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叙事在纪念性景观中的设计策略研究

2022-08-24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7期
关键词:隐喻纪念景观

谢 榕

(信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铭记历史、勿忘历史是对新时代青年的谆谆教诲。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历史的发扬和延续,从电视、网络传媒、文化馆、纪念广场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实施。然而,从我国现有的纪念性景观来看,部分地区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纪念性景观的真实性原则,失去了纪念的内容和历史特征,只留有形式的空壳,同时各地区的设计形式同质化明显,忽视了纪念性景观的精神性与故事性,人们在当中难以产生深刻的历史记忆和反思。因此,如何表达纪念性景观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叙事与纪念性景观

1.1 空间叙事学

自人类存在以来,就有了叙事,叙事最早用于文学中,是一种文本表达结构。叙事是具体时空中的现象,任何叙事作品都必然涉及某一段具体的时间和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空间。在后经典叙事学中出现了空间叙事学,叙事空间常在建筑、室内等领域运用,通过三维的空间组织,向参观者传递信息。叙事隐含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包含作者、叙述者和读者。在景观设计中同样隐含这样的关系,设计师就是信息的发送者,参观者则是信息的接收者,景观中的组成要素则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

1.2 景观叙事

景观叙事是一种认知、表达、塑造景观及其文化意义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让景观要素讲一个故事。美国学者马修·波泰格在《景观叙事:讲故事的设计实践》一书中引入了文学叙事学的理论。他指出,景观不仅是场地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与条件,也是推动故事不断变化的叙事过程,故事赋予景观空间更多的内涵和意义。从宏观上说,景观叙事是空间与整个场地的关系;从中观上说,景观叙事是景观场地中各个局部空间的叙事;从微观上说,景观叙事体现在每一个景观元素中。

1.3 纪念性景观

纪念是对物或人的一种缅怀,通过某个事件、物品、场景都能够引发。纪念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是在特定空间通过特定行为来印证对于事件或人物的记忆,利用时间与空间的依存关系,自发地通过某种手段来改造现实世界,从而得到记忆载体并赋予情感意义的行为。因此,纪念性景观就成为人类表达纪念行为的一种途径,通过对某一事物的景观场景构建,引发人们对事物的回忆。纪念性景观是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遗迹的物质性或抽象性景观,是历史的延续、文化的体现,是人们集体记忆下的物化表现,通过观赏者对景观场所的理解与感受,对文化记忆进行传承。

2 纪念性景观的叙事表达策略

空间叙事理论的内核是构建“事件—空间—时间”的关系链条。纪念性景观叙事的目的在于营造具有纪念、缅怀意义的景观场所,人物和事件作为设计表达的对象,通过叙事主题、叙事修辞手法和叙事顺序的编排等策略,将纪念性主题在空间中表达,形成具有特殊意义的社会场所。

2.1 确立叙事主题

纪念性景观具有故事性。在编撰故事之前,会设立故事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将其作为整个作品的讲述方向。纪念性景观在设计之初同样需要明确设计主题,主题是纪念性景观的设计内核,统领整个历史脉络,能够反映设计师的观念,引导人们产生文化认同与思想上的共鸣。主题的确立应建立在地域历史文化基础之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严肃地表达了暴行、抗争、胜利、审判、和平五大主题,7处广场、23座单体雕塑和1座大型组合雕塑、8处各种形式的墙体、17座各种造型的碑体,组成了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纪念馆立面设计成一把断裂的军刀,俯视角度下又是一艘和平之舟,寓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形态各异的雕塑群,其中最高的雕塑名为《家破人亡》,一位悲痛至极被凌辱的母亲,双手无力地托着死去的婴孩,仰天呼嚎(见图1),后面依次排列了10座逃难者形象的雕塑,再现了当时民族的灾难。

图1 家破人亡雕塑

2.2 叙事修辞手法

2.2.1 隐喻

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乙事物,从而建立联系。隐喻最主要的功能是通过认知的具体经验知识来理解抽象的领域,隐喻建立在人们长期形成的认知与经验下,具有相同背景的观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隐喻往往通过符号形态进行抽象表达,为景观赋予场所精神。戴安娜纪念喷泉以“伸出援手”为设计理念,致敬戴安娜一生都在为拯救无助和贫困的人而努力。设计选址在英国伦敦市中心海德公园,纪念喷泉设计为一个顺应场地坡度的闭环流泉,整个景观水路经历跌水、小瀑布、涡流、静止等多种状态,隐喻了戴安娜跌宕起伏的一生。

2.2.2 象征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人或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法。象征与隐喻的区别在于,象征是高于隐喻而存在的,象征是理性的、抽象的。在艺术作品中,象征与隐喻往往同时存在,都是以一个事物指向另一个事物,并且都具有暗示的意义。美国越战老兵纪念碑的设计者华裔设计师林璎在构思方案时,设计了一个很大的开角,象征从大地揭开的伤疤,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用名字筑起的高墙构造出战争的残酷,纪念牺牲的士兵并表述对和平的向往。

