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的密码

2022-08-15映铮

四川文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巴人腊肉文化

□文/映铮

文化是有故乡的,就像血液的组成部分,是有据可查的。

巴文化的故乡在哪里?西南大部分地区都有份,又都说不清。达州渠县的賨,宣汉的巴,有賨巴文化的些许特征,但并未被广泛认知,或者说没有得到较为全面地体现。当今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多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原住民已经很难查找。但环境是生物和文化基因生成与变化的土壤,不管引进或融入多少外来因素,最终能够在本地存活并流传下来的,一定是吸收了更多养分的本土文化。

《山海经·海内经》里早就有载:“西南有巴国,太嗥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巴人和同时代许多民族一样爱太阳,巴文化的图腾,白虎就是望太阳而行动的主,这是一种区别于平原和海洋文化的独特选择。

早期的白虎,与麒麟、黄龙、凤凰为四大远古神兽,后来与星宿四象中的青龙、朱雀、玄武成为民间风水术里的直接象征。其中,虎冠龙威既是镇煞之神,也是造煞之怪,它能成为巴文化图腾,可见“巴”的多元性。白虎不仅在风水学里代指西方,也是道家元精的代表。古人心中,老虎既可怕又可敬,是战斗和夷戮之神,具有避邪禳灾、惩恶扬善的神力。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人打架的情形。身居川东,身边不是重庆人就是达州人,男人、男孩子一打架,一瞪眼、一挥膊,那神情,那动作,像极了猛虎下山,仿佛巴人的骁勇和果敢,已浸在他们的骨子里。

时移世易,巴人今何在?从土家族的一些文明迹象和风土人情来看,为巴人后裔的可能性很大。只是已经融和与发展,深受秦、楚文化的影响。流传于大巴山的《竹枝词》,其描述有些许《诗经》遗风,而《板凳蛮》《薅秧歌》《薅草锣鼓》等又有几分华阴老腔的杀伐悲壮。不懂古音的人,基本读不通诗经。不熟悉秦楚文化的人,很难识出巴文化里歌与声的旷达与悠远。

从现在发掘的广汉三星堆和宣汉罗家坝巴文化来看,巴蜀文化曾经盛极一时,创造了庞杂而丰富的文明。尤其那些青铜、黄金、玉器、骨化石等,没有极高的铆焊技术是做不到的(熔点之高,是需要高精的工程技术和数学计算的)。这些究竟是古巴蜀人的杰作还是神灵所造?我们不得而知,甚至有人将之归为外星文明——其文明和繁荣程度确有刷新华夏文化的趋势,甚至还有可能指导和启发未来。那些器物的造型,诸如什么就似“可爱的奥特曼,或者诸葛亮的帽子、哪吒的风火轮”等等,眼花缭乱,穿越与雷同,创新与潮流,模糊不清的奇妙交接,在这些出土文物中纠缠不休。只有万物之神——太阳,从未改变模样。这个神秘的发光体,拥有太强大的能量,无论飞禽走兽还是花草虫鱼都得仰仗它的热和光,山高林密的大巴山更是离不开它的关照。那个诡异又高度发达的时代,到底是人神共存的时期,还是上古文明的源头?

真相在历史中有很多张面孔,不容易被清晰描述,譬如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巴与蜀,不只是政治区域的合作,更有密不可分的文化细胞。相比平坦又富裕的蜀文化地区,农耕时期的巴人,在生存上所付出的艰辛更多,也被锻造得更彻底。巴人性格最显著的特点是勤劳而耿直,坚韧又好强。经过几千年的变迁,识见与胆量同时得到丰润,尤其是与蜀文化融合后,他们善变也善辩,嘴上不饶人但心地善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地域或者说山头意识浓。川军抗日的悲壮场景,就是具体表现。他们守大规矩但坚持个性,能文能武,善于谋略。“文翁治蜀文教敷,爱产扬雄和相如”,唐有李白宋有苏,还有大禹、李冰、武侯诸葛、女皇则天、邓小平,新中国开国元帅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等,他们经历迥异,却都是实干家和改革者,这自然有文化融合的原因,但终是离不开地域基因使然。

