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牙雕刻中的匠法技艺

2022-08-25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象牙技法雕刻

王 欣

(济南市博物馆,山东 济南 250014)

前言

象牙雕刻是传统文化技艺中独特的精湛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乏“太平有象”“万象更新”“无可比象”等美好词语,因象与祥谐音,“象”字便被寄寓吉祥如意,天下太平之意。在古代,洁白温润的象牙是一种财富和地位的象征,精美雅致的象牙制品一直受到世人推崇,在历史中留下了一页华丽篇章,传承至今。

一、象牙雕刻溯源

中国的牙雕艺术凝聚了传统手工匠人高超的技法,历史悠久,据考古挖掘记载,象牙雕最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现,出土的物件中有象牙刻花小盅、象牙鸟形匕、双鸟朝阳纹牙雕等古朴实用的牙雕制品。除此之外,在山东宁阳县大汶口遗址中,也出土了回旋纹象牙梳,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发掘出了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等精美的牙雕作品都是象牙雕刻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传承。

《周礼·天官·大宰》载“以九职任万民……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在周代,象牙被列入制器“八材”,象牙雕刻作为百工之一,已经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行业。先秦李斯《谏逐客书》一文中提及的“犀象之器”,更是将象牙雕刻从实用制器,上升到了“观乐玩好”的艺术层次。汉以前,受制于材料与工艺,牙器存量极少。后至隋唐,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积累了丰富的象牙原料。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发展,为牙雕业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和旺盛的商业需求。明代中叶以后,象牙雕刻与竹、木雕刻一样迅速普及开来。牙雕工艺发展到清代,进入鼎盛时期,官办、民办互学互鉴,牙雕技艺日臻完善。当时,清宫廷造办处专门设立牙作,牙工同画工、玉工等匠人汇聚于此,专供皇室创作宫廷制品。民间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苏州、广州等地区为基地的三大牙雕风格流派。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积极恢复、发展手工艺生产,牙雕工艺得以传承发展。中国象牙雕刻工艺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汉唐,盛于明清,清末民国逐渐没落,又于建国后恢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与象、自然和谐共生,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象牙及其制品规范管理》等文件和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措施的出台,非法象牙加工和雕刻受到制约,但是从牙雕的发展轨迹中不难看出,国强民兴的国家势态对于牙雕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牙雕技艺体现的匠人技术和工匠精神精湛高超。

二、象牙特质

象牙光洁、温润、剔透,纹理细密,富有韧性,自古便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诗·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文中歌颂鲁僖公平定淮夷,使淮夷臣服献纳,巨龟、象牙、黄金等珍宝具为贡品,足可见象牙的珍贵性。我国史料多有野象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卜辞“今夕其雨,获象”,但随着森林退化,文明扩张,到秦汉时期,野象缩减至西南地区,中原地区牙材紧缺。西汉以来,内地所用象牙大多通过海上贸易,从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输入。象牙因稀而贵,固被称作“白色黄金”。因象牙原料珍稀贵重,所以要求雕刻者因材施艺,尽量减少象牙的损耗,按行话来说就是“去料要少”“占料挑面”“显个”“全材使用”等。象牙形体呈自然弯曲的弧形,牙尖细,牙根粗,约一半中空。

为达到原材料使用率的最大化,根据象牙部位的不同,雕刻时常用牙尖料制作文玩、摆件等小件为主,牙中段为一等料,多用于制作侍女、罗汉、仙人等人物造型,罐口料多作笔筒、瓶等,更有将整根象牙一体雕刻的大件作品。

牙雕作品题材广泛,人物、花卉、动物、山水、楼阁等尽在囊括,如同其所展现的人文文化,包罗万象。象牙雕刻溯源于上古时代,但明代之前的牙雕作品并不多见,虽有史书偶有记载或通过考古挖掘所得,存量却极少。

三、象牙雕刻技法

象牙雕刻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相比于竹、木,象牙质硬且脆,雕刻难度更大,确切地说,牙雕技法与骨角器制作同源。一件完整的牙雕作品需从象牙料型、大小、纹理入手,按照象牙原料设计构图,采用圆雕、浮雕、镂雕、平刻、微雕等技法,经过凿、铲、开脸、磨、彩熏等工序才能完成。

(一)依据象牙特征

象牙属于有机质,对温度、湿度、光照度、酸碱度等保存环境很敏感,因此象牙会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自然老化。保存条件不同,老化程度亦不一样。从色泽上看,原本油润、净白的象牙表面会慢慢开始泛黄,时间越久颜色越深,依次可呈现为姜黄、深黄、黄褐色等颜色。尤其是一些手把件,经过长时间的把玩,受到手心汗渍的侵蚀,颜色变化更为明显。从裂纹上看,温湿度变化容易导致象牙老化、脆化进而龟裂,超过200年的牙器上往往会出现一条条像头发丝一样细裂纹,名为“雀丝”。年份越久,雀丝就越多、越长,越深而黑。一般而言,明代牙雕的裂纹密而长,清之后的裂纹少且细。

