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慎楹联考述(上)

2022-08-29冯修齐

文史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杨慎楹联云南

冯修齐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晚号博南山人、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属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高中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充经筵讲官,预修“武宗实录”。嘉靖三年(1524年),他因“议大礼”触怒明世宗嘉靖皇帝,惨遭廷杖,死而复苏,被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市),终身未赦;72岁病死于昆明,归葬新都。

杨慎在云南把仕途的失意化为动力,孜孜不倦地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并深入边地,游历考察,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滇士从者如云,著名的有“杨门六学士”和“杨门七子”,对当时文化落后的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慎一生著述四百余种,现存一百余种,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及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民俗等。《明史·杨慎列传》云:“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楹联肇始于五代,发展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和当代。在明代,楹联还未进入文学创作正途,尚属小道,没有得到社会和杨慎本人的重视,随写随弃,大多散佚,故无楹联专集传世。杨慎楹联,就目前记载情况看来,数量很少,清人梁章钜《楹联丛话》中仅有1副,当代《中国楹联大辞典》仅有4副,《巴蜀名胜楹联大全》有8副;《云南名胜楹联大观》则有24副;但除了能确认为杨慎楹联的以外,许多都不可靠。它们或摘取杨慎诗句为联,或伪托杨慎所撰。笔者长期从事杨慎研究和楹联研究,40多年来对杨慎楹联进行了广泛地收集和鉴别。我获得的数据充分肯定:杨升庵的楹联创作丰富,惜少有遗存,但留下的多为精华。他在中国楹联史上成就彪炳,不愧是明代四川和云南联坛的先驱者和中国著名楹联家。

笔者原供职于新都杨升庵博物馆,从20世纪70年以来,多次沿着杨慎足迹,来往于全国各地,进行数据搜集、学术考察;同时,对杨慎楹联特别关注,在四川和云南实地踏访,查阅文献档案,收求联书联刊,共得杨慎所撰楹联20副、后人摘取杨慎诗句为联者15副、杨慎楹联存疑者5副。今加上说明和简注,分列于下。

一、有史料记载和实物可证的杨慎楹联

杨慎成都故宅联

杨慎成都故宅,原为明代首辅杨廷和在成都的府第。因其子状元杨慎曾居此,后称状元府,所在的街道称状元街。民国《华阳县志》卷二十七《古迹·杨升庵宅》载:“清乾隆中,查礼宦蜀,租宅成都,适居于此。自言少年阅肆樱桃街,见新都杨文宪公书联,喜购以归。及来守宁远,初僦屋乃得升庵此宅,惊为豫忏。宅邻护国庵,因从寺僧借地,筑室一椽,即榜以‘升庵’,为子弟读书处,且张此十二字壁上。”另据史料记载:清代,杨氏后人将状元府卖给了川东道尹符兆辉。

1980年,笔者亲赴成都状元府考察采访,得知状元府在状元街33号,三进四合院,院内共有9个小院,大门外两座石狮子雄踞,两棵桂花树挺拔。当时状元府已成为四川省冶金厅、机械厅、轻工厅、煤炭厅的职工宿舍,共住有60多户人家。听说2000年,状元街和状元府在城市建设中拆除。

此联当为杨慎谪戍云南后所撰书,故有如此感慨。

大邑雾中山天国名山坊联(二副)

四川大邑县雾中山,在大邑县西北雾山乡境内,传为汉代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结庐于此,成为佛教圣区,天国名山。山上曾有一百八十寺、四十庵,僧众数千人。汉代司马相如,唐代张俞,宋代文同、陆游,明代杨慎,清代李惺等名人学士都曾来游,多留题咏。山有七十二峰,一百零八盘,主峰海拔1638米,方圆约10平方公里。此山常有云雾上覆,或曰“山恒孕雾”。“雾中池月”是著名的“大邑八景”之一。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正月,杨慎到邛州(辖今成都市邛崃、蒲江、大邑三市县),与邛州知州张纪、大邑知县吴兴等人游雾中山,为开化寺“天国名山”石牌坊题书坊额,撰书楹联。此联为“天国名山”坊外侧柱联,简短十个字,赞美雾中名山,峻秀天成,环境幽绝,天下无双,故以“无双地”“第一山”誉之。

