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所融合、技艺合一、人性关怀的媒体聚落
——天津电视台数字电视大厦园区规划及建筑设计

2022-08-24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朱铁麟吕衍航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7期
关键词:演播制播大厦

文/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铁麟 吕衍航 陈 奕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广播电视建筑逐渐由功能型空间向综合型、开放型、智能型发展,其设计理念和空间模式均发生较大变革。如唐山传媒大厦、内蒙古广电中心以单元组合模式,形成融入地域文化和场所环境的建筑群体;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凤凰传媒中心等通过功能空间重构,形成标志独特的建筑形象;天津电视台数字电视大厦园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以“场所融合、技艺合一、人性关怀”为理念,提取传统建筑文化的思想精髓,有机组织多元复杂功能,塑造具有科技性、艺术性、标志性的广电建筑形象。目前,天津电视台已实现节目100%数字化,具有每日自制节目150h和播出节目600h的能力,硬件水平跃居全国前列,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省级电视台。

1 项目概况

天津电视台数字电视大厦园区位于天津梅江生态居住区北端、友谊南路东侧,总用地面积约24hm2,总建筑面积约25万m2,是集专业演播录制、剧场表演、传媒办公、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广电综合园区(见图1)。园区规划分3期建设:一期为制播核心区,集中各类重要的专业传媒功能空间,包括数字电视大厦主楼、制播及演播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并设有室外拍摄景区;二期为对外交流区(梅地亚艺术中心),包括多功能电视剧场、电视新闻中心以及酒店休闲等配套设施,是区域媒体展示、公共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期为预留发展区,满足园区的未来扩充需求,与一、二期共同构成秩序井然、疏密有致的聚落形态。

1天津电视台数字电视大厦园区整体鸟瞰

数字电视大厦和梅地亚艺术中心是整个园区的设计重点,不仅是制播办公、剧场宣传等空间的重要载体,而且需体现传媒建筑的时代特色与科技内涵。为此,设计以“场所融合”为规划理念,呼应城市空间、融入场地环境;以“技艺合一”为空间设计理念,灵活巧妙地组织虚实空间,实现传媒工艺系统与多元功能的有机组合;以“人性关怀”为生态理念,打造多层次绿色共享空间,提高空间使用舒适度(见图2,3)。

2天津电视台数字电视大厦实景

3梅地亚艺术中心实景

2 规划设计

2.1 场所融合、媒体聚落

“因天才,就地利”方可“逸其人”。规划设计结合园区规模大、功能专业性强等特点,根植城市环境、延续场地文脉,解决多元功能布局、场地环境营造、城市空间延续等重要问题,实现大型媒体园区的科学有序发展。

2.1.1 统筹多元功能,可持续发展布局

规划尊重场地条件,顺应地形地势,东西分区。基于对传媒功能关联程度和性质的综合考量,将大部分建筑布置于远离城市主干路的东侧,西侧设置室外景观公园(兼作室外拍摄景区)。此布局既可降低交通噪声对基地内直播空间的影响,保证演播制作的专业性和私密性,又可减弱大规模建筑群体对城市外部空间的压迫感,创造宜人舒适的空间尺度。

规划借鉴传统聚落式生长模式,由中部向南北两侧分期发展,形成渐进有序、动静相宜的广电园区。一期工程以“内向型”专业制播功能空间为主,数字电视大厦、制播及演播中心、综合服务中心三者紧密相连;二期工程以“外向型”功能空间为主,北连演播中心,南邻城市道路,是一期向新闻发布、剧场表演、对外服务功能的拓展,是推进“电视产业化、制播分离”发展的对外展示窗口和区域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三期预留发展区紧邻数字电视大厦,为一期频道扩容、制播工艺发展提供充足而有效的空间。整体布局由北至南,形成由静到动、由内到外、由园区到城市的自然过渡。

