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版本比较

2022-08-19

轻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米尔斯演奏家小提琴

曾 婧

圣桑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No.3 Op.61》创作于1880年,题献给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这首作品以鲜明突出的主题、优美迷人的旋律、极具法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点,至今仍活跃于世界各地的舞台上。

目前全世界流传着许多版本的演奏视频和音频,笔者从中选取了纳森·米尔斯坦、伊扎克·帕尔曼、郑京和三位演奏家的版本。其中,米尔斯坦被誉为“小提琴王子”,是上个时代近乎完美的小提琴家,而帕尔曼、郑京和是当代最优秀的演奏家之一,尽管师出同门但风格迥异。三位演奏的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十分具有研究价值和学习意义。因此,本文将选取这三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性别的演奏家的录音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三个演奏版本的共同与不同之处,为该作品的演奏者与教学者提供理论参考。

一、三个演奏版本的宏观把握

演奏者在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之前,需要尊重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思想以及把握作品本身的音乐风格,才能正确地表达其内涵与情感。因此,在对音乐作品原意的表达上,演奏者们往往有相似的追求与演奏。

(一)共性音色的追求

演奏一首作品不仅要求演奏者有高超的演奏技术,良好的音色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中的情感,在无形中为音乐作品锦上添花。

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有两个对比鲜明的主题段落:主部主题(见谱例1)热情洋溢,由四小节的弦乐震音作为引子进行铺垫后,独奏小提琴直奔主题,多次出现的主题动机鲜明又突出。三位演奏家对主题动机的处理均采用带重音的演奏方式,所产生的浑厚的中低音区音色,使音乐一开始的气势恢弘壮大。

谱例1:

而在副部主题中,圣桑通过上行级进、下行跳进的方式使音乐旋律不断地迂回。在这一主题段落的处理中,无论是米尔斯坦典雅细腻的乐句处理,还是帕尔曼明朗亲切的揉弦技巧,或是郑京和自由舒缓的节奏变化,都充分表现了圣桑作品中“一唱三叹,回环复沓”的乐句特点。在第118—126小节(见谱例2),三位演奏家不约而同地采用渐弱渐慢的处理,使得高音区的音色更加空灵沉寂。

谱例2:

由此可见,在音色的追求上,三位演奏家在不同音区、不同主题段落上有着不谋而合的想法:主部主题浑厚饱满的中低音区音色、副部主题纯净空灵的高音区音色、悠扬细腻的中高音区音色等,都体现出演奏家们对共性音色的追求。

(二)浪漫主义风格的把握

圣桑的《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在继承古典主义时期传统曲式结构的同时,还具有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他的作曲风格属于法比学派,其学派思想是技巧至上的浪漫主义。在乐曲里多次出现华丽的快速音阶与琶音,起到了炫技与烘托气氛的作用。

第62—64小节(见谱例3)的独奏小提琴所演奏的华彩性乐句与之后乐队再现主部主题的庞大音响相辅相成。在此处,米尔斯坦与郑京和选择在两个八度之间进行干净利落地演奏,每一个音都具有颗粒性。

谱例3:

而帕尔曼在第63小节将旋律再移高八度(见谱例4)音与音之间的连接一气呵成,把小提琴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三位演奏家以炫丽、夸张的手法展示出自身精湛的演奏技艺,对圣桑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有着充分的把握。

谱例4:

(三)跌宕起伏的情感呈现

作曲家奥托·奈泽尔曾在他的自传中评价圣桑的《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从“忧郁的决心”到“强烈的热情”[1]。该乐章的情绪划分清晰,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形成对比,如果把主部主题比作一个雄壮威武的男性形象,那么副部主题则是一个温和优雅的女性形象。

通过音频波形图(见图1)分析发现,在演奏的过程中三位演奏家对两个主题的情感处理均做出了明显的对比。在主部主题的演奏中,三位演奏家的整体力量相较于副部主题的演奏更加充沛,变化更为明显,在情绪的处理上是激动且带有一些悲壮的情感。而副部主题的演奏则比较抒情,更具有歌唱性。三位演奏家无一例外地呈现出整个乐章跌宕起伏的情感线条与“悲喜交织”的音乐处理。

图1

二、三个演奏版本的微观对比

音乐表演的本质不仅仅是对作品的一度再现,更需要演奏者结合作品本身的风格和自身的演奏风格进行二度创作。不同的演奏者对同一首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