(二)依据雕刻特点

明代中叶起,象牙雕刻工艺高速发展,主要创作可供陈设把玩的圆雕人物、文房用具等小件作品,其中圆雕人物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时代特色。老翁、仕女、仙人、佛人、历史人物等皆可成为人物题材,其中现存最多的当属圆雕佛教人物。明代牙雕主要采用圆雕、浮雕技法,在人物衣纹处理上,善用深浅刻来凸显立体感,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简而不陋,给人以厚重沉稳之感。清代牙雕继承明代的传统,将小品雕刻发展到极致,雕刻题材更加多样,由于文人雅士的偏爱,牙雕文房用具最为常见,主要有笔筒、笔架、笔洗、毛笔、墨床、臂搁、镇尺等文玩摆件,极富文人气息。在雕刻技法上增加了透雕、微雕等运用,工艺越发复杂繁琐,精雕细琢,比明代牙雕更显立体、逼真。清中期之后,牙雕工艺趋向繁琐堆饰,极尽奢华之能事,各种雕刻技法运用自如,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目前传世的多为明、清、民国时期的作品。

济南市博物馆所藏牙雕亦多属此范畴,其中收藏的象牙琮亦是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象牙雕刻品中的一例,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牙雕工艺传承有序,鉴赏时主要从象牙本身的特征以及雕刻的风格特点来判断。

明象牙雕寿星,高19.8厘米,底径6.5厘米。

在传统文化里,寿星又称南极老人星,常以鹿、鹤、仙桃等为伴,是象牙雕品中的常见题材,寓意吉祥长寿。此件牙雕寿星,圆雕立身,顺象牙之形,姿态得体。额头高耸,慈眉善目,方口长髯,双耳垂肩。身着宽袖长袍,右手拄拐杖,左手持芭蕉扇,背系一袱巾,一副亲和友善、悠闲自怡的长者形象。作品色泽深黄,包浆浓厚,衣着线条简练流畅,深浅刀法的并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给人以沉稳、祥和之感,具有典型的明代雕刻风格。

明晚期象牙雕寿星,高21.8厘米,底宽3.9厘米。

顺象牙之微弧状,圆雕立身寿星,身着广袖长袍,腰系绶带,衣带曳曳。寿星宽鼻隆颊,慈眉善目,长髯飘逸,大耳垂肩,笑容可掬。作品着力刻画寿星的头部,头顶隆凸状若蟠桃,额头、眼角皱纹深壑,寥寥数刀,将人物的特征和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契合长寿之意。据其人物造型和雕刻工艺看,应属明代晚期作品。

清象牙雕女将,长7.1厘米,宽6.3厘米 ,高33.2厘米。

此件牙雕人物造型是一位披坚执锐的女将形象。圆雕立身,头戴武将头盔,身着盔甲,左手抚剑,右手握长柄大刀。面若银盆,柳眉细眼,体态修长。所雕盔甲、衣带、饰件无一不精美细致。象牙色泽浅黄,晶莹润泽,着色钨金软甲,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相比于明代牙雕的古朴简练,此件采用圆雕、浮雕、透雕技法,工艺趋于繁琐,力求华美,应属清代作品。

清象牙雕负龙罗汉,长6.1厘米,宽4.9厘米,高24.8厘米。

作品取材于佛教十八罗汉之一的降龙罗汉,圆雕立身,面露笑容,毫发毕现。罗汉瘦骨嶙峋,身着交领长袍,双手交于胸前,右手托宝罐,左肩微侧,上负五爪神龙,龙鳞栉比。神龙踏祥云自罗汉身后盘绕至左肩蹲立,神情乖顺。整器光洁莹润,牙纹清晰,眉目、衣褶、龙鳞雕刻精细,人与龙的表情互动尤为生动,为不可多得之佳作。

民国象牙雕龙船,长71.2厘米,宽5.7厘米,高6.7厘米。

作品以龙船为造型,圆雕设计,牙罐口为龙首,内含圆润龙珠,龙牙合耦,铁目虬髯,气势逼人,亟欲破风逐浪。舟上载满人群,人物造型多样,或敲锣打鼓,或舟楫划桨,或闲谈棋语。舟身作单层设计,两侧满雕层层鳞纹。作品依象牙形体走势而成,力求凸显象牙弯曲的自然之美,船与牙完美融合,造型优美,相得益彰。整幅作品雕工精湛,采用圆雕、镂雕、平刻、微雕等技法,从龙首、龙尾,再到人物衣着、神态,无一不精雕细刻,繁简有序,动感十足,不禁使人联想到天海一色,龙船竞渡的热闹场景。

四、结语

时代不断变迁,生态文明得到保护,大象、人、自然的谐共生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已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但是趟过数千年发展历程的繁荣兴衰的象牙雕刻,现今已然成为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举步维艰,但传承不断的工匠精神和高超雕刻技艺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猜你喜欢

象牙技法雕刻
象牙是个“土特产”
手绘技法表现
象牙长啊长
跟踪导练(三)
作品一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象牙战争
秀秀台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