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事件塑造城市活力街道
——以2021 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四平社区实践为例

2022-08-16翟宇琦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生活圈四平活力

文/翟宇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 士 博士后

丁 凡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助理教授 学术发展部副主任 硕士生导师(通讯作者)

1 艺术事件塑造城市活力街道

当今上海的城市更新向小尺度、渐进式、针灸式的有机更新转向[1,2],以社区为单元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点。《上海街道设计导则》《上海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等城市更新政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街道属于城市的公共领域也是最具活力的空间载体。艺术事件作为城市更新的助推器可以有效地激发街道空间活力。

《上海市15 分钟生活圈规划导则》将“15分钟的步行尺度”视为推进社区精细化建设与治理的基础尺度。在“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复合型社区愿景中,上海市的15 分钟生活圈建设将城市街道确定为重要的实践空间,强调了街道两侧空间的居民共享原则,并提出了精细化提升街道两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等资源的实践路径[3]。然而,纵观近5 年上海的15 分钟生活社区营造实践,许多社区实现了街道沿线的公共服务供给增量,却往往忽视了这些新增服务所能增益的邻里交往。事实上,实践中的生活圈规划更为关注新设施的“配套角色”,而这些设施在社会交往中的价值与意义却没有被予以充分的考量[4]。

2021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艺术触媒激活城市更新持续活力的理念下,仍然以城市街道为主要实践空间,通过艺术化的设施建造与各类学术研讨和社区营造活动组织,针对1 个主题演绎区、2 个重点样本社区以及18 个体验社区展开了15 分钟生活圈框架内的活力提升实践[5]。全部参展社区都在空间艺术季期间营造了极富连续性的街道活力场景,其街道空间营造策略对于上海现阶段的15 分钟社区建设所面临的吸引力不足、难以增益社区交往的困境提供了实践启示。

杨浦区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理念生发地,其内部的四平社区在2021 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中作为体验社区。该社区通过极为少量的艺术景观小品置入、连续的街道游览线路设计,组织了极为完整且丰富的社区艺术文化活动网络。这种通过少量建设结合艺术活动充分关联与激活原有社区基础设施的方式,对于上海诸多已完成的街道设施配套建设、却仍较为缺乏街道活力且地方特质不明的社区提升具有重要参照意义。因此,本文选取2021 年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体验社区——杨浦区四平社区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探索2021 年城市空间艺术季中该社区以艺术介入城市街道从而提升社区活力的具体措施。

2 活力城市街道的塑造策略

作为上海“15 分钟社区生活圈”集体呈现的组成部分,四平社区已然在近年来完成了较为多元的城市街道服务设施建设。首先,四平社区在2018 年完成了主要针对抚顺路、阜新路的美丽街区提升项目,并在社区内整体更新了诸多公共空间与服务设施。与此同时,四平社区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推出的NICE2035(Neighborhood of Innovation,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owards 2035)社区更新实验[6],连续策划的5届四平控江创生行动,也已在四平社区公共空间中逐步建造了许多具有艺术性的居民生活设施。上述社区建设实践为四平社区作为2021 年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体验社区垫定了优良的空间基础。

在上述街道空间基础上,2021 年空间艺术季的策展团队分别通过梳理作为活力骨架的街道游览线路、设计作为活力节点的艺术景观小品、组织作为动态活力网络的艺术文化活动的主要策略,进一步增强了四平社区城市街道中的居民活动密度与活动丰富度,构成蔓延至全社区整体、连续的活力城市街道。

2.1 作为活力骨架的街道公共空间

一座有活力的城市依赖于大量不同的路径和连接,构成了具有活力的城市网络[7]。而在充满活力的社区网络中,则必然拥有许多充满吸引力的活动场所,以及连续性的能够密切连通这些场所的公共性道路。在四平社区的实践中,通过打造抚顺路-苏家屯路-阜新路-四平路1028弄-赤峰路的连续性游览线路,塑造了活力社区的骨架空间。首先,本次展览选择的游览线路能够有效串联起四平社区现有重要的社区节点,包括四平社区文化中心、四平同济乐业空间、抚顺路睦邻中心(图1)、阜新路睦邻中心、NICE 好公社、赤峰路NICE2035 未来生活原型街等多个社区服务设施。这些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外,还设立了儿童教育、设计创业空间等针对于四平社区独特居民构成的针对性服务,是四平社区日常生活的综合性功能节点,也是凝聚社区人气的空间场所。将这些服务节点连接于同一处游览路径中,促使居民更多地使用沿线街道设施,提升游览线路整体的街道活力。其次,艺术季围绕游览路线,在沿线街面通过加建艺术景观设施、完善微型导览系统,使得四平社区参展的骨架路段呈现极为连续的街道景观。除了较为固定的艺术景观与服务设施外,策展团队还采用如丝巾、道旗、地贴等可持续利用的材料,布置了诸多较为灵活的导览节点与景观设施,构成了极具整体性的全线景观风貌。

图1 四平同济乐业空间、抚顺路睦邻中心及其所在街道的艺术景观设施(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 作为活力节点的艺术景观小品