据传,华夏文明本源始祖华胥氏南迁时是在巴渝受孕生了伏羲。她被这里的山水气运吸引,之后便留下来教土著人“制嫁娶之礼”“造网罟教渔猎”“作书契以带绳结”。

大巴山峻峭、偏荒,文化性格偏彪悍忠烈,曾孕育过击剑浮舟战外敌的廪君、以头换城的巴蔓子、为爱舍命的盐水女神,以及“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斩妖龙护航道的巫山神女。清朝乾隆年间的土家族诗人彭秋潭诗:“土船夷水射盐神,巴姓君王有旧闻。向王何谓称天子,务相当年号廪君。”说的就是巴人祖先务相廪君统一巴、樊、相、瞫、郑五族,创造新族系,并带领族人离开与虎狼同居的洞穴,寻求山水相宜的桃源而君临夷城的故事。

传说中的廪君,生得虎背熊腰,能驯虎驱蛇,却是相貌俊朗,爱以白麻遮身。为了拓宽生存领地,他统领五族追着太阳溯江而行。载他们前行的就是流传至今的“龙舟舞”。那一叶扁舟本是他们祖先招魂祭天的神物,在外敌入侵时,廪君驾起它带领族人叱咤啸进,搏杀求生。为寻得一方宝地,廪君甚至不惜射杀了自己的爱人盐水女神。他死后,一直处于杀伐争斗中的族人将他的形象与虎融合,撷取虎的勇猛和他的智慧,取代东夷和三苗时期的玄鸟而成为巴人战神的化身,成为本族新的图腾。战场上只要飘起虎头旗,巴人个个都似猛虎下山,迅捷而凶悍。现在川东民间还可见有用虎头帽来做装饰,寓为孩子驱邪挡灾,让孩子虎虎有生气的习俗。可是这种逞强斗狠的个性,并没有给巴人带来永远的安宁。仗着强悍打下江山,在没有外敌侵扰的时候,他们会为了寨前屋后的丁点儿利益起争端,互不相让。这常常一方面削弱了自身实力,另一方面又给了外族可乘之机,虽有英雄出来力挽狂澜,但终免不了灭族亡国的命运。

在保卫巴国领土完整的英雄中,巴蔓子将军是最闪亮的星星。为了平定叛乱,权宜之计他求救于楚,之后为了不损国利而践诺,他割下自己的头颅,保全了事前许诺的三座城池。相传三国时张飞劝降巴郡太守严颜,严颜慨然道:“我巴国只有砍头将军,绝无投降将军。”咸丰年间户部侍郎、兵部侍郎何彤云的《巴蔓子墓》:“臣头可得城难与,一剑临风谢强楚,将军真是社稷臣,不惜一身保疆土。碧血藏向巴山头,巴山山下江水流,龟筮不言近朝市,佳城郁郁春复秋。焉知阅世三千年,一抔乃入丞相园;丞相行乐期无死,岂肯与鬼为比邻?削平丘垄起楼阁,那恤忠愤埋九原!经营未尽豪华歇,将军之墓万古存!”

在以中原文化为社会主体的朝代,秦楚被视为蛮夷之地。这其实失之偏颇。在四川渠江边发现的一个津关遗址,很可能就是我国的第一批津关所在地。2018年从这里出土的300多枚汉代简牍中,不仅有当时的法律文书、书信等,还有汉代的启蒙识字课本《仓颉篇》。这是继青川战国木牍、老官山汉墓“扁鹊”医简之后,四川地区第三次发现竹木简牍,其中还有十分清晰的木楬。渠县宕渠古城发现的一座墓葬,也出土了包括虎纽錞于、编钟、铜钲等古代巴人独有的器物,也不乏龙纹玉佩、蜻蜓眼琉璃珠、金剑格柳叶形剑等巴蜀文化交融的精美文物。

秦巴之战,让人想起黄帝大战蚩尤,都是所谓的正统灭蛮夷,都是以强凌弱的把戏。秦灭巴国,除了一统天下的野心,还觊觎巴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賨巴文化的神秘豪迈。旷邈弥望的大巴山,生长着一些奇形怪状又属性复杂的生物,被奉为仙草的中药材随处可见。在神农尝百草之前,巴人就已经能熟练利用山枝泽草来疗伤或充饥。史书记载最早学会栽种茶叶的就是巴人,他们和同时期的陆羽创造了与茶有关的诸多文化,并在丝绸之路开创之前就向外传播开来。

