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约核共享机制探析及对当前国际安全的影响

2022-08-17

军事文摘 2022年15期
关键词:核力量核武器北约

高 寅

2022年2月底,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电视访谈中表示,鉴于乌克兰危机,日本应与美国实现类似于北约模式的核共享机制。早前,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也在电视访谈中表示,为应对朝鲜核威胁,韩美实现核共享是目前来看最好的模式。日韩的公开鼓噪,使北约核共享机制重新成为人们视野的焦点。

北约核共享机制的缘起

所谓核共享,就是一种在北约框架内的关于核武器使用的集体决策和风险分担机制。在组织架构上,北约内部成立以核防务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核计划小组为主体的核磋商机制,实现美国及其北约盟友关于核武器使用的情报沟通和集体决策,主要确定核打击目标、核弹头当量和核攻击任务等。在装备部署上,美国在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土耳其等五个无核武器国家部署战术核武器,和平时期这些核武器由美国保管,战时则由其北约盟国提供载具和飞行员进行投放。这套机制已存在近六十年,而它从酝酿到确立则跨越了二战后美国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三位总统,十几年的时间,是美国政府核政策与核战略演变的反映。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凭借独有的核力量优势,为摄止苏联的势力染指西欧,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大规模报复战略,即用核武器抵消苏联在欧洲强大的陆上常规作战力量。1951年,美国制定远景计划,主要目的就是评估战术性使用核武器的可行性。1953年10月,美国通过一项总统指令(NSC-162/2号文件),强调核力量在应对苏联威胁时的重要作用。此后,美国开始在欧洲盟国大量部署核炮弹、核炸弹、核地雷、短程核导弹等战术核武器。1953年底,美国在联邦德国部署战术核武器。1955年,美国开始在意大利部署诚实约翰和下士导弹等战术核武器,并成立了南欧特遣队。意大利通过这支部队可以不断获取美国部署的各种新型核武器。这些核武器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也安抚了盟友对于苏联入侵的恐惧。但是,北约盟国除了形式上接受美国部署的核武器,对核武器的实际控制则十分有限。事情的转变在于苏联,1957年8月和10月,苏联在拥有原子弹和氢弹之后,又相继宣布成功发射了射程8000千米的洲际导弹和人类首枚人造卫星。美国上下一片震惊和沮丧,引发导弹差距之说,这也削弱了其大规模报复战略赖以存在的基础。欧洲开始怀疑美国核保护的可信性,并把发展独立核力量或选择通过欧洲合作的路径来获取欧洲自身的核力量作为一种应对方式,这促使艾森豪威尔政府考虑分享部分核力量的控制权。1957年3月,美英两国在百慕大峰会上达成了在雷神中程导弹中引入双重钥匙机制,即美英两国分别掌握一把核武器的钥匙,两把钥匙必须共同启动才能发射核武器。英国获得对核武器运载工具的控制权,而核弹头由美国保管,在紧急状态下转交给英国。此后,美国在欧洲推广了这种双重钥匙机制,从而让渡一定程度的核武器控制权。1960年6月,北约盟军最高司令诺斯塔德上将建议,将北约打造成能自行控制核武器的第四种核力量,由美国向北约提供一支设在陆地车辆上的中程导弹力量,弹头仍由美国控制,使用弹头的决定权则由一个政治机构作出,使盟国获得共同支配核弹头的权力。

1960年12月,时任美国务卿赫脱在北约理事会提出由美国向北约提供一支包括地面发射的北极星导弹和五艘潜艇的核部队,直接隶属于北约组织,这是第一个较为明确的多边核力量计划。肯尼迪入主白宫后,摒弃了大规模报复战略,提出灵活反应战略,强调常规作战力量的运用和作用,这实际上降低了北约核力量的地位。1962年5月,时任美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强调了美国将对所有的核武器进行集中控制,并批评在北约试图建立小规模核力量的政策不仅无法起到威慑效果,而且还面临核安全的风险。美国在北约新的核政策引起了欧洲国家的普遍不满,1961年6月,在美意两国领导人双边会晤期间,时任意大利总理阿明托雷·范范尼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所谓的灵活反应战略就是让意大利的常规部队自行抵挡苏联的进攻,而美国还不一定对苏联的入侵采取核报复打击。”为了安抚盟国,肯尼迪很快修改了核政策,并派出特使团前往各国游说。1962年12月21日,美英达成《拿骚协议》,正式提出多边核力量计划,其主要内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美国部署在地中海的三艘北极星核潜艇,英国的全部战略轰炸机以及英国和西欧其他国家的战术轰炸机参与,这些武器仍归各国所有(核弹头由美国控制),由本国人操纵,根据原则规定,英国的力量在必要时可以撤出单独使用:若法国参加,条件与英国相同;第二阶段则主要由美国和英国的核潜艇参与,其他国家出人出钱混合编成,参加国不得单独撤出使用。这支核力量由北约组织指挥。该计划的内容后来又经过几次修改,但保留了核心主旨和机制。