又有杨慎题云南鹤庆天华山联:

云海无双地;匡州第一山。

此联仅将“天下”改为“云海”,“雾中”改为“匡州”,显系后人托杨慎之名,仿大邑雾中山“天国名山”坊联而成。

四川大邑县雾中山开化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原名大光明普照寺,晋代改名显应寺,明宣宗时更名开化寺。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杨慎奉戎檄归蜀,次年初春作邛州之游。清嘉庆《邛州志·人物志·流寓·杨慎传》:“嘉靖中至邛州大邑,尝约邛州太守梦德张纪、大邑县令吴兴、邛州李廉、王葵,偕游雾中山。”杨慎与之夜宿开化寺,和寺僧畅谈禅理,并应请撰写了《雾中山开化寺碑记》和“天国名山”石牌坊楹联。

这副楹联为“天国名山”坊内侧柱联,想象丰富,气势饱满,颇具特色。上联从雾中山四季的景物写到青雾梵天坊周围的环境——雾中山这块宝地四季都有它的美景:春天潺潺明澈的泉水,夏天变化无穷的云气,秋天金光映池的明月,冬天拂松如铃的风声。春水,是指开化寺左数十米处,一股泉水穿岩穴而出。此水有八种特点,杨慎称之为“八功德水”。《太史升庵全集》卷七十六《八功德水》载:“八功德水,一清、二泠、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噎、八除病。”下联从开化寺联想到整个佛法统摄的大千世界。按照佛教的观点,整个宇宙都统摄于佛法的主旨之中,包括宇宙中心须弥山四周咸海里的四大部洲。

西瞿、东胜、北卢、南赡,指“四大部洲”的西瞿伽尼洲、东胜身洲、北俱卢洲、南赡部洲。京天,泛指所有的天。“京”为数词,即一千万;“天”为佛教所言众生生存的环境,如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万法之宗,指万事万物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都有其宗旨,即本质或目的不变。

杨慎(1488—1559)塑像(在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公园)

1993年4月27日,笔者与《四川政协报》魏秋菊总编辑、大邑县文化局副局长兼文管所所长胡亮等,到大邑雾中山“天国名山”坊实地考察。后有《大邑雾中山考古游》一文可印证。

峨眉山寺联

《太史升庵全集》卷七十六《峨眉山》载:“余书峨眉山寺简版曰‘奇胜冠三蜀(晁公武语);震旦第一山’(佛经)。刘东阜云:不如以王右军‘昆仑伯仲地’易‘奇胜冠三蜀’义。”晁公武(1105—1180),南宋济州巨野人,靖康末年入蜀避乱,官至礼部侍郎。他在所著《郡斋读书志》中谓峨眉“奇胜冠三蜀”。刘东阜(1475—1542),名大谟,字远夫,明代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正德二年(1507年)进士。其任四川巡抚时,曾修《四川总志》;与杨慎多有唱和。

三蜀,指汉初分蜀郡置广汉郡,武帝时又分置犍为郡,合称三蜀。震旦,印度对中国的古称,佛经中常用。

犍为隆角池联

犍为县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属戎州,唐至明代属嘉州,现属乐山市。杨慎曾来此,作有隆角池联。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百二十七《嘉州山川考》载:“犍为县隆角池在城西,乃邑之水星也。脉接凤山,一泓清洌。状元杨升庵有此联,盖深有取云。”

南溪县桂溪桥亭联

南溪古属犍为郡僰道县,梁武帝时置南广县。隋代因避太子杨广讳,改名南溪县。现为宜宾市南溪区。桂溪桥亭在县城西郊,俗称凉亭子。

明正德十二年,杨慎回川闲居,曾应南溪刘景宇(号承之,与杨慎为同科进士,官御史)之邀,畅游“南溪八景”之“桂溪钓艇”,为桂溪桥亭题此联。后来杨慎又两次到过南溪,有《南溪舟中与刘承之话旧》《过南溪怀二刘参之承之兄弟》两诗。

天墀,帝王宫殿的台阶。杨慎的老师李东阳《校文毕即事》诗:“同下天墀奉玉音,南畿多士正如林。”巨浸,指大水、大河流。唐代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题驷马,指汉代司马相如在成都驷马桥题“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的故事。