巴人彪悍,却也浪漫。通常以为巴人的浪漫,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其实,应该再往前推。众所周知,伏羲和女娲是人首蛇身。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学界倾向于认为,巴人的“巴”字,就是以此为构形创造的,并以之立国。后羿斩的那条懒而贪的大蛇曾吞下一头大象,衍生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谚语。而大蛇和大象,都曾是巴地的宿主。巴山深处,数丈长的蟒蛇现今仍有显现。现存于达州博物馆巴文化主题展陈馆的一柄商周青铜剑上,清晰地刻印着大象,三星堆里也有众多的象牙及其制品,大象喜欢的森林、河谷正是巴蜀地区的地貌特征。只是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这种挑剔的物种慢慢到了更温暖的云南。它们应该是现存生物中最懂巴文化的,可惜它们不与凡人语。

巴地还有一种稀奇的神鸟叫“比翼鸟”。《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韩诗外传》卷5载:“南方有鸟;名曰初,比翼而飞,不相得不能举。”《说如》卷32引《琅环记》说:“南方有比翼鸟,飞止饮啄,不相分离。雄曰野君,雌日观讳,襦名曰长离,言长相离者也。此鸟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博物志·异鸟》载:“崇丘山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飞,名曰忘,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所谓神鸟,于天是喻义,于地是现实。也许是巴地蛮苦,更需要人们相携相助,夫妻同心,于是对这种壮美又缠绵的神鸟,尤其钟爱,这便有了巴文化的浪漫。

有人说,文化多属于闲人琢磨出的闲事,但巴文化却是深植于劳动中的产物。除了前面提到的“龙舟赛”,巴文化的浪漫还有遒劲阳刚的“石工、船工号子”;刚劲而骁勇的“巴渝舞”;豪气干云的“摔碗酒”;轻松散漫的“薅秧歌”;直抒胸臆的“竹枝词”。以土家族的摆手舞、农事舞、狩猎舞、薅秧歌、石工号子来看,都是生产与劳作混合的艺术结晶。他们歌颂野性的美,也直抒胸中的意。我家20世纪80年代修房时,请的石匠都很有趣,在山上开石条时唱一出,抬着回来又唱一出。一路高亢悠扬的号子声,有趣又有力。他们的吼唱,是为了聚力舒气,在我听来就是摇滚,是抒情高音,是交响乐。

领:伙计们,开山喽,合:要得!

领:吼一嗓子,喊醒太阳,合,嘿一佐啊

领:甩起铁锤,砸扁月亮。合:嘿一佐啊

领:砸开大石,撬开石缝。合:嘿一佐啊

领:取块元宝,送给婆娘。合:嘿一佐啊

合:嘿佐哟嘿佐哟,嘿佐佐

……

这些看似粗陋的唱词,包含着人们最真挚也最坦然的情感,还押着最贴切的韵,所以流传很快,影响很广。甚至在红白喜事的聚会上,也被要求“来两句,唱一段”来渲染气氛。本是打发劳作疲乏的顺口溜,是即兴表述,却没有信口开河的轻浮;有妙趣横生的句子,却不辜负理想与浪漫。即便是打情骂俏,或者斗气辩论,也都既简洁明了又风趣幽默,足见出巴人开阔的境界和良善的内心。但与那种惊险、硬朗、侠义的豪气相比,又有一些野逸狡狯,浑然天成。虽然融合了秦楚文化,却没有“惟楚有才”的傲慢,没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强势,有的是率直洒脱而独特卓荦的宽阔和细致。

又比如“竹枝词”,本是歌咏生活、描摹世态风貌的巴渝民间俚语,在唐代就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关注。白居易、袁枚、刘禹锡等都曾依旧韵填了不少新的“竹枝词”,最为著名的要数刘禹锡仿当地民歌作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公元819年,白居易与挚友元稹一个在北方江州,一个在南方通州,两人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创下了历史上令人赞叹的友情故事。白居易写下的一组《竹枝词》,传唱至今,比如“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闻鸟一时啼。”其浓郁的巴乡风格,若未曾亲临,那便是真正在与好友感同身受。

大巴山路九曲十八弯,山山相连,沟壑纵横。小时候走人户,常常是看到屋、走到哭。土家有首山歌叫《唱起山歌送情郎》:“我今天没得空,明天要砍柴,后天才到小妹山上来……”看,各据各的山头,遥遥相望。说个话,嗓门要大,拖音要长。久而久之,就成了歌调。比起那些吴侬软语,它们离我的梦乡更近。