多边核力量计划提出之初就遭到了法国的拒绝,1962年6月,时任美国务卿腊斯克游说法国时,法国再次以其的核武器力量还未建成为由拒绝了美国组建多边核力量的提议。1963年1月14日,戴高乐明确宣布我们不能在这样一个协议(《拿骚协议》)上签字。英国尽管在《拿骚协议》上签了字,但也并不情愿,在签署协议后,英国加紧制定了自己的核共享计划。1963年12月,时任英国防大臣桑尼克罗夫特在北约部长理事会上提出了英国版的多边核力量方案。之后,在权衡了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和桑尼克罗夫特方案后,英国首相威尔逊于1964年11月22日又提出了一个名为大西洋核力量的方案,用于替代多边核力量计划。在美国国内。多边核力量计划也受到广泛批评。相当多的官员反对在北约的核扩散,对联邦德国染指核武器尤为敏感。美国的裁军机构也认为应该通过与苏联合作达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而不是采取以冷战为导向的多边核力量。在内外交困下,新上任的约翰逊总统彻底对多边核力量计划失去了兴趣。最终在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的建议下,北约于1966年12月14日成立了核防务委员会和核计划小组,专门负责北约框架内核防务政策的评估和制订,多边核力量计划从此不了了之。

1961年12月21日,美总统约翰·肯尼迪(左)和英首相哈罗德·麦克米兰(右)达成《拿骚协议》

F-35A战斗机既可以挂载核弹也可挂载常规武器

北约核共享机制探析

北约核共享机制与此前的多边核力量计划息息相关,可以说,其实质上是多边核力量计划的政治延续和逻辑延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局势与各国实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北约核共享机制的目的与作用和以前相比既有区别又有保留。

冷战时期,国际格局主要是美苏争霸的两级结构,美国的主要对手是苏联,西欧是其战略博弈的重点,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与核政策也主要锚定美苏关系与双方的实力对比。在美苏关系紧张、美国占据核优势时,美国的战略比较激进,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后来,为了对冲苏联的洲际导弹优势,美国又实行中短程导弹加欧洲基地等于洲际导弹的政策。美国在北约与华约的交界地带部署了大量的核武器,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在北约部署的核武器达到了惊人的7000多件。古巴导弹危机及美苏关系的缓和使美国在北约的核政策发生了转变,这也是北约核共享机制确立的国际背景。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变为单极结构,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北约的主要威胁实际上消失了,美国在北约的核武器也锐减到现在的不到200枚,北约核共享机制存在的军事意义价值不大,更多的是体现了其政治意义,兑现美国的核保护。

战略成功运用的关键,就是手段途径与战略目的要适应。北约在1949年成立之初,便对苏联军事威胁的规模做过估计,结论为当时的苏联可集结多达175个师的兵力对付西欧,北约则需要至少96个师来应对。在1952年的里斯本年会上,北约各国达成共识,认为维持如此大规模的常规部队进行防御不仅在组织协调上异常艰难,而且在财政上也难以承受,于是,用核力量进行替代的方案受到了普遍欢迎。可以得出,美国在北约的核政策以及之后出台的核共享机制,最主要是为应对苏联的陆上常规兵力,而不是针对苏联的核力量。因为这些核武器大部分都是短程的,对苏联的核心地域威胁不大,但它所表达的政治意义是华约部队的任何常规进攻都将很快牵动北约的核力量。而当前,俄罗斯在欧洲的陆上常规力量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已大不如前,虽历经多次改革调整,但俄军常规兵力仍有诸多不足,难以对北约形成有效挑战。北约应对俄罗斯常规军事力量入侵的理由已站不住脚,其战略目的客观上已经发生改变,而北约核共享机制作为一种应对手段,在原来目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实际作用必然大打折扣。

B-61核弹组件

根据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体系对当今世界的发展以及国家间的互动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核武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以普遍核威慑结成的联盟体系的诞生。国家之间通过一系列的相互核威慑求得一种稳定关系,安全作为国家第一需要的内在逻辑没有改变。美国作为第一个拥有和在实战中使用核武器的国家,以核力量捆绑国家间关系,拓展其国家利益和势力范围的内在动力没有改变。苏联解体后,北约加速其向东扩张的步伐,而北约核共享机制也在其中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美国防务新闻网2022年5月5日报道,意欲加入北约的芬兰宣布将购买约60架F-35A战斗机,此前美空军已完成B61-12型核弹与F-35A战斗机的兼容性飞行测试,携带核弹的F-35A战斗机或将成为未来北约主要核打击载具之一。北约核政策局局长考克斯在美国智库机构先进核武器联盟威慑中心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表示,未来十年,大部分北约成员国将换装可携带核弹的F-35A战斗机以支持北约的核共享政策。芬兰作为非正式北约成员国,通过购买可搭载美国核武器的载具,若在制度上套用北约核共享机制,实际已被纳入美国的核力量体系。