(一)速度

速度作为音乐作品中的一大要素,演奏者对于速度的处理也反映了其演奏风格。在不偏离作曲家基本定速的情况下,演奏者可以根据主观想法来进行细微的速度处理,从而达到不同的音乐效果。[2]

三位演奏家完整演奏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时长分别为:米尔斯坦8分45秒、帕尔曼8分29秒、郑京和9分40秒。从总时长的对比中可以发现,郑京和的整体演奏速度较慢于帕尔曼和米尔斯坦,尤其是在慢板的演奏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笔者针对呈示部中的副部主题,结合速度曲线图进行比较分析(见图2)。

图2

在这一部分中,米尔斯坦的演奏相比于帕尔曼与郑京和,整体幅度更为平缓,比较注重音乐的均衡美。最明显的不同是,帕尔曼在第108—117小节(见谱例5)的演奏中较为紧凑,尤其是对八分音符的细节处理,两次的扬起又跌落,充分地表现出内心情绪的涌动。而郑京和则将演奏的速度放得更慢,延长了部分音符的演奏时值,并多增加了几处气口,为音乐情绪的表达增添了一份从容与深情。

谱例5:

(二)力度

除了通过速度变化来表现音乐情绪,力度的变化也是作曲家情感的体现。演奏者对力度的控制直接影响实际的演奏效果,这也体现了不同演奏者不同的演奏个性。

以主部主题为例,乐曲一开头就标注了力度记号f,并且出现了大量的重音记号,而结合音频波形图(见图3)对比三位演奏家的力度处理,却发现他们的演奏大相径庭。

图3

米尔斯坦的力度变化始终保持在一定适中的高度上,整个乐句的演奏浑然一体。而郑京和的处理则稍微温润一些,但在力量上做了几次叠进,层次更加分明。与前两者相比,帕尔曼在一开始的力度较为舒缓,而后借助弓段、弓速的变化逐渐加大力度,并以饱满的情绪将整段旋律推向最高点,在音乐表现上极具张力。

(三)演奏风格

纵观整个乐章,米尔斯坦的演奏有着贵族一般高雅的气质。他没有过分追求速度,而是注重刻画细腻的音乐形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乐章中米尔斯坦常用富有韵味的滑音来代替揉弦。他将音乐中的理智与情感完美平衡,尽管相对于帕尔曼和郑京和的版本中规中矩一些,但仍然可以从他的琴声中感受到他向世人传达出的高贵精神[3]。

如果说米尔斯坦的演奏是用他高贵的灵魂在诉说,那么帕尔曼就是用内心在歌唱。帕尔曼所演奏的版本更加感性,富有亲切感和倾诉性的音色可以更好地与听众产生共鸣。虽然他的演奏音量不大,但声音非常厚实且明朗。

作为一名女性演奏家,郑京和的演奏风格与一般女性温柔委婉的风格不同。她的演奏版本热情似火又饱含深情。在整个乐章的演奏中,力度强弱对比明显,极具戏剧效果。而慢板段落的节奏更加舒展,在音乐表现上张扬又暗藏细腻,对情感的表达更胜一筹。

三、演奏版本差异的原因分析

每一位演奏家在演奏中都有各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在对作品相同内容的表述上,不同的演奏家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因此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而演奏家之间演奏的相同与不同,常常会受到自身的成长经历、师承关系以及流派风格等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一)成长经历

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是影响其音乐认知的主观因素之一,丰富的成长经验或比赛经历,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

米尔斯坦1903年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里,7岁才开始学琴的他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米尔斯坦是一位不向商业化屈服的音乐家,他对成为名人的欲望感到厌恶[4]。因此,他借助音乐来传达他高贵的精神与思想,又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

帕尔曼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1945年出生于以色列的他从3岁半开始拉小提琴。尽管身体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帕尔曼的行动,但也无法阻止帕尔曼对小提琴的热爱。在他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他的演奏始终都让人感觉十分轻松自如,即使是演奏一些困难的技术性片段,也是毫不费力的。

郑京和1948年出生在韩国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当今国际舞台上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之一。作为一名亚洲女性,沉着稳重的传统观念深深地烙印在她心中,而少年时移居美国的求学经历和大量的比赛经验,使她的技艺稳步提升,同时因为女性所具备的情感因素,从而形成了她既有女性的优雅从容又有男性刚毅不屈的演奏风格。

