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价值导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以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为例

2022-08-24王璐瑶王红卫夏镜朗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7期
关键词:锡伯族名村历史性

王璐瑶,王红卫,夏镜朗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4)

1 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启示

历史性城市景观是种历史遗产保护的管理方法,为保护历史文化名村提供了新的视角。2011年11月,《关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建议书》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建议书中指出,历史性城市景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时间层层积淀下来形成的城市区域,而又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广泛的背景和地理环境。从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审视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有两方面的重要启示。

1.1 历史时间层层积淀的特征

随着历史时间层层积淀,往往出现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和多样的特定区域,历史文化名村作为历史脉络与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保护的重点应纵览历史脉络,承认其复合性、多样性,强调历史过程和群体记忆。

1.2 在更广泛的背景下认识价值

对价值认识是提出保护内容的基础,依据历史性城市景观综合认知村落价值,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多学科评估,进而明确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价值,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内容与保护策略。

2 历史文化村落价值体系解析

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西北部,距沈阳市区仅35km,面积12.23km2。自然环境优越,文化底蕴丰厚,迄今已有3 000余年历史,因其北部七星山有一座辽代寺庙供奉十尊佛像,所以村庄以寺得名。2007年,石佛寺村被评为辽宁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辽宁省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2.1 依山傍水的格局

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以七星山为核心,由辽河环绕,所依存的山、水、田等自然环境保存完好,呈现出西山、东渠、南田、北水的整体格局,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古村落“依山而建、沿水而生”的选址与布局特征,是传统古村落选址营建的典范。

2.2 多元文化的载体

根据现有史实资料,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历经5个重要时期,其起源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771年,在辽河畔的现白家台、苏家台附近即开始有人类活动,开启了长达3 000余年的发展历史。公元916—1234年,辽太宗耶律德光修建双州城下辖双城县县衙设于今石佛寺村范围内。明代在此修建了十方寺堡,当时是沈阳北部地区的重要军事据点。由于紧临军事边防区域,村内居住人口大规模减少,后逐渐衰落。清朝建立后,为保护清朝龙兴之地,1699年将部分锡伯族人陆续迁至盛京(今沈阳市),十方寺堡作为锡伯族在盛京的主要居住地之一,村落开始逐渐恢复生机。解放战争末期,石佛寺村作为辽沈战役的战略缓冲地,国民党在此修建碉堡72座,至今留有遗存。

2.3 特色浓郁的锡伯族聚落

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现状锡伯族人口约占该民族总人口的45%,是我国现存重要的特色浓郁、集中完好的锡伯族人口聚落,是我国锡伯族历史族群迁移与演化的重要例证。作为锡伯族主要聚居区之一,石佛寺村至今仍保留着锡伯族地域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国家、省、市级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其中锡伯族喜利妈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4 小结

在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下,解析了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锡伯族族群的迁移演化,通过多角度、多层次构建石佛寺村保护价值体系,提炼出3个方面的重要保护价值,进而以其价值为导向,明确保护内容、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3 价值导向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

3.1 以全要素保护为核心

以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价值为导向,在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下,将与村落整体格局密切相关的地形、水系、山体、植被纳入保护框架中,最大程度地实施全要素保护。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层次构建保护框架(见表1)。

表1 石佛寺村保护框架

划定保护区划是管控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手段。在划定保护区划时,除满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相关要求外,还要考虑村落保护价值,以文物保护范围为基础,从整体性角度出发,合理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三级区划(见图1)。

图1 三级保护区划

构建“分级+分类,全域+重点”的保护管控体系,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引导两类措施,从建筑层数、新建建筑风貌、民宅翻建控制等多个方面提出保护要求,严格控制开发建设,确保村落整体风貌协调。

3.1.1 核心保护区

西、北侧至村域界限,南至石佛寺文物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南边界,东至石佛寺文物二类建设控制东边界,面积为242.5hm2。

1)保护要求 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外,不得进行与保护无关的建设。建筑层数控制为1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3.0m,建筑屋脊高度不超过5.5m。宅基地内破损民宅需翻建,应保证外部乡土化、内部现代化。

2)引导要求 加强锡伯大街两侧建筑综合更新,保持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加强对民居活化利用,引入民宿、文化等服务设施。

3.1.2 建设控制区

北至村域界限,东、南、西至石佛寺文物区的三类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364.1hm2。

1)保护要求 建筑层数控制为2层,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6.0m,建筑屋脊高度不超过8.5m;局部重要建筑高度可为3层,建筑屋脊高度不超过10.0m。新建建筑形式、色彩、高度、体量应与周边传统风貌相协调。对现存质量、风貌较差的建筑允许适当改扩建活动。

2)引导要求 整治更新应有计划、分阶段进行,避免大拆大建。

3.1.3 环境协调区

村域范围内,除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以外的地区为环境协调区,面积为616.1hm2。

应保护好整体景观环境,为村落提供良好的保护屏障和景观背景。注重保护辽河水体、七星山林地和耕地的环境与景观,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天然绿化环境及生态植被。

3.2 以山水格局保护为重点

充分尊重生态本底,突出观山、望水的整体格局,保护与村庄密切相关的地形、水系、农田、自然生态等景观环境,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辽河、总干渠景观资源,保护和延续石佛寺村“西山、东渠、南田、北水”的整体格局。

3.3 以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为基点

提出完善传承保护机制培养传承人、建立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平台、提供锡伯族文化传承载体、充分利用媒体扩大宣传的非物质文化传承措施。环境要素体现锡伯族风格,定期举办与锡伯族特有节日(如西迁节、抹黑节等)相关的传统文化演艺活动,延续锡伯族传统文化。

3.4 以建筑风貌保护和控制为细化

建筑特色与价值也是历史文化名村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屋顶、建筑立面、门窗、院落、院墙、色彩及材质的控制,引导整体风貌塑造。对于整治建筑和新建建筑,应在整体风格和局部细节上反映锡伯族建筑风貌特色。对整体风貌保存相对协调且保存较好的围墙进行保护,对与传统院落冲突较大或质量较差的进行整治修缮,可适当采用锡伯族特色图案,保证与村落传统风貌的整体协调(见表2)。

表2 村宅民院风貌引导

3.5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触媒

依托石佛寺村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生态资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着力发展第三产业,以此带动一、二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联动,形成高度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

第一产业向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转变,对田地间农作物进行合理规划,塑造大地景观,增强农业产业体验性和农田景观观赏性。第二产业主要是对第一产业的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包括锡伯贡米、锡伯米酒等。第三产业以“文化+”为核心,打造相关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打造山水风光、古村田园、遗迹景点等观光型旅游产品,研学基地、绘画写生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团建等专题型旅游产品,锡伯民俗体验、野外拓展训练等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锡伯民宿、特色民族美食等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

4 结语

石佛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突破传统名村保护模式,引入国际先进的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理念,建立了一套以“价值”“特色”为核心统领名村保护的体系,将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及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最大程度保护村落的完整性。弥补以往保护规划重老村、轻村域,重物质、轻非物质,重有形、轻无形的不足。而此次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说明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保护理念适用于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

猜你喜欢

锡伯族名村历史性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民俗文化旅游攻略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肃然起敬——写在圣地延安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之后
张睿智设计作品
苏学的历史性定位与新时代价值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陈承宝长
锡伯族西迁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乌鲁木齐市锡伯族纪念西迁2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