2.1.2 塑造视廊节点,优化城市天际线

视线廊道和天际线轮廓是反映城市间结构和文脉特色的重要表征。该项目位于城市主干路南北轴线之上,是城市南北空间视廊的重要转折点。因此,将园区核心建筑——数字电视大厦布置于此,通过标志性的建筑体量和形态塑造新的城市空间焦点,连接、延续城市视线廊道。园区整体空间错落有致、疏密均衡,高低起伏的建筑体量自然融入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连续而富有变化的城市天际线轮廓。

2.1.3 延续城市绿廊,营造场地微气候

室外景观公园与北侧复兴河景观带、南部国家安全局景观带连为一体,完善原有城市景观体系。基地位于天津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的上风向,此处公园紧邻主城区夏季重要的通风廊道(友谊南路),空气经过绿化和水体过滤进入园区,一定程度上提高园区局部湿度,减少空气内尘土,是对既有通风廊道的保护和延续。园区设置多层次共享空间,空中庭院、室内花园、绿化长廊、室外平台、屋顶花园与主要建筑房间均朝向景观公园展开,将绿色盎然的自然景色引入室内,建筑与景观相互映衬,形成内外交融的绿色空间体验。

2.2 技艺合一、立体建构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深远,如《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营城理念,《营造法式》中“崇俭戒奢”“化繁为简”“模数化”的建造思想,《园冶》中“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思想等,对现代规划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井”字形的空间结构 天津电视台数字电视大厦作为园区设计的核心建筑之一,集中体现新时代广电建筑“制播一体”的特定空间需求。为满足多频道节目同时制作编辑、传输播出等复杂功能需求,园区共设22个200~1500m2的演播厅及录音棚。其中,大中型演播厅、录音棚、虚拟演播室等大尺度空间设于裙房(演播中心)。在电视大厦中,设计将每个标准层归属于同一专业频道,配备200m2及2层通高的自用演播厅。为避免演播厅彼此的噪声干扰,设计从传统建筑布局中汲取“井”字形空间结构,将现代制播工艺要求与各频道功能空间有机结合。通过对功能空间进行模块化整合,主楼标准层平面由4个18m×24m长方形密筒组成,筒间距18m,构成基本的九宫网格。将各频道的演播厅依次旋转植入其中,随着塔楼上升而交错布置,使各演播厅对应相应的制作部门,且互不相邻,流线高效便捷,巧妙减少彼此间的噪声干扰,大幅节省技术处理造价。同时,演播厅竖井位置相对固定,纵向串联交错上升的演播空间,设备管线简洁集约,进一步实现“化繁为简”的设计目标。

2)“双螺旋”式的空间体系 为改善传统广电建筑演播空间过于封闭的问题,提高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设计在大厦主楼引入绿色生态中庭。在“井”字形平面的不同标高植入交错旋转上升的空中庭院,结合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将自然采光与通风引入进深较大的建筑内部,提高空间品质和舒适度,用朴素高效的方式实现高层空间生态节能效果。旋转上升、交错布置的演播厅与旋转上升嵌入的绿化中庭共同构成大厦内部“双螺旋”空间体系,一主一副、一实一虚,相互契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大厦(见图4)。

4 演播厅与绿化中庭的空间关系

3)构筑一体的结构形式 数字电视大厦主楼采用四筒钢连架“井”字形结构,与大厦内部功能布局高度契合。“井”字形结构有效解决演播厅隔声技术难题,大幅减少隔声附加结构(演播厅通常采用双层架空浮筑楼板结构),较同时期其他电视台项目节省造价约30%。

4)起承转合的活力廊道 广电建筑从强调制播专业性的封闭性空间逐渐向公众参与的开放性空间发展,成为公众交流互动的开放中心。与一期电视台数字电视大厦相比,梅地亚艺术中心更侧重文化交流、媒体发布、综合服务等功能,是整个园区的对外交流、市民活动中心。

