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育人理念的高校交通空间规划研究

2022-08-24刘延安和西杰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7期
关键词:步行景观交通

刘延安,和西杰,李 赢

(1.西北工业大学发展规划处,陕西 西安 710072;2.西北工业大学基建处,陕西 西安 710072;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0 引言

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内涵式发展、以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学的学术和科研软实力需要通过物质实体环境来培养和支撑,这对一流大学的校园环境氛围营造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方向导引,园林化建设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校园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职能从单一向复合转变,高校校园集中出行量日益增加,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保有量急剧上升,这些因素均对校园内部交通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影响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科研氛围营造和师生步行的安全舒适,校园交通已经成为影响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如何通过校园景观环境塑造改善和提升交通空间,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1 环境育人理念下的校园景观环境与交通空间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校园建设的一切事项都应围绕这个核心来开展。环境育人理念是指教育主体依据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要求来创造优质的育人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校园环境资源,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组织方法和艺术形式。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为引导和制约、愉悦心理和满足审美需求等方面。现代高校的校园景观环境包括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不仅作为校园文化传递和交流的载体,而且优美、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对高校师生的心理和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使师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校园交通空间是联系校园各个功能区的路径和场所,包括动态交通体系和静态交通体系。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科研、休闲等活动,均需要在交通空间中进行衔接。因此,校园交通空间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长时间、多频次、深层次的特点,校园景观环境与交通空间的融合是环境育人理念下的必然选择,研究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以交通空间为载体进行展现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建立顺畅有序、高品质的高校校园交通环境和步行环境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Richard Dober在其《Campus Landscape》一书中运用景观设计学的原理,对校园主要交通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素分别进行了阐述,并系统论述了道路起始点、停车场等区域的景观设计手法及其对校园交通的影响。Will Toor在《Transportation&Sustainable Campus Communities》一书中针对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理念,对北美高校校园交通系统建设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校园交通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交通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论述。

我国学者关于校园景观环境与交通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

1)校园景观环境实现育人的设计方法研究 郑少鹏等[1]从功能、审美、精神3个层面对环境育人机制展开讨论,并提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把握景观环境与规划、建筑的整体关系,注重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营造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融合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吴帆[2]从校园文化景观的角度切入,以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分析良好的校园环境对育人的重要性,结合城市系统层次理论,对校园文化景观的多样因素分层次普查研究,形成校园文化景观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提升策略;郭选琴等[3]从环境心理学的感觉体验论和空间行为论入手,通过实践观察和访谈,分析校园中不同性质的出行活动对校园交通景观不同需求度的方法,再将所得到的景观需求度结合目前大学校园交通景观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出大学校园交通景观设计方案。

2)校园景观环境对步行道路系统的影响研究 康利平[4]归纳总结影响校园步行适宜性的主要制约因素,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构建校园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评价体系,并从步行路径、步行空间、室外家具与设施设计和政策驱动4个层面提出了校园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规划设计策略;方正[5]基于著名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兹的场所精神理论,分析校园中场所精神的产生和营造方式,以华东交通大学南区为例进行道路景观的提升与改造,以延续并提升校园场所精神。

2 校园景观环境对交通空间的作用机制

2.1 基于功能需求

校园道路影响和引导校园各功能分区之间的交通流线,根据动态和静态交通的组织管理进行主路、次路和支路分级,需要妥善处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道路之间的关系,保证校园交通的安全通畅。基于校园不同级别道路的通行需要,通过植物绿化带的封闭和通透性设计打造人性化的出行空间,对于以车行为主的道路空间,应合理设置行道树和绿篱,对机动车起到导引和防噪防尘作用,减少对周边建筑的不良影响,最大程度上消除步行安全隐患。对于以步行为主的道路空间,可以设置高大乔木形成林荫道,为夏日通行提供良好的通行体验。此外,对于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空间,宜通过种植乔灌木与其他区域相对隔离。

2.2 基于心理需求

当校园景观环境的相关信息对学生形成有效刺激时,会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好奇和关注等心理和行为活动,并产生本能的情感和动作反应。现代高校需要为师生的自发性活动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尺度的开放或私密的环境空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激发思维。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活动对空间的使用状况,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计对不同空间进行形态、尺度、功能等方面的处理,可以结合景观庭院、雕塑小品、绿植花卉等设置,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营造促进学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氛围,提升校园活力。