亚历山大将社区中的活动空间称为“星状中心”,为了在这些空间中创建居民常去的地点,各种设施必须密集地设置于其间[8]。在游览线路的骨架支撑作用下,展览期间许多社区街道都在原有公共设施基础上,补充建设了更为密集的、面向更为多元人群、吸引更为丰富活动的景观与设施营建。譬如,苏家屯路原有街边公共空间的健身设施多为社区中的老人使用,作为四平社区本次空间艺术季中重点打造的活力街道,展览团队在此街道中新增了许多适合不同年龄层的艺术装置。狮子椅、涂鸦设施等新建的艺术设施,吸引了涉及多个年龄圈层、全路段、全天候的丰富社区活动。

与此同时,只有具有差异与互补性功能的设施才有可能在同一处活动场所中吸引较为多元的人群与活动。空间艺术季在社区中原有的街角花园与广场中新建充满艺术元素的景观小品。这些新建设施,一方面采用了与原有设施差异的功用;另一方面设计了艺术性的使用者互动方式,使得途经居民都不自觉地被这些小品所吸引,从而使它们所在的公共空间迅速成为社区中新的活力节点。在四平社区的抚顺路,艺术家采用迷你“动物园”的概念建造了街边《动物乐园》:两个可供一家人一起玩耍的动物形态滑梯。许多儿童经过此处便会不自觉地被该艺术装置的有趣形象所吸引,进入动物乐园中玩乐放松,而家长或参与其间、或聚集闲聊,无形间增进了社区居民的互动与交流。苏家屯路的狮子椅同样通过生趣的形象,吸引多个年龄层的居民前来与装置互动拍照,在这个过程中,本来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能共同参与其间。这些艺术装置通过其形态与功能的吸引力迅速地成为社区中居民日常聚集的新节点,为原本平淡的街道空间增添了活力。

在另外一些原本较为消极的公共空间中,艺术景观设施则通过植入吸引点的方式,为这些空间带来活力。在四平路社区中,《工具之花》坐落于抚顺路鞍山路路口一个原本较为脏乱的街边花园中。艺术家首先拆除了原有破旧的空间围挡,进而以向阳花为设计灵感、以工具形态为形象依据,创造了如“植物藤蔓顺势生长,不断变换色彩和形态,生出各类工具形态的果荚和花朵”的地面绘画与花台设计。《工具之花》一方面使得消极的街角空间重新成为居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也在形态设计中传承了工人新村的工具文化,使得街角花园城市社区家庭成为寓教于乐、讲述社区历史的文化空间。

2.3 作为活力媒介的文化艺术活动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将艺术实践视为一种“联系技术”(technology of connection)[9],也有学者已经将城市视为一种媒介[10]。城市空间作为艺术活动发生的场景,社区中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与社区的深度对话,创造出表征地方的绘画、装置与大地艺术,这一进程不仅仅触发了本地居民与艺术的相遇,也往往使参与其间的社区居民产生对地方的归属感。四平社区在2021 年空间艺术季期间组织了一系列“你好四平”的市民活动,这些活动通过深度的居民访谈与田野调研设计了贴近社区居民生活的活动形式,使得活动全程都呈现较高的居民参与度。许多居民直接参与了活动设计,也是居民对社区重要的“软性”建设,有利于激发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未来社区建设。其中,“诗歌单行道”第一期以“日常的英雄”为展览主题。策展团队首先寻访了十多位居住在四平社区的居民,经由20 个小时的访谈和后期梳理,从这些职业、性格、人生经历各异的居民话语中提炼出了一组组动人诗篇。最终,策展团队将这些诗句通过灯光的方式投映在四平路1028弄的道路中。在“诗歌单行道”的活动中,社区故事成为街道景观,街道则成为新老居民阅读社区历史的场所,这种活动设计使得新居民更好地融入社区,为未来吸引他们参与到社区活动与建设中奠定了社区认同的情感基础。在四平社区的另一个活动“我最喜欢的社区空间征集”中,策展团队则收获了许多关于现有公共空间的改造建议,为这些公共空间的后期提升提供了指导建议。

结语

15分钟生活圈作为一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模式,在我国城市治理制度中,呈现了一种全民共建的既有社区提升、治理与发展路径。在2021 年空间艺术季的开幕式中,庄少勤将15 分钟生活圈建设中的微更新实践喻为具有“中国智慧”的“中医疗法”,认为上海等许多城市正在展开的15 分钟生活圈建设对于我国未来城市的生活、发展与治理具有深远影响[2]。杨浦区作为人民城市的示范区,致力于贯行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双层理论。社区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单元,对于社区微更新的实践必将推动更大范围内的城市更新运动的开展。四平社区作为2021 年空间艺术季“15 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体验社区与实践对象,通过三个方面的街道活力策略整体改善了社区环境品质与社区街道活力,具体包括:(1)活力街道骨架的梳理,甄选串联重要社区节点的游览线路,打造具有连续性的街道活力界面;(2)活力节点的艺术景观打造,依托现有公共空间通过艺术装置的置入大幅度提高其空间对于多种人群的吸引力,营造新的社区活力聚集点;(3)活力媒介的文化艺术活动组织,依托游览骨架,组织彰显社区特色,提升居民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社区活动,吸引他们持续关注社区建设,引导可持续的社区活力。城市艺术事件作为触媒和实现渠道,在有效地实现了城市物理空间更新的同时更多更持续地激发了城市的活力。

猜你喜欢

生活圈四平活力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活力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冬闲
全公开激发新活力
众耳
活力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