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田古瓷窑址介绍

2022-08-16

景德镇陶瓷 2022年3期
关键词:釉瓷制瓷窑址

湖田窑创烧于五代时期,延续烧造历史长达700余年,是我国古代延续烧造历史最长的窑场之一。宋代烧造青白瓷,质优工巧,冠绝群窑;元代烧造的元青花、釉里红、枢府瓷卵白釉瓷,将中国瓷业带入了五彩缤纷的新时代,奠定景德镇成为瓷都的地位;随着景德镇制瓷中心向市中心转移,明代湖田窑主要烧造民窑青花瓷和仿龙泉青瓷。

一、历史沿革

1、五代

从《陶记》、《江西通志》、《南窑笔记》、《陶录》等文献(图1)及考古调查、清理、试掘的资料看,景德镇湖田窑创烧于五代时期,烧制品种有青瓷和白瓷。青瓷与唐、五代越窑青瓷相似;白瓷胎致密,透光度好,与邻近的杨梅庭亭、白虎湾、黄泥头、湘湖等窑场烧造的同类瓷器水平相当,是我国同时期瓷器中质地最优的产品。当时,湖田窑的窑业生产就具有相当规模,窑址主要沿南山北坡一带分布。

图1 《景德镇陶录》关于湖田窑记载

2、宋代

宋代,景德镇各窑厂在五代生产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烧出了青白瓷。湖田窑瓷器生产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青白瓷生产开始由草创步入发展阶段(图2)。窑业中心活动区主要集中在南山东北(豪猪岭、狮子山)坡,及乌鱼岭、琵琶山南缘一带。

图2 湖田窑宋代青白釉执壶

至北宋晚期,湖田窑瓷器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在众窑场中脱颖而出,生产的瓷器不但品种造型丰富,而且装饰技法趋于成熟,逐渐达到景德镇青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从而成为景德镇宋代诸窑之首。官府开始派官员监烧瓷器,湖田窑也成为景德镇真正引起朝廷重视的第一个窑场。

3、元代

至元十五年(1278年),朝廷正式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派官员管理官窑事务,烧制贡瓷,同时对民窑实行课税等管理。此时的湖田窑不但继续生产青白瓷,而且生产卵白釉瓷器(即“枢府瓷”),专供朝廷使用,成为“浮梁瓷局”的重要陶瓷生产场所。元代中期以后,湖田窑开始生产青花瓷,为元朝廷及海外贸易服务,湖田窑的窑业生产达到历史巅峰。

元代湖田窑的窑业生产基本上在宋代的原址上进行,并逐步向中西部的琵琶山、望石坞一带,以及向南河南北两岸发展,南河南北两岸已成为元代新的窑业重点区域。

4、明代

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政府在景德镇市中心珠山设立御窑后,御窑厂征用良工巧匠,并对资源进行垄断控制,景德镇制瓷业逐渐向市中心积聚,湖田窑生产虽在继续,但其产品不仅不能与珠山御窑相比,甚至已不如市区的其他民窑。这一时期,湖田窑的窑业生产更加集中。湖田窑中心生产区域转到南河南北两岸和今战备公路以北的湖田村一带。

隆庆、万历之际,在经历了700余年连续不间断的烧造之后,湖田窑退出历史舞台,完全没落。

二、价值体现

1、历史价值

1)湖田窑创烧于五代时期,明隆庆、万历之际衰落停烧,延烧历史长达700余年,是我国古代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的窑场之一。湖田窑五代时期烧造白瓷与青瓷,是我国南方最早烧造成功白瓷的窑场之一;宋代烧造的青白瓷质优工巧,冠绝群窑,是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之首的青白瓷窑系的代表性窑场,成为最能代表宋代制瓷技术水平的窑址;元代创烧的元青花、釉里红、枢府卵白釉瓷以及高温蓝釉、红釉瓷等创新品种,将中国瓷业带入五彩缤纷的新时代,奠定景德镇成为“瓷都”的地位;随着景德镇制瓷重心向市中心转移,明代湖田窑主要烧造民窑青花瓷和仿龙泉青瓷。湖田窑不但制瓷历史悠久,而且烧造的创新性瓷器釉色品种繁多,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史不可忽略和替代的窑场,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2)湖田窑在历史上生产的瓷器主要是民用产品,但从宋代就开始生产“贡瓷”,到元代又成为元代官窑“浮梁磁局”的重要窑场之一,是一处官民窑瓷器兼烧的窑场,对研究中国古代官窑制度史和御用瓷器发展史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

