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学视角下的融媒体新闻研究
——以中国新闻奖H5新闻获奖作品为例

2022-08-30东方滢

传媒 2022年15期
关键词:新闻奖用户

文/东方滢

近年来,我国新闻业媒体融合逐渐走向纵深,各媒体为吸引用户关注,纷纷探索新闻生产新方式和新闻传播新路径。短视频新闻、H5新闻、数据新闻等融媒体新闻应运而生。其中,H5新闻建立在HTML5技术基础上,包含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元素,支持用户屏幕操作与页面互动,已成为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有力载体。据笔者统计,中国新闻奖自2018年增设媒体融合奖,至2021年共评出195件媒体融合获奖作品,其中H5新闻作品就有47件,占比近四分之一。H5新闻之所以深受好评,是因为其内核中处处流淌着修辞学的血液,可以有效推动传播过程的实现。笔者将以修辞学为视角,以中国新闻奖相关获奖作品为实例,探究融媒体新闻的过程机制,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传播研究中的修辞学传统

自语言文字产生起,人类便有了修辞活动。修辞与传播具有共同的实践取向,始终存在密切关联。修辞与传播交叉研究趋势不断增强,为此修辞学成为了传播学的七大传统之一。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建立在修辞智慧基础上的传播形式或传播类型比比皆是,这些传播活动的特殊性体现为在传播活动中整合了一定的“修辞术”,传播者更加注重文本层面的修辞美学以及话语层面的修辞技巧。

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作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将人类传播活动概括为五个环节和要素组成的过程,即传者(Who)、信息(Say What)、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者(To Whom)、效果(With What Effects),简称5W模式。当我们以修辞学的视角来审视传播活动时,可发现传播者在人类传播活动中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传播机制——以传者和受者为中心的、可控的、可对话的传播方式。当传播过程强调某一要素时,修辞便呈现不同的功能取向,传者重视修辞伦理,受者重视修辞价值,二者通过媒介实现互动,也通过修辞情境传递信息。媒介与信息深度融合背景下,传者润物细无声式的强化交流,受者则获得广阔的审美体验,修辞美学效果得以实现。

尽管如今的传播活动较之于拉斯韦尔所处时代有了较大变化,很少再是单向、线性的信息流动,但其基本环节和要素并未发生改变,拉斯韦尔5W模式对于今天的新闻传播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此,笔者以“5W”模式为基础,尝试构建以修辞为核心的传播过程机制(见图1)。

图1 以修辞为核心的传播过程机制

二、修辞学视域下H5新闻的传播过程机制

要了解H5新闻的运作原理,以修辞为核心的传播过程机制是一种重要的解释性工具。从传者到受者,每一个要素都呈现不同的修辞功能和作用,可以为H5新闻的传播提供重要指引。

面对纷繁的社会问题,专业化的新闻从业者,承担着甄选热点事件、提炼关键信息的重要责任。相对于传统的传者,H5新闻传者更加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往往是基于修辞伦理娓娓道来而非说教式的思想灌输。2021年第31届中国新闻奖作品《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是以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到十八洞村考察并和村民座谈的照片为核心,采访了照片中的12位村民,将该村7年的变迁融入其中,讲述脱贫攻坚故事。从2013年的跟踪报道,到2020年的驻村调研,主创团队耗时七年之久,完成该作品的创作。在扎实采访的基础上,主创团队借助H5技术,通过巧妙设计、精准表达,恰到好处地将这些零散的故事碎片进行有机组合,体现了新时代新闻人良好的职业素养。

美国传播学家约书亚·梅罗维茨认为,一种新媒介将会构建一个新的情境。随着技术和算法的更新,H5新闻产品可以消解时间和空间带来的不便,引导用户进入新的情境之中,获得真实体验。这种真实感往往来源于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元素的互文,信息的传递也不局限于语言文字,而是各种形式的叠加以及媒介技术的支撑,从而实现新闻内容的“可感、可听、可视、可触”。2020年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作品《复兴大道70号》以超长画卷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岁月,在场景布置上充分还原历史,在动画呈现上展示故事细节,在交互设计上勾连时代记忆,给予用户更加真实的现场感、亲切感和认同感,大量具有时代背景的音乐更是给用户带来了沉浸式体验,让用户在波澜壮阔的情境中获得深层次信息感知。

