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庭康复训练对外周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2-08-11许雪波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睁眼前庭康复训练

许雪波

(梧州市工人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西梧州 543001)

眩晕主要是指机体产生了空间定向障碍,使人体与环境的空间关系的感知出现错觉,形成一种实际并不存在的自身或环境的运动幻觉。外周性眩晕是一种前庭性偏头痛、前庭神经炎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导致的一侧或双侧前庭功能下降的疾病[1]。外周性眩晕患者临床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步态障碍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存在焦虑、抑郁。受此病情影响,患者活动能力会受到限制,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并且心理压力有所上升。目前临床治疗外周性眩晕并无特定方法,常采取药物、手法复位等治疗,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2]。前庭康复治疗属于物理疗法,以促进前庭代偿发挥作用,使大脑重建良好的平衡状态[3]。基于此,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1 年6 月收治的50 例外周性眩晕患者,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前庭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50 例外周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的关于外周性眩晕的诊断标准[4];生命体征正常;能够正常交流;自愿配合研究。排除标准:属于中枢性眩晕;合并恶性肿瘤;存在智力障碍或交流障碍;存在严重心、肺等器官功能不全;无法坚持治疗。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与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及训练组(n=50)。训练组中男20 例,女30 例,年龄24~64 岁,平均(45.57±6.39)岁,病程6 个月~2 年,平均(1.19±0.25)年,其中梅尼埃病12 例、前庭性偏头痛13 例、前庭神经炎9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6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28 例,年龄23~67 岁,平均(46.11±6.69)岁,病程7 个月~2 年,平均(1.23±0.29)年,其中梅尼埃病14 例、前庭性偏头痛15 例、前庭神经炎7 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4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疾病类型方面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激素等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给予耳石复位治疗,持续治疗4 周。

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前庭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前庭适应性训练:注视模式分为两种,患者手持小视靶进行练习,视靶保持静止,受试者移动头部,并保持视线于视靶上;或头部保持不动,视靶来回进行移动,受试者始终保持视线于视靶上,每个练习1 min,根据患者情况可逐渐延长时间。(2)静态和动态平衡训练:在睁眼与闭眼的状态下从坐位到站位,适应后加转身动作。(3)替代性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本体感觉练习,在患者有或无视觉角度下控制姿态及步态,或站在泡沫材料上控制姿态及步态。(4)功能性活动相关训练:屋内行走,先睁眼后闭眼进行,然后在走廊练习行走;进行上下台阶、弯腰拾物练习。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每项运动每次3~5 min,每天1~3 次,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节运动强度,持续训练4 周。

1.3 观察指标

(1)眩晕症状评分:于治疗前、治疗4 周后采取前庭症状指数(VSI)评估,即分别对六种症状:平衡、眩晕、头晕、恶心、视觉敏感、头痛,进行0~10 分的评分,0 分代表完全正常,10 分代表最严重,总分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5]。

(2)平衡能力评分:于治疗前、治疗4 周后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价,总分为56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平衡能力越好[6]。

(3)平衡时间:于治疗前、治疗4 周后对患者进行计时平衡试验,用秒表记录眩晕患者在睁眼和闭眼时踵趾位和单足直立维持平衡时间。踵趾足位时间:优势足尖与非优势足脚跟相抵(优势足指在踢球时首先踢出的一侧脚),先睁眼平视前方站立,原地稍休息后再闭眼站立,测试时间为60 s。单足站立时间:单足直立时,非测试脚离地,屈膝,不与对侧相触,先睁眼平视前方站立,原地稍休息后再闭眼站立,测试时间为30 s。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前庭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VS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两组VS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训练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VSI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VS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平衡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BB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 周后,两组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训练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BB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BB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计时平衡试验情况比较

治疗4 周后,训练组踵趾位睁眼平衡时间、踵趾位闭眼平衡时间、单足位睁眼平衡时间以及单足位闭眼平衡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计时平衡试验情况对比[(),s]

3 讨论

外周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属于一类运动性错觉,主要是指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外周性眩晕患者睁眼时往往会感觉到周围环境在晃动或旋转,闭眼则会出现自身旋转的错觉[7]。外周性眩晕多发于中老年群体,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会上升,梅尼埃病、良性阵法性眩晕等均属于此范畴。外周性眩晕患者会出现多种症状,如姿势不稳、行动障碍、失眠等,会对其正常工作与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前庭是维持平衡的重要器官,除了能够感知身体方位外,还能够感知运动方向。平衡主要是指躯体姿势位置维持稳定,机体主要通过本体觉、视觉以及前庭维持自身平衡。外周性眩晕多由耳朵外周前庭性疾病引发[8]。耳部除了具有听力功能以外,还具有前庭以及半规管结构,负责平衡功能。前庭或半规管出现病变或功能障碍,即会导致外周性眩晕。临床治疗外周性眩晕有多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手术以及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发挥一定效果,缓解患者部分症状,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9]。近年来,前庭康复训练在外周性眩晕治疗过程中有所普及,主要是指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通过头部、颈部、躯体训练活动来改善患者对眩晕的承受能力,改善其平衡障碍,使患者重新建立良好的平衡状态。有研究报道[10],部分外周性眩晕患者采取前庭康复训练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中,训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了前庭康复训练,结果表明,治疗4 周后,两组VS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训练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黄惠妮等[11]报道结果一致,说明实施前庭康复训练能够进一步缓解外周性眩晕患者临床相关症状。两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训练组踵趾位睁眼平衡时间、踵趾位闭眼平衡时间、单足位睁眼平衡时间以及单足位闭眼平衡时间均长于对照组(P<0.05),与王彩君等[12]报道结果一致,说明采取前庭性康复训练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

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疗法,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前庭功能恢复,促进前庭代偿发挥作用,在缓解患者眩晕症状的同时,协助大脑重建良好的平衡状态[13]。前庭代偿过程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与前庭系统相关的结构均可能参与其中。通过注视稳定性、视觉跟踪、静态和动态平衡等训练,可反复诱发眩晕动作作为刺激信号,促进前庭习服与前庭代偿产生,借助前庭系统的可塑性,让前庭系统功能逐步恢复,有利于改善患者症状以及平衡能力[14]。

综上所述,前庭康复训练能够缓解外周性眩晕患者相关症状,改善其平衡能力,恢复平衡状态。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样本数量偏少,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收入其他类似病例作为对比,进一步验证结论,对前庭康复训练的作用机制做出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睁眼前庭康复训练
前庭康复在前庭疾病的应用进展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被忽视的“前庭觉”
前庭神经炎 不可忽视的眩晕病
你不知道的睡眠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