3)湖田古瓷窑址地处景德镇近郊,位于景德镇宋代制瓷中心南河与小南河流域向元明清制瓷中心景德镇市区的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见证了景德镇从宋代小镇成长为世界“瓷都”的全过程,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缩影,是研究景德镇城市发展史和瓷都形成史绝佳的实物资料。

2、科学价值

1)湖田窑选址科学。南面的南山上盛产松、柏、杉、枫及各类薪炭林,为瓷器烧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燃料。北面山下的南河不但为瓷石粉碎的原始机械——水碓提供了廉价的水动力,更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带来舟楫便利,是一处天然的陶瓷生产场所。

2)以湖田窑为代表的景德镇窑在元代引进高岭土制瓷,发明二元配方,为烧造大型器物和高温釉瓷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一发明,把我国制瓷工艺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以湖田窑为代表的景德镇窑在元代发明创烧的青花瓷、釉里红以及高温蓝釉和红釉瓷器,改变了唐宋以来我国瓷器非青即白的单色釉瓷器占主流的格局,将中国瓷业带入五彩缤纷的新时代。高温色釉瓷的烧造技术对明清以后瓷器的生产影响深远。

4)湖田窑引进并更新了覆烧技术,烧造出了价廉物美的瓷器。覆烧技术的运用不仅影响了历史上各窑口的装烧工艺,而且对现代制瓷业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5)湖田古瓷窑址发掘揭露的五代、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清晰地反映了自五代到明代中期700多年间景德镇瓷业由初级向高级的发展历程,以及陶瓷烧造技术史上的重大变革,对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烧造技术史价值重大。

在湖田窑漫长而悠久的陶瓷烧造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生产工艺各有不同,不同时代的窑业生产技术也不尽相同。湖田古瓷窑址分别清理了五代半倒焰式马蹄窑1座、宋代龙窑遗迹3座、元代龙窑窑炉2座、明代马蹄窑遗迹2座、明代葫芦窑遗迹2座(图3)。可以看出湖田窑自五代至明代经历了龙窑、马蹄窑、葫芦窑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多种窑炉形式,其变化的力度非常大,与国内同时期的其他窑场相比,湖田窑在窑炉变化上是最快的,在技术改造上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其技术优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领先地位。窑炉形式的变化是与湖田古窑高度发展的瓷器生产工艺相适应,为湖田窑的制瓷工艺达到历史的高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景德镇的制瓷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图3 明代葫芦窑遗址

湖田古瓷窑址揭露的作坊遗迹非常丰富。代表制瓷工序的遗迹有淘洗池、练泥池、陈腐池、蓄泥池、辘轳车基座、晾坯台(房)、晒架塘、釉缸、以及与之配套的房屋基址等(图4)。各个时期的作坊砌建材料和方式不尽相同。宋代发现有匣钵墙、练泥池、釉缸等。匣钵墙用桶形匣砸碎后砌起,练泥池用小砖砌成,釉缸直接埋入地下后,在口部还围以数层小砖。元代的作坊成片分布,材料使用规范,工艺流程清晰。大量使用相同规格的小砖砌建,还广泛采用匣钵底或盖围砌墙体、路面,偶用红砂岩石条砌墙。明代作坊所用材料比较杂乱,普遍使用青砖、破匣、石块、卵石等砌建。在一些池子底部,常见使用大块青石及青石板做底的现象。不同时期作坊遗迹的用材、结构、布局与同时期的湖田窑的窑业发展相适应。

图4 制瓷工序遗址

在原料配方上,湖田窑实现了从五代、元代中期的“一元配方法”向元代中后期的“二元配方法”突变;在装饰技术上,湖田窑由五代器物上无图案装饰经历两宋时期的刻花、划花、印花以及褐彩的装饰手法,发展到元明时期的釉下青花、釉里红为主的彩瓷装饰;在装烧工艺上,湖田窑经过了五代的支钉叠烧法、北宋的仰烧法,以及南宋的垫钵覆烧法和支圈覆烧法,元代发明涩圏叠烧法,明代使用更先进的吊装法。这些生产技术的演变发展,说明湖田窑的制瓷技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适应,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历史进程。