为打造与城市融合、与市民互动的活力空间,设计借鉴传统造园理念,营造虚实结合、起承转合的空间意向。采用悬浮的建筑体量和立面虚实对比,艺术性展现出新媒体建筑灵动、前卫的文化特点。同时,引入1条旋转上升的室外空中走廊,沿剧场观众休息厅外部盘旋上升直达剧场屋顶花园和露天剧场,巧妙地将城市人流引向悬浮在不同高度的观景平台,多角度欣赏园区景观和城市风景,形成步移景异的园林意境。公共廊道与楼座、池座外的观众休息厅连通,内外空间自然交错流动。立体的屋顶花园结合大面积景观绿化,形成绿意盎然的第五立面,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屋顶空间。这条空中走廊有机串联城市广场、电视剧场、观众休息厅、屋顶花园、露天剧场等系列空间,实现内部功能空间的外在延伸,人工环境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城市空间与建筑交融互动(见图5)。

5空中走廊入口夜景

2.3 人性关怀、绿色共享

“人”是建筑的主体,“以人为本”的设计应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并提供舒适宜人、别具新意的身心体验。

1)绿色活力的交流空间 对于传媒行业而言,交流空间是特殊且重要的场所。在项目空中庭院设计中,旋转上升的绿化中庭为每个频道层营造丰富多样且便于交流的公共空间,2层通高的中庭视野开阔,外部景色透过大面积玻璃幕墙进入室内。中庭空间选用竹子为主要景观设计要素,具有“正直清朗、柔中有刚”的寓意,在不经意间表达对传统庭院诗意空间的精神传承,象征“公正、客观、真实”的现代“媒体核心价值观”(见图6,7)。

6 1层大厅空间实景

7室内中庭共享空间效果(顶层)

2)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设计将演播厅与通高中庭交错布置,办公空间均布置于易于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建筑“外区”,而演播室、设备用房等非采光空间则尽可能布置于建筑“内区”。同时,穿插上升的中庭空间可最大限度地将阳光引入建筑内部,利用“烟囱效应”的热压通风原理,使整栋大楼获得舒适的自然通风。

3)多功能空间的有机融合 设计采用“化零为整、上下融合”策略,将梅地亚艺术中心功能东西分区,东侧部分为电视剧场,西侧为新闻办公、酒店服务、休闲配套,并结合建筑舒展悬浮于空中的水平体量,将新闻中心设置于中间层。向上与办公酒店相连,便于媒体工作人员集中办公和临时休息;向下与剧场和宴会厅相通,便于节目录制、媒体采访等传媒活动。整体分区明确,流线清晰便捷。同时,专业电视剧场配备全国首例超大型、可升降舞台前区,满足数字高清与3D节目的录制与直播需要,空间上可兼顾传统剧场、电视剧场、综艺剧场等多种布局模式,增强观众参与互动的氛围感,大幅提升剧场的空间利用率。

3 结语

天津电视台数字电视大厦园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以对场所和人的尊重为出发点,运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实现建筑与城市空间、场所环境的有机融合和对人性化空间设计的综合思考。作为重要的省级电视台制播园区,需满足多频道节目制作、综合演播等基本功能需求,采用全过程设计理念,兼顾制播前构思策划、布景设计,制播期间的集散等候、录制编辑、办公会议及制播后的生活休闲等功能。只有突破固有广电建筑功能设计框架,才能科学合理组织如此多元复杂的建筑空间。基于“场所融合、技艺合一、人性关怀”理念,使专业制播空间与人员使用空间有机结合,探索与传统文化、绿建理念高度契合的广电建筑新模式,为传媒建筑设计发展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演播制播大厦
有声小说《白鹿原》演播艺术分析
——以李野墨演播版本为例
新时代有声演播者应该如何掌握情气声的关系
融媒体时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业务的安全防护对策研究
影子大厦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浅谈小说演播
电梯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模式新变化研究
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借鉴意义
浅析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