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古代建筑平面类型演变与空间美学研究*

2022-08-24刘海坤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7期
关键词:单体院落布局

刘海坤

(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1 我国古建筑平面类型及其演变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如殿堂、庙宇、住宅的平面均以“柱网”或“屋顶”的布局方式表示,这些不同类型的建筑的柱网布局相似,但由于在历史的发展中,对于不同的使用要求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地区,同样的建筑类型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平面形式。

古代的建筑平面在2个纵向的柱网之间往往称为“间”或“开间”,在横向一般用“架”表示,用以表示进深的尺度。在《营造法式》中所称的“架”一般指“步架”,清式“檩架”则指檩木的数量,因此平面的形状大小可简单地用“间”和“架”的数量表示。

1.1 类型演变

我国古代单体建筑平面多以长方形为主,按柱网布置成规则的柱网结构,常见柱网形式为满堂式、殿堂式和减柱造3种形式,如表1所示。其中最规则的柱网结构为每个节点上均有一根立柱,纵横成行的柱间隔大体均匀,形成棋盘状,这种柱网形式为满堂式。河南偃师二里头早期夏宫遗址复原平面、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宫室建筑遗址的前堂基址与后来的唐长安大明宫麟德三殿遗址的中殿和后殿均采用这种柱网形式,但此类柱网结构往往会不能形成大空间,在唐宋木构架体系成熟后就很少采用。在《营造法式》中列有4种殿堂式构架的平面形式:分心槽、单槽、双槽、金箱斗底槽(见图1),后3种均带有副阶周匝,建筑平面均为长方形,唐佛光寺大殿、辽独乐寺观音阁均为典型的殿堂式构架,表明这种构架在唐、辽时期已是成熟的做法,由于这种做法复杂,宋、元以后趋于淘汰,多采用以这种平面形式形成的厅堂型构架。在辽金之后为了功能需要,逐渐演化出用较大的“檩架”代替柱网中的柱位,称为“减柱造”,金代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按照一般的柱网布置原应有8排5列40根柱子,但除外墙部分外,内部只用了4根柱,其中有14根柱被减去。减柱造可很灵活地扩大建筑内部空间,避免空间的雷同单调。由于减柱造不适合当时成熟的建造模数制度下的标准化与定型化要求,明清时期减柱造就不再使用了,明清时期大型殿堂的柱网布置均较整齐。

表1 我国古建筑平面类型演变与平面空间

图1 《营造法式》所列4种殿堂式构架平面形式

1.2 空间分布

我国古代建筑中“间”的区分如图2所示。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早期宫殿遗址复原平面和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宫室建筑遗址的前堂基址可看出,早期堂殿的间数通常采用偶数,在当时入门不一定直接进入房屋的中轴线上。秦国雍城宗庙遗址位于山西凤翔南郊,院落内部留有3座殿屋遗址,居中为太祖庙,左右为昭、穆二庙(见图3),其中殿屋遗址台基前方设阼阶、宾阶,为两阶制,整组建筑左右对称。这种两阶制一直延续到汉代,其平面柱网间数形式也多采用偶数,但是房屋的正中一步步得到加强。较后一段时期内,在已发现的唐含元殿、麟德殿遗址中,其间数已达11间,正面登陛设3条道路,中央御路与两侧设石质踏步。随着房屋正中部分愈来愈受到重视,为增强这部分的重要性,将这部分称作“当心间”。同时当心间比一般的间增加了柱距,如唐代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就已经运用该种手法。到清代得到进一步强调,“当心间”称为“明间”,明间两侧称为“次间”,次间以外左右房间称为“梢间”,房屋平面的尽端房间称为“尽间”。各间的柱距均不相同,明间最大,次间次之,梢间又次之,以此类推。柱距变化的作用就是衬托和突出正中部分,如清故宫太和殿。但除主要堂殿之外,并不是所有的房屋都采用这些不等跨的柱距,如作为次要功能空间的厢房、廊子。

图2 我国古代建筑平面中的“间”