2.2.3 重复

重复是指在叙事过程中语言和事件的反复,注重的多是事件和情节的反复性。重复能够制造视觉上的冲击力,其手段就是通过对内容进行简单直接的重复,让观众对信息留下深刻的记忆。在纪念性景观中,通过形态元素的重复,打破线性叙事单一的模式,加强观者对空间的感知与体验,通过重复的元素构成,使景观空间的层次更加丰富。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为数千块墓碑平行地屹立在地平线上(见图2),根据受害者的年龄对每个墓碑进行高低的变化,参观者被包围在黑色的石碑当中,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敬畏。石碑为了纪念“二战”中遭受屠杀的犹太人而设计,以一种简单而直接的重复排列,让人们去思考战争所带来的伤害,其含义的表达权在于每一个参观者。

图2 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2.2.4 对比

对比是将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对比能让读者分清好坏、明辨是非,运用这种手法,能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绘画中同样具有对比,如光与影、虚与实、冷与暖,都是绘画中常见的表现方式。通过一个主体参照物进行对比,就能够凸显两者的优缺点。在景观空间中,可对比的参照物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对比可以从横向和竖向空间延展。如美国华盛顿纪念碑,是世界上最高的方尖碑,通过与人的尺度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一种高耸、笔直、挺拔、尖锐、直刺苍穹的审美意象。人类对高大的物体具有一种天然的崇拜与敬畏,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体现是通过人们长期的经验积累所产生的,于是人类立碑建塔,让尺度或体积高大的事物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恐惧与崇拜,寄托某种精神,传递某种价值和威严,使观者产生崇高与肃穆的感受。

2.2.5 留白

留白是一种极具中国古典美学特征的艺术创作手法,其特点是“以黑见白”“有无相生”,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留白艺术的表现方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加内敛,引导我们在联想中获得超然物外的审美感受。如书法讲究“疏密”,字体的结构和通篇布局一定要有起伏,在国画中也常用空白来表现水、云雾、风等景象。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留白手法更是随处可见,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即是运用造景元素留白处理的典范,“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创作出一幅山水自然的片石假山场景。

2.3 建立空间序列

景观叙事作品的主题决定着项目编排和氛围营造,并影响着空间序列。空间序列在纪念性景观中是指空间依据故事的表达顺序进行设计,如空间分布按照人物的生平简介、事件发生的时间线进行组合。任何事件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在3个部分当中通过空间的“起承转合”引出故事、转折故事、升华故事,能够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与空间体验。

1)顺叙 顺叙在记叙文中是最常见的一种表述方法,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按照事情的发展、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顺叙在景观空间中也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如位于华盛顿市中心的罗斯福纪念公园,设计师运用具有程序式的线性序列空间,将整个建筑以石墙分割成4个部分,分别代表罗斯福统治的4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罗斯福上任初期,在公园入口处设计了从岩石倾斜而下的跌水瀑布,起到界定空间的作用;第二个时期是经济恐慌时期,通过图腾、雕像重现当时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失业与无助;第三个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空间中摆放着质地粗糙的巨大石块,通过炸毁的乱石表现战争的惨烈;第四个时期是和平富足时期,在相对开敞的空间内,设计了象征“四种自由”的叠水,为了隐喻这种乐观、和平的氛围,哈普林在设计中摆脱了传统的纪念碑式建筑思路,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进行空间组合排列,对观者具有导向性和指引性,引导游客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进行游览。

2)倒叙 倒叙是一种强调的叙事手段,在纪念性景观中,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将事件的主题或突出的内容进行提前叙述。倒叙能够增强景观场所的吸引力,制造悬念。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广场的入口处就设置了极具感染力的雕塑群,为观者带来视觉的震撼。德国科隆媒体公园则是将内部庭园空间直接面向城市开放,对传统的内与外的关系进行了否定,增强了景观与城市的关联性。

3)插叙 插叙是在景观叙事过程中插入一段异质性的场景,借助空间的突变转换,带给观者跳跃式的体验,实现多样性的景观空间叙事。如江山烈士纪念馆,设计以“生命的折枝”作为创作立意,弱化常规纪念建筑的严肃感与秩序性,寻求更为开放的动线关系。整个景观、广场与建筑呈现“三区并置、层层递进”的结构关系;而在纪念方庭,则出现了一个打破规则、凌空出挑、极富张力的“折枝”挑板,条状块体有如碎片般散落搭接,象征着生命的瞬间陨落,在石块的表面还刻有战士的时间信息,使纪念方庭成为整个纪念主轴空间与主题的鲜活高潮。由此可见,插叙在空间叙事中能够平衡景观与建筑的关系,创造富有活力的空间。

3 结语

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运用叙事学作为一种设计指导方法,能够将故事的内涵通过景观空间进行传递。确立叙事的主题,围绕主题从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最终又到抽象的设计处理过程,是构建场所意义的有效途径,通过具有意指性的符号与时空序列的编排,形成一种具有内在张力与秩序性的纪念场所,能够引发观者的关注与共鸣,产生对场所精神的认同。

猜你喜欢

隐喻纪念景观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景观平面图》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