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户需求下的养老建筑设计研究
——以杭州太保项目为例

2022-08-16冯文心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助理建筑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走廊轮椅交通

文/冯文心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助理建筑师 硕 士

引言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中青年群体赡养老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不仅仅体现在赡养过程中的经济投入,而且更多的压力体现在陪伴和照料上。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群体选择将家中的老人送到养老机构进行看护,从而造成了短时期内养老机构的床位供不应求。政府部门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开始倡导民间资本投资养老产业,一时间各类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祖国大地上。通过对部分养老机构的调查,许多养老建筑在设计阶段并未考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特征,导致了老人入住后发现建筑在空间分隔、设施配套等方面均存在设计缺陷。因此,本文将以养老建筑的用户需求为出发点,从而提出部分养老建筑设计上的改进策略。

1 养老建筑中老年用户的空间需求分析

1.1 养老建筑空间分类

目前,对于养老建筑空间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例如其可按照建筑物内外进行区别,将其分为室外空间、室内空间及过渡空间等;可按照空间的私密性分为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等。另外,养老建筑作为一处使用性较强的功能建筑,更适宜用各个空间的使用功能对建筑的空间进行分类,其可分为交通空间、服务空间、居住空间等类型,而这种分类方式也更加有利于剖析老年用户这一特殊群体,并基于其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提出对于养老建筑内各种功能空间的使用需求[1]。

1.2 老年用户对于养老建筑交通空间的需求分析

养老建筑的交通空间主要包括负责平面交通的走廊与负责垂直交通的电梯间和楼梯间等两大类,虽然上述两类交通空间都是为了满足养老建筑物内用户的通行需求,但由于其所发挥的交通功能存在一定差异,故老年用户在使用这两类交通空间时,既存在相同的需求内容,又在细微之处存在着一定差异。

首先,养老建筑内所居住的老年用户除了部分能够自由行走外,大部分老年用户都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设备进行行走活动,甚至部分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在进行治疗时,还需凭借移动病床进行转移。因此,养老建筑的交通空间应当充分满足不同身体状态下的老年用户所具备的行动能力,以便人员和设备能够随时随地到达建筑内的任何角落,从而提高养老建筑内空间的使用效率。

其次,养老建筑内交通空间的使用人群多数行动滞缓,故在满足可达到性后还需保证空间的使用安全性,尤其是应当注意垂直交通空间中普遍存在的地坪高差等问题,避免老年用户在使用交通空间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摔伤、彼此碰撞挤压等问题。

最后,为了能够让老年用户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养老建筑内举办的各类活动之中,交通空间作为老年用户往返各类功能空间的必经之路,其舒适性也成为了影响养老建筑交通空间使用效率的因素之一。

1.3 老年用户对于养老建筑居住空间的需求分析

通过对居住在养老机构内老年用户生活规律的分析,由于受到生活习惯和生理机能的双重影响,造成大多数老年用户每日使用居住空间的时间占比高达50%至60%,而部分需要介助生活或专业护理的情况,其占比将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养老建筑内居住空间的舒适度成为了老年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例如,空间内是否具有充足的自然光照、是否具有一定的储物空间、卫浴设施是否齐全、家居陈设是否舒适等。

根据老年用户的生理机能,分为可自理老人和需看护老人两大类,由于前者具备较好的行动能力,其往往会参加更多的社交活动,故在居住空间中相对于后者则更加注重自身的隐私。

1.4 老年用户对于养老建筑服务空间的需求分析

养老建筑中的服务区主要包括餐厅、公共卫生间、医疗站以及社交场所等,除了少数卧床不起的老人外,其余老人使用上述服务空间的频次几乎相同,而休憩区则成为了老年用户日常光顾频率最高的服务空间。

服务空间作为养老机构的主要公共服务区域,其空间的可到达性和安全性成为了直接影响老年用户使用需求的关键因素;其次老年人在进行就餐和开展社交活动时往往需要较为舒适的环境氛围,从而改善用餐和开展社交活动的心情;老年用户在进行社交活动时并不是一味地拉家常,而是通常会选择在进行某项集体活动的同时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流,而社交活动又往往以三至五人的“小集体”方式进行,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并不太希望交谈的内容被其他人所得知,故社交场所的私密性也值得设计师予以关注。

2 案例分析

2.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杭州市临安区,建筑面积19.1万m2,紧邻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遥望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周边文体中心、学校、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安院区、骨科医院)等配套设施齐全。以打造体现吴越文化、生态颐养特色的CCRC(持续照料养老社区)为特色,可为独立生活、介助生活、专业护理等三类长者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