技术发展到今天,理想的传播应该是参与的、互动的,媒介是信息的载体,更是互动的工具,二者在深度融合中实现修辞传播的意图。在H5新闻中,点击、按钮、滑动是最基础的应用设计,长页面、合成照片以及游戏等则使互动不再停留于展示的层面,各种不同的互动形式有助于获取用户理性和情感的认同。2018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帮助用户生成虚拟“军装照”,感受不同时代的军人模样,在互动中完成参与、期待、欣赏、分享等行为,获得高度认同和广泛参与。2019年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长沙有多“长”》以长卷、拼图、动画、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新颖、灵动地展示了长沙的巨大变化。各种新颖的互动形式,让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信息流动更加直接,也让理性认同和情感表达更加充分。

在修辞传播活动中,受者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之一,承担着实现修辞价值的重要任务。修辞价值的实现实际体现为审美价值的实现,而后者的实现程度,则取决于接受者的个体经验。因此,当传者以简约的修辞话语进行表达时,受者会以自己的经验补足信息,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感。2019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幸福照相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作品为用户提供了不同时代感的照片模板选择,唤起各个年龄段家庭成员的回忆和故事,同时也在以往节日同家人吃饭、看电视的模式之外,激发了更多的家庭互动话题。全家福可以承载记忆、定格时间,也可以记录发展、传递岁月,不同的接受者在互动中见证时代的变迁,获得广阔的审美空间,体验不同的情感升华。

在修辞传播过程中,传者和受者之间以效果相联系。H5新闻的传者,通过多种媒体元素和传播方式的有机结合,在使受者有更丰富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必然赢得受者更多的信赖和支持。2021年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作品《听·见小康》以水彩画卷的铺陈进行展现,用户点击不同数字,可听到不同的人讲述不同的故事;点击每位讲述人旁边的“听”气泡,会看到新的图片、文字和视频;点击“见”气泡,则可以获得与小康故事讲述人相关的礼物,在充满趣味的互动中大幅提升新闻的体验感,修辞美学在不同的层面一一展开。该新闻作品一经推出,就在新媒体平台形成现象级传播,全网总点击量超过5100万,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三、从H5新闻看融媒体新闻的传播策略

一个好的新闻作品,从制作到发布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是易于传播的。融媒体新闻作品之所以能备受青睐,传播各要素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修辞则大大增强了传播势能,有力推动了传播过程的实现。H5新闻作为融媒体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传播策略的总结归纳提供了例证。

文字是最基础的显性载体,但在新媒体时代,文本形式在“图像转向”和“情感转向”的维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把握不同形式的作用是创作新闻作品的关键一环。传者和受者之间存在信息差是必然的,尤其是受者对于信息的理解具有个体差异性。融媒体新闻应显示“融”的优势,合理利用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不同元素,有所侧重,有所补充,从而使用户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减少误差,并获得多方面的沉浸式体验。

融媒体新闻,融的是形式,更是时空。融媒体时代,人类社会所发生的事件大多都可以得到呈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可以同步整合,分屏呈现,实现零时差、空尺度。技术的更新,也使得呈现更加鲜活、动感。虚拟与现实的内容兼容,在达成修辞美学的传播效果的同时,必然会收获更多的用户关注。

场景是融媒体形态重要的生态景观。传统媒体所建构的文字、声音或视频场景主要用于信息的展示,受者只能做全景橱窗式参观,而融媒体新闻则实现了场景入口化,令沉浸式参与成为可能,用户在场景中通过视听感官的融合作用体验真实的“在场感”。

各种技术的出现,令新闻作品更加立体,为用户提供更具自主性的交互性选择。游戏化的体验带来的是审美上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媒体融合需要延续互动性原则,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融媒体新闻的制作并不会仅仅依托于某一技术,而是基于多元技术的融合,以带给用户更丰富的体验感。当前,H5新闻产品仍在随着媒体技术的革新而不断发展,对VR、AR等技术的运用越发成熟。越来越多非流式的、满屏设计的H5产品在PC端屏幕以移动化方式呈现。各种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各种媒体元素的优势更加互补,进而使作品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元。

四、结语

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包括H5新闻在内,各种融媒体新闻以其强大的传播优势正日益成为行业主流。时下的新闻传播从业者,要与时俱进、着眼高远,要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等融媒体新闻优秀案例为参照,关注以修辞为核心的传播过程机制和策略,充分发挥修辞美学的传播效能,通过调用各种媒体元素和传播方式,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新声和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新闻奖用户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48个广播作品入选
信用卡资深用户
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
分量最重的新闻奖
给自己颁奖,还是为同行立标杆?
智能手机用户普遍忽视恶意软件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