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设计探索
——以新加坡的绿色建筑实践为例

2022-08-16许美珊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建筑师绿化新加坡

文/许美珊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绿色建筑”及其他相关概念如“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和“低碳建筑”等等都是针对环境问题、资源紧缺而提出的建筑应对策略。长期以来,建筑的节能始终是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人的健康与福祉则居于边缘地位。这导致了作为建筑的使用者——普通大众不能切实体会到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种种益处,绿色建筑因此无法得到公共认知和有效地推广。新加坡绿色建筑委员会主席戴礼翔也曾指出,专家对于绿色建筑的解释过于深奥,使得民众了解有限而失去兴趣,绿色建筑便无法吸引开发商的投资[1]。另外也有调查表明,缺乏公众认知已成为了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因此,绿色建筑“以人为本”的重要性逐渐显现。

1 绿色建筑“以人为本”的价值要求

以人为本,简单来说就是把人的生存作为根本要求。同理,绿色建筑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首先考虑人,为人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其价值取向是人,并且是所有公民。它的价值要求可以概括为:全民共享——应满足全体人民健康、舒适、便捷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绿色建筑;全民参与——绿色建筑的实践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

2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新加坡绿色建筑探索

新加坡在绿色建筑领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在绿色建筑实践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获得了民众的认可以及广泛参与。在一次调查中,有高达80%的居民认为新加坡适宜居住并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家[3]。下文对新加坡绿色建筑实践进行调研和梳理总结,具体分析其如何通过设计体现人性关怀并有效引导全民参与绿色运动,为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实践提供参考。

2.1 共享建筑提供便利生活

在建筑中引入“共享”的设计,可以提升建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利用城市资源,也有助于引导民众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增进人们日常的交往联系。“共享”益处之多,使其已成为解决众多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4]。

新加坡资源十分匮乏,因此特别重视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绿色建筑实践中积极响应共享理念。

2.1.1 开放的建筑

为了实现共享,新加坡大部分建筑不设围墙,对外开放。一些公共建筑更是探索出一种多功能复合、社区友好的共享建筑模式。以邱德拔医院为例,建筑师将首层和地下一层的零售、医疗宣传等以及屋顶农场、花园庭院向公众开放。附近健康的居民也乐于使用医院内的各类配套设施,医院50%的来访者是出于社交和娱乐目的[5]。在这种共享模式下,邱德拔医院成为了社区的中心,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生活便利,医院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患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因活跃的建筑空间氛围而得到心灵的疗愈。

2.1.2 便利的交通系统

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绿色出行系统,其实现主要得益于随处可见的风雨廊。新加坡夏季炎热多雨,风雨廊的设计为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风雨廊将建筑与建筑、建筑与公交站等重要交通枢纽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便捷的交通系统,大幅度提升了居民选择绿色出行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黄廷芳医院即采取了空中风雨廊的形式与周边地铁站、商业区相连接,此举方便了乘坐地铁而来的患者快速进入医院就诊,也吸引了周边商场的健康人群来到医院二层的开放空间购买和享用健康产品[6]。

2.2 生态元素提升空间品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空间品质的关注度与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的空间品质通常是指通过合理的设计为使用者带来建筑物理坏境和精神层面的舒适体验。引入绿化、水体等生态元素是提升空间品质有效的手段之一。它们是新加坡绿色建筑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可辅助建筑节能设计,同时减轻人工环境所带来的压迫感,改善生活环境品质。

新加坡在建国之时就将建设“花园城市”作为基本国策,积极开展“绿化”与“蓝化”运动。时任总理李光耀回忆道:“打造‘花园城市’的推动力,首先是为了增强国人的士气。”[7]“花园城市”的建设成果给予了新加坡居民生活幸福感和城市自信感,他们对建筑使用“蓝绿”元素——蓝化(水体)、绿化也有着高度的认同感。邱德拔医院在2016 年开展了使用后评估,评估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医院应对“蓝绿”元素进行投资以优化使用体验[5]。

2.2.1 绿化

新加坡将立体绿化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评价指标。2009 年,政府又提出“打造绿色都市和空中绿化”计划,对一些重要区域的建筑作出立体绿化的强制性要求。

