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念、形态、互动:建筑装置性的空间实验

2022-08-16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授当代艺术研究所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观念装置

文/张 滨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教 授当代艺术研究所 所 长

胡怿宁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硕士研究生

1 建筑空间实验

建筑空间实验是建筑媒介与实验观念的有机结合,艺术家和建筑师通过空间传达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并通过建筑手段对作品的实验观念深化拓展,同时对使用材料、作品所在的空间以及所构成的空间进行突破性尝试。建筑和装置的共通性使得空间作为一种纽带将建筑观念和表现手段引向装置艺术领域。

2 建筑空间实验介入装置艺术创作

随着装置艺术的不断发展,海杜克等前卫建筑师注意到了装置艺术自由综合的艺术手段,并开始尝试通过装置展示建筑观念。海杜克一直探索思考将建筑从当时对形式主义逻辑偏重的禁锢中解脱出来,他设计的《自杀者之屋与自杀者其母之屋》都是不可进入的建筑。此时的建筑空间形态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建筑空间对人的容纳,而是通过“不可进入”引起人们产生奇妙的空间联想,同时传达海杜克的建筑观念(图1)。

图1 约翰·海杜克《自杀者之屋与自杀者其母之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7])

本文将建筑空间实验在装置艺术中界定为:艺术家使用装置的手法或具有建筑特点的建构方式设计的表达建筑空间实验观念的装置艺术作品。其具有的装置性是受建筑空间实验观念影响而成的装置艺术的表现。建筑装置性为装置艺术变换、流动、临时等不确定性的理念中增添了建筑空间观念,使得装置艺术作品在保留装置艺术特征的同时,还兼具部分建筑空间的特点,且建造方式灵活多变、材料使用突破传统、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与其他装置艺术作品相比,具有建筑装置性的装置艺术作品的特点在于空间实验观念介入后,装置的空间形态变化更加丰富,不仅在二维、三维的物质实体空间中发生变化,而且与观众产生心理空间上的互动,形成了物质与非物质的多维空间混合,从而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

3 建筑装置性的空间实验

建筑装置性的空间实验体现在作品既包含建筑特性,又具有装置艺术对空间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探讨装置艺术作品如何通过观念、形态、互动上的空间实验实现艺术观念的传达。

3.1 观念的“再”表达

装置艺术是表达观念的艺术,观念的变化直接指向建筑装置性。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就是对一种观念传达的方式。艺术家和建筑师由建筑产生的对自然观、空间意象和社会政治等问题的探索反思,通过装置艺术手段实现观念的“再”表达,“建筑”的内涵在建筑装置性作品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观念主导下的建筑装置性的装置作品表现更加直接。伊朗艺术家Shirin Abedinirad 的装置作品《镜像金字塔》,是用镜子搭建的一座古美索不达米亚型金字塔,她利用镜子进行光和运动的实验,呈现出光学错觉的空间。Shirin Abedinirad 通过镜子这一现代材料再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常见的神庙形式,实现古代波斯文明建筑自然观念的现代化表达。在多重镜面的相互作用下,天空和大地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创造出一个看似不现实,但却真实存在,却又无法触及的空间,让观众置身于无边的空间中,试图让人类更接近神明。并希望以这个镜面神塔为纽带,接近天堂、释放光明。

作品在简单的四方镜体的重叠下再现了美索不达米亚型金字塔,是观念具象建筑化的工具,具有强烈的表意性。可以将作品理解为艺术家解读的古代波斯的观念思想的转换运动,美索不达米亚型金字塔是古达波斯自然观念的第一次传达,《镜像金字塔》通过金字塔的外部形态和镜面重构的空间关系实现观念的“再”表达。它通过对大地与天空之间的空间改变,将抽象化的观念具象到物理空间中,由此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思考。

3.2 空间实验中装置性建筑形态

建筑装置性的突出表现形式采用了装置的手法建构,装置化的构建方式为空间实验观念的实现提供了可行的客观条件,建筑空间实验观念也使装置艺术的形态出现更加丰富的变化。其中媒介材料的选择应用会使作品呈现出的效果产生巨大差异,材料选择的开放性也使装置艺术作品的形态变化更加丰富。艺术家将各种物品材料的自身形态打破,然后混合、重组、创新,最后形成装置艺术作品所呈现的形态。在空间实验中的装置艺术作品以建筑空间为实验对象,装置手段为建构方法,建筑空间既是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又是承载作品的场所。艺术家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材料将常态的建筑空间“异化”形成一个新的空间形态,使得装置艺术作品在具有装置艺术特征的同时兼具部分建筑空间的功能或建筑形态。在观念的引导下,装置艺术作品的形态自然发生变化,显现出与传统空间相区别的空间形态,根据空间展示的差异,从形态上看可以归纳为消失的建筑形态、几何并置与色彩对比以及重塑的建筑边界。

