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路径探析

2022-08-09陈宇航

新农业 2022年15期
关键词:黏虫蚜虫可湿性

陈宇航

(黑山县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黑山 121400)

从当前的玉米种植上能看出,一些地区因为管理松散、病虫害危害增加,导致玉米产量受到影响。如何能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有效增加玉米产量、质量,是需要工作人员实际研究的内容。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播种前准备

选择和处理种子。首先,在选择种子上,应该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这是能提高玉米产品质量的关键。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品种特点来选择,选择不同抗性品种来搭配。此外,在购买上,也应该选择有资质的单位。

其次,在处理种子上,如果是存放时间较长,就需要种植人员去除霉变、混杂等种子,然后再对其进行晒种处理,这样能提高出苗率。在播种前使用硫酸铜、磷酸二氢钾等来对种子浸泡,能减少后续病害,提高发芽率。

1.2 选择机具

在选择机具上,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一些地区是推广免耕覆盖机播技术。在收获上,则是可以采取联合收割机,这样能保证种植和收获的顺利完成。在调试上,则是要能根据种植密度来调节行距、株距等,针对播种数量和施肥数量加以明确,并合理调整机具。在调整好后要先试播,对于深度和播种情况充分了解,保证与实际相符,如果不相符要在调整后才能继续播种。

1.3 准备肥料

玉米常用的肥料有二铵、复合肥、尿素等,也要推广使用测土配方肥料,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在施肥上,要明确各类化肥的作用,并搭配微量元素,分次施入到土壤中。中低产土壤可以降低磷钾肥比例,高产地区应增加磷钾肥比例。在施肥上则是要按照叶龄来追肥,氮肥一般是在前期施用较多,后期施用减少。

1.4 播种

在播种上,则是要控制好时间,一般是在5月中旬前完成播种,从而能够充分运用光热资源,确保玉米能够正常生长发育,让玉米能获取理想的产量。一般情况下,每亩播种量在3公斤左右。播种可以推广宽窄行种植技术,采取80厘米×40厘米、72厘米×48厘米的模式来种植。

种植人员要针对种植深度进行控制,如果是黏土地,可以适当的调整深度,一般控制在4厘米左右。如果是沙土地,则是要控制在7厘米左右,如果发现土壤自身的含水量较大,则是不能深播,并且在播后要做好排水,便于提高出苗率。与此同时,合理密植也是玉米高产的关键,不管是密度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导致玉米减产。合理密植要能根据实际玉米品种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每亩在4500株左右,如果肥力强的土地可以适当的增加密度。此外,也要施好种肥,这是促进苗早发关键,一般情况下占据总施肥的10%左右,通常情况下每亩用磷酸二铵或者硫酸钾复合肥10公斤,在播种时随着种子施入到土壤中。

2 田间管理

2.1 苗期处理

在苗期应做好除草工作。播种后就应及时除草,与此同时也要避免药物喷洒到玉米植株上,通过除草来保证玉米生长养分充足。幼苗在4叶期定苗,在定苗上要能留有壮苗、大苗,针对个别缺苗,则需要及时补齐,并根据密度来控制。通过追肥的方法来促进幼苗生长,在进入到5叶期的时候追肥,将30%氮肥和磷钾肥施入到其中。在这期间要做好对黏虫、地老虎等病害虫的防治。

2.2 穗期管理

穗期施肥能进一步促进分化,从而增加玉米产量。一般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阶段来施入60%的氮肥。还应合理灌溉,在玉米进入到生长旺盛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所增加,所以如果这一阶段水分不足,会影响抽雄。在抽穗开花期玉米水需求量最多,这是玉米需水的关键时期,需要种植人员加强灌溉。

2.3 花粒期管理

在玉米生长后期,应该使用1%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来喷洒叶面,在喷洒上要注意,通常选择在下午进行。在后期针对土壤性能好的地区,为避免出现早衰问题,可以做好补水工作,这样能提高灌浆强度。种植人员也要明确具体的收获时间,不能过早的收获,因为会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一般应该是在苞叶发黄10天左右才进行收获,这样能稳定保证产量。

2.4 减灾效果

针对一些玉米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灾害的地区,则是应该在种植栽培上注重防灾减灾,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以此来保证产量。