泸州陈公祠联

泸州是四川通往云南的咽喉之地,杨升庵谪戍云南“往复滇云十四回”,大多路过泸州。况杨慎在泸州多亲友,简绍芳《升庵年谱》说他“前后乔寓江阳者十数年”。民国《泸县志》卷第六《人物志·流寓》:“(杨慎)尝领戎役于蜀,往来道泸,多僦居焉。与贤士曾玙、章懋、韩适甫、述甫等友善。”故杨慎在泸州留下的楹联亦多。

明初泸州牧陈谦,为争取泸州升为四川直隶州,不惜进行“尸谏”,以身殉职,终使洪武帝感动而恩准。泸民感其德,在今小市镇沱江桥头修祠祭祀,名陈公祠。清嘉庆《泸州直隶州志·祠庙》:“陈公祠旧在州城内大街,祀明洪武初州牧陈谦。”储掌文题陈公祠诗自注云:“修撰新都杨升庵有题陈公祠联。”

三泸,指泸州。从元初至明初,泸州治所搬迁三次,先后在江阳旧城、神臂城和茜草坝,故泸州被称为“三泸”。杨慎诗:“三泸名号讹千古”。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泸州北岩寺联

北岩寺,又名万寿禅寺,在泸州小市镇的五峰山麓。宋籍《江阳续谱》载:“泸之北有山曰北岩,下瞰百家之聚。”这里小市镇与州城被沱江阻隔,1980年前仅有渡船。清嘉庆《泸州直隶厅志·寺观》:“北岩寺,明太史杨升庵题曰:‘半空楼阁千山绕,两岸人家一水分。’”

此联寓情于景,是描绘泸州的一幅风景画。

泸州五峰顶观凤亭联(二副)

五峰顶又名五峰山,其山五峰并峙,故名。山在小市镇北,原有真武宫、宿云窝、观凤亭诸胜。杨升庵曾登高览胜,在真武宫书“龟蛇”二字,并撰书此联。

寥廓,意为高远空旷。清虚,即天空、太空。

此联描绘在亭上所仿佛见到的虚空中的仙界景象。

绛节,为传说中上帝或仙君的一种仪仗。杜甫《玉台观》诗:“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丹丘,指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叙永县鱼凫关联

叙永县,今属四川省泸州市。地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是明代杨升庵谪戍期间,往返川滇的常经之路。鱼凫关,在叙永县城东面约十华里与贵州交界处,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杨升庵经此,曾题“鱼凫关”,撰书《鱼凫关联》。清嘉庆《直隶叙永厅志》卷十一《关隘志》载:“鱼凫关,治东三里,明洪武四年(1371年)建。”清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五十二《楹联》载:“鱼凫关,在叙永东十里。明杨升庵过此,题联云:‘华夷统镇连千里;黔蜀分疆第一关。’”

联语中的华夷,华,指汉族;夷,是封建王朝对其他少数民族的蔑称。此联意为:鱼凫关远连千里,统镇中华各民族;这里是贵州与四川分界的重要关隘。

鱼凫关及鱼凫关联久毁,幸民国《叙永县志》尚存杨升庵所书写“鱼凫关”照片。2012年,叙永县永宁新区建鱼凫古街,街头牌坊坊额即摘取“鱼凫关”三字中的“鱼凫”二字,柱联十四字则是笔者集杨慎书法而成。

叙永县蓬莱桥联

清嘉庆《直隶叙永厅志·津梁》:“蓬莱桥,联东西两城,居上游有五硐。明初架木为梁,上覆以楼,颜曰‘据胜’,又曰‘上桥’。万历年间,郡守周世匡重建以石。先嘉靖时,蜀人杨慎过此,题联云云,额曰‘鱼凫拥日’。”

此联意为:蓬莱桥像一条云中的彩虹飞架于江河,桥上可开可关,可防可守,把东城和西城连成一片,使叙永更加险固安全。

两城,即东城叙永厅治所,西城叙永县治所。地轴,古代传说中大地的轴。晋人张华《博物志》:“地有三千六百轴,犬牙相举。”环璧,玉环和玉璧,比喻桥的结构坚固。金汤,即金城汤池。金属造的城,沸水流淌的护城河,形容城池险固。

