布置示意如图3所示。座椅导轨处和坐垫处均布置加速度传感器,测试方向为整车向,测量范围为±10。

图3 传感器布置示意

2.2 测试及数据处理

选取某款乘用车的主驾座椅,依照第2.1节布置好的试验工况。试验开展前先进行安全检查并校正传感器精度。在试验进行中,75 kg左右的乘员保证正常乘坐,测试部位为座椅导轨和坐垫。台架输入定幅值1 mm的正弦扫频,步长0.01 s,频率从0开始,20 Hz停止,全程进行数据采集并传输到控制软件,为确保试验一致性,每次测量进行两次。

图4为座椅导轨处(输入端)和坐垫处(输出端)垂向加速度的频域曲线。通过图4对比,两次测试数据一致性较好,可以明显看到,从输入端到输出端,加速度有明显的减小。20 Hz左右处出现拐点,是由于频率较高,保持1 mm的幅值时超出试验台振动范围,试验停止。

图4 座椅导轨处和坐垫处垂向加速度的频域曲线

由于人体的垂向共振振动数在6 Hz左右,座椅共振时的频率离6 Hz越远,幅值越小,感觉舒适性越好;6 Hz以后隔振量(负值)越大,代表振动衰减得越多,同样感觉舒适性越好。图5是基于公式(7)计算的座椅坐垫处垂向隔振量的频域曲线。由图可以看出,垂向传递率的共振频率小于6 Hz,在6 Hz以后隔振量为负值,代表振动进行衰减,频率为10 Hz时的隔振量大约在7 dB。

图5 座椅坐垫处垂向隔振量的频域曲线

3 整车测试

3.1 数据测试

将座椅安装在对应的车型上,传感器布置依然按照图3所示,布置在座椅导轨处和坐垫处,测试方向为整车向。

车辆以60 km/h的速度,在试验场随机路面匀速行驶,并保持稳定一段时间,通过反复尝试,依次通过长波路、短波路和耐久路,路面激励通过悬架和轮胎的衰减后,座椅导轨处可以受到20 Hz以内变幅值的激励,并与台架测试的数据进行对比。

3.2 数据分析

图6为实车座椅导轨处(输入端)和坐垫处(输出端)垂向加速度测量值。

图6 实车座椅导轨处和坐垫处垂向加速度测量值

由图6的曲线可以看出,座椅同样起到了衰减垂向加速度的作用,在大约7 Hz以后,坐垫上的振动明显小于座椅导轨上的振动,起到了隔振的效果。

同样通过公式(7)计算座椅的隔振量,实车坐垫处垂向隔振量测量值如图7所示,整体趋势与客观台架测试结果相同,垂向传递率的共振频率小于6 Hz,由于振动幅值不同,座椅自身的振动频率有所不同;在6 Hz以后,隔振量为负值,振动进行衰减,但整体隔振量的大小,由于受到整车其他因素的影响略有不同。

图7 实车坐垫处垂向隔振量测量值

通过实车测试可以证明,台架测试能有效反映座椅隔振率的水平,且能和实车结果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4 主客观验证

为验证座椅隔振特性的实际影响,基于相同的座椅,通过调整钢丝直径和泡沫密度(图8),改变座椅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对比验证隔振的主客观关联,为方便记录,称为方案一(硬座椅)和方案二(软座椅)。

图8 两组座椅的钢丝直径和泡沫密度

将两组座椅在两台架进行试验,其隔振量的频域曲线如图9所示。

图9 两组座椅隔振量的频域曲线

随着泡沫密度和钢丝直径的增加,方案二的座椅比方案一座椅更软,从图9可以看出,方案二的座椅在6 Hz以后隔振量更大。

将两组座椅方案分别安装在同一车辆上,以相同的车速通过相同路段,保持一段时间,进行多组反复试验与评价。结果表明:方案二的座椅可以隔离坐垫上更多的振动,带给驾乘人员更好的舒适性感受,舒适性提高0.25分。

5 结论

文中通过对汽车座椅隔振性能的研究,提出了通过隔振量的频域曲线来衡量座椅垂向振动的衰减特性。结合主客观测试结果并通过台架和实车的测试数据分析,对比不同座椅的表现,得到如下结论:

(1)轮胎-悬架-座椅共同构成了路面激励传递到驾乘人员的振动系统,座椅垂向隔振率可以用来表征驾乘人员感受坐垫上振动的衰减,反映座椅的隔振特性;

(2)人体的垂向共振振动数在6 Hz左右,当座椅共振时的频率小于6 Hz或超过6 Hz,座椅起到隔振效果,隔振量(绝对值)越大,代表座椅对振动的衰减能力越强;

(3)通过台架和实车的主客观测试对比分析,座椅隔振量是影响驾乘人员乘坐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为汽车座椅振动舒适性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及优化方向。

猜你喜欢

台架频域坐垫
关联整车的零部件台架试验规范制定方法
某电动车铝转向节台架失效分析及优化
发动机台架排放测试影响因素
痔疮患者千万别用“中空坐垫”
痔疮患者千万别用“中空坐垫”
一针一线的爱心
一种海上浮式风电基础频域动力响应分析新技术
智慧农业物联网节点故障处理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运用
两种常用漂浮式风力机平台动态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