苏联成功进行核爆炸试验,以及后来英国、法国寻求发展自身的核力量,使美国意识到此前奉行的核垄断政策,不但没有有效控制住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的势头,而且在面对欧洲盟友的核安全诉求时,也显得捉襟见肘。为维护美国的核力量优势,总统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其核政策,以开展核合作的方式,介入和控制其他国家的核研发进程,维护自身的核优势。在民用核能领域,美国推行和平利用核能的援助计划,旨在帮助受援国建立民用核反应堆,向其提供核材料等,建立国际核不扩散秩序,掌握国际核能领域的领导权;在军事领域,建立更加全面的核分享机制,如双重钥匙机制、多边核力量计划和核共享机制等。这些制度看似双方平等,实际上是不对等的,美国仍保持着对核弹头的控制权,其盟友只获得了核决策的发言权,被称为是一种消极的控制权。美国的真实目的就是要遏止欧洲独立拥有核力量,起到“核瓶盖”的作用。如1955年11月,美国与日本签订《日美原子能协定》,虽然帮助日本发展了核技术,但也起到了监管日本、制约其发展核武器的目的。

对当前国际安全的影响

早在1963年的第18届联大上,苏联就提请大会注意美国的多边核力量计划与不扩散原则相悖。《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被称为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基石,其明确规定了拥有核武器国家应履行核裁军义务,无核武器国家不得直接或间接制造、寻求、接受核爆炸装置。美国在德国、意大利等无核武器国家直接部署核武器,向盟国大量出售可搭载核武器的战斗装备,已经造成了核武器的横向扩散。同时,据英国《卫报》2022年5月初的报道,在拜登政府提交给美国会的2023财年国防预算中,其计划投入3.84亿美元对位于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土耳其和英国等六个北约成员国的核弹存储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备部署B61-12核弹的能力。该型核弹是美国B61系列战术核弹的最新型号,也是未来美军战术核打击体系的核心武器之一。美国对战术核弹的研发升级,是一种核武器的纵向扩散行为,这些都违反了国际不扩散核武器的准则和精神。

近年来,在大国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美国相继退出《伊核协议》《中导条约》《开放天空条约》等军控条约,《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是在最后时刻才续约成功,国际核军控体系的维系愈发艰难。北约核共享机制以战斗机挂载战术核武器担负核打击任务,是对全球战略稳定体系的进一步消解。一方面,以F-35A战斗机为代表的载具,既可挂载常规武器又可挂载核武器,这种双功能飞机在增强常规力量与核力量结合的同时,也模糊了核常武器的区别,使对方难以区分是核打击还是常规打击;另一方面,战术核武器这种低当量核武器模糊了战略核武器与战术核武器的界限,在威力上,所谓低当量的战术核武器,其威力也与二战时美国投放到长崎(约2万吨)和广岛(约1.5万吨)的原子弹相当,而低当量的概念会使决策者更容易使用核武器。这些都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如美前助理国防部长安德鲁·韦伯所指出的,这些新武器极大地增加了误判的可能性,并打破了70年来反对使用核武器的核禁忌。

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米德尔敦市的三里岛核电站

随着北约的扩张,核共享机制也被更多意欲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纳入视野,刺激其拥核野心,这将深刻影响国际和地区地缘安全环境。2021年1月,美芝加哥国际问题研究所(CCGA)举办美国盟友和核不扩散专题研讨会,美前国防部长黑格、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英前外交大臣里夫金德共同担任会议主席,包括韩国前国防部长李相熙、前外交部长尹炳世、日本前原子能委员会委员长阿部信泰等参加。在研讨会向美国政府提交的《核不扩散和对美国盟友的安全保障》报告中,建议成立类似北约核计划小组的亚洲核规划小组(ANPG)。近期,日本自民党政调会长高市早苗要求党内反思不引进核武器的原则,意图让日本采取北约模式。韩国新任总统尹惕悦也承诺打造面向未来的韩日关系,这符合美国战略意图,有望使美日韩军事一体化提速。亚太地区已是核不扩散问题的重点地区,印巴核问题、朝鲜核问题均是地区安全的隐患。日本、韩国已经是核门槛国家,引入北约核共享机制只能加剧亚太的核扩散隐患,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韩国军事专家金钟大警告,如果真走到美日韩核共享那一步,亚太将发生第二次萨德事件,彻底葬送东北亚战略平衡与和平。

猜你喜欢

核力量核武器北约
五个核大国应率先行动起来
走向北约?
美国核力量预算剖析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美借北约峰会煽动对抗中国
特朗普邀巴西进北约秀“特殊”
特朗普回击朝鲜的“羞辱”
捍卫中国安全的利器
瑞典智库:全球现有1.63万件核武器
北约就焚烧《古兰经》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