会理县皈依寺联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初秋,杨慎至会川卫(辖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会东、米易县一带)。清同治《会理州治》卷六《流寓》载:“(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寓会川,与卫人刘朝重友善。居元泉道院,题书有‘元泉道脉’四字,石碑尚存。”同书卷二《寺观》载:“皈依寺即西来寺,在州大西门外,明永乐中建,内有盘松浮图。状元杨慎题楹联,有‘乱竹堆成世界;把茅盖住虚空。’”

此联突出皈依寺的外部景观:乱竹丛生,芭茅遮空。“把茅”,当是“芭茅”之误。芭茅,多年生草本,秆高大似竹,高2—4米。“乱竹”(仄仄)对“芭茅”(平平)更为工稳。

巍山县圆觉寺联

嘉靖十年三月下旬,“杨慎游蒙化(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应寺僧德林之请,撰书圆觉寺联。”此联原挂圆觉寺真如殿,有跋语略云:“升庵太史三寓蒙阳,题咏甚多。咸丰兵燹后,遂无一存。此圆觉寺一联独在,乃翻刻挂置原处,藏真迹于文庙云。”

1988年5月,笔者到云南巍山县,考察了圆觉寺、冷泉庵、巍宝山等处。巍山县文化馆文物干部陈维鼎从文物库房搬出这副原刻楹联,它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楹联实物。此联长242厘米,宽19厘米,厚5厘米,为梓木刻就,髹漆尽脱。笔者拓片珍藏。

昆明西山华亭寺山门,另挂有“明代升庵杨慎旧句,清代王白纯补书”的楹联:

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之七《胜迹下》载:“滇中华庭寺,亦胜迹也,有杨升庵慎题联云:‘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据考证,昆明西山华亭寺山门的杨慎联,是清康熙年间重修华亭寺时,巍山在昆明的一位富商,根据巍山圆觉寺联捐资所刻,其内容竟作了些改动。除了“烟缈”改为“烟霭”尚可外,其余皆差。比如:一、原联“孤城”对“迭阁”很工稳,但因与昆明西山的地理方位和建筑风貌不合,便改为“城西”对“阁下”。二、原联“主杖”比“拄杖”含意更丰富、贴切,“主杖”不仅有“拄杖”之意,还有“手杖主人”之意。杨慎遗物筇竹杖上,就刻有“中空外直,节劲心虚。主杖子题。”三、原联“苍莽”对“画图”本来合符声律,改成“苍茫”对“画图”后,就不合声律了。

云南巍山县圆觉寺杨慎楹联(上联)

杨慎联墨迹(书于1548年)

此联影响很广。吴恭亨《对联话》卷三:“又明杨升庵题云南省城华亭寺联云:‘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莽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看来,此联上联尾三字作“苍莽外”,与巍山圆觉寺联是吻合的。后来,有人又将华亭寺山门联移作云南通海县秀山联,仍署名杨升庵撰;只把“城西”改为“城边”,因“城边”才与秀山地理符合,余皆仍旧。

云南巍山县冷泉庵联

明嘉靖十年(1531年)杨慎游蒙化,寓冷泉庵,题此联。康熙《蒙化府志》卷五《人物志·流寓·杨慎传》载:“杨慎谪戍金齿,两游蒙化,寓冷泉庵。……题庵柱联云:‘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其诗文极富,兵燹散失,今录其见存,详载艺文。”民国《蒙化县志稿》卷二《祠庙志·冷泉庵》载:“冷泉庵,在等觉寺外,即古药师殿也。内有井,清冽香美,明杨升庵两游蒙化,栖息于此中。”又,《祠庙志·刘垲〈题冷泉庵〉诗》,有“碧鸡金马当年客, 窗竹池花此地诗”句,即用此事。

