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用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对其早期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2022-08-19赵娉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300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16期
关键词:巩膜眼压青光眼

赵娉婷(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 300000)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指的是因静脉栓塞、视网膜糖尿病性病变、外伤等所致视网膜缺血损伤,并引起小梁和虹膜表面纤维血管膜再生,周边虹膜发生前粘连,房水因此而出现排出异常状况,引起眼压升高,最终造成视力受损,是临床难治性眼科疾病之一,又可将其称为血管功能不全性青光眼[1]。临床依据各个患者不同症状表现可将其分为闭角型青光眼期、开角型青光眼期以及虹膜红变期,而目前对于该病尚未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常用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激光以及手术治疗,但药物和激光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眼压,继而导致大多数患者在应用药物、激光治疗后仍需实施手术治疗。小梁切除术是针对NVG的常用术式,但部分患者术后易形成滤过区瘢痕,且并发症相对较多[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为NVG患者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且得到了临床医学的认可[3]。本次研究将我院收治的5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对其早期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眼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5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组后实施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观察组各29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24-56岁,平均年龄(37.54±5.64)岁。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26-54岁,平均年龄(38.54±5.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诊疗专家共识(2019)》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接受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小梁切除术治疗;③无精神系统疾病,能配合治疗;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小梁切除术介入治疗禁忌证;②入组前予以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眼压仍难以控制者;③角膜、结膜急性炎症者;④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女性;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小梁切除术,术前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规格100mL:5g)对结膜囊加以冲洗,于巩膜瓣下方将大小为1.5mm×2.5mm的小梁组织切除,同时将周边虹膜一并切除,应用10-0缝线将巩膜瓣顶端固定,密切观察巩膜瓣水密性和深度,而后再应用10-0缝线将结膜切口缝合。

观察组予以青光眼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EX-PRESS),予以局部麻醉后,依据常规无菌操作实施准备、铺巾处理,于上1/4象限,制作长6mm将穹隆作为基底的结膜瓣,同时制作一个将角膜瓣作为基础延伸至透明胶膜内的大小为5mm×5mm的方形巩膜瓣。巩膜瓣深度约占巩膜厚度的50%,于巩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C(规格2mg)0.2g/L,放置2min后在平行于虹膜平面的灰色区域内,在前房内穿刺入25-27G针头,并制作一个预设切口。用BSS润滑EX-PRESS微型引流器,经由预设切口将预装于EDS上的EX-PRESS微型引流器植入,将EDS定位器按钮完全按下后,促使EX-PRESS微型引流器植入物逐步释放,再将EDS定位器按钮松开,使金属丝永久压陷,同时安全退出EDS。于巩膜瓣下方塞入平板,并检查巩膜瓣位置,于4个位置对巩膜瓣实施缝合处理,在角膜处对结膜加以缝合,缝合1-2针,应用类固醇激素和注射用抗生素注射于结膜下,并用无菌纱布将术眼覆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早期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55%,与对照组68.97%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比较 治疗前,两组视力、眼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视力提升和眼压降低程度明显更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视力、眼压比较(±s)

组别 例数 视力 眼压(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9 1.36±0.17 2.08±0.25 39.87±7.87 17.13±3.21对照组 29 1.34±0.18 1.77±0.21 39.34±7.79 24.54±4.97 t-0.435 5.113 0.257 6.744 P-0.665 0.000 0.797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PO、VEGF、IL-6等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EPO、VEGF、IL-6等指标水平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血清EPO水平无明显差异,VEGF、IL-6等指标水平降低程度则明显更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PO、VEGF、IL-6等指标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EPO、VEGF、IL-6等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EPO(IU/L) VEGF(pg/mL) 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9 24.83±4.87 24.32±4.32 501.32±150.86 269.34±81.12 272.32±27.45 190.12±21.56对照组 29 24.76±4.61 23.43±4.21 500.87±151.12 387.87±101.56 273.19±28.11 245.87±24.97 t 0.056 0.794 0.011 4.910 0.119 9.100 P 0.955 0.430 0.991 0.000 0.905 0.000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45%,与对照组27.59%相比,明显更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NVG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难治性青光眼疾病,常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缺血综合征等疾病。一旦发病症状多表现为眼压提升,随着时间推移会严重损伤视神经,从而造成视力降低,甚至引起失明,对生活造成不利影响,部分患者眼部较长时间处于剧烈胀痛状态下,需要将眼球摘除。目前,临床针对NVG的治疗主要是以药物和手术为主,但效果均不理想[4]。正因如此,临床学者开始尝试在NVG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各种青光眼引流装置。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青光眼引流植入物制作工艺、设计、材料等发展经历了数个阶段,且EX-PRESS微型引流器的面世使得NVG手术适应证也在持续拓宽,而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在NVG患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较佳的成效。

EX-PRESS微型引流器是一种由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微型引流装置,设计用于对NVG患者患眼加以调节,植入活体后不会引起过大的细胞炎性反应。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对比小梁切除术,不用将巩膜、虹膜切除,可以最大化简化引流器植入术操作流程,从而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尽可能降低手术创伤性[5]。EX-PRESS微型引流器的设计便于穿刺的锥形穿刺端、避免穿刺后脱出的倒刺以及防止穿刺过深的外固定端,这些设计可尽量预防人为因素,继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将手术操作更简化,可以缩短临床医师的手术学习曲线,从而将患者组织损伤性最小化,促进视力尽早恢复,避免并发症发生,研究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45%,与对照组27.59%相比,明显更低(P<0.05),可明确证实这一点。而治疗前,两组视力、眼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视力提升和眼压降低程度明显更优(P<0.05),提示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对降低眼压、提升视力具有明显成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55%,与对照组68.97%相比,明显更高(P<0.05),则表明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应用于NVG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有效性[6]。

EPO属于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之一,在机体红细胞生成中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VEGF是与血管增殖性因子之一,该促进因子不仅可以有效维持血管内皮细胞活性,还能增强血管通透性,使新生血管加快形成,并参与到NVG的发生、进展中;IL-6则主要是通过T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可促进血管再生,且与机体炎性反应状态呈正相关性表达。从研究结果可见,治疗前,两组血清EPO、VEGF、IL-6等指标水平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血清EPO水平无明显差异,VEGF、IL-6等指标水平降低程度则明显更优(P<0.05),提示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可以尽可能避免血清EPO、VEGF、IL-6等指标水平呈高表达,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再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7]。

综上所述,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微型引流器植入疗法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眼压,促进视力提升,还能抑制血清EPO、VEGF、IL-6的表达,避免术后并发症高发,早期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大力推广并应用。

猜你喜欢

巩膜眼压青光眼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青光眼问答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青光眼之家”11周年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不同抗青光眼眼药对开角型青光眼 h眼压的影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