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大利文化建筑项目对国内文旅建筑的启发
——以罗马梅萨驿站重现项目为例

2022-08-24苏永超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7期
关键词:驿站古道文旅

苏永超

(浙江经纬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0)

0 引言

文旅建筑是近年来兴起的重要建筑项目类型,文旅建筑在其设计及构筑过程中,对地方历史文化、人文风貌等有非常高的要求。笔者在旅意期间有幸接触到意大利文化建筑方面的驿站更新设计,并通过该项目获得探求国内文旅建筑项目的若干启发,对当前涉足国内文旅建筑的企业有着积极的影响与有益的启示。

1 梅萨(Mesa)驿站的设计背景

亚壁古道(Appia Antica)是意大利罗马最著名的古道之一,建于公元前312年。在里程上,从罗马广场一直延伸到现代布林迪西(Brindisi),跨越563km。石头构成其沿途的大部分建筑,而石块之间的空隙则由软砾石黏合。在罗马的条条道路中,亚壁古道对罗马极为重要,其是连通东西方之间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运输军用物资的主要路线。可以说,亚壁古道是罗马延伸到其他领土边界的重要构成分支,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梅萨驿站就是这样一座伫立于亚壁古道旁的经典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见证了亚壁古道的繁华、意大利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及文明古国的新旧交替。从建筑本身来看,梅萨驿站已呈荒废状态,而当今的贸易也不再需要这样的古老驿站作为载体和中介。然而梅萨驿站在提供物质文化遗产和展现古罗马非物质文化要素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重建梅萨驿站不仅符合当地政府重振文化建筑的心愿,而且能够复现古罗马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恢宏、精妙又独具特色的历史与人文精髓。

此次重建不是对梅萨驿站单纯的修缮,而是考虑到其最初的周边环境及当前的环境形态,在尊重历史文化形态及当代人文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在复原古建的基础上实现梅萨驿站的重建及新环境下配套的延伸。使其不仅真实地重现建筑的原始风貌,而且符合当今的审美需求与地方政府的人文传播情怀,真正将国家历史、城市与地方历史及独特的风貌和人文情怀囊括其中。

2 重现梅萨驿站建筑定位

亚壁古道是古罗马向外延伸的重要陆上通道之一。最早的亚壁古道周边沼泽遍布,水系发达。为拓展罗马向外延伸的道路,该地区优先考虑的运输方式是运河。当时当局提议利用沼泽地区水文条件挖掘Linea Pio大运河,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进出,与当地的古老港口泰拉齐纳相辅相成,并直接推进港口配备了大型仓库。而后修建与运河平行的亚壁古道,自此该沿线的诸多贸易都沿着亚壁古道改道,并建立了中转站——梅萨驿站。道路的修建和驿站的配置直接推动了农业和贸易等相关活动。可以说亚壁古道和梅萨驿站实际上成为当时扩张领土、实现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呈现当局希望通过道路、中转站作为一种秩序,发展经济模式、“安排”交通与贸易往来,最终实现繁荣的领土愿景。

当今重现梅萨驿站的建筑项目,从实际的交通、贸易方面已不再有刚需;但与此同时,对当今重现古罗马地貌、文化及领土愿景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重现梅萨驿站,定位于复现古迹人文、挖掘历史,并从深层次探讨在古代中转站如何承载和实现象征性的“填海中心”,使其具备现代化和世纪化。

3 梅萨驿站重现设计过程介绍

3.1 范围拟定

梅萨驿站重现项目基于原古建梅萨驿站。综合是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主体重现项目以驿站主楼为主,核心为建筑群左翼,面朝罗马方向。在旧时带有面包房、马厩、官员住处等功能房间,而后包括朝向特拉西纳方向的建筑空间。在主楼建筑周边,原先的梅萨驿站留存有植被区、陵墓及纪念碑等,在重现项目中,这些功能性空间范围一并纳入设计范围。在保留原先内容的基础上,对周边进行适当的扩展设计(包括绿植规划、流水保留与延展、连接教堂通道等),使其与建筑形成较为紧密的融合感。

3.2 结构与功能布局

3.2.1 整体结构布局

在整体结构方面,保留梅萨立面造型风格,采用独特的砾子建造,同时保持周边植物样本特色(见图1)。此外进行内部结构的合理切割与重组,依据现今需求进行配套延伸等。

图1 梅萨驿站建筑立面

3.2.2 功能重组

在切割重组方面,梅萨驿站的空间符合当时使用者的习惯:底层功能原先是预留给教堂、警卫室和2个小马厩,楼上则留给会议厅部长和镇海主管所用,可通过预留的楼梯进入,并有通向较高楼层的大楼梯;楼翼分为两部分,较大的是面包店、商店、鸡舍、木棚、饰品储藏室及小马厩等;小的部分则留为居住其上方的军队提供服务;其余部分用于草棚等后勤工作。在切割重组后,将门厅外延,一楼预用于民用住宅及各种不同的商业活动。由宽敞房间组成的侧翼阁楼曾经是废弃的谷仓,而今作为商业活动或旅游活动的空间,也作为临时开放式的驿站博物馆,实现功能的现代化(药店、咖啡店、必需品商店、教堂等),使其成为周边地区的活动中心。楼上空间则预留给住宿,使其具备旅馆的功能(见图 2)。