图3 秦国雍城宗庙遗址平面

在我国古代建筑形制中,各朝代对于处于不同社会等级的人的房屋所使用的间与架的数量有极高要求,在《唐会要·舆服》的官方文献中就有明确记载:“三品以上堂舍,不得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唐舍不得过五间七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官方对于房屋建筑的要求也严重影响了其平面的发展。北京四合院民居中可以见到正房三间,贵族府第是正房五间,王府是正房七间,故宫太和殿则是十一间,进深五间,但是几乎房屋建筑在平面上发展到十一间就停止了。

1.3 平面类型

我国古代房屋建筑单体平面多以长方形为主,但一些宗庙建筑多采用方形或圆形,如汉长安明堂、辟雍复原图和天坛祈年殿(见图4)。园林中的亭台楼榭往往不受传统房舍建筑平面样式的制约,平面形式则更丰富。

图4 我国古代宗庙建筑多采用方形或圆形平面设置

2 我国古建筑平面中的空间组合

我国古代房屋建筑平面无论是官式建筑、寺庙建筑还是民居,其单体平面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于不同功能类型、环境影响、文化变迁,其柱网的组成方式是同质的。我国的民居、府第在等级制度要求下建筑单体平面受到一定限制,但建筑出现以院落为单位的空间布局形式。但宫殿式房屋建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并未选择扩充单体建筑的规模,也通过院落组合、尺度放大等达到宏伟的建筑效果。如果只是针对建筑单体的研究而忽视整体就会显得没有意义,所以在讨论建筑单体平面的同时,就不能忽视建筑组群的平面。

2.1 平面组合的同质性演变

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平面如图5所示,可看到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群已经采取一种“向心”构成形式。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中间为庭院,四周为房屋环绕的建筑。其平面清楚说明了这种布局的原则,而且清楚地显示了当时房屋已经有了主次之分。这座宫殿的平面图清楚地显示我国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陕西岐山凤雏村的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呈两进式组群,并呈现完全对称,建筑遗址为迄今发现最早的四合院平面遗址。通过对比陕西凤雏西周遗址与距年代较近的北京四合院可发现,其在建筑的单体平面与建筑组群的平面上变化不大。通过纵向比较可看出,以院落为单位的传统古建筑组群平面的发展与单体平面的发展是同质的。

图5 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平面

在我国古建筑平面组织系统上,建筑组群通常是以“一院一组”为基本单位,关于整群建筑物规模的描述通常用“几院几间”来了解规模的大小,多组的建筑群一般是先向纵深方面发展,院与院间进行行列式排列,穿越中轴线方向的院落称为“中路”,典型巨大的建筑群则以“中路”为主,左右再发展为“东路”与“西路”,在建筑组群平面中院落与院落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联系,有时院落与院落之间也会相互分离,之间会形成“巷”,巷是辅助性和服务性交通路线,在组织严密的建筑组群中另成一个系统。主要交通路线与服务性路线相互分离,在古代建筑平面中早就存在。

2.2 无序与有序组合中的院落空间

如果将我国传统建筑看作是以院落为中心为一个小单位而形成的组合,这样的组合有时会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如北京四合院的多进院落、北京故宫;有时呈现无组织排列,如园林中的庭院空间。以庭院为中心的单元往往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可通过各地民居表现出来,如云南一颗印、福建土楼。由于我国传统单座建筑平面简单,其必须依靠院落为中心才能达到机能完整,因此院落在建筑组群平面中的重要性必须与房屋的重要性同等,否则分散分布的单座建筑就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在宫殿建筑、宗庙建筑、住宅建筑等建筑群中相对较为明显,如图6所示。当然,在自然环境复杂的地区,院落布局又会依据地势自然形成相对自由但大体仍延续传统院落布局的模式,整体思想没有改变,如徽州的传统村落。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受我国文人向往自然山水思想的影响,我国建筑的平面布局、院落组合呈现相对自由的一面,建筑与自然环境结合相得益彰,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