2.3 基于精神需求

环境育人第3个层面的作用机制体现在人文景观对使用者的精神引领,实现使用者精神思想的飞跃提升。高校的校训校风等所代表的历史传承和校园文化,需要通过校园景观环境进行融合体现,其精神内涵集中反映了高校独有的品质和个性,凝聚着大学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影响着每一位身处校园的莘莘学子。校园交通空间是场所精神的载体,需要通过不同空间的塑造和联系来体现场所精神,实现思想引领,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见图1)。

图1 校园景观环境对校园交通空间的作用机制

3 校园景观环境与交通空间的融合路径

3.1 完善规划体系,建立安全有序的交通景观

应建立校园景观环境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地划分校园道路等级和密度,优化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流线组织,以学生为中心,创造安全舒适的交通空间,构建完善的步行道路连接系统,以线串点,串联起校园各个功能区域,营造安全便捷的交通环境。道路两侧景观空间应强调生态特质,选用富有地域特点的无毒无害植物,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尽量展现植物生态群落的层次搭配,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效应,融合道路和周边自然环境,引导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观念,在维护校园安全的同时塑造和谐的校园道路交通特色景观。此外,设置标识、解说、照明灯等道路交通环境设施,传递和导向校园空间信息,提升道路的可达性,赋予其校园文化内涵的外在形象。

3.2 挖掘场地特征,注重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地域文化和生态环境,通过道路交通、开敞空间的串联实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相融合,营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在规划校园交通空间时,要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自然景观资源,并通过系统设置景观绿地、水体等开放空间来体现校园环境价值,不仅可以提供宜人环境,还能陶冶师生情操。例如,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重新演绎了耕读文化,成为校园的新名片。同时,可以借助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北京交通大学运用海绵理念,在学校主干路上设计铺设透水沥青路面,南北向的次级道路以及小径上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雨水来临时道路上的雨水就地入渗,多余的雨水也可汇入周边的雨水花园,补充植物用水。

3.3 体现以人为本,强化功能环境的营造

环境育人需要强调交往空间的塑造,应将校园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进行归类整合,在增强文化景观辨识度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校园交往空间,并针对校园内学习区和生活区的交通空间需求进行专项景观设计,达到环境育人的效果。学习区的交通空间应注意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和开放交往空间的设置,利用围合、隔断、渗透等设计手法,提供宜人的学习和交流场所,满足师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再通过景观元素的艺术运用丰富学生的视野,利用松、竹等象征高尚人格修养的植物,引导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生活区是学习区的延伸,其交通空间应注重营造舒适轻松的氛围,与休闲、娱乐、运动相结合,设置景观小品和植被群落,重视多样性、便捷性和亲人尺度。

3.4 实现精神引领,探索空间形式与内涵统一

在校园入口、中心广场、道路交会点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理念,在校园道路的景观轴线上通过构筑物、雕塑、水体和绿植景观呈现高校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步行系统注重结合建筑、广场、绿化景观构成公共空间序列和富有特色的绿色景观廊道,结合各类道路景观元素进行串联,赋予校园归属感和人文特质。新时期“环境育人”“以人为本”“步行优先”的新要求、新准则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校园开敞交通空间的营造,以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催生丰富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场所。因此,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要在交通空间延续校园历史文脉,发掘校园文化精神。例如,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在校园中心设置启真湖生态带,串联各类主题景观空间,形成学校“山水园林”的独特文脉内涵,校友捐赠的雕塑小品分布其中,将学校精神、军工文化有机融入景观环境。

4 结语

大学校园是担负人才培养使命的重要场所,不仅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和科研设备,也需要优质的景观环境保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校园景观环境作为育人的隐形要素,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新时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未来新校园环境建设或者改造升级过程中,要把握景观环境与交通空间的整体关系,注重校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交通空间作为载体营造具有学府气质和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既在基础功能层面合理,又在心理和精神层面具备愉悦心灵、陶冶情操的特质,达到校园人文精神引领学生思想的效果。校园道路景观要在环境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行为与景观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安全舒适的步行交通系统,构建复合立体的道路景观生态系统,充分融合人对空间环境的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凸显校园的文化特质和视觉形象,逐步改善和优化我国大学校园的交通空间环境现状,实现通过环境景观设计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净化心灵的理想目标。

猜你喜欢

步行景观交通
魔方小区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景观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