2.2 项目交通空间设计策略

建筑内的走廊过道承担了组织水平方向交通的重任。为了提高其可到达性,本项目内所有的走廊过道均进行了无障碍设计,例如楼道内走廊的宽度能够满足两架轮椅交汇通行的宽度需求,同时还考虑到老年人在使用轮椅的过程中或自行摇动轮椅或是双手靠在轮椅扶手上由看护人员推行,故在满足两架轮椅并行的宽度基础上增加40cm 的距离,以便看护人员推行轮椅的双手不至于在轮椅交汇的过程中出现碰撞。走廊两侧的入户门均设置成内开启式,避免了入户门启闭过程中对走廊内的行动人员出现干扰,而按照错位方式进行布置的入户门还可以减少老年用户出入居住空间时对另一侧住户的出入影响。考虑到部分介助生活与专业护理的老年用户行动需要使用轮椅、移动病床等看护设施,本项目走廊的转角进行了扩口处理,以满足移动病床在交汇时进行进退腾挪的空间需求[2]。

电梯间作为养老建筑内重要的垂直交通设施,其成为了大部分老年用户上下楼层的唯一选择,考虑到电梯桥箱的尺寸大小除了影响每部电梯的乘坐量外,还将会影响轮椅、移动病床等各类看护设备的通过能力。因此,本项目在兼顾建筑空间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在部分建筑结构空间较为宽裕的电梯井内,安装了可满足全尺寸移动病床进入的桥箱(以下简称全尺寸桥箱)。同时,为了减少电梯厅区域内等候人群对交通流线的影响,本项目将电梯厅设置在走廊的首末两端,而为了满足几部全尺寸桥箱内移动病床的转向需求,还相应增大了电梯门厅的空间尺寸。在电梯间内的所有按钮均可用灯光和语音进行提示,部分功能安全还进行了特殊显示,以方便视力较差的老年用户使用。为了让乘坐轮椅的老年用户能够触摸到电梯的按钮,本项目在所有电梯桥箱的两侧均布置了控制系统。

楼梯间作为项目内部垂直交通的辅助,其除了满足各类建筑设计规范外,本项目按照32cm 和13cm 的尺寸来控制每一层踏步的宽度与高度,从而使其符合老年用户较为舒缓的步伐节奏,提高其舒适性与安全性。鉴于传统楼梯间采用文字进行警示提示的做法,本项目在踏步的首尾段采用了色彩标记进行提示。绿色代表每段楼梯的第一级踏步,红色则表示每段楼梯的最后一级踏步。通过较为明显的色彩差异进一步提高了老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在确保交通空间的可达到性后,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指标也成为了项目交通空间设计的重要考量。在交通空间中使用了较为柔和的灯光照明系统,在确保光照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照明系统对于老年用户眼部的刺激。在走廊铺装材料的选择上倾向于磨砂状的石材,从而提高了地面的摩擦力,避免出现走廊地面在杭州地区常见的梅雨季节内因湿度过大而出现的打滑现象,降低了老年用户意外摔伤的潜在隐患。为了确保走廊内行动老年用户的安全,设计师在走廊两侧安装了高度不超过80cm 的手棍状或片状的扶手,这样的高度设计不仅能够符合大部分老年用户的身体结构特征,而且对于部分需要借助拐杖、轮椅等辅助工具进行行动的老年用户而言,其安装高度也正好处于人体手臂支撑或抓握的最佳力距范围之内,进一步扩大了安全设施的适用性。同时,在光照条件较差的走廊内,设计师在其扶手上方安装了暖色系的灯带,起到了出色的安全提示作用。

2.3 项目居住空间设计策略

鉴于本项目需要为独立生活、介助生活、专业护理等三类长者提供养老服务,为了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除了设置少量的单人间外,绝大部分居住空间均采用了双人间的布局形式进行建筑空间设计,但考虑到独立生活、介助生活、专业护理等三类老年用户在空间使用功能上的差异性,其所对应的居住空间也存在略微的差异。

其一,充足的阳光作为所有老年用户的“生活必需品”,其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本项目在进行居住空间布局时的首要任务,故项目内所有的居住空间均被布置在朝南方位,进而确保每一处居住空间内都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恩惠。在自理老人的居住空间内,设计师利用玻璃移门将居住空间的南侧打造成一处洗衣房,老人们既可以在此处换洗晾晒衣物,又可以在其中静坐休息。在介助生活或专业护理的居住空间中,基于上述两类老年用户基本丧失了换洗衣物的能力,设计师则取消了洗衣台、晾衣架等功能设施,从而让此处腾出了更多空间以便容纳下两张轮椅和其他护理设备。