图6 我国古代建筑配置形式比较

从我国古代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可看到,大体是同质化发展的,使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受到一定局限。在建筑组群平面上,院落占有主导地位,单体建筑是从属于院落的,只有这样院落才能将建筑组群组合成有层次的空间。

3 我国古建筑平面中的空间美学

我国古建筑的空间美学主要是以若干单体建筑作为建筑群的组成单位,这一点不同于西方的单体建筑。西方的单体建筑主要是以神庙、教堂体现三维的结构美学与空间美学特点,而我国古代建筑除在结构的屋架布置、斗栱组合、屋顶形式及装饰外,在平面组合上更是通过空间的递进组合在二维空间上铺展开来,这也是受到我国传统自然哲学思想、礼制思想与人文技术的影响所致。

3.1 传统礼制文化对我国古建筑平面中空间美学的影响

在我国古建筑空间布局中,单体建筑的主次之分所应用的平面形式、建筑样式也有所不同,如皇家建筑、寺庙建筑,位于视觉与位置中心的殿堂则集中反映了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即《诗经》所云:“如陽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褮斯飞”,同时平面布局上往往要求“主座朝南、辩证方位”,在儒家文化影响的礼制上则对单体布局形成一定要求,如“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单体建筑相互组合形成层次分明的递进院落,这种建筑间的组合关系所反映的规制、等级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建筑单体本身。在传统村落中,每户民居就是一个有机的单体细胞,其自身由一栋或多栋的单体建筑组合成为院落,位于中轴中心的厅堂则是家中长者的住所,也能体现一定的尊卑概念与宗族文化,同时由单个民居自由组合的传统村落形成的空间样式,则是通过长久的自然生息形成的聚落形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徽州村落的选址则将阴阳五行学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村落中的民居,由于建筑单体与建筑墙面往往组合成一个较封闭的内敛空间,形成较多的过渡性灰空间,满足一定的功能心理要求,其屋顶坡向小型天井院落,形成“四水归堂”的效果。北方传统民居按照礼制要求的传统合院式进行布局,其围合的院落在一定程度上为满足采光的需要也相对较大。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民居形式,福建土楼的平面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宗族文化与防御的功能需求,从传统四合院的布局形态演变为封闭的圆形或方形平面。

3.2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我国古建筑平面中空间美学的体现

另一种平面布局相对自由的就是我国古代文人为自己营建的宅居与园居,宅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伦理规范,在宅旁设园,而园居则相对自由,是在喧嚣的城市中围合出一处居住与游赏功能的宅院,但此时以“院”为单位的组织程序还是存在的,这时的院落则从规则整齐的封闭空间变成了灵活自由的园林院落,计成在《园冶》中总结我国古代造园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园过程是文人经过自己对自然的理解经过转换,通过建筑、假山、流水、植物等进行组合的再现,达到形与意的结合,其空间的起承转合给人无限遐想,在此,建筑单体无论在平面布局还是样式均相对自由,如建筑平面可以成为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船形等,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还有一种是山居,但其往往布局在山野丛林,从我国山水画中往往会看到在层林密布的山中或在江水潺潺的岸边布置一处居所或亭,代表文人雅士向往自然山水的心态。我国园林的布局就是使人仿佛进入一幅图卷,其视觉印象随着设计者的层层剖析,使游人在动态中看到每一个场景,在平淡或惊奇中达到游园的高潮,借用对比、借景、虚化达到起承转合,在此我国的园林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实体的中国山水画卷。

4 结语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中晚期,我国建筑单体平面经历了从圆形到方形平面的演变,同时二维空间上进行了平面的组合衍生,这与社会的生产关系因素、技术因素息息相关,在单体平面相对较为成熟后,传统建筑的院落布局也提升至相对重要的地位,这也形成了我国特殊的空间美学特征。

猜你喜欢

单体院落布局
锂离子电容器自放电检测方法研究
八一作品
院落春秋
院落春秋
美国 风暴
高中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医疗布局决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