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激成长
——儿童友好视角下深圳梅香学校“第二成长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2-08-16赵原野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密度校园空间

文/赵原野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校园建筑的高密度发展趋势明显。密度导向下的中小学建筑呈现出垂直化、复合化的典型特征。在限制与引导下,学生的成长需求常独立于套路化的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的流程之外。如何平衡儿童成长空间的需求与高密度中小学发展特征是当下儿童友好型校园设计的主要问题。

1 背景

1.1 高密度下的中小学校园建筑特征

当下高密度和标准化已逐渐渗透到了中小学校园的建设中。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校园建筑在本身教学属性基础之上被赋予了更多、更复杂的功能属性。密度导向下校园典型范式的空间垂直维度的创新类型和手法都表征着建筑师在场地与功能之间的极致平衡(表1)。作为非教学功能之外的学生成长空间与城市空间割裂,在家与校园之间游离且模糊。其手法化、模式化的营建,使得垂直水泥森林割裂了儿童从学习到自然和社会空间的成长空间序列。校园空间秩序的垂直化发展压缩了儿童成长空间的同时,也对儿童群体活动出行带来了负面影响。儿童空间难成体系的现状下,校园作为儿童的学习、成长的容器,应该提供一个系统的、适应的儿童成长空间。

表1 高密度中小学类型特征(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1.2 儿童环境认知的发展

环境认知多集中于心理学领域。在建筑领域的研究中,多集中于大尺度的城市空间认知。20 世纪60 年代,Kevin Lynch 的城市认知地图研究为环境规划和设计理论打开了新方向[1]。国内有关学者从多角度展开了微观尺度下儿童空间认知的研究,从儿童空间行为规律发现设计盲区[2]、空间语言对儿童认知影响机制[3]、基于儿童认知规律的设计案例研究[4]等方面为空间的儿童友好化指引了新方向。儿童的建筑POE 研究[5]拓展了儿童参与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和建设性设计建议。研究学者从多角度,系统性地总结了儿童环境认知的规律、特征,更揭示了当下建筑设计对于儿童这类特殊人群的关怀缺失。

1.3 儿童友好视角下校园空间潜力

校园建筑本身是教育行为的发生器,同时儿童在校园内有更长时间的使用、频率更高的活动行为,校园空间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与家、社区同等重要。校园空间中除去教育属性还有充足的空间能够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校园拥有景观、外部空间和放学后的良好时空优势。在满足校园具有教育的功能属性前提下,是否能通过设计手段,以儿童的视角系统化组织校园的非教育空间,为儿童营造安全、积极的成长空间体系?

2 设计思考

2.1 场地机遇

项目基地周围片区建设相对成熟,相比于其他深圳高密度城市社区中新建的学校,梅香学校拥有相对宽松的用地条件。原有基地上种植的大片荔枝林,曾作为社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而使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了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活记忆。不同于以往割裂式的设计,我们希望校园能够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有的社区记忆,让周边儿童仍然延续原有的生活场景,因此设计上,我们回迁了原有场地东南角的荔枝林,不单单出于校园生态化的思考,同时也致力于保留过去的生活片段,联动东侧的公共绿地一同向社区开放,将校园作为“教学、生活与公共的空间”,以此达到与周边环境有机延续、和谐共生的目的(图1)。

图1 梅香学校(图片来源:申都设计集团深圳分公司)

2.2“第二成长空间”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成长空间。儿童成长首先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在住宅内部空间展开。城市社区与儿童成长空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但在现阶段的中国,邻里社区空间扮演了儿童在公共区域的空间载体,当下的高密度社区的儿童友好性本身就是一个议题。空间、设施和服务的缺乏,限制着儿童成长范围。

高密度下的应激生长,系统性地在校园中营造校园成长空间,形成家庭之外的更安全、更积极、更互动的“第二成长空间”。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的成长空间序列(图2),让校园成为家与社区之间的过渡桥梁,这样对于儿童群体和家庭来说既是释放也是保障。

图2 “家庭-校园-社区”空间序列(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设计策略

3.1 结构:适应性的共享体系

遵循儿童优先的原则,布局适应年龄需求、近地满足儿童活动的日常活动行为需求。首先,校园采用集约化布局(图3)。小学部和初中部分别放置在基地西侧的南北两端,主要功能分置,服务功能聚落化可以增强设施的可达性。而将行政办公楼放置在基地西侧,明确各功能分区以便优化后期管理;将食堂、多功能厅以及体育馆集中布置在半地下室,节约用地的同时保证师生日常活动的丰富性;主要教学用房及办公室等被布置在二层及二层以上,使得首层能够形成较大的架空层;而在半地下室则主要布置噪音敏感度低的专用教室、体育馆及阶梯教室,确保教学空间满足日常使用功能。

图3 “设计策略”(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共享活力层:动态、多维的活力体系。从课桌到操场的空间行为发生器,由点到面地全时段激活场地活力。以“共享活力层”为纽带的立体复合的共享空间,使得孩子们玩耍、学习、探索的行为可随时随地发生。穿梭于多样性的运动和游乐设施之中,每个孩子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秘密角落,自由自在。

3.2 形式:“街、院、场”的演绎

儿童作为空间使用者应该是平等的,不论他们的家庭基础和成长环境如何,在校园中,每个儿童都值得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童年(图3)。正如我们一直以来塑造的教育空间,秩序而平等。“家-社区-校园”这种空间位移也令城市的“街道”“院落”“广场”令儿童群体形成最难忘的记忆空间。以儿童友好的设计视角在校园内部秩序中建立微型城市,通过符号化手法提取童年生活“街、院、场”成长空间元素,尝试将这种符号移植入校园的形态塑造中,实现社区生活记忆的形态学延续。童年符号的空间演绎建立起具有仪式感的校园精神空间。

3.3 类型:高密度下的空间补偿

强调建立儿童参与的多类型、全时段、复化合的儿童节点空间体系(图3),高度弥合儿童行为特征。正式与非正式空间、学习与休闲空间、自然与运动空间、探索与交往空间等诸多类型的空间元素在校园秩序中的有机组合形成学习与成长的空间耦合。学习与休闲空间:创造一种学习与生活相互有机融合的环境,激发使用者的自立性和独立性,给校园文化添加更深刻、更人性化的温馨内涵。自然与运动空间:垂直自然体系于社区化的生态还原,构建更友好的校园生态自然体系,缝合“学习-自然-城市”的成长空间序列。探索与交往空间:重构学生交往空间形态,建立图书角、剧场、属于学生的互动空间。增强校园空间意向,空间组合依靠垂直交通形成多维联系,催生出独特的校园漫游体系。无论课间还是放学后,让孩子们的成长交往行为能自由发生。

结语

高密度校园建筑的空间维度创新与使用者的人情关怀之间的平衡是个难题,梅香学校的设计将学校建立“教学与成长”平行的空间体系实践为高密度下校园建筑的儿童友好化提供了参考。从结构、形态、类型的角度讨论了在高密度校园建筑中建立“第二成长空间”的设计策略。呼吁将儿童视角更多地加入到环境营造的过程中,从而提升儿童成长空间的品质与价值。

猜你喜欢

高密度校园空间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