3、艺术价值

1)湖田窑瓷器釉色品种多样,青瓷、白瓷、青白瓷、黑釉瓷、卵白釉瓷、青花、釉里红、高温蓝釉以及红釉瓷器等精彩纷呈,交相辉映,是中国古代窑址中瓷器釉色品种最丰富的窑场,在颜色装饰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尤其是元青花、釉里红瓷器和具有“饶玉”美誉的青白瓷更是贵为瑰宝,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图5)。

图5 湖田窑五代白釉盘

2)湖田窑瓷器造型精巧,变化多样,器类丰富,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宋代青白瓷枕、炉、人物俑、动物瓷塑和元代镂空双层瓶等器类,具有很高的造型艺术。

3)湖田窑瓷器装饰手法多样,刻花、划花、模印、雕刻、镂空、点彩以及釉上釉下彩绘等应有尽有,尤其是独特的半刀泥刻花技法和青花装饰艺术手法,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影响巨大,在陶瓷装饰艺术史上更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重点保护区保护范围及基本情况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郊胡田村,距市区4公里,根据赣府字[1995]136号文件显示,湖田窑遗址保护面积为26万平方米,其中重点保护区十二个,有刘家墩、木泥岭、乌鱼岭、葫芦窑、窑岭上、琵琶山、北望石坞、南望石坞、狮子山、龙头山、张家地、豪猪岭,保护面积69475平方米,一般保护区面积为19.0525万平方米,其中;

1)窑岭上是民窑博物馆薪火相传展厅所在地,面积8500平方米。由宋至元代的瓷业废弃物堆积成的窑包,曾出土宋代青白釉刻花碗、芒口碟、涩胎围棋、象棋等。

2)张家地位于湖田窑址的东端,面积约3500平方米,为宋至明代堆积,东、北两面濒临南河支流小溪,北面隔天门沟和豪猪岭相连。为一凸起的山包,高约15米,经探查,推测山坡上应该分布着三座龙窑,两座位于西北和东南坡地,另一座分布在南面缓坡地带,地面窑具以覆烧支圈最多,其次为漏斗状匣钵、碗形覆烧垫钵和筒形匣钵,还有大量的垫饼和垫圈等。瓷片以青白瓷为主,器型有碗、盘、碟和粉盒等,山脚下曾发现有烧结在一块的青花小碗。

3)张家地重点保护区保留有天门沟隧道,全长约170米,是天门沟灌渠的主要部分。据文献记载,天门沟灌渠最早开凿于南北朝的梁朝太平年间(公元556~557年)。天门沟灌渠之水源自于三宝蓬山涧,自南向北流经杨梅亭、豪猪岭南麓后,在张家地进入天门沟隧道,再向西流入航空大道以南602所生活区,经良种场最后流入湖田畈,全长约1860米。天门沟沿线地势较高,水源匮乏,而且这里是湖田窑早期窑业的密集地带。自从天门沟灌渠自东向西贯穿整个湖田窑生产区后,湖田窑的瓷土淘洗以及瓷工生活用水都有了充足的水源,极大地促进了湖田窑历代制瓷业的发展。所以说,天门沟不仅是农田灌渠,还是湖田窑陶瓷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上的重要保障。

4)豪猪岭重点保护区,面积约4800平方米。北面与602所宿舍相接的地方有龙窑遗迹。地表遗物有漏斗状匣钵,罐形覆烧垫钵、碗形垫钵以及大量的垫饼和垫圈,还有许多稳定匣柱的泥块。瓷片以青白釉瓷为主,兼有少量青釉瓷和白釉瓷,器型有碗、盘、罐、执壶、粉盒、瓷塑小动物等。碗、盘的圈足较高,足壁直。时代为五代至宋代。