图2 各楼层功能布局

3.2.3 配套延伸

梅萨驿站周围有一座家族陵墓,在重现过程中,这部分遗址和内容并不适合直接隐去或改变功能。这座陵墓位于梅萨驿站遗址北墙附近;设计上在驿站西端设计有方形教堂,与墓地相通。此外,两端还设计有水池,涓涓细流使陵墓之间形成相互编织的视觉效果。从情感寄托上来说,这座墓地不仅在形式上实现安葬已故者的功能,同时延伸了教堂作为宗教祈愿的功能和流水与生命的联动感。在这一部分的重现和设计方面,考虑所有原设计中想要体现和维系的感官,尽量保持原先的几种元素并组成一个整体,诸如保留水流的叙事性和走廊的叙事空间,将陵墓建筑和教堂关联起来;同时保留教堂的大理石台阶材料,突出意大利建筑材料的独特性及“精神朝圣”的“台阶路径”。

作为建筑设计者,我们更应当主张通过路径形成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纪念碑或纪念馆空间将人们代入记忆和事件。由此,中央路径的线性设计以延伸的方形和纪念碑结束(该纪念碑位于腹地最低点的轴线上),沿着这条轴线,使这些细节和路径设计具备文化元素的缅怀和纪念意义,并消弭了“仪式性”的突兀感,转而形成一种“循序渐进”、有据可循的纪念体系(见图3)。

图3 中央路径的线性设计以延伸的方形到纪念碑结束

4 梅萨驿站重现项目对国内文旅建筑项目的启发

4.1 注重对历史人文的挖掘

通过对梅萨驿站重现项目的设计和规划,能够认识到文旅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传承性”,即注重对历史人文的挖掘。在梅萨项目构思之初,笔者及团队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与文化研究工作,对古罗马的版图、地理延伸、Linea Pio运河的修建史、古道由来及地中海贸易往来等做了尽量详尽的了解与调研。而后对该遗迹本身所呈现的意义与状态进行了详尽细致的分析,并结合现今文化纪念的需求进行重现与规划。可以说,遗迹重现或改建在当今更多地充当和扮演了“文化之旅”的角色,以建筑的语言叙述历史、拓宽认知。

由此,我们在进行国内地方性文旅建筑项目时,应当根据想要呈现的内容追溯该地区历史中的局部风貌,尤其是历史沿革、地理风貌、气候、人文特色等。

4.2 注重地方经济建设需求

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对建筑而言更多寄托于建筑所表现出的“经济流通性”或“经济变现能力”,以梅萨驿站为例,作为贸易中转地,吸引了当时大量的贸易由海陆转为陆路,为沿线聚合了周边零散的经济活动,使其集中在亚壁古道上;同时因这种聚集又衍生了其他经济形态,如咖啡馆、小酒馆、住宿和商店等。同理,国内文旅建筑在设计与规划过程中,应当将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尽量多元化地纳入其中,单独的建筑不仅呈现的是建筑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和意义,同时应当将其置入更广的地理区域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点,以点带面,面中有点。不仅可具有独特的建筑意义,同时可承载区域性的经济需求(如人员引流、地方特色产业承托等)。

4.3 辩证思考“本土化”与“合理借鉴”

意大利古建修复与重现,其上溯的文化考究、人文描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这种“基于历史、人文”的设计理念已然根深蒂固,我们可在态度、方法上更加细腻地借鉴这种前期方法。但需注意的是,建筑修复及建筑设计不是完全照搬照抄,例如梅萨项目中,陵墓在其文化概念中是可以与居所并存的,甚至可以加入自然的语言,如水流的叙事语言、植物的叙事语言、宗教的语言等。但我国的人文传统则对已故人的纪念性陵墓或纪念馆习惯于单独选址和拜念,很少与居所同处一个空间。与此同时,本土化不是直接呈现地方的建筑特色,诸如西北穆斯林地区的房屋建筑、宗教建筑等具有伊斯兰建筑的基本形态与宗教元素,但在整体风格、建筑细节和屋顶制式等方面,则不是完全的本土化,也参照了宗教传承本身的特色,并融合了当地民族特色或生活习惯。凡此种种都是本土特色出发,使建筑呈现出古今多元化的特色,使“有传统”“有历史”“有文化”的建筑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生活方式。

5 结语

梅萨驿站重现是笔者旅意期间实际参与的设计项目,该项目极大限度地考虑了从亚壁古道存在以来及古罗马贸易之路繁盛之后所传承和遗留的一系列文化元素、遗迹特色及当代的文化纪念意义。不仅在建筑结构、材料方面整体复现了当时梅萨古驿站的原有特色,同时对内部空间的切割重组、周围配套的延伸改善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其以更符合现今文化纪念意义的方式重新呈现出来。这种重现设计对于当前我们进行国内地方性的文旅建筑设计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的文化、历史、本土风物的视角与思考维度。

猜你喜欢

驿站古道文旅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用一句话概括整个混乱荒唐的“游戏驿站”事件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囫囵吞枣
在十八驿站(二首)
《驿站长》主人公维林的父爱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