巴人的浪漫,还体现在吃上,最著名的要算腊肉系列。腊肉,顾名思义,腊月的肉,却是巴人全年待客的佳品。说是系列,是因为种类繁多,比如鸡鸭鱼兔和大型动物的内脏等。囿于交通,巴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模式。一年到头养肥一头猪或牛羊,一时也吃不完,就腌制后挂在干燥通风处。烘腊肉的方式也很浪漫,需要烧些带着天然香味的树枝、果皮来熏,比如柏树丫、甘蔗壳、花椒叶、柚子皮、橘子皮等,并且都要半干半湿,不见明火。很多人家整个冬天的灶上,都挂着划成条或块的肉。

现在物质丰富了,生活习惯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年轻人不喜欢吃腊肉,也体会不到烘腊肉吃腊肉的快乐。小时候的我们,过完年不久就开始望,望杀年猪、做腊肉。望啊望,一直要望到年底,现实才会来到我们面前。完了,我们便跟小朋友比谁家的腊肉多,块头大。那些年,辨一个家庭的生活条件和富裕程度,腊肉就是最直接的标尺。存粮过冬是动物界的统一本领,除了腊肉,还有一些素食,比如土豆、红薯、四季豆、豇豆、玉荷杆等等,也在丰收期被晾晒成“干儿”或者“块儿”。太阳一晒,柜子里一放,冬天里一大家子就不用慌了。现在的川东民居周围,仍然是丰富且多彩的。从吃的瓜果、蔬菜、粮食,用来修房造屋、打桶织篓的竹子、树木,佐料留香的小菜,可谓应有尽有。

巴人尚武,宁折不弯,其彪悍不止在生前,还在死后。他们把整棵大树凿出一个空间容身,再往百丈高的岩穴停放。这种葬法,是久居山林希望早登仙界,还是避仇家或猛兽伤害?或者是影射自己上不沾天下不接地的人生境况?不得而知。崖墓和船棺之秘,也是巴文化之秘。开江县的骑龙境内,至今还有七十多座崖墓遗迹。

巴人的刚,巴人的强,都在这些不易折不易损的器具里,可见他们不愿也不善且不甘依附于他人的强势,这大概也是导致巴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吧。

其实,巴人也还有包容的一面。曾在大巴山深处的万源市太平镇和烟霞山,看到一些掩隐在院子后面或者旁边的豪华墓地,有江南风格的圆坟,也有满蒙的冠冢式,规模和工艺都令人惊叹,甚至会让人怀疑这是不是某朝逃难贵戚或隐居高人的栖息地。2009年CCTV4播出的一档《古墓背后的秘密》,爆出达州可能是明代逃难皇帝建文帝的修行和落葬地。从巴中平昌的望京寺,到通江佛头山的南寺,再到达州龙滩乡的中山寺和大竹县李家乡的天子庙,都有关于朱允炆隐居的足迹和故事流传。自六百多年前南京皇宫那场大火之后,这位皇帝的下落就成了谜,各种传说纷扬不止,但大巴山貌似有许多实物及私人谱志可以佐证,那些寺庙的规模、建制和名称也透出这颗遗珠的气息,甚至言之凿凿说他是沿着三国古道从贵州经重庆来到大巴山的。他之所以选择这里作避难佳地,除了有他的忠实臣友,还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位置。后来从浙江兰溪入蜀游宦的唐瑜,就是受学生朱棣授意,前来大巴山寻访并监视他的。后来这位身尊帝师的思想家、教育家,也被这里的山川幽秀所吸引,殁后就葬于宣汉县南坝镇东阳溪旁的圣墩山下。他的第十一世孙唐甄与遂宁吕潜、新都费密合称“清初蜀中三杰”,与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并称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启蒙思想家,现在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列为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杰出思想家。

千年流水尽,万世落花空。巴国被灭以后,巴人再不曾窥窃权力政治的神器,但在华夏文化的激情与梦想中,巴人故里鸟声隐于林又突于耳,山花开在岩上又香于鼻间。巴人在伤疤中取痛,从灾难中撷安,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汇入华夏雄浑壮阔的文化大流中。

猜你喜欢

巴人腊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闲话“腊肉”
年味里的“虎文化”
英勇善战的巴人
信阳腊肉,剪不断的乡愁与旧时光
英勇善战的巴人
吹了七天七夜的腊肉
谁远谁近?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腊肉香,故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