比如,针对洪涝,要能提前排水,淹水时间不应该超过半天。在生长后期,植物对于水分的敏感度下降,但是不能超过一天。如果是遇到冰雹,就应该重视水肥管理,通过播撒氮肥的方法,来加快玉米恢复,减少产量损失。如果是在拔节后遭遇冰雹,就应该积极组织农业部门相关技术人员来到实际现场查看,并对应采取补救措施。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病害

大斑病。这类病害一旦出现,会导致玉米减少10%左右,严重的甚至会减少到50%。通常是在抽雄以后统一出现大斑病,并且和气候、品种等相关。在发病时,从下叶向上叶所延伸,出现大量病斑,直接对植株的正常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导致植株减产。

在实际防治上,首先种植人员在选择玉米种子上,应该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种植。在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应该及时去除病株,并及时销毁。在秋天收获后要对田间所存在的残体清除,采取集中烧毁的方法。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该加强田间管理,适当的增加氮磷钾肥,并对灌溉控制,有效安排植株间距,从而提高玉米生长能力,避免出现这类病害问题。如果是使用药物,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者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间隔10天喷洒一次。

小斑病。斑点病一旦出现,会导致玉米减少20%左右,严重的甚至导致绝收。在实际防治上,应该注重选择抗病品种,然后加强栽培管理。在保证基肥充足情况下,适当的追加氮磷钾肥,能够保证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还可以采取宽窄行种植的方法,要及时排水,避免湿度过大导致出现这类病害。针对小斑病严重的地方,要去除底叶,在收获玉米后也应该及时清除。若在抽穗前发病,要使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来喷洒叶面,控制好每亩70公斤左右,一共喷洒3次,每隔10天进行一次,能从中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粗缩病。粗缩病的危害非常大,在玉米出苗后就能感染。因此,在防治上,首先要进行药剂拌种,推广使用种子包衣的玉米种。拌种时要使用50辛硫磷乳油,这样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为能避免避开飞虱传毒期,可以在4月25日之前进行播种,不能过早,这样才能避免受到病害影响。

3.2 虫害

玉米螟。玉米螟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方法,这样才能避免玉米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螟在玉米生长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出现,所以针对越冬幼虫,应该采取燃烧秸秆、机械灭茬等方法减少虫卵。成虫在夜间才出现,具有很强趋光性,因此可以设置黑光灯、杀虫灯及时消灭。对于田间所存在的幼虫,可以将白僵菌粉拌合细砂撒入玉米心叶内,这样就能及时消灭幼虫。还可以利用溴氰菊酯颗粒剂来撒入玉米心叶中,也能有很好的消灭效果,还可以用赤眼蜂蜂卡或者投放赤眼蜂蜂球进行生物防治。

蚜虫。蚜虫在玉米苗期到成熟期都有可能出现,一般情况下是在心叶中繁殖,危害较大。扬花期是蚜虫出现最多的时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所以,针对蚜虫,种植人员要先对田间的杂草进行及时清理,从而避免滋生蚜虫。在拔节期如果发现蚜虫,就需要及时喷药防治,这样就能有效的控制蚜虫危害。可使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来喷洒,隔10天再喷洒一次。

黏虫。黏虫是玉米较为常见的一种虫害。黏虫以玉米叶片为食,在严重的时候,短期内能吃光叶片,所以就需要做好黏虫的防治工作。在玉米出苗后,种植人员要能及时培土,从而对玉米粘虫的栖息环境进行破坏,在出苗后,进行人工消灭。使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倍液均匀喷洒到玉米上,这样就能很好地防治黏虫。

4 结语

总而言之,必须要加强对玉米的栽培管理,针对玉米的各个生长环节都应该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来进一步的保证玉米产量。在防治病虫害上,则要根据病虫害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对策,以此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人员经济收益。

猜你喜欢

黏虫蚜虫可湿性
天津地区黏虫迁飞发生特征及监测预报
蚜虫婆婆
洛宁县一代黏虫的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黏虫和劳氏黏虫形态特征比较
10%苄嘧磺隆·异丙草胺可湿性粉剂对水稻抛秧田杂草的防除作用