(1)辅助节能设计

建筑师利用植物蒸腾的特点为环境降温,减少人对空调设备的依赖。如新加坡OASIA 酒店将整个建筑的最外层表皮设计为植物的爬架,植物大幅度减弱了阳光强度,为人们营造出阴凉的活动空间(图1)。

图1 OASIA 酒店(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

(2)多维度、全方位的绿化

建筑师以“见缝插绿”的方式进行绿化设计,形成了以绿色表皮、空中花园、种植阳台所组成的多维度、全方位的绿化体系(图2),提升了建筑的绿化率。植物全方位的分布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触自然,从而获得置身于自然的舒适体验[8]。

图2 多维度、全方位的绿化体系(图片来源:作者根据新加坡OASIA 酒店绘制)

(3)立体绿化营造活力场所

建筑师将绿色空间的设计与人的活动需求紧密结合,并使之开放便于到达,为长期生活在室内的人们营造了富有活力的室外活动场所。在连廊、中庭、屋顶平台等各类绿色空间的设计上,采用丰富的形式吸引民众前往活动(图3)。

2.2.2 水体(蓝化)

2006 年新加坡启动ABC 水计划,以活力、美丽、清洁、全民共享作为设计导则。ABC 水计划提升了新加坡人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成功地使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关于水资源教育的室外课堂[9]。

(1)辅助节能设计

新加坡通过建造雨水花园进行雨洪管理,使水质得到改善并可持续利用。另外水体蒸发吸热,还具有冷却功能。例如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庭院中的喷泉景观被用于蒸发冷却进入房屋的自然风。

(2)多维度、全方位的雨水花园

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在城市区域建造雨水花园、人工湿地,在建筑上结合屋顶绿化设计雨水花园。许多居住区都采用了这种方式以打造亲水型的环境友好社区,获得了民众的喜爱。

(3)雨水花园营造活力场所

ABC水计划中的“A”代表“ACTIVE(活力)”,指将那些不够美观且功能单一的水渠、河道,结合城市景观,改造为充满活力的滨水休闲空间。并且积极地与周边社区及其他配套设施相联动,提供更便利的社区生活。经过修复性设计的碧山公园成为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富有创造力的活动空间设计让居民在与水的友好互动中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

2.3 建筑美学满足审美追求

早在2000 多年前,建筑的“美观”就作为三要素之一被提出。因此美观也是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只有符合人的审美取向的绿色建筑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被市场所喜爱。绿色建筑的人本理念,不仅仅指向建筑的生态性与科学性,也指向了建筑美学的精神追求。新加坡绿色建筑的美是绿色技术与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它符合基础的美学规律,与长期形成的地域建筑审美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发挥建筑师特有的创造力。

2.3.1 传统建筑美学

传统建筑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慧及长期形成的建筑审美取向,能够为当代绿色建筑的创作提供启发,更重要的是能带给当地居民关于传统建筑的记忆。

新加坡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为:(1)建筑底部全架空或局部架空以通风散热;(2)大坡屋面,屋檐出挑深远,利于遮阳、排雨。新加坡当代绿色建筑的实践在传承传统建筑生态智慧的基础上,用现代建筑的语汇结合现实的功能需求进行转译,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10]。

(1)底层架空

建筑师将传统建筑底层架空的方式在现代建筑中呈现得更为精彩极致——将建筑底座部分反转成产能屋顶为建筑供能,将建筑上部反转成架空的绿色的开放地面,力图“反转天际线”[11](图4)。以WOHA 为代表的建筑事务所将其作为在新加坡高密度城市环境下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设计策略之一。建筑底层因此被解放出来,为人们提供便捷的穿行路径,阴凉的架空空间也成为了日常交流、休闲娱乐的理想之地。

图4 反转天际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

(2)屋面、立面遮阳

建筑师在小体量的建筑中,仍采用了传统建筑大屋面遮阳的形式(图5)。而在高层建筑中,大屋面遮阳则转译成为形式丰富的立面遮阳(图6),以减少现代高层建筑立面接收的热辐射。建筑遮阳构件自身的韵律变化及其所产生的立面上丰富的阴影变化符合基本的美学规律,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图5 大屋面遮阳(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0])

