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型村庄空间转型特征研究

2022-08-24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田琪婧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7期
关键词:用地村庄特征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田琪婧

0 引言

村庄转型发展在物质空间方面具体表现为村庄土地利用演变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并与村庄人居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领域的系列问题联系在一起[1]。村庄物质空间是指村庄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景观、房屋等实体,可划分为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2]。

1)生产空间转型 主要表现为:①由分散或碎片化的工农业生产空间向集中或规模化空间转型[3-5];②由工农业生产空间向旅游等消费空间转型[6-8]。

2)生活空间转型 主要表现为:村庄生产空间转型推动生活空间转型,如土地股份合作制解除了农用地与农民权益的硬性捆绑并推动农用地适度规模化经营[9],为农村“散居”向“集居”提供条件[10-12]。

3)生态空间转型 主要表现为:村庄自然环境和人造景观的增减、形态改变等。

基于此,本文系统性归纳旅游型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转型特征。

1 旅游型村庄空间转型用地

村庄空间是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互动的场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在旅游开发引导下,通过分析村庄空间转型前后特征得出村庄物质空间变迁的推动力是透视乡村物质空间乃至社会空间变迁的重要维度。

依据GB 50137-2011《城乡用地分类及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对村庄“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进行分类,结合席建超等[13]对乡村旅游用地分类的标准,将旅游用地分为旅游娱乐用地、旅游购物用地、旅游住宿用地及旅游餐饮用地。

2 旅游型村庄空间转型特征

2.1 生产空间转型特征

在20世纪“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村庄开始扩大生产空间范围,提高农业作业效率,村庄空间呈典型的生产主义时期的景观特征。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的倾斜使乡村旅游成为村庄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许多村庄开始顺应政策,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文化特质等因素发展乡村旅游。村庄空间功能的转型使村庄景观呈“后生产主义”时期特征,在形态上表现为农业空间收缩、旅游空间扩张,同时在功能上表现为以下方面:①农业功能直接被旅游功能取代,许多旅游型村庄空间既保留原始农村的生产劳作方式,在此基础上又叠加多样性旅游功能,如田园劳作叠加娱乐采摘功能、菜地果园叠加观赏功能等;②转化为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复合型空间,如在农用地直接转化成景区的过程中,催生出停车场、餐馆、购物中心等一系列配套旅游设施入驻,形成集合多种功能的复合型用地。

2.2 生活空间转型特征

在原始的农耕社会中,空间封闭、功能单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使村庄生活空间聚焦于居住功能,农民对于空间价值的认知单一。在乡村旅游引导下,生活空间打破原有的单一封闭式闭环,向第二、三产业具有市场及消费性质的空间转型,空间功能朝向多元复合型功能(如餐饮、观光、度假等)发展,农村空间向城市化迈进。

在居住空间转型特征中,功能上更多表现为空间“内化”,包括以下方面:①生活居住功能转化为旅游服务功能(如观光、零售、餐饮等),成为商业复合型空间;②从封闭、私密空间转化为半私密、半公共空间或完全公共的空间,如西递古村私人居住空间的转化。居住空间形态转型包括以下方面:①由分散走向集中;②由集中走向腾退、分散;③由平面分散走向立面集中,即典型的“农民上楼”模式;④原有居住形态被彻底重组;⑤外部扩张,内部空废;⑥外部扩张,内部加密;⑦在原有基础上改变平面或立面形态,如北京麻峪房村、苏州堂里村及广州蒙花布村等。

公共空间包含日常公共空间、信仰性公共空间以及庭院空间等,公共空间功能转型包括以下4种:①仅供居民休憩娱乐的空间转换为居民与游客共享的旅游观光、商业空间;②由私密空间转换为开放空间;③非正式空间转换为正式空间;④弱识别性空间转换为符号化空间。公共空间形态转型表现为以下3种:①从分散到聚集,形成景区化场所;②从无标识性空间转换为有标识性空间;③从形态缩小到腾退用地。

交通空间转型包括以下方面:在功能上,从车行、步行转化为趣味游玩及旅游引导;在形态上,从原始的乡道、村道等转化为掺杂旅游性质的景观大道及旅游线路等。部分地区的旅游景区及古城区将乡间小路进行改造,如旅游步道、景观小品中的石子路等,将旅游氛围融入交通系统,使交通空间更富有趣味性。

2.3 生态空间转型特征

生态环境是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求的物质承载[14],对于村庄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原始的村庄生态空间识别性弱,形态上呈分散状态。在乡村旅游影响下,部分村庄生态空间在功能及形态上开始转型,如孝感天紫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围绕天紫湖的若干村庄轻型发展而来(见图1)。

1孝感天紫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图片来源:网络)

草地、林地及灌木林空间在转型过程中,从休闲防护功能转变为旅游观光功能,对生态环境起到美化作用。同时,其形态转型包括以下方面:①从分散转向集中,土地利用效率提高;②大量增加绿地,实现生态优化;③在原基础上改造利用,形成斑块化景观用地,如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举措,保护林地的生态效益,使林地面积大量增加,优化生态景观,积极种植绿色植被,将其修剪成拟人化形态,既改善空气质量,又优化了生态景观。

水域空间在转型过程中,由原始提供生产、生活服务、休闲游憩功能转变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在旅游产业影响下,水域空间被充分改造利用,如结合水域修建成喷泉广场或在水域上修建景观廊道、风雨桥等。

荒地空间在转型过程中被开采利用并成为具有旅游价值的用地,实现从“无价”到“有价”,从无规律、无体系空间转化为有规律、有体系的空间。

3 结语

在旅游与村庄空间融合的过程中,村庄的空间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式出现转变,空间整体转型重塑后呈“后生产主义”时期特征。研究从生产、生活及生态3个维度系统性总结旅游型村庄空间转型特征,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用地村庄特征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字特征
自然资源部:坚决防范临时用地“临时变永久”
村庄,你好
抓特征解方程组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2016年房地产用地供应下降逾10%
村庄在哪里
国土资源部启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临时用地审核
村庄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