5)狮子山保护区,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是湖田窑早期重要的产瓷地之一。在山脚下发现一座五代夯土馒头形窑炉遗址以及堆积深厚的五代遗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青瓷碗、盘、壶以及垫柱和支钉;同时还大量分布着两宋仰烧漏斗状匣钵、桶状匣钵以及垫饼和垫圈;以南宋覆烧支圈的数量最大,兼有少量的碗形垫钵,瓷片主要有青瓷、青白瓷残片。狮子山是研究湖田窑五代至南宋瓷业生产状况极其重要的遗址。

6)龙头山保护区,面积约14000平方米。西南坡上散布着较多的窑具和瓷片,东北坡被破坏严重,堆积物较少。窑具有支圈、漏斗形匣钵、筒形匣钵。瓷片见有青白瓷、卵白釉瓷、黑釉瓷和酱釉瓷等。器型以各式碗、盘最多,还有高足杯、碟、罐和器盖,以及少量的瓷塑俑、牛头等动物造型,时代为宋、元。从出土物来看,这里是湖田窑烧造元代卵白釉瓷和黑釉瓷的重要产地。

7)南望石坞位于湖田村以西,航空大道以南,保护范围以围墙为界,面积约1800平方米。此窑包保存现状较好,窑业堆积深厚,以覆烧窑具为多,仰烧窑具也不少,出土瓷器主要是宋代青白釉碗、盘。其器型规整、胎质细白、釉色晶莹,是研究湖田窑两宋青白瓷的重要实物资料。

8)北望石坞与南望石坞仅一路(航空路)之隔,西、北两面以山脚为界,东、南两面以围墙为界,面积约2700平方米。198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边缘地段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北宋青白瓷碗、盒、枕、瓷塑小动物、人物俑以及刻有“政和七年”纪年款的制瓷工具,还出土了一些明代青花碗之类的生活器具。

9)琵琶山重点保护区位于湖田窑址以西,保护范围以围墙为界,面积约7000平方米。该窑包堆积丰厚,地势地貌保存完好,窑具主要有漏斗状匣钵、筒形匣钵、垫饼、垫圈、覆烧支圈、覆烧垫钵等;瓷片主要有宋代青白瓷、元代黑釉瓷和明代青花瓷,器型有碗、盘、罐、执壶、器盖等生活器皿为主,是湖田窑址目前保存最好的窑包。

10)刘家墩重点保护区,位于602所宾馆内,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物主要有青花碗、高足杯及匣钵、瓷质垫饼等,时代为明代中晚期。

11)木泥岭在湖田村内,保护范围以3400平方米的窑包为界。但高高的窑包已被夷为平地,保护现状较差。根据早年窑址调查资料得知,这里堆积层面积较大,地表遗物丰富,四处散布着宋至明时期的窑具和瓷片,其中,窑具有仰烧匣钵和覆烧支圈,瓷片有宋代青白釉刻花碗、青白釉芒口印花盘以及明代青花小碗。青花小碗外壁绘以“岁寒三友”图,有的碗外壁以青花书写“万古长青”作为装饰,有的碗底书写“福”“善”青花款。

12)乌鱼岭重点保护区,面积约1875平方米,这里地势较高,堆积深厚,地面散布着元、明瓷片,其中以明代青花小碗、高足杯为大宗,山岭之巅保存了一座明代中期烧制青花瓷的马蹄窑窑炉遗址(图6),并建有保护房,窑包东侧还有一处残破的龙窑遗址,现在其上也加盖了保护建筑。这座马蹄窑于1997年发现并作抢救性清理,保存现状较好。该窑为半倒焰式窑炉,通体用窑砖砌筑,全长4.3米,宽3.2-3.6米,坡度12.5°,东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6个,后烟室1个。窑门朝向正北,火膛呈半月形,窑床宽1.94米,长2.5-2.75米。由于窑壁保存较好,在窑底基上尚有安放匣钵的“脚码”和少数略破的匣钵,可推算出该窑可装烧碗2000个左右。这座窑叠压在明代初期的地层上,窑底出土的器物多为素面白釉高足杯,少量为岁寒三友碗残片,根据这些可以推断这座马蹄窑时代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

图6 乌鱼岭马蹄窑遗址

猜你喜欢

釉瓷制瓷窑址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黑釉瓷的当代创作与烧成实践
黑釉瓷的工艺研究
黑釉瓷的审美与文化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
北京南苑汉代窑址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