图1 项目电梯(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2 走廊上的扶手与灯带(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3 居住空间内门廊处的坐凳(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4 居住空间内卫浴区域的条型地漏(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5 居住空间内卫浴区域的洗手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6 公共卫生间的标识(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其二,在家居陈设上本项目也针对老年用户的生理机能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例如在自理老人的居住空间内为每一位老人均配备了独立的储物空间,以便其收纳各自的衣物和其他物品;在介助生活老人的居住空间内适当减少储物空间的比例,从而满足看护设备和看护人员对于室内空间的使用需求;在专业护理老人的居住空间内仅仅保留为数不多的储物空间用于保存老人的私人物品,剩余的大部分储物空间则被改造为看护设备的使用空间[3]。为了方便自理老人更换衣物和鞋帽,设计师在其居住空间的门廊处结合储物空间设置了一处内凹式坐凳,并在坐凳边安装了扶手等安全设施,从而减少老人在更换衣物和鞋帽时意外摔倒的几率。在看护类居住空间内,设计师则取消了坐凳及扶手,统一将此处改造成轮椅停放区,用于停放折叠后的轮椅以免其挤占其他居住空间。

其三,卫浴区域作为居住空间内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在自理老人和看护老人的使用需求上几乎不存在差异性,安全、便利成为了进行卫浴空间设计的主要目标。本项目卫浴区域在洗手台、淋浴区均进行了无障碍设计,从而满足轮椅的通行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设计师在洗手台位置取消了台盆下的橱柜空间,进而使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能靠近洗手台,此举既方便老人启闭水龙头,又从根本上杜绝了洗手台在使用过程中水花四溅,大大减少了卫浴区域日常清洁的压力。在淋浴区域内用条型地漏取代常见的挡水条,保证轮椅的正常进入,其淋浴设备开关的高度也能让轮椅上的老人轻松启闭。

2.4 项目服务空间设计策略

项目内所有的服务空间均通过正常的走廊和电梯与建筑内部的其他楼层进行沟通,能够满足老人行走和轮椅推行的通行需求,确保了服务空间的可到达性。同时,为了满足老年用户在用餐时通过落地玻璃窗观赏到窗外的美景,甚至能够在气候适宜的季节中,成为老年用户用餐的最好去处:其一边享受着可口的食物,一边欣赏着街道两侧的美景,设计师更是利用无障碍通道将露台与餐厅进行了沟通。

在服务空间内所有的桌子均采用了圆桌样式,与之配套的座椅也尽量选择带有扶手且棱角较少的款式,由于考虑到老年用户在起身或就坐时会习惯性地用手依靠桌面,为了减少桌子在不均匀受力情况下出现的意外倾覆,服务空间内的圆桌一律采用了四脚支撑,并适当对支撑脚加以固定。针对部分老年用户使用轮椅前往餐厅就餐,除了在餐桌间留有足够的通道外,餐桌本身高度也能够容纳轮椅靠近[4]。

在公共卫生间布局上采用了传统的“男左女右”式布局,并在公共通道、卫生间出入口、男女卫生间门等多处用醒目的图案进行提示。为了保证乘坐轮椅的老年用户能够以坐姿状态看清卫生间门上的标识,标识所粘贴的高度被控制在140cm 左右。公共卫生间内部空间也完全符合无障碍原则,并设置了通风窗和地面通风设施来降低卫生间的潮湿和异味。

老年用户的社交空间主要包括大堂门厅、活动室、会客室等,鉴于老年用户的社交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而此时充足的光照不仅能够让老年用户的身心得到进一步放松,而且冬季温暖的阳光还能使得社交空间的氛围更加温馨。因此,在社交空间布局时尽量将其安排在朝南方位,并利用大体量的落地玻璃窗来增大日光的投射量。与此同时,在社交空间内采用了较为温馨的暖色系涂料,从而使得社交空间内的氛围更加温馨。

结语

通过在养老建筑设计中融入用户需求理念,能够使得养老建筑在舒适度、安全性、通达性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运营商曾经委托第三方对居住的老年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用户的平均满意度比其他同等规模及标准的养老机构高出近8%,这便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设计过程中融入用户需求理念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猜你喜欢

走廊轮椅交通
神奇的走廊
繁忙的交通
轮椅上的爱
走廊上的时光
轮椅上的梦
走廊上
小小交通劝导员
轮椅上的姑娘(外三首)
轮椅
在走廊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