(二)师承关系

每一位成功的演奏家都离不开老师们在学习生涯中的栽培。不同的老师都有不同的风格,那么培养出的学生必然也会风格迥异。

米尔斯坦七岁时开始跟随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斯基学琴。而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小提琴教育家奥尔学习。奥尔对音准的精准度十分严格,要求在高超的技艺下保持纯净的音色。如此看来,米尔斯坦对音准的表现技巧和准确性能够如此精湛,音色处理能够如此细腻典雅,是受到了他老师的影响。除此以外,他还向伊萨依学习过演奏技术。

帕尔曼花了八年的时间跟随丽维卡·古尔德加尔特学习小提琴。之后他考入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在加拉米安和迪蕾两位导师的精心培养下,演奏技巧突飞猛进。迪蕾非常重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与音色的关系,并且会与学生一起讨论每个乐句的细致处理。从帕尔曼的演奏中不难发现,除了高超的技巧以外,他始终把如何向听众传达作曲家的音乐本质这件事情放在第一位,这与老师的悉心指导息息相关。

郑京和先后跟随加拉米安和西盖蒂学习小提琴。西盖蒂的演奏,是一种饱含情感倾诉又内心暗藏热情的演奏,他强调多层次的细腻演奏。从郑京和张扬热烈的演奏风格中,充分体现了西盖蒂对她的影响。除此以外,郑京和与帕尔曼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时都受过加拉米安的指导,而加拉米安擅长的是因材施教。因此,即便与帕尔曼师出同门,但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三)流派风格

谈起一位演奏家的音乐风格常常会涉及流派的承袭与影响,有的演奏家本身就是其流派的代表者与传播者,而有的演奏家则是受到了多种流派风格的影响,综合自身特色后才得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米尔斯坦的演奏风格是高雅严谨而又朴实无华的,在他学习小提琴演奏的过程中,曾先后得益于三位不同风格和不同流派的老师的教导,即俄罗斯学派的斯托利亚尔斯基、奥尔和法比学派的伊萨依,因此可以说,在他的身上既有俄罗斯学派的朴实热烈,又有法比学派的细腻典雅。

帕尔曼在俄罗斯学派的基础上,继承了老一辈如海菲茨、梅纽因等小提琴大师的风格技巧的同时,结合美国演奏学派从中提炼出一套属于自己的风格。在他的音乐中,总能感受到坚定的信念感和浓浓的爱意。

而郑京和的演奏风格所受到的影响不仅仅有法比学派和俄罗斯学派,在她的演奏中还有美国学派的热情奔放以及她血液中流淌的东方文静内敛的气质,这就使得她既有完善细致的技艺又有狂野奔放的演奏风格,能够在理性与感性中自由转换,将二者的平衡发挥到了极致。

结 语

综上所述,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世界十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5],对于演奏者来讲,这部作品称得上是一块“试金石”,如何通过演奏体会作曲家创作意图并恰到好处地把控乐曲的风格与情绪,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笔者通过对三位演奏家录音版本的比较分析,清晰地感受到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性别的三位演奏家的演奏下是“和而不同”的。所谓“和”在于他们对作品本身创作的宏观把握,不在于具体的演奏,而在于对作品内涵的表达。而“不同”则是三位演奏家根据自身的个性风格,经过二次创作后的微观差异。米尔斯坦的细腻高雅、帕尔曼的温暖明朗、郑京和的刚柔并济,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笔者希望结合自身的演奏经验,总结在演奏该作品时需要注意的演奏技巧与需要具备的演奏风格,启发更多演奏者对该作品的深入了解与科学演奏。

注释:

[1]朱爱国.圣-桑[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109.

[2]彭美菱.郑京和与帕尔曼的演奏版本对比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9:2—4,10—14.

[3]江旋姿.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风格特征及演奏版本的比较[J].音乐时空,2014(08):119.

[4]陈 丰.试比较帕尔曼与米尔斯坦对圣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S1):114—115.

[5]陈 婷.圣-桑与其《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53—54.

猜你喜欢

米尔斯演奏家小提琴
演奏家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淘气二人组》(二)
淘气二人组
5%的水下奇迹
笛子演奏家
Pear Concert
笛子演奏家
毒蛇和权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