图6 形式丰富的立面遮阳(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

2.3.2 以立体绿化为主的绿色美学

以立体绿化为主的绿色美学已经成为了新加坡作为花园城市的名片。新加坡绿色建筑采用充满生命力的植物装点,减少钢筋水泥等现代材料的单调与冰冷之感,建筑变得柔软灵动,给人带来舒适感与亲近感。

(1)表现植物自身的美

植物是动态生长的,能够与建筑静态的材质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图1)。建筑形体作为背景不做过多的变化,反衬植物本身自然生长的优美形态和随季节不断改变的丰富色彩。建筑也因此被赋予了生命,随着植物的变化而变化。

(2)以建筑形态构建自然之意

建筑师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以建筑的形态来构建自然之意,建筑形体与立体绿化结合得更有机。例如皮克林宾乐雅酒店(图3-b)以建筑间层层叠叠的曲线型露台与植物相结合,表达“梯田”的自然意象。

图3 丰富多样的立体绿化(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

2.4 其他人性化设计

2.4.1 智能化设计

在新加坡最新推行的2015 版Green Mark 中新增了“健康与智能建筑”指标,表明智能化成为了新加坡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新加坡绿色建筑采用先进的智能技术,一方面进行能源管控,另一方面实现建筑的个性化和人性化管理,以提高公众对智能服务的获得感[12]。例如在新加坡榜鹅北岸社区,居民们可以通过移动应用设备随时随地控制家中大部分的电器。

2.4.2 个性化设计

新加坡建筑师希望通过建立建筑体系、居民们自由选择并实施细节的开放式设计,来充分调动居民共同构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同时满足个人的喜好表达与现实生活需求,建立生活归属感。在一些高层组屋中已经实现了这种模式。建筑师利用现代预制装配技术,提供灵活的室内空间,由居民自己规划生活区域,或让居民自主选择部分的建筑构件,例如立面上的种植箱、遮阳设施等等。这样构成的建筑外观更生动有趣、更有辨识度[13]。

2.5 强调全民参与、绿色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加坡的生态环境建设开始从环境权威主义向环境民主转变,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都十分强调公众参与,以应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艰巨性与持久性[14]。在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中,政府每年举行植树活动,并向公众推广绿色知识;在实施“绿色都市和空中绿化”计划中鼓励居民参与美化家园的各项活动;在实施“ABC 全民共享水计划”中,发起亲水娱乐及环保教育活动,促使民众培养主人翁意识,保护水资源……

作为绿色建筑设计师,通过设计引导更为绿色、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其重要的责任之一。事实上,新加坡建筑师通过滨水景观、健身步道、空中花园等丰富的活动空间增近民众与自然的距离,提供舒适的生活体验,使广大公众都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居民积极响应、共同维护生态环境事业,为实现真正的绿色建筑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现实需求的改变,绿色建筑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扩大其深度与广度。事实上,我们已经赋予了绿色建筑更为深刻的含义,它区别于低碳建筑、可持续建筑所描绘的“建筑-自然”的单向关系,更加重视“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人为本”则是呼唤在绿色建筑过去的实践中,曾一度被忽视的“人”的重要地位。

新加坡绿色建筑的“以人为本”实践强调关注人的身心健康。前文提到的“蓝绿”生态元素提升空间品质、多样的室外活动空间……有益于人“身”的健康;而便利的生活、友好的社会交往、良好的视觉体验……这些体现在关注人“心”的健康。新加坡绿色建筑的“以人为本”实践还特别强调作为使用主体——“人”的感知度和参与度。其设计策略包括了独特新颖且美观的建筑造型,满足人对于美的追求;人性化与个性化的设计使绿色建筑更能读懂人心;多渠道鼓励全民共同构建美好家园……这些都有利于绿色建筑在民众中、在市场中推广,从而良性与永续地发展。

猜你喜欢

建筑师绿化新加坡
胖胖的“建筑师”
朱屺瞻《绿化都市》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绿化贪官“吃”工程不嫌其小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