巍山县巍宝山文昌宫文龙亭联

巍宝山在巍山县城南10公里,为南诏的发祥地。文龙亭在巍宝山文昌宫,原名龙潭殿,为彝族祭龙之所。明代重修后改称文昌宫。此联现悬挂于文昌宫文龙亭上。

此联寄托了杨慎谪戍云南的乐观心境:明月如镜,无论盈亏,依旧皎洁明亮;身如孤云,飘浮不定,却感自在悠闲。

云南安宁遥岑楼联

云南安宁遥岑楼壁所嵌杨慎撰书楹联及杨慎恭赞的“明大学士杨文襄公故里”碑,对杨一清赞美有加。

云南安宁遥岑楼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云南安宁人,明代名臣,成化八年进士,曾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督理陕西马政,后又三任三边总制,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为官五十余年,官至内阁首辅,号称“出将入相,文德武功”。他卒后赠太保,谥文襄;著有《关中奏议》《吏部题稿》《文襄石淙集》《石淙诗稿》等。杨一清归葬故里安宁,后将杨升庵撰书故里石牌坊残联及“杨文襄公故里”碑嵌于遥岑楼壁。

遥岑楼,又名奎阁,在安宁连然镇官厢街北口,为六边形三层亭楼。新纂《云南通志》卷四十八《地理考·古迹》:安宁州遥岑楼,在城东,为迤西咽喉。明杨慎尝讲学于上,颜曰“文献名邦”,题曰:“相业四朝称第一,人文六诏羡无双。”安宁为明大学士杨一清故里,故楼壁另嵌“明大学士杨文襄公故里碑”。碑上有成都杨慎恭赞:“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

又新纂《云南通志》卷九十六《金石考十六》:“明大学士杨文襄公故里碑,在安宁县东城外遥岑楼。楼悬‘文献名邦’榜额,李彪重书补刻。碑书‘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新都杨慎恭赞’。高六尺,广二尺,行七字,正书,在安宁县遥岑楼,见拓片。”

1981年4月30日,我到云南大学拜访著名学者方国瑜老教授。他说:“杨升庵这副对联,原来是安宁杨一清故里石牌坊的柱联,坊额‘杨一清故里’,也是杨升庵写的。后来石牌坊倒塌,便连同‘明大学士杨文襄公故里碑’嵌于奎阁了。”5月13日,笔者到安宁县连城公社连然大队二队螳螂川畔的遥岑楼(奎阁),考察了此联和明大学士杨文襄故里碑。现在遥岑楼毁后重建,此联此碑均藏于安宁市博物馆。

相业四朝,指杨一清官至内阁首辅,历经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人文,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科学、优秀、健康的部分。《辞海》:“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周易·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六诏,唐代位于今云南及四川西南的乌蛮六个部落的总称,即蒙隽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诏”义为王或首领。其帅有六,因号“六诏”。这里代指云南。

赠段承恩联

《滇系·人物类》:“段承恩,字德夫,晋宁人,嘉靖壬辰进士,任工部都水主事,著有《三巡疏要》,以疾致仕,晋阶嘉议大夫。杨升庵太史赠有联云云。”晋宁,晋宁县,现属昆明市晋宁区。嘉靖壬辰,嘉靖十一年(1532年)。

此联写段承恩在官时的荣耀,谢政后的乐趣。简,被选拔之意。中朝,又称内朝,皇帝顾问班子,并参与决策;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的外朝相对。

昆明高峣升庵祠联

《高峣志》卷上《寺宇类·升庵祠》:“……祠门悬(升庵)先生自书一联,云云。”

2000年,新都升庵村杨氏祠前新建“升庵故里坊”,乃书此联于坊柱。

杨升庵筇竹杖联

李根源《跋杨用修竹杖拓片》:“用修竹杖,刻有铭曰:‘中空外直,节劲心虚。’旧藏高峣之碧鸡精舍。民国初元,余避嚣华亭寺,精舍塌圮,余出资修葺,三至其地,尝把玩之,后移藏翠湖图书馆。”

笔者1981年4月至5月赴云南考察杨慎遗迹,收求有关资料。4月13日到云南省博物馆,有幸见到已由翠湖图书馆移交给云南省博物馆的杨慎筇竹杖。

“中空外直;节劲心虚。”升庵先生简洁标准的8字联,以随身的筇竹杖为喻,体现了他的广阔胸怀和高尚气节。

猜你喜欢

杨慎楹联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孔府的年节楹联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