消失的建筑形态主要通过轻巧的媒介材料和实体空间的结合,打破观众对物理空间的感知。在消失的建筑形态中,作品通过多种介质的构建,呈现出柔软、轻盈的感官效果,不刻意追求形态的复杂多变和与观众直接的互动,而是通过媒介材料自身的独特性实现观念的表达,以及对观众空间感知的重构。这种空间形态的改变是建筑空间实验观念介入装置艺术后的必然演变。

藤本壮介2013 年为蛇形画廊设计的临时展馆选用无数的白色钢柱搭建成几何网格,然后将网格重复错落,通过错落的光影与实体空间营造出一个柔和自然的空间氛围,融入在肯辛顿公园绿色的环境中。蛇形画廊本身的立意是临时展馆,以建筑功能为使用目的,区别于传统展馆。藤本壮介呈现的作品模糊了内外空间的边界,在保有“展馆”这一建筑主体功能的同时却已经不再具有建筑的形态,更具有装置艺术的特征(图2、图3)。

图2 藤本壮介《蛇形画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图3 藤本壮介《蛇形画廊》(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藤本壮介的蛇形画廊采用了钢柱和聚碳酸酯的“瓦片”,打破了混凝土建筑沉重、封闭、呆板的外部形态,模糊了内外空间的界限,使作品展现出的形态更加开阔,也更灵动轻盈。媒介材料和实体空间形成的光影空间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空间形态和感官效果。

3.3 空间互动

与观者在建筑空间内活动不同的是,装置艺术可以在空间上与观众产生互动,观众的参与行为是作品得以呈现完成的重要元素。建筑装置性的空间互动表现主要是通过互动行为引发观众对建筑空间的思考,并通过交互行为,包括人主动参与下的装置的二次创作、沉浸体验等,在装置艺术作品中得到展示,作品呈现多重空间的融合。

互动下的二次创作通过观众的自主创作,将观众的思考与作品空间相融合。这种互动行为不仅是简单的触摸,而是进一步的思考后产生的行为,比如对作品形态的重新塑造。通过互动将观众的意识转化到实体空间中。

OPEN 建筑事务所将一块边长为1.5 米的巨大立方体石灰石切割成8000 个小立方体,通过参观者重新摆放、拿走任意一个小立方体以此构建一个“微缩城市”。参观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小石块不断改变位置,这座边长1.5 米的立方体也随着参观者的行为改变着它的几何形态,参观者与8000 个立方体的互动行为构成了这个装置作品的一部分,这是完全不同于在建筑空间内无意识产生行为的主动表达。每一个参与者随手挪动石块的行为都是在与作品进行互动,每一次的互动产生的空间效果不同,每个人在互动中获得的心理空间上的感受也不同。作品的外在形态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每个参与的观众都是这个装置的设计者。观众的参与体验行为,在使作品外观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将作品的意义无限延伸。“微缩城市”通过与观众的互动行为实现了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的空间再造。

在实体空间中,观众通过建造城市的行为与作品产生互动;在意识空间中,后面的参与者看到并改变上一个参与者建造的城市,观者之间产生互动,每一个参与者的互动行为都是在与建筑师产生互动,这是完全区别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参与。在这座微缩城市中,建筑师只是为参观者打好地基并提供建筑材料,将装置设计的主导权交给观众,装置最终呈现的不仅是建筑师的思考,也是在时空中建筑师与参与者的情感交流。

结语

装置艺术吸收了建筑空间实验观念后展示出建筑装置性这一特性。空间实验观念的介入拓展了装置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改变了装置艺术在空间维度上呈现的形态。建筑装置性的空间实验尝试基于各种媒介材料的艺术手段,通过“空间”再造实现观念、形态、空间互动的探索与突破,其基于空间的各种可能进行的艺术尝试,不断拓展了艺术行为、作品呈现、受众介入的广度与可能,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的艺术观念。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观念装置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维生素的新观念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倒开水辅助装置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轰趴装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